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雅雯;李姿;张竞;王改丽;兰云刚;李芳;贺文琦;高丰;宋德光;
为明确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合成的病毒蛋白抑制Ⅰ型干扰素(IFN)产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PHEV接种RAW264.7细胞后利用放线菌酮药物处理,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对病毒蛋白合成的抑制,β-干扰素(IFN-β)的生成增多;通过构建不同的病毒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筛选,发现病毒核衣壳(N)蛋白能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证明N蛋白通过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或IRF3上游信号分子调控IFN通路;免疫共沉淀分析进一步验证,确定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与PHEV N蛋白存在互作,为抑制IFN-β产生的潜在靶标。结果表明,PHEV可通过其自身合成的N蛋白与宿主细胞MAVS相互作用,从而抑制IFN-β产生。本研究对于解析PHEV逃避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1年04期 v.41;No.292 627-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由海波;胡博;王全凯;刘昊;朱翔宇;张海玲;白雪;徐超;
为探究吉林地区犬细小病毒(CPV)的生物学特性及当前CP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采集吉林省长春市某动物医院疑似感染CPV病犬的肛拭子,经PCR鉴定为CPV阳性。利用F81细胞进行病毒培养,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及攻毒试验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CPV,命名为CPV-JL19株;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符合CPV形态特征;血凝试验证实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全长4 727 bp, GenBank登录号:MN519258,基因型为CPV-2c。该毒株与蒙古(5 MGL)、四川(SC/23/2017)和上海(CPV-SH1516)等地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9%。动物回归试验表明,感染的比格犬具有呕吐、排稀便、体质量减轻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本试验分离出1株CPV强毒株,通过比较该毒株的遗传变异及其流行特性,为CPV的疾病治疗及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04期 v.41;No.292 63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提金凤;李志杰;刁有祥;李舫;
为探讨坦布苏病毒(TMUV)能否诱导昆明鼠脾细胞凋亡,采用体内和体外2种途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体内试验:TMUV脑内接种3周龄昆明鼠,分别取病毒感染3,5,7 d后昆明鼠的脾脏,采用琼脂糖凝胶法观察其DNA Ladder。结果显示,攻毒3 d后,脾脏没有出现明显的梯状DNA Ladder,攻毒5,7 d后,脾脏出现了明显的特异性梯状DNA Ladder图谱。通过无菌研磨脾脏获得游离脾细胞,AnnexinV-FITC/PI双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攻毒后3 d,脾细胞中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5,7 d,脾细胞中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体外试验:无菌取3周龄昆明鼠脾细胞,接种不同剂量TMUV,将分别感染病毒24,48 h的脾细胞AnnexinV-FITC/PI双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脾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24,48 h的脾细胞中,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病毒感染后24,48 h脾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出现了数量较多呈现绿色荧光的细胞,且感染后48 h更多。由此可见,TMUV可诱导昆明鼠发生显著的脾细胞凋亡,感染病毒时间较长,脾细胞凋亡越明显。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2种途径、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明确了TMUV能诱导昆明鼠脾细胞发生显著细胞凋亡,为进一步了解TMUV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2021年04期 v.41;No.292 640-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祯;郭妍婷;陈俊贞;胡新艳;赵新艳;董文丽;贺渊秀;王万顺;李泽宇;姚刚;冉多良;付强;史慧君;
为了解新疆博乐地区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的流行情况及致病性,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粪便样品,将阳性病料接种至胎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MDBK),盲传15代后通过5轮蚀斑纯化试验得到1株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ic type, CP)BVDV毒株;通过理化性质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基因序列分析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对该毒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纯化得到1株CP BVDV毒株,将其命名为BVDV-BL314株;盲传15代BVDV毒株接种至MDBK细胞培养引起明显的细胞皱缩、变圆、碎裂、脱落、产生合胞体等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测定该毒株的滴度为2×10~8 TCID_(50)/0.1 mL;理化性质检测发现该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对酸碱敏感;56℃处理30 min可显著性降低病毒活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该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60 nm;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BVDV-125c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属于BVDV-2a基因亚型;免疫BALB/c小鼠后,剖检表现为多器官肿大、出血、质地变脆,边缘钝圆,无光泽等症状;镜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出血等变化。