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成东;哈卓;王政;李凯;李秋璇;孟媛;李亭玉;于桐;金鑫;鲁会军;金宁一;
以本实验室扩增的内蒙猪圆环4型病毒(PCV4)毒株的ORF2基因序列为参考,对其密码子进行优化并送往公司进行质粒合成,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Cap蛋白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出pET28a-PCV4-Cap重组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宿主菌BL21(DE3)pLysS中进行诱导表达,制备PCV4 Cap重组蛋白。优化表达条件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Cap重组蛋白能够在沉淀中大量表达且在IPTG终浓度为0.2 mmol/L、37℃诱导6 h条件下表达量最高,其约为27 kDa。经Western blot验证,条带单一,与预期结果相同。本试验结果为了解PCV4 Cap蛋白及建立PCV4血清流行病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29-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钱炳旭;白雪雁;张成成;郭梦娇;李梦娇;廖凯;薛峰;吴艳涛;张小荣;
通过DNAStar Protean软件对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 N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选取抗原性较强的区段(265~342 aa),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使用的偏嗜性进行优化设计并人工合成了对应的基因片段N-Opti。利用融合表达载体pET-32a进行原核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携带His标签,命名为PDCoV-N-His,且呈可溶性表达。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N蛋白约为31 kDa,与预期相符。利用Ni-NTA亲和层析介质纯化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检测,并对反应条件进行摸索、优化,建立了检测PDCoV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测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且重复性良好,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RoV)特异性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应用该方法对20份已知阳性血清和20份阴性血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符合率为100%(20/20),阴性符合率为100%(20/20)。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可以进一步用于PDCoV感染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34-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月;贾钦瑞;吴桂灵;车传忠;刘建华;加尔肯;冉多良;
构建针对马疱疹病毒1型(equine herpesvirus-1,EHV-1)XJ2015株的转移载体pUC-gp2-LR和pUC-gp2-LR-EGFP;将EHV-1 XJ2015基因组与pUC-gp2-LR-EGFP共转染至RK-13细胞,利用EGFP基因筛选获得EHV-1 XJ2015-gp2~-/EGFP~+毒株,以此毒株基因组与pUC-gp2-LR共转染至RK-13细胞,筛选去除EGFP基因的EHV-1 XJ2015-gp2~-毒株并通过生长曲线、蚀斑形态、易感细胞连续传代评价其增殖能力和遗传稳定性。结合荧光观察、空斑纯化和PCR检测,获得能稳定遗传的EHV-1 XJ2015-gp2~-,该毒株的生长曲线与亲本株存在差异,增殖能力下降约2个病毒滴度;两者的空斑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378 mm~2和1.698 mm~2,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成功获得EHV-1 gp2基因缺失株,该毒株的体外生长动力学较亲本毒弱,为研制EHV-1减毒活疫苗奠定了基础。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42-1246+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亚桃;王紫燕;马亚宾;蒋桂娥;倪俊卿;张明勇;李妍;武二斌;秦建华;赵月兰;
为了分离与鉴定河北省奶牛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病原,自河北省张家口、秦皇岛、保定、衡水、沧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采集奶牛呼吸道疾病临床病例鼻拭子样品及死亡奶牛的肺脏组织样品,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stype 3,BPIV3)、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 BVDV)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用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Kp)、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YPB)和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haemolytica,Mh)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所采集样品进行PCR扩增,将初筛阳性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BVDV和IBRV,分别命名为HB-BDZ和HB-XTZ。BVDV分离毒HB-BDZ株E0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其他毒株的同源性为80.5%~99.2%,IBRV分离株HB-XTZ与GenBank其他IBRV参考株gB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8%~100%,同源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分离毒为BVDV和IBR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HB-BDZ与HB-DCZ株(JX046799.1)、JL-1株(KF501393.1)、国外毒株Powder株(JN380089.1)的遗传距离较近,与国内毒株HB-DCZ株同属于Ib亚型。分离株HB-XTZ株与国内XT-IBRV(MF287966)亲缘关系最近,与BHV1.1USA株(KJ652515)和BH80株(AY745877)遗传距离相对较近,而与其他毒株遗传距离较远。利用绵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出Pm、Kp等2种致病菌,通过生化鉴定和PCR鉴定进一步确定分离菌为Pm、Kp。