预防兽医学

  • 伪狂犬病病毒gB蛋白单抗的制备及其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方;张泽财;袁悦;张胜;王旭;林倩;李子义;王新平;

    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PRV)gB基因,并将克隆的目的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B。以表达纯化的gB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兔源多克隆抗体,并以制备的抗体建立检测PR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同时对吉林省某地区猪群感染PRV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制备PRV gB蛋白单抗并建立其夹心ELISA检测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PRV在吉林省某地区猪群的平均感染率为9.3%,且妊娠母猪阳性率高达11.7%,该结果为伪狂犬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简便与快速等优点,可用于PRV抗原的快速检测,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2020年02期 v.40;No.278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PRRSV GP2a胞外区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扣莉云;张改平;史西保;张小转;车志芬;周景明;祁艳华;王爱萍;

    为获得有活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BJ-4株GP2a胞外区蛋白,以真核质粒pcDNA3.1-ORF2为模板,设计针对GP2a胞外区(41-208aa)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等方法,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ORF2,转化宿主菌Rosetta(DE3),并用1 m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的GP2a胞外区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6 000;将包涵体纯化、复性后,以50μg/只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三免后,抗体效价达1∶102 400;这表明GP2a胞外区成功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20年02期 v.40;No.278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Cap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姜宇航;宋利娜;许汪;杜寿文;陈竞;付婷婷;郝鹏飞;李秋璇;金宁一;李昌;

    Cap蛋白作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重要结构蛋白,可以实现诱导机体免疫保护。以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CV2毒株的Cap基因作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该PCR产物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28a-PCV2 Cap。将验证正确的菌种接入HB-pET自诱导培养基,过夜培养,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其表达,可获得28 000左右的目的蛋白。利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PCV2 Cap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小鼠阳性血清,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并用Western blot验证其活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应用大肠杆菌表达了PCV2 Cap蛋白,表达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并获得小鼠阳性血清,为PCV2 Cap蛋白的功能研究、鉴定、抗体及疫苗研制和病原检测奠定理论基础。

    2020年02期 v.40;No.278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10株猪细小病毒7型全基因组遗传与重组分析

    张志;张丽丽;刘爽;董雅琴;张慧;张峰;崔进;吴发兴;李晓成;

    猪细小病毒7型(porcine parvovirus 7,PPV-7)是2016年首次从美国猪群发现和鉴定的新的猪细小病毒。为进一步了解PPV-7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段扩增的方法对来自我国不同省份的10份PPV-7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并利用DNAStar、MEGA等软件对这10株PPV-7流行毒株进行分子遗传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10株PPV-7流行毒株与PPV-7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2%~95.9%,与其他同属的田鼠细小病毒2(KX272741)等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46.1%~50.8%,与细小病毒亚科其他属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29.4%~33.1%;因此作者建议重新将PPV-7归于一个新的病毒属。用RADP软件进一步分析PPV-7流行毒株重组时发现,不同流行毒株的重组位点和父系病毒的来源均不相同,表明这些流行毒株仍在不断发生变异和重组,且这种变异具有不确定性。这无疑增加了PPV-7致病性增强的风险,提示我们应持续重视和关注PPV-7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2020年02期 v.40;No.278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gE/gI双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纯化

    张宇;郑慧华;田润博;赵宇;徐朋丽;韩昊莹;张鸿鑫;崔建涛;陈红英;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US区基因序列(KJ789182),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扩增PRV NY株gE/gI基因两侧序列,克隆至pUC-19载体,构建转移质粒pUC-gE/gILR,同时插入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基因,构建转移质粒pUC-gE/gILRE,作为重组同源臂。以PRV NY流行株为亲本株,将其基因组与转移质粒pUC-gE/gILRE共转染ST细胞,通过筛选绿色荧光蚀斑,获得含有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 NY-gE~-/gI~--EGFP~+。再以该毒株基因组与转移质粒pUC-gE/gILR进行同源重组,通过筛选无荧光蚀斑,纯化重组病毒,经PCR扩增、测序,证实获得了去除EGFP基因的重组病毒rPRV NY-gE~-/gI~-。该重组病毒在ST细胞上培养时,与亲本株PRV NY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但该重组病毒的体外生长动力学比亲本株弱。本研究成功构建了1株针对目前PRV流行株的gE/gI双基因缺失病毒,为我国根除PR提供技术支持。