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1株致细胞病变型新疆地方性BVDV基因2型毒株,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将为新疆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2021年04期 v.41;No.292 646-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辛梅;张頔;李金斗;丁佳欣;于喜冰;徐小洪;丁伟;邵亚男;单春辉;丁壮;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感染引起的禽类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 CRD)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是严重危害禽类的两种重要疾病,可呈并发或继发感染,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制安全有效、免疫程序简便的ND-CRD二联疫苗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将MG国际参考株MG R(low)株的保护性蛋白TM-1采取以替换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NDV-HN胞外域的方式与我国NDV流行株(基因Ⅶ型)的HN、F蛋白共同嵌合至病毒样颗粒(VLPs)表面,使其表面展示3种结构蛋白MG-TM-1、NDV-HN和NDV-F。经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该cVLPs各组分蛋白均正确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cVLPs可与NDV M、NDV F、NDV HN、MG TM-1的特异性阳性血清发生反应;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小约为100 nm的粒子,表面展示纤突结构,呈现典型的病毒形态,与野生型NDV形态相似,最终成功构建嵌合型病毒样颗粒MG-ND cVLPs。本试验成功制备的MG-ND cVLPs为研制新型ND与CRD二联疫苗提供候选疫苗,并为当前NDV与MG共感染的防控提供新策略。
2021年04期 v.41;No.292 655-660+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翔宇;蔡熙姮;鲁荣光;卜研;柏玲;朱言柱;廉士珍;白雪;闫喜军;胡博;
通过建立一种检测水貂细小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 MEV)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旨在为MEV感染检测与免疫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手段。以纯化的重组MEV VP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HRP-羊抗雪貂IgG为二抗,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MEV特异性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通过临床样品检测评价ELISA方法与HI试验的符合率,制备阳性参考品并设定酶联免疫单位(enzyme immune units, EIU)的计算方法,以测定样品中抗MEV IgG抗体的相对含量,分析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1.425 mg/L,待检血清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为1∶80与1∶2 000倍稀释。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能够特异地检测MEV抗体,与水貂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disease virus, ADV)的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低于5%,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效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r=0.946 1,P<0.001)。
2021年04期 v.41;No.292 66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绪靖;赵宗仪;吉紫荆;豆春峰;吴挺;陈世豪;耿拓宇;胡序明;崔恒宓;
为了探究CCL4基因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作用机制,观察了CCL4基因在ALV-J感染鸡巨噬细胞(HD11)不同时间(6,12,24,36,48 h)后的表达规律,分别构建CCL4、ALV-J env、ALV-J GP85和ALV-J GP37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D11细胞,通过RT-qPCR检测CCL4过表达对ALV-J复制水平及CCL4受体CCR5和其下游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及其他抗病毒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分析ALV-J env对CCL4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LV-J感染HD11细胞后主要抑制CCL4表达(P<0.01);ALV-J env蛋白对CCL4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过表达CCL4显著抑制了ALV-J病毒复制(P<0.01);CCL4可能通过激活抗病毒基因S100A9及其上、下游通路抑制ALV-J病毒增殖。本研究揭示了CCL4在病毒感染后巨噬细胞中的动态表达规律及其抗ALV-J作用,为今后研究CCL4的功能及其宿主遗传抗性奠定基础。
2021年04期 v.41;No.292 670-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尹磊;沈学怀;张丹俊;赵瑞宏;戴银;胡晓苗;周学利;潘孝成;
旨在筛选和分析禽源Klebsiella variicola引起宿主血流感染的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采用转录组学测序(RNA-Seq)技术比较了Klebsiella variicola在LB肉汤培养基和SPF鸡血清中的转录组SNP,筛选出Klebsiella variicola在宿主血清中生存和发展相关的SNP位点,对筛选出的SNP的碱基变异类型和所在位置类型进行注释分析,同时对筛选出的SNP位点对应的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其功能和涉及的生物信号通路;此外,随机选取7个位于富集通路中的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LB组与SPF血清组各基因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相较于LB培养条件下,在血清中的Klebsiella variicola共获得143 682个SNP位点,其中检测到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有100 790个,颠换(transversion)42 890个,转换类型总数极显著高于颠换类型总数(P<0.01)。此外,对获得的SNP位点所在区域进行统计发现SNP主要集中在外显子区域(131 093个)。筛选出的SNP位点对应的基因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二元调控系统,群体感应系统,脂多糖的生物合成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相较于LB组,SPF血清组中的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果表明,本研究对禽源Klebsiella variicola在宿主血液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为进一步研究Klebsiella variicola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4期 v.41;No.292 67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悦;路晓杰;曹永国;张乃生;