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Pm分离株kmt基因与GenBank其他参考菌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6.4%~100%,与MH06873.1的亲缘关系最近。Kp分离株pho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其他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为96.5%~99.5%,与AF064793.1的亲缘关系最近。Pm、Kp分离菌均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所有的分离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Pm的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阿米卡星4种抗生素敏感;Kp的分离株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新霉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47-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1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巧雅;宋丹丹;刘丽萍;郭效珍;刘存霞;盛媛;史玉颖;黄兵;
兔轮状病毒(lapine rotavirus, LaRV)和兔肠冠状病毒(rabbit enteric coronavirus, RECV)是引起兔腹泻的重要病原,2种病毒引起的仔兔腹泻症状极为相似。为建立能同时鉴别LaRV、RECV的方法,根据LaRV和RECV基因组的保守区段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LaRV和REC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91 bp和163 bp,经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LaRV和RECV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能特异性的扩增出LaRV和RECV的目的条带,与兔瘟、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菌、泰泽菌、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均无交叉反应;LaRV和RECV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73×10~5,1.22×10~4拷贝/μL,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可获得一致的结果。对采自山东部分地区的107份兔腹泻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LaRV和RECV的阳性率分别为10.28%和7.48%,两者与单一RT-PCR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对LaRV和RECV单一或混合感染的样品进行检测,为LaRV和RECV的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59-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培姣;周迎春;于雪;李本科;王辉暖;王雅雯;于新友;杨慧;王蓉;李振伟;王玉茂;沈志强;肖跃强;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RHDV抗体检测方法,对VP60蛋白基因的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分析,截取VP60-1、VP60-2、VP60-3、VP60-semi1和VP60-semi2,大肠杆菌表达后纯化获得重组截短蛋白。经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比较,以VP60-semi1为包被抗原检测效果最好,并建立了基于重组蛋白VP60-semi1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经优化,该方法的最佳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0.1μg/孔,4℃包被过夜;5%脱脂奶粉37℃封闭1 h;血清稀释度为1∶200,37℃孵育1 h;最后37℃作用显色15 min。该方法与血凝抑制(HI)检测相比,敏感性好,阳性血清稀释至1∶6 400仍可检出;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6%~4.97%和2.68%~8.88%,重复性好;符合率检测显示,与HI法的符合率为89.29%,与免疫保护试验结果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蛋白VP60-semi1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可用于监测兔群免疫后抗体水平动态并指导疫苗免疫,以及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64-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翟俊琼;单芬;李婉萍;周妞;罗满林;陈武;
为了对疑似禽博尔纳病毒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并了解鹦鹉源禽博尔纳病毒毒株的流行特点,本试验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染禽博尔纳病毒而死亡的鹦鹉进行检测,并设计7对首尾重叠的引物对其中1株确诊的博尔纳病毒全基因进行RT-PCR扩增、测序,应用DNAStar和MEGA6.06软件将本次获得的PaBV-4与GenBank上公布的PaBV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的10只鹦鹉中,有5只感染PaBV-4,1只感染PaBV-5。选取其中1份PaBV-4组织样品做全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aBV-4基因组全长8 915 nt,编码6种蛋白,与NM_20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最高(99.6%),与6758分离株氨基酸相似性最高(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与PaBV-4各分离株M14、AG5、6758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一个小的分支,其次是NM_01,与PaBV-5各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远。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70-1275+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小艳;李运莉;燕霞;张东升;李林;侯蓉;岳婵娟;刘颂蕊;