    2020年02期 v.40;No.278 248-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猪肉及相关产品非洲猪瘟监测与分析

    何世成;王昌建;林源;贺银辉;彭志;鲁杏华;唐小明;王卫国;刘道新;

    2018年10-12月在湖南省内652个冷库、肉品加工厂及超市等场点,对1 356个批次的产品中随机抽取4 787份猪肉及其产品,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有77份样品ASF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6%;阳性样品类型包括冻猪肉、肥膘、板油、冻猪肚、冻猪内脏、腊肉、香肠、水饺、冻猪舌等,至少有33份阳性样品来自外省,占总阳性数的42.9%,生产时间最早为2018年4月份;表明我省ASFV疫情的最早传播可能来自肉产品。

    2020年02期 v.40;No.278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CRISPR/Cpf1技术构建HEK293细胞DDX21基因稳定敲除株及功能鉴定

    鲁国涛;王辉;曾为俊;邵玉乐;许曼;陈洪岩;孟庆文;

    利用CRISPR/Cpf1基因编辑技术构建DDX21基因稳定敲除的细胞株,并检测其生物学功能。设计、构建靶向DDX21基因向导RNA表达载体,与Cpf1表达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流式筛选、基因测序、Western blot和细胞增殖能力检测鉴定细胞株;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后模式识别受体(TLR-3、TLR-7、MDA-5)、Ⅰ型干扰素、IL-6以及抗病毒蛋白OAS mRNA水平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2株DDX21基因敲除的细胞株,蛋白免疫印迹显示DDX21蛋白不表达;与野生型(wild type,WT)相比敲除株形成细胞单层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试验表明,模式识别受体TLR-3、MDA-5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TLR-7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IFN-α、IFN-β、IL-6及抗病毒蛋白OAS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表明DDX21基因敲除阻断了DDX21-TRIF-MyD88信号通路;TCID_(50)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最高可达到WT的3.01倍,表明DDX21基因敲除后流感病毒复制增加。本研究利用CRISPR/Cpf1系统获得2株DDX21基因稳定敲除的HEK293细胞株,为深入研究DDX21基因功能、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应答和调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020年02期 v.40;No.278 257-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miR-29b影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作用

    田瑞鑫;李胜男;胡新艳;陈俊贞;郭妍婷;赵新艳;李祯;董文丽;如先古丽;李淑娴;冉多良;姚刚;史慧君;付强;

    前期研究发现高表达miR-29b能显著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在体外的复制,而miR-29b过表达是否影响BVDV在体内的复制尚未见有报道。研究设计扩增牛pre-miR-29b基因片段的引物,以MDBK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pre-miR-29b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LL3.7。将阳性质粒pLL3.7-pre-miR-29b与包装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并测定慢病毒滴度,同时包装pLL3.7空质粒的慢病毒作为阴性对照。将4~5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连续2次尾静脉注射2.5×10~7 IU慢病毒悬液pLL3.7-pre-miR-29b或pLL3.7,并于慢病毒注射后96 h通过滴鼻途径攻毒BVDV毒株NADL(1.68×10~5 TICD_(50)/只),于攻毒后不同时间(0,2,4,10,15 d)处死BALB/c小鼠,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小肠和血液,提取总RNA,使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BVDV拷贝数;同时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各组织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LL3.7-pre-miR-29b质粒;成功包装pLL3.7-pre-miR-29b和pLL3.7慢病毒;使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pLL3.7-pre-miR-29b感染能显著性降低BVDV拷贝数;与pLL3.7-pre-miR-29b感染的处理组相比较,pLL3.7感染的对照组中各组织病变情况较为严重。结果表明,BALB/c小鼠体内过表达miR-29b能明显抑制BVDV的复制,减轻BVDV感染造成的病变,为以后研发抗BVDV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2期 v.40;No.278 264-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2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NF-κB 和MAPKs在肥大细胞应答重组FMDV VP1-VP4蛋白过程中的作用

    崔川;刘佳欢;宋佳诚;梁慧婷;张义明;李丽敏;王家鑫;