以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通过饮用含1.5%葡萄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的蒸馏水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建立疾病模型,通过每天灌服200μL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ristatum)孢子悬浮液(每只小鼠3×10~7孢子/d)以观察其防治UC的效果。经过7 d的处理后,通过检测体质量、评定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测量结肠长度、组织病理学观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探究E.cristatum对UC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结果显示,E.cristatum可改善UC小鼠的结肠缩短、体质量下降和DAI评分升高等指标,并明显修复DSS造成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E.cristatum显著抑制了DSS诱导的核因-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增加了肠道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TJ)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表明,E.cristatum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结肠炎症反应、保护肠道屏障等,为防治UC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试验基础。
2021年04期 v.41;No.292 683-688+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亚宁;李青梅;杨苏珍;胡骁飞;杨继飞;张颖硕;陈琳琳;邢云瑞;邓瑞广;张改平;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控制其危害,本研究制备了高灵敏度的DON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ELISA)快速检测方法。采用N,N′-羰基二咪唑(N,N′-Carbonyldiimidazole, CDI)一步法将DON与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用DON-BSA免疫小鼠,并根据免疫效果在常规免疫方案中增加腹腔免疫进行改进,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DO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株2A3-E11。经鉴定该细胞株分泌的DON抗体为IgG1型,效价达1∶1.024×10~6,IC_(50)为21.507 9μg/L,亲和力可达9.064×10~8 mol/L;与15-AcDON有233.7%的交叉反应,与其他结构类似物及常见真菌毒素未见明显交叉反应。基于该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检测范围为4.696 8~98.490 0μg/L,小麦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0.509%~116.016%,变异系数为3.081%~7.928%。研制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小麦等谷物样品中DON污染的检测,为DON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2021年04期 v.41;No.292 689-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常瑾;高超;于喜冰;李俊娇;穆佳琦;柴浩然;成姗育;尹仁福;
埃里希氏体病及莱姆病均为由蜱传播的虫媒性传染病,为建立同时诊断埃里希氏体病和莱姆病的诊断方法,本研究选择埃里希氏体的groEL基因及伯氏疏螺旋体的ospA基因为检测对象,建立同时诊断埃里希氏体病和莱姆病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与以往的普通PCR方法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仅可特异性扩增埃里希氏体及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对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基因组扩增均为阴性,最低核酸检测限为1×10~1拷贝/μL,批内与批间重复试验Tm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利用此方法对25份采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全沟硬蜱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埃里希氏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8%和60%。结果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强,能同时检测埃里希氏体和伯氏疏螺旋体,可用于蜱传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鉴别诊断以及疫病防控。
2021年04期 v.41;No.292 697-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玲;王利;魏勇;张楠驰;
为探究山羊腹泻病因,分离鉴定了1株菌株ztl-01并探讨其致病性和耐药性,采用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基因扩增、毒力基因扩增、动物回感试验、耐药基因扩增、药敏试验及生物被膜形成检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ztl-01能利用葡萄糖、甘露醇等,鸟氨酸脱羧酶等试验阳性,PCR扩增获得16S rDNA基因长度为1 458 bp,系统进化树显示ztl-01与霍氏肠杆菌聚为一类,从而判定ztl-01为霍氏肠杆菌。检测到cpa和fimH两种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发现小鼠发病率为80%,病死率为20%。该菌株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主要损伤小鼠肠、肝和脾等器官;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黏膜水肿,空肠和盲肠绒毛断裂,十二指肠和空肠充血,回肠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检测出TEM、aph(3′)-Ⅱa和Sul1耐药基因,ztl-01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等敏感,对环丙沙星、妥布霉素、链霉素等耐药。ztl-01具有一定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霍氏肠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可以交替使用拉氧头孢等敏感抗生素进行防治。