采用细菌培养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大熊猫新鲜粪便中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采用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对ESBLs-Kpn进行表型鉴定,采用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从390份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211株Kpn(54.1%)和3株ESBLs-Kpn(1.42%);PCR结果显示,2株ESBLs-Kpn为SHV+TEM+CTX-M-1基因型,1株为SHV+CTX-M-1基因型,表现出混合基因型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圈养大熊猫种群中已经出现了ESBLs-Kpn,因此大熊猫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76-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关一凡;李妍;高亚桃;常丽云;杨晓彤;贾仲昕;秦建华;赵月兰;
从河北省4个地区的奶牛场采集1月龄左右腹泻犊牛的新鲜粪便,通过病原的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PCR及测序来分离和鉴定大肠杆菌;采用11种大肠杆菌O因子定型血清对分离菌进行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鉴定;利用菌毛特异性引物对优势血清型菌株进行菌毛基因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和分析,鉴定其所携带菌毛抗原。通过小鼠攻毒试验评价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F41菌毛株、K99菌毛株及兼性F41-K99菌毛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采集的56份犊牛腹泻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出48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O因子定型血清鉴定结果显示,4个地区流行的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均为O101型。菌毛PCR测序结果鉴定出6株携带K99菌毛大肠杆菌,7株携带F41菌毛大肠杆菌,其中1株为兼性F41-K99菌毛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对小鼠均有致病性,其中兼性F41-K99菌毛株临床症状最明显,最小致死剂量最低,为1.5×10~(10) CFU/mL,且死亡小鼠的脏器病理变化最严重,所以兼性菌毛株对小鼠的致病性最强。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82-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4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学亮;王晨骁;王斌;冯航;叶超;党如意;王娟;杨增岐;
为鉴定2020年9月乌审旗放牧绵羊陆续发生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进化树比较分析、毒素基因PCR鉴定、小鼠致病性及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其α、ε毒素基因及16S rRNA高度保守,与参考序列之间核苷酸同源性99.49%;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序列号为MT613499.1产气荚膜梭菌遗传距离最近;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呋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替米考星、磺胺异恶唑等完全耐药,对多西环素、金霉素、土霉素、泰妙菌素、氟苯尼考表现为极敏;小鼠在接种分离株后8 h全部死亡,表明其毒力较强。试验结果可为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提供依据。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90-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石雅琴;苏倩;王腾宇;毛晓伟;陈昕迪;穆嘉明;王文龙;刘春霞;
首先筛选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敏感株和耐药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信息,然后从比较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出4个丙硫咪唑耐药相关突变基因HCON_00192020、HCON_00037800、HCON_00129090和HCON_00178650,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差异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显示,共筛选到41个具有SNP位点的基因,选择reads≥10的4个基因进行后续基因扩增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扩增后目的条带大小均正确,测序后显示HCON_00192020基因在3个耐药虫株中第266位均由T突变为C,HCON_00037800基因在3个耐药虫株中第179、182、188位均由A突变为G,HCON_00129090基因在3个耐药虫株中第283位由G突变为A,HCON_00178650基因在3个耐药虫株中第89位均由C突变为A,突变结果均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
2021年07期 v.41;No.295 1295-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晓平;王鹏龙;李军燕;杨晓野;耿万恒;冯新港;刘威;李超;刘阳;王瑞;
为了解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耐伊维菌素(ivermectin, IVM)国内分离株是否同时存在对阿苯达唑(albendazole)的双重耐药性,本试验通过虫卵孵化幼虫试验和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4个耐伊维菌素虫株及1个伊维菌素敏感虫株进行了阿苯达唑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在虫卵孵化幼虫试验中,阿苯达唑对伊维菌素耐药株的EC_(50)值均大于0.1 mg/L,而对敏感株的EC_(50)小于0.1 mg/L。在阿苯达唑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试验中,所有耐伊维菌素分离株种群内有超过10%的个体携带198位点纯合耐药基因型;同时,还有超过10%的个体在198位点和200位点同时存在杂合子基因型;而在敏感分离株中,这2个指标均低于10%。结果表明,4个对伊维菌素耐药的捻转血矛线虫国内分离株对阿苯达唑同样耐药;而1个伊维菌素敏感分离株对阿苯达唑也敏感。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01-1309+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志强;刘少蓉;白民俊;段晓珮;高强;黄素文;段跃强;