    为探索肥大细胞应答重组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VP1-VP4(简称VP1-VP4)蛋白的信号转导途径,用重组VP1-VP4蛋白负载分别经NF-κB抑制剂获MAP激酶(MAPKs)抑制剂处理的小鼠腹腔肥大细胞(pMCs)、重组VP1-VP4负载pMCs组,以及未经处理的对照组pMCs,取1,6,24,48 h的细胞上清液,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显示,抑制NF-κB组的IL-6和TNF-α含量在24,48 h均显著高于重组VP1-VP4负载pMCs组,而抑制MAPKs组的TNF-α、IL-6和IL-10含量在24 h以后均显著低于重组VP1-VP4负载pMCs组。结果表明,肥大细胞识别重组VP1-VP4蛋白分泌TNF-α、IL-6和IL-10受MAPKs调节,而分泌TNF-α、IL-6可能受NF-κB负调节。

    2020年02期 v.40;No.278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水貂细小病毒MEV-LT18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朱翔宇;鲁荣光;王洋;卜研;蔡熙姮;柏玲;侯金利;李滋睿;胡博;闫喜军;

    为了解河北地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的生物学特性,阐明其基因组与遗传进化等特征,采集疑似感染MEV致死貂的肠道组织,PCR鉴定为MEV阳性后,接种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试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成功鉴定并分离出1株MEV,命名为MEV-LT18株;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符合细小病毒形态特征;血凝试验发现该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对NS基因和VP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与遗传进化树分析,与Abashiri株进行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在NS基因上有3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替换,分别为aa10(Val→Ile)、aa540(Val→Ala)、aa574(Val→Ile),在VP2基因上共有4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替换,分别为aa232(Ile→Val)、aa236(Thr→Ser)、aa300(Ala→Val)、aa411(Ala→Glu);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EV-LT18株的NS基因和VP2基因分别与MEV-SDNH株和MEV-HLJ株亲缘关系最近,可能处于两者进化过程的过渡阶段。本研究对该地区水貂细小病毒的进化特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年02期 v.40;No.278 27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副猪嗜血杆菌comC基因遗传进化及其与菌株血清型和潜在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李军星;徐丽华;苏菲;余斌;袁秀芳;

    为探索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分类与其临床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2009—2017年分离的148个菌株进行comC基因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探讨部分潜在毒力基因、血清型以及临床致病力等与基于comC基因的菌株遗传进化的相关性。基于comC基因的进化树分析显示,副猪嗜血杆菌形成2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在分支Ⅰ中又形成2个亚群Ⅰ-A和Ⅰ-B。4个潜在毒力基因在comC进化树各分支中的分布模式具有明显差异,Ⅰ-A分支中hsdS、hsdR及ompP2基因检出频率较高,而fhuA基因检出频率较低;Ⅰ-B分支中fhuA及ompP2检出频率较高,而hsdS、hsdR检出频率较低;分支Ⅱ中只有ompP2检出频率较高,fhuA、hsdS和hsdR的检出频率都较低。血清型分布在各分支中也有明显差别,血清4,5,12,13,14型主要分布于分支Ⅰ中;而血清1,2,7型主要分布于分支Ⅱ中。系统感染分离菌株在3个分支中分布较均匀,但93.8%的心包液分离菌株位于分支Ⅰ中,且主要位于Ⅰ-A分支。因此,comC进化树各分支中潜在毒力基因和血清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表明基于comC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对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但系统感染分离株与基于comC基因的遗传进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为探索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类方法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提供新的信息。

    2020年02期 v.40;No.278 285-28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MDBK细胞和家兔前后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任志军;康茜;常丽云;陈颖彬;王紫燕;夏颖;秦建华;赵月兰;

    为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宿主后炎症因子的变化,以Madin-Darby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MDBK)和家兔为宿主,选用炎症反应关键酶COX-2和炎症因子如IL-8、MIP-3α、GRO-α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设计上述炎症因子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从MDBK、家兔脾脏组织和小肠上皮组织中分别扩增目的片段,建立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感染前后COX-2和IL-8、MIP-3α、GRO-α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BVDV感染MDBK细胞后,COX-2和IL-8、GRO-α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1);当BVDV感染家兔后小肠和脾细胞中COX-2和IL-8、GRO-α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5);但只有在脾细胞中,MIP-3α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1)。说明BVD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可引起COX-2和IL-8、GRO-α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推测MIP-3α在脾脏抗BVDV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02期 v.40;No.278 290-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史量全;石芸;范培超;殷杰;王永强;郑佳玮;刘锴;马德慧;

