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我国部分省份不同阶段猪群CSF、PRRS及PR-GE抗体检测分析

    刘晓东;袁飞;刘红祥;陈俭;孔宪好;杜元钊;陆慧君;

    为了解我国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及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的免疫情况,从而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防疫此3种疫病,本试验应用ELISA方法对2018年收集的14 580份猪血清样本进行了CSF、PRRS及PR-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猪群CSF、PRRS、PR-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84%,78.23%和27.47%;不同阶段猪群同种疫病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其中,CSF抗体阳性率公猪最高(91.67%)、保育猪最低(57.00%),PRRS抗体阳性率育肥猪最高(91.31%)、保育猪最低(50.02%),PR-GE抗体阳性率公猪最高(33.98%)、后备母猪最低(19.17%);不同阶段猪群同种抗体离散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2022年01期 v.42;No.30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非洲猪瘟病毒噬菌体展示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表达

    周昊;胡永新;常星;孙举;仝舟;毕玉海;吴晓东;尹燕博;

    为构建抗非洲猪瘟病毒(ASFV)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并获得抗ASFV的单链抗体,本试验利用自然感染ASFV猪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的m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分别扩增出猪IgG抗体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构建scFv单链抗体后连接至pComb3XSS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经过3轮“吸附、洗脱、富集”的筛淘过程,成功获得1株能够与ASFV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并验证了该抗体的反应能力。根据筛选得到的可变区序列构建完整抗体使用HEK293A细胞进行真核表达与验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库容量约为9.2×10~(11)PFU/mL抗ASFV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筛选并得到1株与ASFV病毒蛋白亲和性较高的单链抗体,使用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该株重组抗体。该研究为ASFV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一定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16-2020年华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王丙雷;王晶;刘媛;陈少杰;顾文源;郭禹;范京惠;左玉柱;

    利用RT-PCR方法对2016-2020年华北地区692份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获得368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3.18%,并对其进行了ORF5基因扩增和测序,开展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33条完整的ORF5基因序列,除了HB-XT株为600 bp,其余全长均为603 bp。ORF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33株均为Ⅱ型,其中有9株分布在Lineage 8,24株分布在Lineage 1。33株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0.1%~99.5%,与JX-A1株和NADC30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1.1%~99.5%和85.6%~94.5%。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33株均在诱骗表位和中和表位发现了突变;在33株中共发现7个N-糖基化位点,其中包括相对保守的N44和N51位点,以及主要位于抗原表位的N30,N32,N33,N34和N35位点。结果表明,2016-2020年华北地区HP-PRRSV毒株逐渐被类NADC30毒株所取代,成为优势毒株,且ORF5基因变异差异较大,使PRRSV流行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本研究对PRRS分子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的选择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01期 v.42;No.30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多表位抗原免疫原性分析

    李丽;唐奇;马跃宇;张溪妍;费东亮;王书全;

    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经典毒株CV777毒株S基因基础上,选取S抗原优势表位EP(499~638 aa、748~755 aa、764~771 aa和1 368~1 374 aa)和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优化后通过编码柔性连接肽(GGGGS)密码子进行连接,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pET-28a-S-SEA和pET-28a-S-EP-SEA。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后免疫小鼠,以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后获得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1,48,54 kDa,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PED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产生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免疫重组蛋白S-EP-SEA产生特异性IgG高于免疫重组蛋白S和S-SEA,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水平也高于其他2组。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重组蛋白S-EP-SE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猪流行性腹泻多表位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2;No.301 20-2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流行热病毒感染白纹伊蚊细胞免疫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高闪电;田占成;王锦明;独军政;关贵全;殷宏;