以光滑型布鲁菌脂多糖(smooth lipopolysaccharide, sLPS)抗原为检测抗原,葡萄球菌蛋白A(SPA)为胶体金标记物,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检测布鲁菌抗体。通过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检测试纸条性能。结果显示,试纸条最低可检测血清浓度为0.1 IU/mL。试纸条批内和批间可重复性为100%,不与其他非相关疾病感染血清反应。试纸条法与试管凝集试验对牛、羊血清检测的符合率分别为95.4%和97.2%。结果表明,该试纸条在保证检测特异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对样品检测的敏感性,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更加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10-1314+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钟昊然;王培莉;黄蓝田;孟霞;李建基;朱国强;崔璐莹;董俊升;王亨;
为构建大肠杆菌致脑膜炎小鼠模型,并探索小鼠脑脊液采集方法。将2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感染组(采用腹腔注射0.1 mL、10~7 CFU大肠杆菌TW-XM)。注射12 h后,采用异氟烷麻醉小鼠,将自制的微量穿刺管穿刺至延髓池,收集脑脊液,进行涂片染色观察并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将小鼠脱颈安乐,采集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感染组小鼠精神沉郁、不喜运动、眼分泌物增多、拉稀并出现神经症状,脑脊液轻度浑浊,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杆状大肠杆菌;通过对脑脊液分离菌的形态观察与PCR鉴定,确认分离菌为大肠杆菌TW-XM;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感染组小鼠脑膜充血、水肿,且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大脑皮层。本试验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TW-XM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性脑膜炎小鼠模型,且改良后的脑脊液采集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15-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永;杨阳;段世宇;杨琦;
为深入了解鼠伤寒沙门菌sRNA GcvB与靶基因的结合位点,在此前报道的鼠伤寒沙门菌GcvB调控基因基础上,本试验首先通过对部分显著调控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然后利用无痕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鼠伤寒沙门菌gcvB基因R1、R2和R3功能基序缺失菌株,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野生型菌株、gcvB基因缺失株、gcvB R1基因缺失株、gcvB R2基因缺失株和gcvB R3基因缺失株中对数期转录水平变化。PCR扩增及测序结果显示,gcvB基因R1、R2和R3基序已被分别敲除且未留下冗余序列。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fhuA、aphA、STM2714、STM0298和STM1827基因在gcvB、gcvB R1、gcvB R2或gcvB R3单敲除时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STM0276、exbD和sodA基因在gcvB、gcvB R1或gcvB R2单敲除时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trpE和yifK基因则在gcvB或gcvB R3单敲除时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以上结果表明,GcvB正调控fhuA、aphA、STM2714、STM0298和STM1827基因可能与R1、R2或R3基序相关,正调控STM0276、exbD和sodA基因可能与R1或R2基序相关,负调控trpE和yifK基因与R3基序有关。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21-1327+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黄怡芳;吕洁婷;陈绵绵;程昌勇;宋厚辉;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磷脂酶PlcB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挖掘可能与宿主互作的相关蛋白,本试验利用李斯特菌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plcB缺失回补株及基于PlcB为诱饵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通过体外生长曲线、细胞内增殖试验、空斑形成能力等试验研究PlcB介导的生物学功能;通过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自激活及毒性试验和诱饵蛋白表达检测等方法鉴定可以用于后续互作蛋白筛选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结果显示,缺失plcB基因不影响李斯特菌的体外生长,但缺失株在RAW264.7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相较野生株显著减弱(P<0.01),在L929成纤维细胞中感染形成的空斑较野生株和回补株极显著下降(P<0.001)。将含有pGBKT7-BD-PlcB诱饵质粒的Y_2HGold酵母菌株涂布于缺陷培养基中,未发现毒性及自激活现象;通过Western blot能够检测到酵母载体中诱饵蛋白PlcB的稳定表达,说明酵母双杂交系统构建成功,并证实磷脂酶PlcB在李斯特菌宿主内感染和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基于PlcB的酵母双杂交体系可以为将来深入挖掘PlcB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重要生物学过程及相关分子的互作交流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28-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飘;龙立书;洪猛;华敏;杨霞;曾茂芹;刘妍罕;张扬子;杨颖;温贵兰;程振涛;李涛;文明;