    为犊牛腹泻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无菌采取犊牛腹泻病牛粪便,进行细菌的纯培养及动物试验筛选致病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建立病原菌系统进化树,结合致病菌O抗原检测和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病原菌进行分析鉴定,最终确定该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治疗与后期防控。结果显示,根据致病茵的O抗原单因子血清检测、 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以及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鉴定,确定该致病菌株为大肠杆菌O132型并命名为DG;药敏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能、哌拉西林4种药物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唑肟和头孢他啶等13种药物耐药;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人腹泻的肠膜分离(CP024978.1)、患者粪便分离(CP024992.1)大肠杆菌的亲源性达100%。结果表明,该例犊牛腹泻是由大肠杆菌O132型导致。

    2020年02期 v.40;No.278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鸽源奇异变形杆菌中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流行与传播特征

    路佳琦;张荣民;程珂;何冰;廖晓萍;孙坚;刘雅红;方亮星;

    为研究鸽源奇异变形杆菌中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流行与传播特征,从广东省佛山市某鸽场采集鸽子及环境样品72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及MALDI-TOF-MS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采用PCR检测质粒介导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fosC2以及fos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耐药表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构建核心基因组进化树分析菌株的亲缘关系。采用接合转移、Southern杂交及PCR-mapping方法探究fosA3的分子传播特征。结果显示,72份样品中共获得22株奇异变形杆菌,16株菌中检出fosA3,没有检出fosC2和fosA。fosA3阳性菌株均对磷霉素表现高水平耐药(MIC>256 mg/L),对受试9种抗菌药物耐药,呈现多重耐药表型。16株fosA3阳性菌株主要分为2种不同PFGE谱型,随机挑选2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1株fosA3阳性菌与数据库中1株人源奇异变形杆菌之间亲缘关系最近。16株阳性菌株中fosA3均位于染色体上,不能发生接合转移。有阳性菌株中均检测到IS26-orf3-Δorf2-orf1-fosA3-IS26的遗传结构。本研究鸽场奇异变形杆菌中染色体编码的fosA3存在较高的流行性,该基因主要通过菌株的克隆传播以及插入元件IS26介导的水平转移进行传播,应引起高度重视。

    2020年02期 v.40;No.278 303-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对鲟鱼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胡安东;张明洋;张飘;杨霞;程振涛;姜海波;文明;

    采用人工肌肉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Pseudomonas shigella)后,以针对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感染鲟鱼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鲟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Chaol、ACE、observed_species、 Shannon和Simpso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鲟鱼肠道优势菌群均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iod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但感染组鲟鱼肠道拟杆菌门细菌丰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变形菌门(特别是邻单胞菌属)细菌丰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能导致鲟鱼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显著变化,为鲟鱼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02期 v.40;No.278 3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4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纳米花结合G-四链体对大肠杆菌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贾静;沈明浩;万家余;

    为建立一种新型、快速、可视化的病原菌检测方法,使用刀豆蛋白(ConA)-磷酸铜纳米花结合G-四链体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进行可视化检测,通过纳米花中包含的铜离子(Cu~(2+))催化水解溶液中叠氮和G-四链体片段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完整G-四链体结构,简化传统检测方法中的固定及洗涤等步骤。在血红素(hemin)的作用下,激活DNAzyme,使其具有类似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活性;利用四氮甲基联苯胺(TMB)作为底物产生肉眼可视的颜色变化,根据其颜色深浅可对靶标细菌的含量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各种条件优化试验及灵敏性、特异性试验得出该病原菌纳米花结合G-四链体可视化检测方法稳定、快速、灵敏,且可以应用于多种病原的检测。

    2020年02期 v.40;No.278 318-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马抗埃博拉病毒免疫球蛋白F(ab′)_2的制备及效果评价

    刘媛;李敏;杨晓岚;范铁炯;李晓;张华捷;李靖;闫芳;赵忠鹏;

    采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制备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V)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ire,Z-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S-E)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抗原,利用区带离心法和层析法两步纯化抗原,2种抗原等量混合并加入等量不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免疫马匹;当利用自制的Z-E、S-EEV假病毒测定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均达120/μL时,采血,分离血清,按照免疫球蛋白F(ab′)_2生产工艺制备治疗性抗体成品,并对其进行中和抗体效力、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包装的2种假病毒滴度均在40 000荧光值/μL以上;纯化的2种VLP抗原浓度均在3 mg/L以上,纯度均在95%以上;纯化的F(ab′)_2成品,纯度在90%以上,中和抗体效价均超过100/μL;安全性符合现行《中国药典》要求。结果表明,建立了马抗EV免疫球蛋白F(ab′)_2制品生产工艺,制备的成品符合现行《中国药典》要求,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2期 v.40;No.278 324-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甘草酸二铵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