    为了阐明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 BEFV)在媒介蚊形成持续感染过程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利用白纹伊蚊幼蚊细胞C6/36从牛体传代抗凝血分离BEFV JT02L株,用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感染细胞看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稳定性,筛选获得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并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感染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免疫缺陷通路(IMD)以及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通路(JAK-STAT)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利用C6/36细胞分离获得可稳定传代BEFV株,经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测定其毒价为1×10~(-5.27) TCID_(50)/mL,在C6/36细胞复制48~72 h时病毒载量达到最高水平。BEFV感染C6/36细胞,核糖体蛋白s17基因为最稳定内参基因,Toll样受体通路分子转录因子rel1、抗菌肽attacin B、defa、diptericin、lysc以及丝氨酸蛋白酶clipB27基因mRNA水平显著上调,IMD通路转录因子2 mRNA水平上调较弱,但可通过上调其下游的细胞因子vago基因表达平刺激JAK-STAT信号通路抗病毒基因vir-1上调表达。本试验阐明了BEFV感染蚊媒细胞过程中调控性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BEFV的媒介传播奠定了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D11来源NDV Ex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丁伟;刘婷婷;邹映雪;黄天鸿;冯嘉轩;曲书靓;苏佳鑫;张頔;徐小洪;丁壮;

    利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ch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chBMDCs),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利用鸡巨噬细胞系HD11来源的NDV Ex刺激未成熟chBMD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表型鉴定来鉴定体外诱导培养所得的chBMDCs,检测chBMDCs活化情况及细胞因子水平,评估其对chBMDCs的影响,探究NDV Ex对chBMD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protein A/G磁珠联合禽CD63抗体成功分离得到不含NDV粒子的NDV Ex,有效优化了chBMDCs的分离培养条件;NDV Ex能够降低chBMDCs MHCⅡ、CD40等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抑制chBMDCs活化。

    2022年01期 v.42;No.301 33-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Ⅰ群禽腺病毒pento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侯力丹;陈晓春;薛麒;邓永;孔冬妮;杨承槐;刘丹;李俊平;

    在同源性分析基础上,确定了12个血清型penton蛋白同源性最高的2段基因并通过linker进行连接,以该串联基因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并筛选到2株可分泌FAdV-Ⅰpento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Mab-penton-6#和Mab-penton-9#)。2株单克隆抗体小鼠腹水经间接免疫荧光等鉴定,可识别FAdV-Ⅰ的所有血清型代表毒株,与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等均不发生反应,特异性良好,效价分别为1∶8 000和1∶4 000,最终选取Mab-penton-6#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本试验成功研制出FAdV-I的pento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FAdV-Ⅰ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亚细胞定位

    提金凤;李志杰;王海燕;李舫;刁有祥;

    以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为免疫原,以DTMUV NS1原核表达蛋白为筛选抗原,获得2株针对DTMUV 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N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首先,采用DTMUV脑内接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3~4次,取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其次,DTMUV感染BHK-21细胞24 h,加入获得的NS1蛋白单抗,结合TMUV感染细胞过程中产生的NS1蛋白,加入FITC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反应,DAPI核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位置,确定N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间接ELISA法筛选到2株针对NS1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细胞上清和小鼠腹水抗体滴度高,敏感性强。Western blot鉴定2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代表NS1蛋白的绿色荧光主要位于BHK21的细胞质中,这与软件预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TMUV NS1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明确,为进一步理解和揭示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检测猫杯状病毒RT-qPCR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刘迪;郑亚婷;许鑫燕;董丽丽;康洪涛;姜骞;杨鸣发;刘家森;曲连东;

    为建立一种通用性良好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 ORF1保守区域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用于FCV的快速检测。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4.93×10~1拷贝/μL,比普通RT-PCR检测下限高100倍;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与猫疱疹病毒、猫细小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等无交叉反应;通用性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引物靶位点区间,该方法对所有已知变异位点的人工合成质粒和本实验室保存的不同变异位点的FCV毒株,均能够良好检出;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的变异系数为0.09%~0.71%,组间变异系数为0.05%~0.82%,均小于1%。对23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0.9%,检出的14份阳性病料分别接种到CRFK细胞中,对细胞病变产物进行扩增并测序,BLAST对比后结果证实为FCV毒株。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FCV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的调查。

    2022年01期 v.42;No.301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应用Cephodex微载体悬浮培养DF-1细胞增殖水貂犬瘟热病毒