将100只健康30日龄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Ⅰ组,50只)和对照组(Ⅱ组,50只),进行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al, DEV)检测。试验组每只雏鸭腿部肌肉注射0.2 mL(1 000LD_(50)),Ⅱ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 mL,分别于感染后12,24,36,48,72,84,96 h无菌采集各组织样本(肌肉、胸腺、十二指肠、法氏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方法确定Ⅱ组未发生感染、Ⅰ组成功感染后,所有样品-80℃保存备用。同时,对各时段各组织中JAK2、STAT3和SOCS1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蛋白质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对十二指肠进行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验证。结果显示,与Ⅱ组相比,JAK2、STAT3和SOCS1基因在DEV感染鸭机体组织中转录水平差异显著(P<0.05)。JAK2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Ⅱ组,差异显著(P<0.05),而SOCS1蛋白表达量水平高于Ⅱ组,差异显著(P<0.05);取十二指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感染DEV对雏鸭各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JAK2、STAT3和SOCS1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DEV对鸭机体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SOCS1基因的影响是在蛋白水平的上调,而非转录水平,同时SOCS1基因对JAK2、STAT3基因的抑制作用也是在蛋白水平。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35-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9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董俊升;王雅丽;方丽;孙法壮;崔璐莹;王亨;李建基;
为了探索在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BEECs)发生炎性损伤时皮质醇对其修复方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皮质醇(5,15,30μg/L)与脂多糖(LPS)共处理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生长因子TGF-β1、TGF-β3、VEGF和CTGF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皮质醇能够抑制BEECs由LPS诱导引起的TGF-β1、TGF-β3和CTGF mRNA表达水平的上升,同时对其VEGF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皮质醇降低LPS诱导的β-catenin、C-Myc和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的上升,同时也抑制LPS导致的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的上升(P<0.05)。结果表明,皮质醇能够抑制LPS激活的Wnt/β-catenin和PI3K/AKT通路,以及LPS诱导的生长因子TGF-β1、TGF-β3和CTGF的转录,这对了解皮质醇对LPS所致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48-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佩琪;周鹏飞;叶正钦;刘进辉;王宜平;纪春晓;
以50,100,150μmol/L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 DADS)处理MDCC-MSB-1细胞24 h后,利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AO)染色法对细胞凋亡的形态进行初步观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53的蛋白表达;蛋白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变化;Q-PCR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DADS诱导MDCC-MSB-1细胞发生凋亡形态变化,增加细胞凋亡率,同时诱导p53蛋白表达量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活性。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54-1358+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颖;柴丽娟;黄菊阳;王琴;宋蕾;周昆;李云章;
为了研究朝藿定A对破骨细胞及骨质疏松雄性小鼠的作用,本试验将0.01~1.00μmol/L朝藿定A用于正常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形成破骨细胞,分别于7,14 d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CP)染色和骨吸收陷窝染色;将5,10,20 mg/kg朝藿定A用于去势诱导的骨质疏松雄性小鼠,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并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和小鼠Ⅰ型胶原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 CTXⅠ)含量,采用Micro-CT对胫骨内部结构进行扫描,用HE染色观察股骨上端骺板软骨细胞和骨小梁。结果显示,在朝藿定A给药后,破骨细胞的形成和TRACP分泌减少,破骨细胞对骨薄片的吸收能力降低;朝藿定A给药组小鼠血清中OPG、CTXⅠ水平降低,小鼠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微形态结构有所改善。结果表明,朝藿定A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作用,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微结构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含量,起到骨保护作用。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59-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韩超;李淑颖;耿玉萌;史万玉;包永占;
为了探究丹参多糖对氟苯尼考导致肉鸡肝脏损伤的缓解效果,40只1日龄的肉鸡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0.15 g/L氟苯尼考通过连续5 d饮水给药诱导肉鸡肝脏损伤,同时给与5.00 g/L的丹参多糖进行治疗。于42日龄翅下静脉采血,并处死肉鸡采取肝脏。统计肉鸡的增重及肝脏指数;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全血中各成分的含量;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雏鸡血清中AST、ALT、 MDA、NO、SOD和CAT的含量;ELISA检测雏鸡肝组织内细胞色素酶CYP1A1和CYP2H1的含量;Q-PCR检测肝组织中CYP1A1、CYP2H1、Nrf2、HO-1、NQO-1、UGT2A1和GSTT1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氟苯尼考能显著抑制肉鸡增重,显著提高肉鸡肝脏指数(P<0.05);氟苯尼考还引起肉鸡血液中RBC和HGB的显著下降以及血清中MDA和NO的显著升高(P<0.05),显著抑制肝脏中CYP1A1的表达及Nrf2和GSTT1 mRNA的转录水平;而丹参多糖能显著抑制氟苯尼考导致的肉鸡的增重下降和肝指数升高(P<0.05),恢复血液中RBC和HGB的含量,丹参多糖还能显著降低肉鸡血清中MDA和NO的含量,丹参多糖还能显著提高肝组织中CYP1A1、Nrf2和GSST1的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到42日龄时,氟苯尼考还能抑制肉鸡增重,还有对血细胞和肝脏有轻微毒性作用,而丹参多糖能够有效的化解这种毒性,其作用方式可能是丹参多糖通过调节肝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肝脏药物代谢能力,而达到保护氟苯尼考导致的肝细胞损伤。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65-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红豆;
