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PRRSV GP5多表位融合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李丹;王小月;蓝肇煜;武静桥;范真玮;姚景丽;陈婷;何敬文;赵微;金天明;

    为构建一种安全、有效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多表位基因融合疫苗,通过对5株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JL580、HENAN、VR2332、NADC30、JXA1的GP5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保守区进行T细胞和B细胞表位预测;将预测获得的序列进行连接、重组得到GP5多表位融合基因(GP5 recombinant epitopes sequence,GRE),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GRE序列的二级结构、亲水性及跨膜区;分别将GP5和GRE基因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并将上述构建成功的无内毒素重组质粒转染至Marc145细胞,RT-PCR分析其表达情况,CCK-8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GRE序列二级结构较稳定,亲水性较好,存在2个跨膜区域;分别获得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GP5和pEGFP-GRE,且RT-PCR证明重组质粒在Marc145细胞中能够转录目的基因;经CCK-8检测,重组质粒对真核细胞的增殖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成功组建GRE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且GP5和GRE的表达对真核细胞均无明显毒性作用。本试验为PRRS多表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20年10期 v.40;No.286 1893-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TK/gE/gI三基因缺失突变株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郑慧华;刘芳;张宇;赵宇;田润博;崔建涛;陈红英;

    应用PCR方法扩增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NY株TK基因两侧序列,克隆至pUC-19载体,同时插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构建转移质粒pUC-TKLRE,并与PRV变异株gE/gI双基因缺失突变株rPRV NY-gE~-/gI~-的基因组DNA共转染ST细胞,通过蚀斑纯化,获得表达荧光蛋白的PRV三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用PRV三基因缺失突变株、rPRV NY-gE~-/gI~-、PRV商品活疫苗Bartha-K61株、DMEM细胞培养液免疫6周龄雌性小鼠,2周后对小鼠进行第2次免疫,且首免后6周用PRV强毒NY株对小鼠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成功拯救PRV三基因缺失突变株rPRV NY-gE~-/gI~-/TK~--EGFP~+,且对小鼠是安全的。间接ELISA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证实rPRV NY-gE~-/gI~-/TK~--EGFP~+使小鼠机体产生了较高滴度的PRV特异性抗体,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证明,其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了细胞免疫应答。攻毒试验结果显示,rPRV NY-gE~-/gI~-/TK~--EGFP~+对PRV强毒NY株的攻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本试验获得的PRV三基因缺失病毒rPRV NY-gE~-/gI~-/TK~--EGFP~+有望成为一种防控当前PR流行的疫苗株。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00-1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25(OH)_2D3对猪伪狂犬病病毒诱导小鼠流产的影响

    左玉柱;韩磊;王晶;袁广富;张建楼;范京惠;仲飞;

    旨在探明1,25(OH)_2D3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诱导小鼠流产的影响。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PRV建立PRV诱导小鼠流产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剂量1,25(OH)_2D3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预处理组小鼠卵巢和子宫内VDR mRNA的水平及PRV量;利用组织学病理切片技术观察PRV引起的1,25(OH)_2D3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小鼠子宫和卵巢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小鼠流产模型,确定了引起小鼠流产的PRV最佳接种剂量为0.35 mL 1 000 TCID_(50) PRV;用300μg/kg 1,25(OH)_2D3预处理,小鼠VDR表达水平最高,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增殖,对PRV感染小鼠流产的抑制作用最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相较于生理盐水预处理的PRV感染组,1,25(OH)_2D3预处理组小鼠卵泡腔内颗粒细胞增多、红细胞量减少;子宫腔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消失,子宫内膜皱褶增多。结果表明,1,25(OH)_2D3能有效抑制PRV增殖,降低PRV诱导的小鼠流产。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07-1912+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原冬伟;颜子涵;申贵男;王一;李明月;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引起猪以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可造成极高的仔猪死亡率,且临床剖检很难与其他病毒性腹泻区别。本试验参考TGEV JS2012株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构建阳性标准品,建立qRT-PCR检测方法。将阳性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构建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在6.06×10~2~6.06×10~8拷贝/μL扩增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对临床生产中常见的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与传统PCR检测方法对比,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性,为临床检测TGEV的早期感染和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13-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巴马小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整合后传代次数对HEK293细胞中HERV-W表达和变异的影响