    庄金秋;梅建国;王玉茂;张颖;王艳;莫玲;

    为准确把握Cephodex微载体及其悬浮培养技术在水貂犬瘟热病毒增殖中的特点优势,本试验对微载体培养与单层静置培养2种方法中的细胞密度与病毒滴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对5,10,15 g/L 3种不同微载体质量浓度下的细胞生长与病毒增殖效果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微载体培养法与单层静置培养法比较,DF-1细胞密度可提高3倍以上,CDV3滴度能提高10~(0.5)TCID_(50)/0.1 mL;而且,10 g/L微载体质量浓度时的细胞密度较5 g/L时提高约2倍,CDV3滴度可提高10~(0.3)TCID_(50)/0.1 mL;进一步增加微载体质量浓度至15 g/L,细胞密度仅增加12%,而CDV3滴度几乎不变。结果表明,微载体培养法用于CDV3高效增殖明显优于单层静置培养法,用于CDV3增殖的最适Cephodex质量浓度为10 g/L。

    2022年01期 v.42;No.30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养鸡场大肠杆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情况

    张印;苑晓萌;李璐璐;张庆;胡明;齐静;骆延波;赵效南;刘玉庆;

    2017-2018年,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共采集720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ESBL)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结果显示,从697株大肠杆菌中共检测到83株(11.9%)携带mcr-1基因,其中mcr-1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2/83,98.8%),其次是阿莫西林(81/83,97.6%)和氟苯尼考(79/83,95.2%),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18/83,21.7%)。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其中所有菌株均携带bla_(TEM)(83/83,100%),其次为bla_(CTX-M)(67/83,80.7%);检测到4种PMQR基因,其中aac(6′)-Ib-cr检出率最高(34/83,40.9%),其次为qnrA(9/83,10.8%)。结果表明,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是mcr-1基因的储存库,可能对人类公共健康造成威胁,应继续加强对养鸡场中mcr-1耐药基因的监控。

    2022年01期 v.42;No.301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肠炎沙门菌sef14基因缺失株生物学功能

    顾宣强;侯千禧;刘家奇;李雅倩;夏芃芃;段强德;朱国强;

    构建了肠炎沙门菌参考株SE50336的SefA主要亚单位编码基因sefA的缺失株SE50336ΔsefA,进一步探究野生株及SEF14菌毛缺失株的生物学功能。以SE50336为模板,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efA缺失株,通过绘制生长曲线、生物被膜测定试验、刚果红-考马斯亮蓝无盐培养基菌落表型试验、RT-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人结肠腺癌上皮细胞(Caco-2)的体外黏附测定来检测和比较2种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利用野生株和缺失株分别攻毒小鼠,探究SEF14菌毛对肠炎沙门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株及缺失株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与野生株相比,ΔsefA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所下降;菌落表型试验中野生株表现出典型的rdar(red, dry and rough)表型,而ΔsefA缺失株表现出saw(smooth and white)表型;RT-qPCR试验中,野生株的生物被膜形成主要关联基因csgA、bcsA、pgaC、fimA的转录量均显著高于ΔsefA缺失株。但缺失株与野生株对于Caco-2上皮细胞的黏附差异不显著(P=0.41)。小鼠体内致病性试验显示,野生株的LD_(50)(10 CFU)显著低于缺失株(17.78 CFU),表明sefA亚单位编码基因缺失株减弱了肠炎沙门菌对BALB/c小鼠的毒力。上述数据和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EF14菌毛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性提供了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马属动物梨形虫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周庆安;黄胜斌;莫胜兰;胡丽萍;韩银华;何奇松;马琳;钟华训;韦显凯;李剑静;施开创;李军;郭建刚;李健;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马属动物携带梨形虫的情况及种类分布,2019-202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崇左、百色与河池等地区共采集162份抗凝血,抽提后运用巢式PCR方法扩增18S rRNA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以了解种类情况。结果显示,防城港、崇左、百色与河池等四地马属动物的马梨形虫平均感染率为26.54%,分别为40.00%、10.76%、44.82%和10.52%;涉及3个种类,分别是马泰勒焦虫、东方泰勒焦虫、瑟氏泰勒焦虫,其中马泰勒焦虫为优势种;此外还有新发人兽共患的病原体Colpodella sp.和Sarcocystis gjerdei。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地区的马属动物都携带梨形虫,且感染率较高,涉及种类较为丰富,应给以足够重视。