2021年04期 v.41;No.292 704-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7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妍;徐彬;刘鹏;袁建彬;连帅;计红;柳巨雄;杨焕民;
为了探讨急性冷应激对断奶仔猪全血中HSP70/TLR4/NF-κB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将16头30日龄的断奶仔猪随机分成常温对照组,冷应激2,6,12 h组,每组4头。常温对照组饲养温度为(24±2)℃,冷应激组饲养温度为(4±2)℃。采集4组仔猪的全血,qRT-PCR用于检测分析4组仔猪全血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RelA(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常温对照组相比,冷应激2 h组断奶仔猪全血中HSP70水平极显著升高,TLR4、IL-6水平显著升高,MyD88、p65水平极显著降低,TNF-α、IL-10水平与常温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冷应激6 h组HSP70、TLR4、TNF-α、IL-6水平极显著升高,MyD88、p65、IL-10水平极显著降低;冷应激12 h组MyD88、p65水平极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HSP70、TLR4、TNF-α、IL-6水平与常温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急性冷应激会导致断奶仔猪全血中HSP70/TLR4/NF-κB通路被激活,引起先天性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随着冷应激时间的增加,免疫功能下降。可以考虑把HSP70/TLR4/NF-κB通路关键分子作为评价断奶仔猪遭受冷应激程度的客观指标。
2021年04期 v.41;No.292 729-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勇;袁丽佳;胡松华;
为观察含人参茎叶皂苷(GSLS)和硒(Se)的溶液(GSe)对猪伪狂犬病(PR)疫苗免疫的影响,本研究给小鼠免疫PR疫苗前注射含GSLS和Se的灭菌溶液,测定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gB抗体及其亚类水平,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6和IL-10)水平以及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攻毒后小鼠的存活率,并观察GSe对巨噬细胞RAW 264.7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在PR疫苗免疫前注射GSe可显著提高gB抗体及其亚类IgG1和IgG2a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6和IL-10)和小鼠对PRV攻毒的抵抗力。同时,GSe提高了巨噬细胞分泌IL-6、IL-10和TNF-α水平以及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因此,GSe可通过增强动物的固有免疫提高对PR疫苗的免疫应答。
2021年04期 v.41;No.292 735-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玉梅;陈峙峰;张思琪;邹宜诺;邓旭明;王建锋;
旨在探究丹参提取物是否可以提高特定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检测、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等试验确定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进一步通过LDH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验证丹参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及其与庆大霉素在细胞水平上的协同效果,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显著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多黏菌素等抗生素的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丹参提取物同样可显著提高庆大霉素对不同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损伤的保护作用。丹参提取物主要成分包括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等,其中隐丹参酮与庆大霉素协同效果最为显著,其可能是丹参提取物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但丹参提取物中其他成分是否发挥更佳的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丹参提取物作为庆大霉素增效剂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2021年04期 v.41;No.292 74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2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淑颖;耿玉萌;崔宇擎;卢春雨;史万玉;包永占;
为探究菟丝子水提物对子宫内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小鼠断乳时期的生殖保护作用,将50只妊娠母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在孕期制造小鼠子宫内BPA暴露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菟丝子治疗,直到孕鼠生产,记录母鼠孕期(d)和孕期增重(g);子代小鼠出生后,记录仔鼠总数(只)、出生窝重(g)、出生均重(g)及死胎数(只);小鼠21日龄(断乳)时,称重后眼球采血,脱颈处死,统计仔鼠雌雄比、卵巢系数;ELISA检测雌仔鼠血清中雌二醇(E_2)、孕酮(P_4)、BPA含量及卵巢雌激素受体α(ERα)水平;实时定量荧光PCR法(RT-qPCR)对卵巢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ERα和孕酮受体(PR)mRNA相对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PA饮水可显著提高子代小鼠的死胎率及血清中BPA水平(P<0.05),显著降低子代雌鼠血清E_2含量及Dnmt3a mRNA水平(P<0.05)。0.7 g/kg的菟丝子水提液可提高雌鼠Dnmt3a mRNA转录水平(P<0.05),1.4 g/kg的菟丝子水提液可降低死胎率、BPA水平以及提高E_2、P_4含量(P<0.01或P<0.05),2.8 g/kg的水提液极显著升高子代雌鼠ERα水平(P<0.01)。结果表明,1.4 g/kg菟丝子水提液对子宫内BPA暴露小鼠的生殖保护作用较好。
2021年04期 v.41;No.292 748-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云云;段颖;候咏微;曾涵芳;韩兆玉;