    付新亮;范迪;刘乙兴;方博;刘文俊;田允波;黄运茂;

    甘草酸作为甘草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已经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甘草酸二铵(DG)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证实250 mg/L DG即可明显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并且其抗病毒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DG对流感病毒复制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DG主要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阶段,而对吸附和进入细胞的过程没有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DG一方面可以上调IFN-γmRNA表达水平,通过其免疫调节功能抵抗流感病毒感染;另一方面下调炎症因子TNF-αmRNA表达水平,减轻其诱导的炎症反应,降低宿主的免疫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DG可作为潜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2020年02期 v.40;No.278 330-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8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3种国产布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效果评价

    董浩;韩焘;徐琦;吴方达;刘林青;陈亚娜;原霖;宋晓晖;王传彬;

    为了比较国产布鲁菌病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竞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效果,通过对已知阴阳性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了上述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采用临床血清样品比较了3种检测方法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的检测效果,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FT)对结果进行了复核。结果显示,间接ELISA、竞争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的敏感性分别为96.67%,100.00%和98.33%,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别为98.33%,93.33%和93.33%。对300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4种检测方法共同检出的阳性样本为27份,阴性样品为210份,整体符合率为79%。通过CFT对63份不同方法检验结果有差异的样本进行确诊,结果表明RBT与CFT的符合率最低,仅为3.17%;间接ELISA与CFT的符合率最高,为98.41%;竞争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的符合率分别为87.30%,85.71%。结果表明,间接ELISA、竞争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满足布病临床检测需求;RBT对临床样本的检测存在较高比例假阳性和假阴性。

    2020年02期 v.40;No.278 336-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TolC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张志强;杨楠;李永慧;苏硕青;吴同垒;康元环;王洪彬;朱国强;史秋梅;

    TolC是革兰阴性细菌一种外膜通道蛋白,参与细菌应对外界不利环境的耐受,沙门菌TolC蛋白作为免疫原对动物沙门菌感染的保护效果优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E.tarda)该蛋白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以E.tarda TolC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原核表达并纯化TolC蛋白,进一步通过动物试验确定该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动物对致病性E.tarda ET-13强毒株感染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结果表明,E.tarda TolC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潜在的疫苗价值,为进一步研制E.tarda亚单位疫苗提供理论资料。

    2020年02期 v.40;No.278 339-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广东省部分奶牛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亚型分析

    王璐阳;曹乐天;王艳歌;崔朝辉;梁楠;张龙现;

    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动物肠道的人兽共患单细胞病原体,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和肠痉挛等胃肠道疾病。为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奶牛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及人兽共患特性,基于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基因位点对广东地区4个奶牛场的479份粪便样品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1.88%(9/479),主要见于断奶前和断奶后犊牛,其感染率分别为3.38%(7/207)和1.61%(2/124),在育成牛和成年牛中未发现芽囊原虫感染。经种系发育分析发现在该地区共存在2种人兽共患亚型(ST3、ST5)和1种动物特异性亚型(ST10)。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奶牛芽囊原虫存在着潜在的人兽共患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020年02期 v.40;No.278 34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鸡胚原代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型鉴定

    李赛慧;周佳桦;张雨蓓;张松彬;卞建春;袁燕;刘宗平;顾建红;

    选取不同日龄的SPF鸡胚进行骨架染色,确定软骨最佳取材日龄为15日龄,分离关节软骨,采用胰蛋白酶和Ⅳ型胶原酶两步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阿利新蓝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来鉴定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3~5 d时增殖较快,阿利新蓝染色阳性,能够表达sox9、colⅡ、acan、vegfA和mmp13等不同分化阶段标志性基因,且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加,晚期表达基因vegfA和mmp13 mRNA表达上调。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鸡胚软骨细胞具有软骨细胞表型,可作为家禽骨骼及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研究模型。本试验旨在建立鸡胚原代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以期为家禽骨骼及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2期 v.40;No.278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对鸡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江莎;吴晓玲;程婷婷;张嘉容;魏学良;