    2022年01期 v.42;No.301 7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尼帕病毒受体结合糖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可溶性表达和纯化及小鼠抗血清制备

    高子函;宋丽娜;许汪;李乐天;郝鹏飞;伊立超;郝嘉翼;时小双;于成东;李凯;徐鹏;金宁一;李昌;

    参照GenBank中尼帕病毒受体结合蛋白(G蛋白)编码序列,使用DNAStar软件对各基因型尼帕病毒G蛋白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并绘制进化树,选择代表性毒株(NCBI登录号:AF212302.2),截取合成G蛋白头部结构域(sG)的核苷酸序列,连接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为重组质粒pcDNA-sG,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在Expi293F细胞中进行表达,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通过Strep-Tactin XT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薄层扫描分析蛋白纯度。用获得的sG免疫小鼠制备抗sG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血清,并通过间接ELISA鉴定结合活性。结果显示,尼帕病毒G蛋白在Expi293F细胞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纯化得到的目的蛋白大小正确,纯度大于99%;制备的抗血清能特异性结合目的蛋白。

    2022年01期 v.42;No.301 82-8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检测F种肠道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王浴光;常晓冉;胡俊英;刘叙;蔡梦露;章凡;胡卉琪;王新平;

    依据F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 species F,EV-F) SD-S67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RT-PCR扩增出该毒株的VP1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的BamHⅠ/EcoRⅠ位点,表达出VP1重组蛋白。以纯化VP1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并以制备的抗体建立了检测F种肠道病毒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同时对山东和河南省部分地区牛群感染EV-F进行了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捕获抗体的最佳包被量为400 ng/孔,HRP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400;确定的方法判断标准为样品的D_(490)>0.217时判定为阳性。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出EV-F病毒抗原,而EV-E和BVDV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以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阳性样品,结果稀释1 000倍后的样品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表明建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部分样品,组内变异系数为1.05%~9.24%,组间变异系数为1.39%~6.78%,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同时部分样品的ELISA和PCR方法的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的符合率为100%。以该方法对山东、河南两地牛群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群的EV-F的感染率分别为12%和8%。结果表明,建立的F种肠道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且快速简便,可用于F种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2022年01期 v.42;No.301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PepO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免疫保护试验

    孙莹;尚天甜;刘旭明;韩莹;摆淑玲;彭婕;

    以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zooepidemicus,SEZ)ATCC35246株基因组为模板,根据NCBI数据库已公布的pepO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连接至pCold-SUMO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并以纯化的蛋白制备兔抗SEZ PepO多克隆抗体。将兔多克隆抗体与SEZ野生菌株混合后进行mBMEC细胞的被动抗体保护试验,同时以不加抗体组作为对照,结果显示PepO多抗能够在细菌黏附侵袭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形成有效保护。经纯化后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腹腔注射5×10~4 CFUATCC35246菌液(5×LD_(50)),连续观察并记录7日内小鼠的临床表现及存活情况,结果显示PepO免疫组小鼠存活率达到70%。结果表明,SEZ PepO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能够作为SEZ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2022年01期 v.42;No.301 95-9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LPS诱导的奶牛蹄真皮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分析

    田梦悦;李可;贾丽;梁艳艳;侯铭源;马玉忠;

    通过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LPS诱导的奶牛蹄真皮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奶牛蹄叶炎提供必要的依据。结果显示,10 mg/L LPS作用24 h是诱导细胞模型的最佳条件。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LPS作用前后,共有2 19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 138个,下调基因1 056个。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TNF、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等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的通路中,推测LPS主要通过激活蹄真皮细胞相关炎性通路,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导致奶牛蹄真皮细胞炎性损伤。