为了探讨茶多酚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本试验使用LPS(1 mg/L)和或茶多酚(50,100,200 mg/L)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随后采用ELISA试剂盒、Western blot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茶多酚+LPS组中IKK-β活性显著降低,IκB-α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降低。此外,茶多酚+LPS组中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量也显著低于LPS组。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缓解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反应。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72-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健佳;冯佳培;王云;胡念清;吴帆;桑田;曹华斌;
为探究血浆乳酸动态监测在犬胃肠道危重病例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本试验收集了5例胃肠道重症患病犬,分别为肠扭转1例,胃扭转1例,肠套叠1例,肠穿孔1例,胃穿孔1例。同时,对该5例患病犬的血浆乳酸浓度及早期乳酸清除率(24 h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死亡的2例患病犬血浆乳酸浓度随病情的发展持续升高,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治愈的3例患犬初始乳酸值很高,经治疗后乳酸浓度值下降到正常水平,乳酸清除率明显上升。结果表明,血浆乳酸浓度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评估胃肠道重症患犬治疗情况以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76-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珍珍;关璐;朱兆荣;刘娟;
将40~60日龄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复方苦芩组、针灸组和复方苦芩结合针灸组,每组3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犬按照5 mL/kg(5×10~5 PFU/mL)灌服犬细小病毒液建立细小病毒病犬模型。复方苦芩组、针灸组和复方苦芩结合针灸组分别采用复方苦芩注射液、针灸、复方苦芩注射液结合针灸治疗。对复方苦芩注射液进行红外光谱鉴定,采用ELISA法测定犬血清中TNF-α、IL-1、IL-2及肠黏膜中IL-4、IL-5、IFN-γ水平,并制作小肠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鉴定复方苦芩注射液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有效物质;小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各治疗组犬小肠组织病变和绒毛脱落情况相对模型组有好转趋势;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病犬血清与肠黏膜中各因子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复方苦芩结合针灸组犬血清中IL-1、IL-2和肠黏膜中IL-4、IL-5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而复方苦芩结合针灸组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复方苦芩结合针灸治疗可降低血清和肠黏膜中的炎性因子,修复病犬肠黏膜,改善炎症。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84-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崔镇海;金美英;李宗洋;谷天;钱海峰;陶悦;李驰坤;尹宏兵;赵文海;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直立组、激素组、直立+激素组等4组。激素组给予臀肌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直立组动物建立仿双足动物模型,给予直立后长时间诱导直立饮水;直立+激素组同直立组及激素组。8周后再注射1次上述激素,造模后16周,进行股骨头CT检查,同时进行血清生化、血液流变学及股骨头病理学观察。C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直立组及激素组未见股骨头坏死现象,直立+激素组关节间隙尚可,骨皮质显著变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小梁轻度紊乱;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直立+激素组、激素组骨小梁中部分骨细胞肿胀,股骨头靠近股骨颈的松质骨和软骨下区,表现为软骨层变薄、软骨下骨小梁结构紊乱、变细,排列稀疏松散;血清生化结果显示,激素组HDL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在激素组全血3.0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给果表明,运用激素+直立的建模方法可得到较理想的大鼠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CT、理化检查及病理学观察评价可作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辅助诊断手段。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93-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荔佳;成奇;潘连德;徐金铖;刘宇婷;
试验用尿酸样品采自海南省海口泓旺农业养殖公司的人工养殖苏卡达陆龟(Centrochelyssulcata)。从20份样品中挑选出黏稠状、牙膏状及在自然条件下风干的3类6个形态较为代表性的尿酸样品,编号依次为3,4,5,6,7,15号;苏卡达陆龟及其尿结石样品来自上海绮异动物专科医院,编号为21和22号,将21号尿结石样品切割总体积的1/8后由外到内分层剥离取样,即核心层标记为core,其他层由内到外按层依次标记为L1~L10;22号破碎后随机取一小块。将待测样品放入80℃立式鼓风干燥箱内干燥24 h,规范处理后置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尿酸样品在自然干燥和高温干燥后,固体成分形态为质地松脆易碎的不规则颗粒状、团状和块状固体;尿结石为球形或椭圆形,剖面结构呈树轮状分层,质地较尿酸的固体成分坚硬,两者眼观性状差异明显。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尿酸固体成分形态有表面粗糙石块状、片状、颗粒状、石砾状、细沙状、火山岩状、泥巴状、煤渣状和海绵状等多样化结构特征,而尿结石各层形态主要为海绵状非晶体结构,无片状、石砾状、细沙状、火山岩状等结构。