    马玲;钟华;秦树英;白安斌;陈凤莲;覃绍敏;刘金凤;吴健敏;

    检测不同代次广西巴马小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感染HEK293细胞模型(HEK293-PERV-BM)中,HERV-W各基因mRNA和syncytin-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HERV-W各基因变异情况,评价PERV的整合对HERV-W的影响。结果显示,与HEK293细胞相比,PERV整合后,不同代次HEK293-PERV-BM中HERV-W gag、pol、env和syncyt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改变趋势相似,即P10或P20后开始升高,至P30最高;选取相对表达量差别较大代次,检测其syncytin-1蛋白,各代次间syncytin-1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较mRNA的差别小。此外,PERV整合后,在P1~P55中HERV-W结构基因仅发生个别位置的点突变,未见发生固定位置的点突变或基因片段的缺失、插入及重组。本试验为系统评价PERV-BM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18-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诺如病毒、牛星状病毒和牛环曲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师志海;徐照学;兰亚莉;张彬;孟红丽;王亚州;金磊;王文佳;

    为建立能同时检测牛诺如病毒(BNoV)、牛星状病毒(BAstV)和牛环曲病毒(BToV)的方法,根据BNoV、BAstV和BTo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BNoV、BAstV和BTo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542,376,698 bp,建立了BNoV、BAstV和BTo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BNoV、BAstV和BToV的目的条带,且未扩增出其他犊牛腹泻病原;BNoV、BAstV和BTo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4×10~4,1.06×10~4,1.03×10~4拷贝/μL。对采集自河南省的221份犊牛腹泻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BNoV、BAstV和BToV的检出率分别为9.96%(22/221),18.10%(40/221)和19.00%(42/221)。三者与单一PCR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BNoV、BAstV和BTo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24-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犬细小病毒2a型致弱疫苗株的培育与免疫效力试验

    甘军纪;田晓彦;吕海峰;刘秀梵;

    为了获得犬细小病毒(CPV)变异株的致弱疫苗株,将CPV-2a野毒株(YZ10-5)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代,评价不同代次毒种对易感幼犬的毒力。用高代次传代毒种免疫高母源抗体(MDA)幼犬,经CPV-2a和CPV-2b强毒攻毒,评价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表明,CPV-2a毒株(YZ10-5株)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至31代,毒力明显减弱,传至61代无明显毒力。用61代致弱毒种(YZ10-5/F61),2×10~3TCID_(50)/剂,间隔3周,2次皮下注射接种高母源抗体幼犬,第2次免疫后3周用CPV-2a和2b变异株口鼻攻毒,所有免疫犬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粪便无排毒,而未免疫犬全部发病和粪便排毒。初步研究表明, CPV-2a传代致弱毒株(YZ10-5/F61)有希望用于开发CPV防控的新型疫苗。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29-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禽白血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env基因序列分析

    吕孙良;张慧慧;胡文琴;黎洁玉;宋雅婷;肖朝庭;

    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ALV)在湖南省各禽类养殖场的感染情况,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集湖南省不同地区21个养殖场的156份组织与血清样品。分别设计针对ALV 5′非翻译区(5′UTR)的检测引物和env基因近全长扩增引物,通过RT-PCR首先用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然后扩增阳性样品ALV env基因全长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19个养殖场检测出E亚群ALV(ALV-E),其env基因与GenBank中ALV-E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38%~99.90%;1个养殖场检测出ALV-J,其env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ALV-J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2.63%,并且在该场同一样品中同时检出ALV-E和ALV-J;1个野鸡养殖场检测出ALV-F,其env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ALV-F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8.69%;同时检测出2株新型的ALV,其env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A、B、C、D、E、F、J和K亚群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4.68%~58.42%。结果表明,ALV-E在湖南省禽养殖场普遍存在,并首次在我国养殖野鸡中检测出ALV-F,而且在野鸡中发现了很可能是ALV新亚群的2株病毒。本试验为ALV在湖南禽类养殖场的流行情况研究提供了依据。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36-1941+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7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进口冰鲜大西洋鲑鱼中缺失型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HPRΔ)的鉴定