    2022年01期 v.42;No.30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枣多糖提取物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蛋雏鸡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的缓解作用

    郭林霞;马可为;冯志华;刘彦慈;刘观忠;李清艳;弓素梅;李树鹏;赵国先;

    选取体质量相近且健康的1日龄京红1号蛋鸡7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体质量组间差异不显著。Ⅰ组为空白对照组,在8~10日龄注射0.35 mL生理盐水,饲喂基础日粮。Ⅱ~Ⅴ组在8~10日龄时注射100 mg/kg环磷酰胺(Cy),每日1次,诱导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之后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00,800,1 600 mg/kg枣多糖提取物(JPE)。试验期为5周。结果显示,Cy可以抑制SIgA的分泌,进而造成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而JPE则可以通过增加Toll样受体(TLR)4 mRNA表达量和微褶皱细胞(M细胞,UEA1蛋白与其数量呈正比)的数量来促进B细胞的活化;通过促进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GF)-β的分泌来促进B细胞分化;通过调节白介素(IL)-(2,4,5,6和10)和TGF-β的含量来促进B细胞的IgA类别转换和终末分化,进而提高IgA的含量,以此促进SIgA的分泌。由此得出,JPE可以通过影响IgA形成的各个阶段来促进IgA的产生,进而提高SIgA的分泌量,缓解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

    2022年01期 v.42;No.30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山羊 Notch1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定位

    王玉婷;张成;柳璇;高娜;杨勇飞;李有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Notch1蛋白,本研究用BLAST方法对不同动物Notch1基因的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PCR扩增获得Notch1基因,并构建了与GST标签融合表达的原核表达载体、与GFP标签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的阳性克隆分别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和转染BHK21细胞进行原核和真核表达,并用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鉴定。同时,与GFP标签对照确定其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扩增的Notch1基因片段约780 bp,为Notch1基因的部分序列,Notch1在不同动物间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4%以上,遗传进化关系上分为3个分支。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原核表达pGEX-KG-Notch1能够表达预期大小为56 kDa的融合蛋白;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Notch1与GFP的融合蛋白分布在整个细胞中,但主要集中于细胞核,而GFP空白对照仅分布于细胞质中,说明Notch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Notch1与KLP1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2年01期 v.42;No.30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黄羽肉鸡免疫器官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施璇;余应梅;欧阳经鑫;郭帅鹏;陈春;刘三凤;黎观红;

    选取1日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36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新鲜大豆油饲粮(Ⅰ组,对照组)、新鲜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饲粮(Ⅱ组)、氧化大豆油饲粮(Ⅲ组)和氧化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饲粮(Ⅳ组)。在28,56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鸡,断颈处死,取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备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含氧化大豆油饲粮显著提高28日龄肉鸡胸腺、法氏囊和56日龄肉鸡脾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降低28日龄肉鸡脾脏及56日龄肉鸡胸腺和法氏囊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显著降低28日龄肉鸡法氏囊、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含氧化大豆油饲粮显著降低28,56日龄肉鸡胸腺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法氏囊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mRNA表达(P<0.05),显著降低28日龄肉鸡胸腺和法氏囊SOD以及脾脏Nrf2、NQO1 mRNA表达(P<0.01),且显著降低56日龄肉鸡胸腺Keap1、Nrf2和脾脏HO-1 mRNA表达(P<0.01)。与饲喂氧化大豆油饲粮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著降低饲喂氧化大豆油28,56日龄肉鸡胸腺及56日龄脾脏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饲喂氧化大豆油28,56日龄肉鸡脾脏T-AOC和SOD活力以及28日龄胸腺T-AOC(P<0.05),且显著提高饲喂氧化大豆油28,56日龄肉鸡胸腺Keap1、HO-1以及法氏囊SOD mRNA表达(P<0.01)。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著提高饲喂氧化大豆油28日龄肉鸡法氏囊Nrf2、Keap1、HO-1、NQO1以及56日龄胸腺SOD和脾脏Keap1、HO-1 mRNA表达(P<0.01)。结果表明,饲喂氧化大豆油降低黄羽肉鸡免疫器官的抗氧化能力,而饲粮中添加葛根素可缓解饲喂氧化大豆油条件下黄羽肉鸡免疫器官抗氧化性能的降低。