    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是人工合成的与脂联素(ADPN)有相似作用的口服活性小分子,研究显示ADPN可调节成骨细胞生长和分化,但AdipoRon是否具有类似的功能目前鲜见报道。本试验主要研究AdipoRon对鸡成骨细胞的影响。从14日龄鸡胚额骨中分离获得成骨细胞,细胞培养第4日,分别添加100,200 mg/L AdipoRon处理成骨细胞,处理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Real-time PCR检测脂联素受体1(AdipoR1)、脂联素受体2(AdipoR2)、成骨细胞成熟标志基因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α2链(alpa2 of type I collegen,COL1A2)、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的基因表达量,计算Bcl-2与Bax基因表达量的比值。结果显示,100,200 mg/L AdipoRon处理后的成骨细胞正常形态消失,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细胞核明显固缩,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0.01)。AdipoRon可增加成骨细胞中AdipoR1、AdipoR2、OC、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量(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对COL1A2和Bcl-2/Bax的表达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100,200 mg/L AdipoRon均可促进鸡成骨细胞AdipoR1/2的表达,且能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及凋亡。

    2020年02期 v.40;No.278 355-360+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连水提物对LPS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IL-1β、IL-6、TNF-α mRNA表达及NF-κB/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李春林;张翥;曾荣荣;金美兰;张永宁;彭远义;王自力;

    为探讨中药黄连对LPS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炎性免疫反应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以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作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黄连水提物及LPS对猪肠道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用0.1,0.5,5.0 g/L黄连水提物预处理猪肠道上皮细胞,再经LPS(5 mg/L)作用1 h后,Real-time PCR法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ɑ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MAPK信号通道关键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5 mg/L LPS可诱导猪肠道上皮细胞IL-1β、IL-6、TNF-ɑ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经黄连水提物预处理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则出现下降,且与药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LPS可有效激活猪肠道上皮细胞NF-κB/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和表达,而黄连水提物则可有效降低细胞IκB、p-IκB、p65、p-p65、p-p38、JNK等蛋白的表达,达到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的传导和调控LPS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连水提物可通过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及其下游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起到调控LPS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

    2020年02期 v.40;No.278 36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2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疗效的比较

    潘耀谦;冯春花;李鹏;岳锋;吴玉萍;刘兴友;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2020年02期 v.40;No.278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肉牛肝脏miR-31对运输应激的响应及生物学功能预测

    袁建彬;王訢丞;徐佩戎;胡惠洁;杨焕民;郭景茹;

    旨在探究运输应激肉牛肝脏中miR-31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预测,从多个方面探讨运输应激与miR-31间的关系。试验将10头体况相似的健康肉牛分为运输0 h组和运输6 h组,以速度为80 km/h进行公路运输应激。运用qRT-PCR方法检测肉牛肝脏组织中miR-31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miR-31进行生物学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运输0 h组相比,运输6 h组肝脏中miR-31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应用Targetscan、miRWalk、miRDB和miRTarBase 4款软件对miR-31靶基因进行预测,分别预测到427,1 261,122,307个靶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miR-31主要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多细胞生物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其中,RAB27A,PPP2R2A,ARID1A可能是与应激联系密切的靶基因。结果提示,运输应激肉牛肝脏miR-31的上调能够对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和凋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020年02期 v.40;No.278 375-37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菊苣酸(CA)对LPS诱导的牦牛PBMC细胞炎性因子分泌及表达的影响

    阿顺贤;张元新;王爱超;张文颖;武强;薛才华;吴华;

    为了探究菊苣酸(chioric acid,C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牦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炎性相关因子分泌及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用Ficoll法分离牦牛PBMC,体外将PBMC与LPS和CA共同培养,通过CCK-8法筛选LPS最佳刺激浓度,ELISA试剂盒检测CA对炎性相关因子含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CK-8法筛选的LPS最佳致炎质量浓度为1.0 mg/L。与对照组相比,CA处理组显著提高IL-10的含量(P<0.05),LPS处理组显著提高IL-6和IL-1β的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IL-8、TNF-a和INF-γ的含量(P<0.01);与LPS处理组相比,CA+LPS处理组IL-6、IL-8、IL-1β、TNF-a和INF-γ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IL-10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CA处理组显著降低IL-1βmRNA表达(P<0.05),显著升高IL-10 mRNA表达(P<0.05),LPS处理组极显著升高IL-6、IL-8、IL-1β、INF-γ和TNF-αmRNA表达(P<0.01);与LPS组相比,CA+LPS处理组IL-6、INF-γ和TNF-α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IL-8和IL-1β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IL-10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CA可通过调节牦牛PBMC炎性因子的分泌及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020年02期 v.40;No.278 379-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手足清栓通过抗病毒降低71型肠道病毒(EV71)感染小鼠死亡率