    林华;肖璐;杨苗;安微;张婧;谢礼;陈孝宇;刘荭;严玉宝;胡娟;王军;薛昌华;陈世界;

    为确保从挪威进口至四川的冰鲜大西洋鲑鱼的卫生与安全,防止有害生物因子传入我国。本试验参照OIE及相关国内行业标准推荐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结合HE基因中高度多态区域(HPR)克隆测序等诊断方法,对从挪威进口至四川成都的某批次抽检去内脏冰鲜大西洋鲑鱼进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的检测。结果显示,该进口大西洋鲑鱼鱼肉中检出HPR缺失型ISAV,且其HPR区间存在51 bp的碱基缺失,基于HPR的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其与分离自挪威的ISAV9和9/93 HPR缺失型ISAV的亲缘关系最近。结果表明,这是我国国内首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从进口大西洋鲑鱼鱼肉中检出HPR缺失型ISAV的案例,该结果警示各大水生动物检疫机构应重视对进口的去内脏冰鲜大西洋鲑鱼中ISAV的筛查,严防该病毒进入我国。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42-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秦皇岛地区貉肠外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分析

    刘勃兴;赵安奇;柳翠翠;付祥;刘畅;李浩;史秋梅;张志强;

    为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地区貉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的致病性与耐药性,采取小鼠致病试验、KB纸片法和PCR方法检测20株貉源ExPEC对小鼠的致病力,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12种毒力基因和15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20株ExPEC均可致小鼠死亡,死亡率在40%~80%;iss、ler、vat等11种毒力基因有不同程度检出,检出率为15%~85%;20株ExPEC均具有多重耐药性,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二甲氧嘧啶等12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70%以上,多西环素耐药率高达100%(20/20);20株ExPEC分别检出2~8个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和gyrB检出率最高,为80%(16/20)。本试验为秦皇岛地区ExPEC所致貉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提供数据参考。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47-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FadL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

    王苗;杜万年;葛成;刘晨;马亚娟;王笑丹;吴同垒;史秋梅;张志强;

    FadL是革兰阴性细菌编码的外膜通道蛋白,参与长链脂肪酸的转运,沙门菌中该蛋白作为免疫原使用具有优良的保护效果。本试验以迟缓爱德华菌FadL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原核表达并纯化该蛋白,进一步通过动物试验确定该蛋白的免疫特性和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FadL蛋白(rFadL),蛋白大小为50 000。小鼠试验结果表明,rFadL免疫小鼠能产生高水平特异性抗体;斑马鱼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FadL能够对斑马鱼迟缓爱德华菌产生一定免疫保护力,保护率可达55%。本试验揭示了迟缓爱德华菌FadL蛋白的免疫特性,为迟缓爱德华菌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54-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tenella河北株SO7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及免疫保护力评价

    闫艳娟;李蕴玉;张东林;李佩国;庞洪泽;张香斋;

    为了确定重组质粒pPIC9-IL-2-SO7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及重组蛋白SO7的免疫保护力,采用RT-PCR方法克隆E.tenella河北株SO7基因并测序,将目的基因与IL-2及真核表达载体pPIC9串联,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IC9-IL-2-SO7,转染毕赤酵母细胞GS115,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其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SO7分别在雏鸡7,21日龄以50,100,150μg/只进行免疫,28日龄时,除阴性对照组外的其他试验组口服接种E.tenella孢子化卵囊8×10~4个/只,测定各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值和卵囊值,并计算抗球虫指数(ACI)。结果显示,阳性重组子具有2条带,分别为2 200,1 100 bp,表明成功将重组质粒pPIC9-IL-2-SO7转染毕赤酵母细胞GS115,Western blot检测证明表达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3个免疫组的ACI分别比阳性对照组提高了29.66%,33.33%和19.72%,其中以免疫剂量为100μg/只时,抗球虫效果最好。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60-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兔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对兔出血综合征(RH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金明兰;王欢;郝心瑞;李华南;杜志威;徐莹莹;董莉莉;薛洪海;孙世梅;李明;王悦红;金宁一;