    2022年01期 v.42;No.301 120-12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4个规模化养殖场繁育母牛泌乳初期血液主要营养代谢指标特征分析

    高畅鸿;麻芯茹;赵莹莹;张泽琛;钱伟东;任晚霞;贾斌;杨威;

    通过调查分析黑龙江省规模化繁育母牛场母牛泌乳初期矿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肝功能酶类代谢特征,以期明确地区肉牛繁育母牛主要营养代谢紊乱的特征。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4个地区选取4个规模化舍饲肉牛养殖场,采集牧场产后7 d和3 d母牛血液,分别记为SYS组(双鸭山产后7 d母牛)、HEB组(哈尔滨产后7 d母牛)、DQ组(大庆产后7 d母牛)、QQHR7组(齐齐哈尔产后7 d母牛)、QQHR3组(齐齐哈尔产后3 d母牛),并对血液中主要矿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肝功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矿物质代谢方面,QQHR7组母牛血钙浓度显著高于SYS组、HEB组,以血钙<2.1 mmol/L为低钙血症诊断标准,则低钙血症发病率SYS组为12.5%,DQ组为33.0%,QQHR3组为50.0%,其他2组未见低钙血症母牛;SYS组母牛血Mg~(2+)显著高于HEB、DQ和QQHR7组,DQ组母牛血Mg~(2+)浓度极显著高于QQHR7组。能量代谢方面,SYS和HEB组母牛产后β-羟丁酸(BHBA)浓度显著高于QQHR7组,HEB组母牛BHBA浓度极显著高于QQHR7组;SYS、DQ和HEB组母牛产后甘油三酯(TG)浓度极显著高于QQHR7组;QQHR7组母牛产后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极显著高于HEB组,DQ组母牛NEFA浓度显著高于HEB组。蛋白质代谢方面,SYS和HEB组母牛产后总蛋白(TP)浓度均极显著高于DQ和QQHR7组;SYS和QQHR7组母牛产后尿素氮(BUN)浓度极显著高于HEB组,QQHR7组母牛显著高于SYS组,DQ组母牛显著高于HEB组;SYS组母牛产后白蛋白(ALB)浓度极显著高于HEB、DQ和QQHR7组;HEB组母牛极显著高于DQ和QQHR7组;HEB和QQHR7组母牛产后球蛋白(GLO)极显著高于SYS组,HEB组母牛显著高于DQ组,HEB组母牛极显著高于QQHE7组。肝脏代谢方面,SYS、HEB和QQHR7组母牛产后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极显著高于DQ组;SYS组母牛产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极显著高于HEB、DQ和QQHR7组;SYS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浓度显著高于QQHR7组;QQHR7和DQ组母牛总胆红素(TBIL)浓度极显著高于SYS组。此外,QQHR3组母牛血清Ca~(2+)、P、GLU、BHBA、TG浓度显著低于QQHR7组,而AST浓度显著高于QQHR7组。结果表明,由于饲料营养及饲养管理差异围产期肉牛繁育母牛泌乳初期低钙血症发病率较高,个别牧场泌乳初期母牛仍有能量代谢失衡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2年01期 v.42;No.301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苦参止痢颗粒治疗湿热泄泻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金韦呈;张岳峰;刘艳艳;秦俊杰;王玉君;李艳华;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苦参止痢颗粒3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行挖掘,通过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从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泄泻的相关基因,将苦参止痢颗粒与泄泻的基因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苦参止痢颗粒筛选出35个化合物,103个靶点;与泄泻有关的靶点5 625个,药物与疾病相交靶点为89个,PPI核心靶点62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分子功能13条,生物学过程22条,细胞组分5条;KEGG富集分析显示76条通路。结果表明,通过网络药理学对苦参止痢颗粒治疗湿热泄泻的有效成分及机制预测体现了复方中药中多成分、多靶标和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特点。