旨在通过小鼠腹腔注射乙酸钠溶液,探究其对小鼠摄食活动及摄食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每组20只。试验期间对照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试验组分别注射0.3,0.5 kg/L的乙酸钠。每7 d测定小鼠体质量和采食量,并从各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观测小肠绒毛和肝脏发育状况及其血清生化指标如神经肽(nerve peptide Y,NPY)等;qRT-PCR测定肠道摄食相关基因瘦素(leptin, LEP)、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酪酪肽(peptide YY,PYY)及摄食调控因子JAK2(janus kinase 2)和STAT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高质量浓度乙酸钠(0.5 kg/L)在14 d提高小鼠饲料转化率及肠绒毛发育程度外,乙酸钠在4周内总体上抑制了小鼠的采食量、体质量增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肠绒毛发育状况;相较于对照组,乙酸钠对血清中摄食因子NPY及LEP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较于对照组,乙酸钠在4周内总体上促进了结肠及十二指肠中厌食激素基因PYY、LEP、CCK的mRNA表达,且低质量浓度乙酸钠(0.3 kg/L)在7,14,21 d时的结肠中促表达作用更显著(P<0.05);此外,相较于对照组,除高质量浓度乙酸钠(0.5 kg/L)在14 d左右显著抑制结肠及十二指肠JAK2和STAT3的mRNA表达外(P<0.05),乙酸钠在4周内总体上促进了肠道JAK2及STAT3的mRNA表达,且在7,14,21 d时的结肠中表现更显著(P<0.05)。结果表明,腹腔注射乙酸钠溶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鼠的摄食活动。相较于对照组,注射高、低质量浓度乙酸钠对小鼠4周内的体质量与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肠道发育状况、肠道中厌食激素基因(CCK、LEP、PYY)及摄食调控因子(JAK2、STAT3)的mRNA表达均产生影响。
2021年04期 v.41;No.292 75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7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昆;曹金山;刘博;丁玉玲;裴乐;毛伟;
旨在阐明前列腺素E2(PGE_2)可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为临床中合理使用非甾体类化合物治疗细菌性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防治依据。以体外培养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浓度为1×10~(8 )CFU/mL热灭活(heat-killed, HK)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培养3 d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与无菌PBS、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CAY-10404、NS-398共培养,通过ELISA检测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培养基中PGE_2的分泌量。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检测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损伤相关因子: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pe box protein 1,HMGB-1)、透明质酸酶结合蛋白-1(hyaluronidase binding protein 1,HABP-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同试验组重复3次,收集不同处理组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使用HE染色观察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程度。结果显示,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了PGE_2蓄积量、HMGB-1及HABP-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使奶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发生皱缩。与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处理组相比较,与CAY-10404与NS-398共孵育后,显著下调了PGE_2浓度、HMGB-1和HABP-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P<0.05),同时,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腺上皮损伤程度下降。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造成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的严重损伤;损伤相关因子HMGB-1、HABP-1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PGE_2在体外诱导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
2021年04期 v.41;No.292 7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喜莹;范明赫;白洪旭;李伟;宋玉祥;李心慰;刘国文;王哲;杜希良;李小兵;
通过比较Ⅰ、Ⅱ型酮病奶牛血液中炎性因子和肝损伤等相关指标的差异,为奶牛不同类型酮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取Ⅰ、Ⅱ型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各20头,采血后分离血浆或血清,分别检测炎性以及肝损伤相关指标。结果显示,Ⅰ、Ⅱ型酮病奶牛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促炎因子如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且Ⅱ型酮病奶牛血液促炎因子含量高于Ⅰ型酮病奶牛。同时,Ⅰ、Ⅱ型酮病奶牛中肝损伤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健康奶牛,且Ⅱ型酮病奶牛ALT和AST的酶活显著高于Ⅰ型酮病奶牛。结果表明,Ⅰ、Ⅱ型酮病奶牛均存在系统性炎症和肝损伤,且Ⅱ型酮病奶牛更加严重,本试验为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2021年04期 v.41;No.292 770-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爽;任捷;郭行健;刘禄情;张冰冰;赵莹莹;麻芯茹;李铭;徐闯;杨威;