    为评估兔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对兔出血综合征(RH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未知感染HEV的兔接种RHD疫苗,对其产生的RHD特异性抗体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淋巴细胞增殖、IL-2、IFN-γ及HEV基因残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兔产生兔出血综合征病毒(RHDV)和HEV的抗体水平较低;血清中ALT含量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增殖、IL-2、IFN-γ的水平降低;接种疫苗后7,14 d检测到HEV基因,而21 d未检测到该病毒基因。结果表明,HEV在兔体内残留时间较长,对RHDV免疫水平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65-1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荧光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云燕;谢芝勋;李孟;罗思思;谢丽基;张民秀;黄娇玲;谢志勤;邓显文;范晴;曾婷婷;王盛;

    根据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和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套特异性LAMP引物和2条探针引物,同时在2条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不同的荧光基团,在3′端都标记猝灭基团,然后使用多色荧光成像仪观察反应后是否有荧光产生来判断反应管里是否有阳性扩增,通过荧光颜色的不同来分析阳性扩增产物的类型。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H9亚型和N2亚型AIV,对其他15个HA亚型和其余8个NA亚型AIV以及禽类常见病原体均无扩增;干扰性试验结果显示H9和N2两种亚型AIV可以在同一反应管中独立完成扩增,二者互不干扰;敏感性试验显示其最低检测限度为100拷贝/μL。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RT-LAMP检测方法具备反应快速、灵敏、特异性强同时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辨别扩增产物的优点,对H9N2亚型AIV临床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70-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18-2019年广东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宋才良;廖志宏;沈勇;王焕;李鸿鑫;蔺文成;陈伟国;张新珩;谢青梅;

    近年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h9.4.2.5分支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了解广东地区H9N2 AIV的遗传与变异特点及进化规律,采用RT-PCR技术对自2018-2019年分离到的5株H9N2 AIV的HA与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株病毒分离株的HA基因在遗传进化树中依然均属于h9.4.2.5分支,NA基因均属于Y280-like分支;分离到的5株H9N2 AIV在HA裂解位点处均只有1个碱性氨基酸(R),与低致病性AIV的特征相符;所有菌株受体结合位点第234位氨基酸是亮氨酸(L),显示出典型的人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分离株均缺乏218~220位糖基化位点,同时增加了313~315位糖基化位点。研究表明流行毒株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基因重组,导致与现有疫苗的抗原匹配存在差异,因此要积极关注禽流感防控中出现的新问题。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76-1981+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基因tetM、ermB接合转移

    李庆辉;康立超;李红欢;钱凌霄;阮婷玉;马勋;

    为探讨食品源单增李斯特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和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是否能向粪肠球菌水平传播,选择2株耐受四环素(tetM)和1株耐受红霉素(ermB)的单增李斯特菌为供体,1株耐受卡那霉素的粪肠球菌为受体菌进行滤膜接合试验。对接合子tetM和ermB基因及相关的转座子Tn196、Tn197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分别获得17,23株耐四环素接合子,28株耐红霉素接合子,接合转移率分别为3.4×10~(-7),4.6×10~(-7),5.6×10~(-7)。接合子均产生了与供体菌一致的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表型,并且PCR扩增到相应的tetM和ermB基因,其序列与供体单增李斯特菌的耐药基因序列一致,但未扩增到相应的转座子基因;证实单增李斯特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及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可以向粪肠球菌水平传播并发挥耐药作用。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82-1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Chinese1弓形虫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病理损伤

    姜楠;苏瑞景;杨玉荣;