    2022年01期 v.42;No.301 135-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奶牛产后肝功指数与卵巢静止的关系及其预警作用

    王郅杰;白云龙;肖鑫焕;田琳琳;李兴华;孙震;邹云福;夏成;付世新;徐闯;

    为明确奶牛产后卵巢静止与肝脏功能的内在联系,以肝功指数(liver function index, LFI)为自变量,分为低LFI组(n=30头)和高LFI组(n=30头),采用B超、队列研究的M-Hχ~2检验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分析的方法,分析60头奶牛产后21 d血浆中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矿物质、激素等指标和50~55 d卵泡发育状况,并确定LFI对奶牛卵巢静止的风险预测值。结果显示,低LFI的奶牛在产后21 d的SOD、GSH、GH、Glu极显著降低(P<0.01);抑制羟自由基能力、E_2、P_4、IGF-1显著降低(P<0.05);BHBA极显著升高(P<0.01)、NEFA显著升高(P<0.05)。并且,低LFI使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的风险增高2.67倍,LFI对奶牛卵巢静止的最佳预警值为LFI<-3.15,有较高的诊断意义。

    2022年01期 v.42;No.301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和厚朴酚对猪热应激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金小虎;石学颖;孙良振;林敬轶;刘雪;郭海涛;王婧然;王漠然;岳顺利;周佳勃;

    在成熟液中添加10μmol/L和厚朴酚,44 h后,检测卵母细胞中Sirt3蛋白表达、SOD2的乙酰化水平、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及孤雌激活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显示,在成熟液中加入和厚朴酚后,可显著提高热应激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及其后续胚胎体外发育能力(P<0.05)。此外,在和厚朴酚作用下,卵母细胞中Sirt3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SOD2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同时,卵母细胞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结果表明,和厚朴酚可提高Sirt3活性,调节SOD2乙酰化水平,从而提高热应激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和胚胎发育能力。

    2022年01期 v.42;No.301 149-15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在不限定运动的情况下滩羊剩余采食量(RFI)的测定及与其他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

    陈丽尧;和东迁;卢童童;张倩;吴少飞;罗芳;王俊奎;张瑞雪;陶金忠;

    选取345只6月龄、体质量(30±5) kg的滩羊(163只公羊和182只母羊),饲喂时采用颈夹方式固定羊,且对其不限定运动的情况下进行饲养,饲喂相同颗粒饲料,过渡期15 d,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出每只羊的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后,将羊分别归入高RFI组■、中RFI组■和低RFI组■。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相同性别的滩羊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1)低RFI组滩羊RFI和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显著低于高RFI组和中RFI组滩羊(P<0.05);滩公羊高RFI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中RFI组(P<0.05),但其他各组滩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RFI组滩羊饲料转化率(FCR)显著高于中RFI组和低RFI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2)滩羊初始体质量、结束体质量及中间代谢体质量以及ADMI和结束体质量及中间代谢体质量之间呈显著的强正相关(P<0.05);FCR与ADG之间有显著的强负相关(P<0.05);RFI与ADMI、FCR之间均为显著的中等正相关(P<0.05); ADMI和FCR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RFI与其余各个指标之间相关性弱或没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限制运动的情况之下了公、母滩羊低RFI组比高RFI组分别节约0.21 kg/d和0.17 kg/d,且滩羊ADMI与RFI呈中等正相关,RFI与FCR呈中等正相关,但ADMI和FCR之间呈弱相关,FCR与ADG呈强的负相关。

    2022年01期 v.42;No.301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饲粮添加角鲨烯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高阳;杜鑫;李冰绡;李嘉滢;李继龙;秦华;张婷婷;黄孜豪;周业勋;