为探究围产期酮病奶牛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泌特征,本试验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酮病奶牛血液中VLDL-ApoB的含量,超速离心分离VLDL颗粒,透射电镜观察颗粒大小,同时利用ELISA试剂盒以及LC-MS组学技术对奶牛血液VLDL颗粒进行脂质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临床型酮病奶牛血液中VLDL-ApoB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奶牛,且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临床型酮病奶牛血液VLDL颗粒较健康对照奶牛出现异常变大情况。不同脂质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奶牛酮病发生过程中磷脂(PL)出现显著或极显著的降低。结果表明,能量负平衡导致奶牛酮病发生过程中ApoB以及PL含量均受到抑制且该因素进一步促进疾病进程。
2021年04期 v.41;No.292 775-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常振宇;李家奎;董海龙;张笑冰;吴庆侠;
为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纳米氧化铜(nano-CuO)对藏鸡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按常规条件饲养藏鸡120羽,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不同剂量nano-CuO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nano-CuO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50,100 mg/kg nano-CuO,试验期2周。采用生化法检测肝脏、肾脏及血清中铜、铁、锌含量的变化,采用HE染色法检测藏鸡肝脏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肝组织TGF-β1 mRNA水平变化。结果显示,nano-CuO组肝、肾组织中铜含量随着铜添加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加,100 mg/kg nano-CuO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肝、肾组织中铁含量随着铜添加剂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0 mg/kg nano-CuO组藏鸡血清中铜、铁、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5 mg/kg nano-CuO组肝小叶轮廓清晰,50 mg/kg nano-CuO组肝组织出现轻微水泡变性,100 mg/kg nano-CuO组肝组织以颗粒变性为主,水泡变性更严重、中央静脉扩张。100 mg/kg nano-CuO组TGF-β1蛋白水平较5,50 mg/kg nano-CuO组显著升高(P<0.05),100 mg/kg nano-CuO组TGF-β1 mRNA水平较5,50 mg/kg nano-CuO组也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100 mg/kg nano-Cuo添加剂量可对藏鸡的肝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饲料中添加nano-CuO的质量浓度应控制在5~50 mg/kg。
2021年04期 v.41;No.292 77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玉锡;张锋;张江;夏成;张洪友;徐闯;
为了获得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并明确其在卵巢静止的发生中的作用,本试验选取产后45~60 d的卵巢静止组奶牛和发情组奶牛各15头,应用GC-TOF-MS技术分析两组奶牛血浆代谢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单变量分析,筛选两组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再经代谢通路分析,探究差异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显示:两组奶牛血浆GC-TOF-MS分析共筛选出16种血浆差异代谢物。其中与发情组相比,卵巢静止组奶牛有9种差异代谢物明显升高,7种明显下降。经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所获得的奶牛卵巢静止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甘油脂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丙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和嘧啶代谢等。结果表明,奶牛产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异常会阻碍卵泡的发育,从而导致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
2021年04期 v.41;No.292 785-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栋;张辉;丛立新;郑雪;
为了观测不同粗纤维(玉米秸叶、柞树叶)来源日粮对东北梅花鹿瘤胃内环境的影响,将20头3岁公鹿分成2个处理组:Ⅰ组(柞树叶为粗纤维源日粮)和Ⅱ组(玉米秸叶为粗纤维源日粮),每组做2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预饲期1周,试验期2周。采集试验鹿瘤胃液,测定瘤胃中菌体蛋白(BCP)与氨态氮(NH_3-N)质量浓度、瘤胃的pH值、丙酸含量、内毒素与组织胺水平等瘤胃内环境指标。结果显示,BCP与NH_3-N质量浓度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瘤胃的pH值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丙酸含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其他指标不同,内毒素与组织胺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采食以玉米秸叶和柞树叶为粗纤维来源的日粮均可以保持正常的营养摄入,同时能够保持瘤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采食柞树叶为粗纤维来源的日粮对东北梅花鹿瘤胃的发酵和营养需求更为适宜。
2021年04期 v.41;No.292 792-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超;耿玉萌;李淑颖;史万玉;翟向和;
为了探讨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C)早期给药对肉鸡中后期生长发育及肝脏功能的影响,120只1日龄的肉鸡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2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分别饮水给予不同剂量(0.15,0.30,0.60,1.20,1.80 g/L)的FFC,连用5 d后,恢复正常饲喂,于21,42日龄翅下静脉采血,并处死肉鸡采取肝脏。统计雏鸡的增重及肝指数;血常规分析仪检测雏鸡血液指标的变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雏鸡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及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的含量;q-PCR检测肝组织中CYP1A1、CYP2H1、Nrf2、HO-1、NQO-1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21和42日龄时,各剂量的FFC均能使肉鸡的增重降低(P<0.05),1.20,1.80 g/L FFC能显著升高肝指数(P<0.05);而到42日龄时,鸡血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肉鸡血清中ALT、AST的含量在21日龄时显著升高(P<0.05),42日龄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21日龄显著降低肉鸡血清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P<0.05),到42日龄时,FFC使用剂量大于0.60 g/L时仍会显著降低肉鸡血清内TP和ALB的含量(P<0.05)。