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正>《中国兽医学报》1981年创刊,原名《兽医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畜牧兽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性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常设栏目:研究论文(预防兽医学、人兽共患病、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动物科学),综述及简讯等。主要报道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等。本刊为月刊,A4开本,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2年02期 v.42;No.302 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蓝舌病毒NS4基因真核表达对IFN-β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林俊泓;赵瑶;陈玉娟;王让;马鲜平;易华山;

    通过构建蓝舌病毒(BTV)NS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4-eGFP,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及荧光显微镜分析NS4蛋白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特征;pcDNA3.1-NS4-eGFP转染的HEK-293T细胞添加20 HAU/mL仙台病毒(SeV)刺激后,qRT-PCR法分析NS4基因表达对SeV诱导的上游识别基因RIG-Ⅰ、MDA5、VISA、TBK1、IKKε、IRF3、TRAF3、TRAF6、IRF9、干扰素基因(IFN-α、IFN-β)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和USP18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在HEK-293T细胞内转染pcDNA3.1-NS4-eGFP质粒24 h后,分别添加20 HAU/mL SeV刺激24,48 h, qRT-PCR结果表明,细胞内表达NS4-EGFP后,RIG-Ⅰ、MDA5、TRAF6、IRF9、ISG15及IFN-β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下降,随着SeV诱导时间的延长,VISA、TBK1、IKKε、USP18基因mRNA表达差异呈不显著趋势。本研究成功构建BTV NS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4-eGFP,NS4-EGFP融合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及细胞核内。BTV NS4基因在HEK-293T细胞内的表达显著下调SeV诱导的IF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RIG-Ⅰ、MDA5、TRAF6、IRF9、ISG15和IFN-β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究NS4基因在BTV拮抗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中的机制奠定基础。

    2022年02期 v.42;No.302 199-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PRV感染三叉神经节细胞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调控凋亡

    张森;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杨志刚;晏仁潭;韩超逸;陈阊峥;罗柳;

    以小鼠三叉神经节(TG)原代细胞为基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MOI=1)感染TG细胞后不同时间点PI3K、Akt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PRV感染TG细胞后,利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的TG细胞,通过Annexin V-FITC原位荧光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细胞凋亡以及检测Akt下游凋亡相关因子Bcl-2以及Bax的表达。结果显示,PRV感染TG细胞后早期会促进PI3K、Akt基因mRNA转录(P<0.01),但随着时间推移对PI3K、Akt基因的转录产生抑制作用(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V感染TG细胞的早期会显著诱导Akt的磷酸化,而对PI3K及Akt的蛋白表达呈现出抑制作用或先促进后抑制的现象,与mRNA转录情况基本一致;同时,IFA观察到TG细胞内Akt发生明显的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PRV感染阻断PI3K的TG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且Bcl-2/Bax比值下降,说明PRV感染TG细胞后会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通过该通路抑制细胞凋亡。该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PRV感染TG细胞的致病机制以及探究PRV在TG细胞中潜伏感染的过程奠定基础。

    2022年02期 v.42;No.302 208-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Ⅳ型禽腺病毒Fiber-2(knob)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力评价

    程慧敏;刘小晓;林健;刘立新;赵际成;段会娟;王小蕾;范维;刘月焕;钱泓;张强;杨志远;

    表达Ⅰ群Ⅳ型禽腺病毒(FAdV-4)Fiber-2(knob)蛋白,以制备Fiber-2(knob)蛋白亚单位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力进行评价。将FAdV-4 Fiber-2的knob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iber-2(knob)。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检测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将蛋白抗原与佐剂1∶3乳化,分组免疫100,50,25,0 mg/0.5 L FAdV Fiber-2(knob)蛋白亚单位疫苗,攻毒剂量为10~(4.5 )ELD_(50)/只,免疫后24 d攻毒,比较不同免疫剂量攻毒保护效果。又制备4批蛋白含量为24 mg/0.5 L FAdV Fiber-2(knob)蛋白亚单位疫苗,比较不同批次间免疫效力差异。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28a-Fiber-2(knob)重组质粒,纯化后的蛋白纯度达到90%,质量浓度为3 269 mg/L。当攻毒剂量为10~(4.5) ELD_(50)时,FAdV Fiber-2(knob)蛋白亚单位疫苗攻毒保护率可达到100%(免疫蛋白抗原量为25~100μg/只),当攻毒剂量为5×10~(3.9) ELD_(50)时,最小免疫蛋白抗原含量为14.4μg/只时也可产生100%保护。不同批次间FAdV Fiber-2(knob)蛋白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有效保护SPF鸡抵御FAdV强毒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