    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0~4个绵羊源弓形虫TgSheepCHn1(Chinese1)速殖子,分别采集弓形虫感染后2,4,6,8,10 d(days post infection,DPI)和6周的小鼠血清、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凝固腺,血清检测睾酮含量,采用HE和IHC染色方法分析生殖系统的病理损伤情况和弓形虫的分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雄性BALB/c小鼠感染弓形虫后睾酮含量先增加,8 DPI后减少(P>0.05)。6 DPI后,小鼠生殖器官出现病理损伤,特点为副性腺>生殖器官: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减少,生精细胞数目减少并且排列紊乱;睾丸和附睾管内精子数量减少,精囊腺内分泌蛋白减少,实质少见炎症反应;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凝固腺上皮细胞变性、脱落。6 DPI后,在各器官均可观察到弓形虫,多分布在被膜疏松结缔组织和间质,且随感染时间延长,弓形虫数量显著增加(P<0.05)。感染后6周,睾酮和生殖系统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表现。结果表明,小鼠感染弓形虫,对睾酮含量影响不明显,但虫体可侵入雄性生殖系统和副性腺,并引起损伤,推测弓形虫急性感染可减弱雄性动物生育功能,并可能通过精液传播。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87-1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牦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赵紫涵;何俊峰;潘阳阳;张倩;

    比较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对牦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原代培养的差异,为牦牛PASMCs的分离培养及后续的研究建立细胞模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0.2%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别获取牦牛PASM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比较2种方法分离的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力;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钙调节蛋白(calponin)免疫荧光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细胞计数法获得细胞生长曲线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显微镜下2种方法获得的PASMCs均为长梭形,呈典型的"峰-谷"状结构,且传代存活率均在98.5%以上;2种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均表明培养的细胞为PASMCs;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的PASMCs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顺利分离得到较纯的PASMCs,但各有优缺点,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牦牛PASMCs的原代分离培养方法。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93-1997+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水牛miRNA-155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吴飞;沈朋雷;王露露;陈维丽;冯万有;俸云;卢嘉卡;陆凤花;石德顺;

    旨在利用Admax系统构建miRNA-155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获得含有miR-155的腺病毒颗粒,同时对miR-155的预测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水牛卵丘细胞中miRNA-155的功能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牛的序列,通过RT-PCR扩增得到pri-miRNA-155序列,并连接到腺病毒载体pDC316-mCMV-EGFP,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pDC316-mCMV-EGFP-pri-miRNA-155与pBHGloxdelE13cre在HEK-293细胞中包装获得Ad-miRNA-155病毒颗粒,感染水牛卵丘细胞后,利用RT-qPCR技术检测miRNA-155及部分靶基因表达量。TargetScan网站预测获得miRNA-155的靶基因,并利用KOBAS 3.0对预测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腺病毒重组载体pDC316-mCMV-EGFP-pri-miRNA-155,水牛pre-miR-155与黄牛、马、家兔、原鸡、猕猴、狼、树鼩的同源性均达95%以上,且miR-155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Ad-miR-155感染水牛卵丘细胞后,miR-155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预测靶基因Wee1、CD44、TRPS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最后对miR-155预测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55可能通过PI3K-AKT、mTOR及MAPK等信号通路作用于卵丘细胞进而调控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2020年10期 v.40;No.286 1998-2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草浸膏粉对断奶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朱万刚;林春发;王忠清;刘琼丹;杨显朝;胡仁俊;刘娟;