2021年07期 v.41;No.295 1399-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牟豪;赵光夫;余远迪;许国洋;杨柳;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是一种对于养猪业危害极其严重的病毒,具有高致死性和强传染性的特点,每年该病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了数十亿美金的经济损失。2018年8月,中国首次报道了非洲猪瘟疫情。ASFV属于双链DNA病毒,基因组为170~193 kb,能够编码150~167个病毒蛋白。ASFV主要利用网格蛋白介导的吞噬和大胞饮的过程感染宿主的单核-巨噬细胞,同时还能促进细胞内囊泡运输过程,为病毒的复制提供条件。目前,对于该病还尚无可用的疫苗,但相关疫苗研究已累积一定前期结果。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14-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钟璐嘉;蒋文灿;李鑫;曾晓慧;蒋鑫;霞雨;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 T6SS)是由多种蛋白组成的复合跨膜装置,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细菌中,通过传递各种效应蛋白作用于不同靶标介导诸多生物学功能。Ⅵ型分泌系统主要包含2个部分即跨膜复合物和穿刺结构,是一种类似于噬菌体尾部的可收缩系统。效应蛋白能通过该收缩装置释放到细菌或真核细胞中,影响靶目标的正常生理活性。因此,Ⅵ型分泌系统在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真核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高细菌竞争能力,增强细菌毒力,促进基因水平转移,利于细菌抵抗外部环境的压力。研究细菌Ⅵ型分泌系统,可以加深对细菌致病机理和宿主的认识,为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方法策略。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19-1424+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苏莉;竺婷婷;师红铃;郭爱珍;陈颖钰;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MTBC)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机体为抵御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过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将其清除。细胞凋亡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主动程序性死亡,破坏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的存活。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病原与宿主互作的动态平衡。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25-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颖;刘立英;秦守涛;丛薇;李东;孙江洋;时坤;李健明;宗颖;赵丹;曾范利;杜锐;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而作为病原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长期的化学药物治疗中已经出现广泛耐药的情况,不同耐药程度的结核分枝杆菌的差异研究也是一个难题。在严峻的形势下,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重点。脂肪酸作为结核分枝杆菌胞内存活的必需物质,同时也是细胞壁重要组成部分及毒力之一,其特性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点之一。目前,并未见相关不同时期脂肪酸来源和利用差异的综合论述。因此,对处于感染期和休眠期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脂肪酸来源和利用的差异进行阐述,期待从其中找到新的结核病治疗靶点。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31-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邵子益;薛琳琳;计红;邵百卉;詹雪龙;牛春阳;郭景茹;李士泽;杨焕民;
所有生物都能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环境的有害变化,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以此来维持体内的平衡。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复杂的信号通路与lncRNA密切相关。lncRNA可调节相应靶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因子,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38-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涛;陆惠娴;阮梦茹;AMBREEN Lqbal;姜平;赵志辉;
动物肌间脂肪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成肌细胞及前体脂肪细胞相互作用在该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或者旁分泌等途径对脂肪细胞的分化、募集和附着等活动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Transwell共培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细胞间互作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影响肌间脂肪沉积的因素和细胞间互作方式仍需进一步了解。模拟成肌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互作效应,对阐明脂肪沉积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成肌细胞与前体脂肪细胞在共培养体系中互作研究取得进展,但对于2种细胞间的互作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深入挖掘两者在共培养体系中导致脂肪沉积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细胞间相互作用,将会为成肌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互作、畜禽肌肉大理石花纹的形成和人类脂肪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1年07期 v.41;No.295 1444-1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