    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角鲨烯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30头21日龄早期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仔猪。各处理组饲粮角鲨烯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25 mg/kg(Ⅰ组)和250 mg/kg(Ⅱ组)。预饲期3 d,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 mg/kg角鲨烯可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P<0.05),显著降低仔猪腹泻指数(P<0.05);饲粮添加角鲨烯均显著降低早期断奶仔猪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提高血清中AKP水平(P<0.05);饲粮添加250 mg/kg角鲨烯可显著降低早期断奶仔猪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P<0.05),显著提高血清TGF-β、IL-10和IFN-γ水平(P<0.05);饲粮添加125 mg/kg和250 mg/kg角鲨烯可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血清SOD、GSH-Px、CAT和T-AOC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粮添加角鲨烯能具有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力的作用,且饲粮添加250 mg/kg角鲨烯效果更为显著。

    2022年01期 v.42;No.301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组织miRNA的分析及鉴定

    袁钰洁;周婧雯;殷实;杨柳青;秦文昌;李键;

    选取胎儿期(4~5月龄)、犊牛期(1岁)、性成熟期(3岁)的健康雄性牦牛各2头,分离其睾丸组织,利用Illumina平台对各样本miRNA进行测序,其中同一年龄段的2个样本被视为生物学重复;分析各阶段样本的miRNA数量、碱基偏好性和表达水平,对新miRNA进行预测,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期miRNA占smallRNA(sRNA)的比例显著多于犊牛期和性成熟期(P<0.05)。共发现新miRNA成熟体77个,新miRNA前体共80个,已知miRNA的首位具有尿嘧啶(U)碱基偏好性,新miRNA的首位具有胞嘧啶(C)碱基偏好性。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胎儿期与犊牛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24个,犊牛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36个,胎儿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39个。GO分析发现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靶基因的数目在生物学过程排首位的是代谢过程,并从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中筛选出了与精子发生及与精子功能相关的靶基因20个。结果表明,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胎儿期的miRNA的数量及部分miRNA的表达水平与胚后阶段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新miRNA与已知miRNA相比可能存在未知加工机制;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之间部分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精子发生。

    2022年01期 v.42;No.301 165-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肠-肝轴:肠道微生态与动物肝脏疾病

    孙智媛;陈凤鸣;钟颂石;梅力文;李颖慧;

    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肠-肝轴稳态至关重要,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影响着肝脏功能,另一方面肝脏亦塑造了肠道微生物组成。一旦肠道菌群紊乱打破肠-肝轴平衡,便可以造成肠黏膜屏障受损以及细菌性产物移位,进而加剧肝脏炎症及损伤,最终引发多种肝脏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动物肝脏疾病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密切。现基于肠-肝轴综述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影响动物肝脏疾病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及益生菌的治疗前景,以期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干预手段,并为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2;No.301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林施聘;赖文韬;姜中其;

    药敏试验(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为兽医提供临床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信息。然而,临床上为快速治疗患病动物,又碍于传统药敏试验的“漫长”的过程,兽医常以经验为导向诊断后直接开具处方,这成为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耐药性的不断加剧,并危及公共卫生健康,缩短药敏试验的检测时长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现简要介绍稀释法、扩散法、E-test法等传统药敏试验检测方法,着重阐述新兴的快速药敏试验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等,最后进行展望。

    2022年01期 v.42;No.301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产气荚膜梭菌唾液酸酶研究进展

    王娜;段世宇;程振涛;文明;王开功;周碧君;

    产气荚膜梭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导致许多类型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素血症。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多种毒素以及许多酶,该菌可产生3种唾液酸酶,包括1个内分泌唾液酸酶NanH与2个外分泌唾液酸酶NanI和NanJ。产气荚膜梭菌唾液酸酶表达调控系统(VirS/VirR 2组分信号转导系统、RevR调控系统、ReeS调控系统、NanR调控系统、VR-RNA调控系统)通过增加毒素的活性以及增强产气荚膜梭菌对肠细胞的黏附等方式在产气荚膜梭菌发病机理中发挥潜在作用。近年来,对唾液酸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唾液酸酶在细菌发病机理中的功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综述产气荚膜梭菌唾液酸酶分子结构与特性、表达调控、唾液酸酶及其抑制剂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产气荚膜梭菌的发病机理与唾液酸酶抑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022年01期 v.42;No.301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