    为探讨甘草浸膏粉对断奶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将20头20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猪瘟疫苗组(B组)、甘草粉组(10 g/kg)(C组)、甘草浸膏粉1组(D组,2.6 g/kg)和2组(E组,1.3 g/kg),每组4只。给药后7,14,21 d,采集仔猪前腔静脉血液离心备用。通过观测仔猪的临床体征、料重比、血液常规指标、血清猪瘟抗体(CSFV-Ab)水平、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IFN-γ含量来评价甘草浸膏粉对断奶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组断奶仔猪料重比降低、精神状态佳、腹泻率降低,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给药后14,21 d,与空白组相比,猪瘟疫苗组断奶仔猪CSFV-Ab、IgA、IgM、IgG和IFN-γ含量均升高,其中,给药后14 d,CSFV-Ab、IgM、IgG和IFN-γ差异极显著(P<0.01),IgA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后21 d,IgA差异极显著(P<0.01),CSFV-Ab差异显著(P<0.05),IgM、IgG和IFN-γ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后14,21 d,与猪瘟疫苗组相比,给药组断奶仔猪CSFV-Ab、IgA、IgM、IgG和IFN-γ含量均升高,其中,IgA、IgM、IgG和IFN-γ差异极显著(P<0.01),CSFV-Ab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甘草浸膏粉能降低断奶仔猪料重比,增加断奶仔猪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改善其精神状态,提高CSFV-Ab、IgA、IgM、IgG和IFN-γ含量以增强仔猪免疫力。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07-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归芪益母口服液对产后奶牛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郭启勇;陶金忠;吴心华;郭延生;

    为阐明归芪益母口服液对产后奶牛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40头2~4胎次产后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灌服温开水800 mL,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归芪益母口服液300,500和800 mL,连续灌服5 d。采集产后0,5和12 d的血样和乳样,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IgA、IgM和IgG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全自动乳体细胞分析仪检测乳成分和体细胞。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5和12 d血清Ig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IgM和IgG逐渐升高(P<0.05),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亚群CD8~+呈上升趋势(P<0.05),CD4~+与CD4~+/CD8~+的比值降低(P<0.05);中、高剂量归芪益母口服液能显著提高产后奶牛IgM、IgG、CD4~+、CD4~+/CD8~+含量(P<0.05),降低CD8~+含量(P<0.05),并且能显著提高产奶量(P<0.05),降低体细胞数(P<0.05)。结果表明,中、高剂量归芪益母口服液具有增强奶牛产后免疫机能和提高生产性能作用。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13-2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列当对肾阳虚模型大鼠血清中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张鹏;高珍珍;马晓彤;马晓宇;史晓宇;吴靖泽;杨英;

    以氢化可的松建立的肾阳虚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测定灌服列当水煎液对肾阳虚模型大鼠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为兽医临床肾阳虚病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肾阳虚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灌服不同剂量(1.0,2.0,4.0 g/kg)的列当水煎液和肉苁蓉水煎液(2.0 g/kg),1次/d,持续30 d,试验期间每天观察1次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每7 d称量各组大鼠体质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促黄体激素(LH)、睾酮(T)、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的含量。结果显示,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其他各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列当水煎液能显著提高肾阳虚雌性大鼠血清中的GnRH和E2(P<0.05),降低血清中的FSH、LH、T(P<0.05);高剂量列当水煎液能显著提高肾阳虚雄性大鼠血清中GnRH和T(P<0.05),降低血清中的FSH、LH和E2(P<0.05);高剂量组血清中RH、T3、T4、CRH、ACTH、CORT显著上升(P<0.05),TSH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以氢化可地松建立肾阳虚模型大鼠的内分泌有一定程度的紊乱,4 g/kg的列当水煎液能有效纠正其内分泌紊乱,具有治疗效果。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20-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多西环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评价

    王洪利;孙钰;郝良玉;邵琳;王玥;易乐;曲晗;王凯;李乾学;韩德明;

    制备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DH)缓释微球,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试验设计,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标准进行优化,采用乳化交联的方法制备壳聚糖包载DH缓释微球,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及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对微球的结构、性能和形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即壳聚糖为20 g/L,体系内DH质量为0.3 g,转速为910 r/min,液体石蜡12 mL时,所制备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为56.49%,包封率为61.41%。FT-IR表明壳聚糖包载DH主要以物理作用为主;热失重表明微球物理包合后热稳定性较差;XRD结果表明DH被包载后晶体结构未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制备表面光滑、粒径整齐、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的DH壳聚糖微球。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26-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9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临床兽医学

  • 复合益生菌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抗炎作用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刘士奇;陈建;查剑平;吴云辉;王仁文;郑丽红;王小莺;罗军荣;