    张真;李敏;李丽;申梦;刘媛;赵忠鹏;包金风;李秀惠;

    71型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在亚太地区流行,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手足清栓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方剂因可接受性强、无可见副作用而受到青睐,但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至今尚未见有报道。为阐明手足清栓对手足口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本研究测定手足清栓对健康Vero细胞的毒性和对EV71-BJ株感染Vero细胞模型的治疗效果,测定药物作用与否的Vero细胞感染模型的病毒载量;测定手足清栓经灌肠途径对健康小鼠的毒性和对EV71-BJ株感染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重点观察手足清栓药物对EV71-BJ株重症感染小鼠模型死亡率、体质量、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定手足清栓经灌肠途径给药对EV71-BJ株重症感染小鼠模型靶组织产生的病变程度、病毒载量、炎性分子的变化特征,从而探索手足清栓治疗EV71感染的机制。体外结果显示,在EV71-BJ株感染Vero细胞模型上,于对细胞无肉眼可见毒性质量浓度下(生药60 mg/L),手足清栓通过降低感染细胞的病毒载量显著抑制EV71感染引起的Vero细胞病变;体内结果显示,在无毒质量浓度条件下(生药11.05 g/kg),手足清栓通过降低病毒载量、改善组织病理变化、降低炎性分子浓度机制降低EV71感染小鼠模型的死亡率,改善发病小鼠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手足清栓可通过抗病毒明显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能够减轻EV71感染引起的HFMD的临床症状。

    2020年02期 v.40;No.278 386-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与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

    刘鑫;么恩悦;郑健;辛杭书;张永根;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2020年02期 v.40;No.278 393-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雌二醇和孕酮对绵羊绒毛膜滋养层多核细胞形成的影响

    张洁;王多智;王晓娟;刘淑英;

    以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primary sheep trophoblast cells,STCs)和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endometrial luminal epithelial cells,ELECs)的共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雌二醇(17β-estrodiol,E_2)和孕酮(progesterone,P_4)以研究其对绵羊绒毛膜滋养层多核细胞形成的影响,为探究绵羊的胎盘生长发育提供试验依据。首先采用姬姆萨染色法观察绒毛膜滋养层多核细胞的数量,以此来确定E_2和P_4的最佳工作浓度;而后根据最佳的工作浓度设立E_2和P_4联合使用组,来观察其对多核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添加E_2使滋养层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单独加入P_4使滋养层多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且随着E_2和P_4浓度的升高滋养层多核细胞的数量均表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而当E_2和P_4浓度均为10~(-7) mol/L时,滋养层多核细胞的数量最多,且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E_2和P_4联合使用后,同样表现出E_2的促进作用和P_4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妊娠中期,E_2的加入有促进绒毛膜滋养层多核细胞的形成作用,而P_4的加入具有抑制其形成的作用,这为绵羊胚胎发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0年02期 v.40;No.278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氢化可的松对保存过程中猪精子的影响

    孙欢欢;王娜;孙良振;郭海涛;王婧然;杨康;周佳勃;谭景和;

    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其生育能力。应激对雄性动物生殖影响的研究多在体内进行,但在体外研究甚少,因此本试验在体外添加糖皮质激素研究其对猪精子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首先在液态保存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氢化可的松(0.1,0.25,0.5,10.0,50.0 mg/L),检测其对猪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从0.25 mg/L应激质量浓度氢化可的松开始精子活力逐渐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之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在射出的猪精子中证明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免疫荧光检测表明GR主要在精子顶体后区及尾部中段表达。精子保存第5天时,氢化可的松+米非司酮处理组精子活力显著高于氢化可的松单独处理组(P<0.05)。随后又检测了长期(5 d)处于应激质量浓度氢化可的松作用下,精子DNA碎裂(DFI)、线粒体膜电位(MMP)、精子凋亡水平。结果表明,精子DFI增加,线粒体功能下降,凋亡比例增加,而这些作用可以被米非司酮拮抗。因此表明氢化可的松可能是通过与其受体GR结合干扰线粒体功能而影响猪精子。