21日龄时,各剂量组FFC能显著提高肉鸡血清内MDA的含量(P<0.05),0.60,1.20,1.80 g/L FFC能显著降低肉鸡血清中GSH和CAT的含量(P<0.05);42日龄时,1.20,1.80 g/L FFC仍能显著提高肉鸡血清内MDA的含量(P<0.05),降低肉鸡血清中GSH和CAT的含量(P<0.05)。1.20,1.80 g/L FFC能显著抑制抗氧化蛋白Nrf2、HO-1和NQO-1的mRNA转录及表达(P<0.05);FFC还能显著抑制肝组织内肝药酶CYP1A1和CYP2H1 mRNA的转录水平(P<0.05)。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FFC对低日龄肉鸡生长发育、血细胞生成和肝功能均有损伤作用;而随着肉鸡日龄增长,正常剂量(0.15 g/L)的FFC对肉鸡生长发育、血细胞生成和肝功能的损伤有缓解,而大剂量(大于0.60 g/L)FFC的这种损伤仍然存在,另外,FFC损伤肝脏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Nrf2-ARE通路上蛋白活性增加肝脏氧化应激来介导雏鸡肝损伤,影响肝脏功能。
2021年04期 v.41;No.292 796-80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超逸;汤德元;曾智勇;黄涛;王彬;郭倩妤;廖少山;张森;杨志刚;晏仁潭;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JEV可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JEV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毒性脑炎和神经元死亡。现就近年来关于JE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过程中,病毒跨越血脑屏障的途径、病毒感染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病毒引起的细胞凋亡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为JEV致病机制以及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04期 v.41;No.292 803-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于海英;王琨;孙艺学;丛彦龙;
糖基化是甲型流感病毒(IAV)血凝素(HA)的一种重要翻译后修饰。HA糖基化在IAV的演化和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从IAV的免疫应答、HA受体亲和性和病毒的适应性等角度,详述HA糖基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以此为创建基于HA糖基化依赖机制的新型流感疫苗提供指导。
2021年04期 v.41;No.292 808-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学亮;刘海金;王兴龙;萧飒;党如意;杨增岐;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能够结合mRNA,影响翻译效率,在基因转录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miRNA参与免疫功能、凋亡、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并可作为一类新型调控因子介导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病毒也可编码miRNA,宿主编码的miRNA结合病毒基因组抑制病毒复制,而病毒编码的miRNA也可通过改变宿主微环境逃避天然免疫应答。现就miRNA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其在病毒与宿主间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病毒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2021年04期 v.41;No.292 812-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玉金;储德勇;杨玉荣;
哈蒙球虫与弓形虫在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组等方面极为相似,二者均以猫为终宿主,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包囊。但哈蒙球虫必须经历两种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中间宿主范围较为狭窄。哈蒙球虫对宿主低毒或无毒,至今尚无该虫感染人类的报道。感染哈蒙球虫的中间宿主产生抗弓形虫抗体,可抵抗弓形虫感染,有助于防控弓形虫病。现系统总结分析哈蒙球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研究与防控弓形虫病提供基础性参考。
2021年04期 v.41;No.292 820-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宇;张蒙;段佳慧;张学明;李子义;唐博;
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中,在雌性动物生殖组织中也有分布,其受体可分为7个亚家族,不同的受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参与广泛的生理活动,在调控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总结了5-HT的合成及代谢过程,以及5-HT及其受体家族的组成结构及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并对其在卵母细胞成熟及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解5-HT及其受体家族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依据。
2021年04期 v.41;No.292 827-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杜玮;闫晓茹;张志飞;高慧杰;郑惠玲;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是一种生物胺和色氨酸的衍生物,可以在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多种外周组织合成,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分子。外周组织中合成的5-HT作为一种激素,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影响机体的多种功能。5-HT的受体多样且具有组织和细胞差异性,外周5-HT通过作用于不同的受体参与机体稳态的调节。现综合近年来外周5-HT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外周5-HT在不同组织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改善母畜泌乳性能、维持骨密度、调节糖脂代谢及控制能量平衡等方面提供思路。
2021年04期 v.41;No.292 834-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