    益生菌在临床上防治动物腹泻有显著效果,为探讨其作用机制,将早期断奶仔猪分为2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复合益生菌,试验期60 d,期间观察各实验动物腹泻情况并记录腹泻指数,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4头取盲肠食糜及结肠组织,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结构,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肠组织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肠道菌群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很大变化: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平均丰度显著降低了7.05%(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平均丰度提高了4.28%,1.73%,1.50%;在属水平上,试验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平均丰度显著降低了18.85%(P<0.05),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的平均丰度显著提高了8.79%(P<0.05),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梭菌属(Clostridial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平均丰度也分别上升了4.02%,3.94%,3.39%,3.01%。同时,试验组IL-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MyD88、TLR4、NF-κB、IL-6、IL-8、TNF-α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腹泻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所下降,其中试验15,45 d差异显著(P<0.05)。可见复合益生菌增加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及有益菌的含量,并通过下调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转录抑制肠道炎症的发生,可有效防治动物腹泻。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32-2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宁宁;王丽娟;李芬;徐正豪;李勤凡;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的方法,根据致病性大肠杆菌的ycjM基因、化脓隐秘杆菌的plo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乳房链球菌的pauA基因、绿脓杆菌的O抗原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尿素酶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反应特异性良好,其最佳退火温度为58℃,循环次数30次,各目标菌模板敏感度终质量浓度在4~40μg/L。对11份临床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传统鉴定结果一致。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6种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为该病的快速检测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40-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圣草酚促进miR-128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

    陈鹏举;史迎迎;赵庆枫;张光辉;

    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常发病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圣草酚是一种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参与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试验探讨圣草酚与miR-128在金葡菌诱导的MAC-T细胞炎症中的作用机理,首先通过RT-qPCR分析显示,金葡菌抑制miR-128的表达,圣草酚促进miR-128的表达;miR-128显著降低金葡菌诱导的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圣草酚增强其对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双荧光素酶试验证实髓样分化因子(MyD88)是miR-128的靶基因。由于miR-128是通过作用于靶基因进而发挥作用,通过敲低MyD88,结果显示其显著降低TNF-α、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且圣草酚进一步增强对炎性因子在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圣草酚通过增强miR-128缓解金葡菌所引起的MAC-T细胞的炎性损伤。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45-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复合微生物添加剂对奶公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仲伟光;王玉婷;于维;祁宏伟;赵玉民;

    为探讨复合微生物添加剂对奶公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性别(公牛)相同,品种相同(荷斯坦),体质量为(350±25) kg的奶公牛20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预饲期7 d,期间试验组每头牛复合微生物添加剂的添加量为80 g/d,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试验正试期55 d,饲喂方式及添加剂的使用与预饲期相同。每天精确记录采食量,并于试验开始和结束的清晨空腹测体质量,试验结束的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2.74%(P<0.05),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8.95%(P<0.05),试验组料重比降低20.33%(P<0.01);虽然增加了添加剂成本,但是试验组每天每头的利润比对照组高出6.09元(P<0.01)。血液常规指标中,试验组总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升高17.30%(P<0.01),其中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分别升高21.63%(P<0.01)和13.49%(P<0.05),但2组血液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血液肝功指标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组血液指标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对照组提高39.41%(P<0.01),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1.68%(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对照组升高10.47%(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组降低20.11%(P<0.01)。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52-2055+2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催乳素受体剪接体在绵羊不同泌乳期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杨若晨;段春辉;李闰婷;郭云霞;张英杰;刘月琴;