    2020年02期 v.40;No.278 405-409+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奶牛乳汁外泌体中乳房炎抗性相关microRNA的筛选与功能分析

    王宇轩;韩硕;杨卓妮娜;邹紫雯;刘娟;赵志辉;沈冰蕾;

    奶牛乳汁外泌体中的microRNA(miRNA)在乳腺癌、炎症和其他乳腺疾病发生时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为了解及分析乳汁外泌体中可能存在的参与奶牛乳房炎抗性的miRNA,以健康牛及乳房炎奶牛乳腺组织差异表达miRNA为背景,结合目前已知的奶牛乳汁外泌体miRNA,利用Targetscan、miRDB、miRanda、Vesiclepedia、DAVID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筛选奶牛乳汁外泌体中可能参与奶牛乳房炎抗性的miRNA,并对其序列保守性、候选靶基因及靶基因参与的调控功能通路等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奶牛与乳房炎奶牛乳腺组织中存在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 29个;Vesiclepedia数据库和NCBI检索文献共获得奶牛乳汁外泌体中的miRNA 66个,其中miR-223、miR-125b、miR-378b在两数据中共存,并在人与奶牛及其他哺乳动物之间高度保守。候选靶基因的KEGG功能通路分析显示,MAPK,p53、PI3K-Akt及miRNA的癌症作用、内质网蛋白加工、溶酶体和细胞凋亡等通路均被显著富集。表明外泌体中存在的3个miRNA对奶牛乳房炎发生时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均可起重要调控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奶牛乳房炎分子辅助选择标记的筛选以及跨物种机体免疫调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0;No.278 4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Tgfβ信号通路介导孕酮注射导致的初生仔鼠子宫腺体缺失

    王科智;许祺欣;苏仁伟;

    为探索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的Tgfβ信号通路是否能够介导孕酮(P_4)注射导致的新生仔鼠子宫腺体缺失,本研究检测了P_4处理的仔鼠子宫上皮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受体基因Tgfbr1、Tgfbr2、Tgfbr3及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_4处理的仔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Tgfbr2和Tgfbr3及靶基因Ctgf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说明Tgfβ信号通路在仔鼠子宫上皮中被P_4激活。此外,在注射P_4的同时给仔鼠注射Tgfβ受体抑制剂,结果发现该抑制剂可以部分挽救因P_4注射导致的小鼠子宫腺体缺失。这些结果说明Tgfβ信号通路部分介导了P_4注射导致的初生仔鼠子宫腺体缺失。

    2020年02期 v.40;No.278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羊泰勒虫病的研究进展

    郝桂英;

    羊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由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以高热、贫血、消瘦、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导致羊死亡,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羊泰勒虫病的病原种类、流行概况、临诊表现、诊断、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年02期 v.40;No.278 424-428+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肠道微生物菌群肠-肺轴与肺部疾病

    张韵;李佳佳;吴建云;

    肠道微生物群也叫肠道菌群,是寄生在肠道内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的统称,主导着肠道中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了对肠道局部产生免疫反应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以对宿主远端器官(肺)产生免疫影响。由于肠道与肺部还处于共同的黏膜免疫系统中,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能通过肠-肺轴进行免疫传递。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肠-肺轴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物群对肠-肺轴的免疫驱动以及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对肺部免疫的影响,旨在为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020年02期 v.40;No.278 429-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影响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致病性与传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施丽薇;顾敏;刘秀梵;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的疾病之一,全球广泛传播的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es,SIVs)亚型包括H1N1、H1N2和H3N2,我国以H1N1亚型的流行最为常见。进化上,H1N1亚型SIVs通常分为经典H1N1和欧亚类禽H1N1两大HA分支,分别于1930,1979年被首次分离,且都有直接感染人的病例报道;此后,两者参与重配生成的2009年大流行流感病毒(pdmH1N1/2009)又入侵猪群和人群,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现对致使H1N1 SIVs致病性发生改变或获得跨宿主传播能力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变异及相关机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SI的传播研究和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2020年02期 v.40;No.278 435-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