    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LR)不同剪接体在绵羊不同哺乳期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选取年龄一致、体质量相近、同一天产双羔的小尾寒羊母羊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Ⅰ,Ⅱ,Ⅲ,Ⅳ组母羊分别在哺乳前期(产后7 d)、哺乳中期(产后29 d)、哺乳后期(产后50 d)、断奶后5 d屠宰取乳腺组织,用RT-qPCR方法检测各组母羊长型催乳素受体(L-PRLR)及短型催乳素受体(S-PRLR)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小尾寒羊母羊哺乳前期、中期、后期及断奶后的乳腺组织中均检测到L-PRLR和S-PRLR的表达,其中S-PRLR的mRNA表达量在断奶后显著高于L-PRLR(P<0.05),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P>0.1);L-PRLR的mRNA表达量在哺乳前期显著高于哺乳后期(P<0.05),其他各时期无显著性差异(P>0.1)。S-PRLR的mRNA表达量在哺乳前期较哺乳后期有显著增高的趋势(0.05<P<0.1),其他各时期无显著性差异(P>0.1)。结果表明,小尾寒羊母羊不同泌乳期S-PRLR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L-PRLR,且L-PRLR和S-PRLR的mRNA表达量前、中、后泌乳期逐渐降低,断奶后又升高。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56-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能低蛋白日粮诱导的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蛋鸡脂肪组织代谢差异的比较

    王玉洁;刘佳;魏庆;刘佳婷;茹盟;彭刚;曾庆节;谢贤华;殷超;黄建珍;梁海平;

    为了比较高能低蛋白日粮诱导的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蛋鸡脂肪组织代谢的差异,将海兰褐蛋鸡分为对照组与病理组,每组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病理组饲喂高能低蛋白日粮。饲养80 d后,采集肝脏和脂肪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同时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IL-6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变化。HE染色结果表明,通过给予高能低蛋白日粮可成功建立FLHS模型;所建立FLHS组(病理组)脂肪组织出现脂质代谢异常,其脂滴(LDs)直径明显(P<0.01)大于对照组LDs。FLHS组中IL-6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P<0.05或P<0.01)对照组,提示患FLHS的蛋鸡脂肪组织代谢失常导致机体IL-6水平升高,从而对肝脏的肿大、出血等症状呈正向诱导。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61-2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北极狐MITF-M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的分析

    郭敏;李寒妹;王瑞宁;郑晓宁;刘铮铸;彭永东;巩元芳;李祥龙;

    为了探究MITF-M基因对狐狸毛色的遗传调控机制,利用PCR扩增技术对北极狐MITF-M基因启动子区6个缺失片段(2 279,1 738,1 313,1 040,524和236 bp)进行扩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对该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转染细胞(A375和293T)的相对活性进行检测,通过在线软件对核心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利用重叠延伸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技术对预测出来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点突变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极狐MITF-M基因启动子区524 bp(-510 bp/+13 bp)处活性最高,预测发现-510 bp/-222 bp区域存在CREB(-312 bp/-319 bp)、Sp1(-295 bp/-307 bp)和Sp1(-249 bp/-262 bp)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3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后能使北极狐MITF-M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上升。综上,北极狐MITF-M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在-510 bp/-222 bp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REB(-312 bp/-319 bp)、Sp1(-295 bp/-307 bp)和Sp1(-249 bp/-262 bp)对北极狐MITF-M基因的转录激活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66-2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可溶性糖在奶牛日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董佳楠;陈雪;李松泽;毋昊;张维刚;甄玉国;秦贵信;王涛;张学峰;

    可溶性糖属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二糖和低聚糖。可溶性糖部分替代淀粉时可能会降低瘤胃酸中毒的风险,而且具有提高干物质采食量、瘤胃液丁酸浓度、乳脂肪产量等作用,因此,可溶性糖可作为能源物质部分取代淀粉添加到日粮配方中去。现就可溶性糖对反刍动物的采食量、瘤胃发酵特性、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可溶性糖在奶牛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74-2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氨基酸对食物过敏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郑雪玥;王浩;印遇龙;邓近平;

    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攀升,牛奶、大豆等多种食物过敏原诱发的过敏反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及畜禽的健康及安全。过敏反应依赖于过敏效应细胞的活化及肠道菌群调控。国内外研究表明,氨基酸作为维持动物生长及细胞功能的必需营养物质,参与过敏效应细胞功能维持及过敏机体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现对氨基酸调控食物过敏的潜在机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通过氨基酸缓解人类及畜禽食物过敏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10期 v.40;No.286 2079-2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