    2022年02期 v.42;No.302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2017—2020年浙江省猪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徐丽华;苏菲;余斌;李军星;邓利荣;毛慧敏;吴一戈;杨富文;袁秀芳;

    为了解浙江省猪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规律,本试验对2017-2020年浙江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送检的血清和病料样品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4种疫病病原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结果显示:PRRSV、CSFV、PCV2、PRV-gE/gI、PRV-gB的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81.4%,83.6%,91.4%,36.1%,94.3%;不同年份中,CSFV和PCV2抗体水平一直呈稳中上升趋势,2020年PRRSV和PRV-gE/gI抗体水平下降明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PRRSV、CSFV、PCV2和PRV的感染具有普遍性,病原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9%,2.5%,17.3%,6.6%,其中PRRSV/PCV2双重感染较多,阳性率为9.7%;不同日龄中,PRRSV、PCV2和CSFV保育猪病原阳性率最高,育肥猪次之,而PRV产房仔猪阳性率最高;此外,2019-2020年CSFV、PCV2和PRV的病原阳性率下降明显。

    2022年02期 v.42;No.302 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表达FAdV-8b Fiber蛋白重组FAdV-4的构建与鉴定

    王白玉;黄庆;乔麒龙;杨盼盼;李永涛;王增;杨霞;苗玉和;赵军;

    为了构建能够同时防控鸡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HHS)和包涵体肝炎(IBH)的新型疫苗,本研究利用禽腺病毒4型(FAdV-4)中国流行株CH/HNJZ/2015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禽腺病毒8b型(FAdV-8b)中国流行株的全长Fiber基因插入至FAdV-4基因组中1 966 bp自然缺失区,构建感染性克隆并拯救出重组病毒rHNJZ-Fiber/FAdV8b,利用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重组病毒rHNJZ-Fiber/FAdV8b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AdV-8b的Fiber基因得以准确插入,Fiber蛋白正确并稳定表达,重组病毒rHNJZ-Fiber/FAdV8b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在细胞中具有与亲本毒株相似的高滴度生长特性和复制动态。本研究构建的表达FAdV-8b中国流行株Fiber基因的重组FAdV-4将为同时研发HHS和IBH的有效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02期 v.42;No.302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鸭呼肠孤病毒TaqMan与SYBR Gree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比较

    陆婧;李敏;王艳;朱盈名;赵自亮;邓欣竹;刘霞;张立武;程方俊;赵光伟;

    本研究旨在针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建立两种快速、敏感、特异的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并对其临床实用性进行比较。试验根据呼肠孤病毒S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探针,分别建立TaqMan和SYBR GreenⅠ两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999,对鸭细小病毒(DPV)、A型鸭甲肝病毒(DHV-1)、C型鸭甲肝病毒(DHV-3)、鸭传染性支气管炎(IBV)、鸭坦布苏病毒(DTMUV)、鹅星状病毒(JSH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SYBR GreenⅠ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0拷贝/μL,TaqMan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1拷贝/μL,前者的灵敏度比后者高10倍。SYBR GreenⅠ法和TaqMan法重复性试验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分别小于2.1%和1.8%。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临床30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其中TaqMan法检出29份,SYBR GreenⅠ法检出30份,符合率为97%。综上,两种荧光定量方法均可用于临床NDRV的检测,尤以SYBR GreenⅠ法灵敏度更高。

    2022年02期 v.42;No.302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鉴别牛肠道病毒感染复合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章凡;常晓冉;王浴光;杨茗葳;米日古丽买吐送;董坤;胡俊英;王新平;

    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 BEV)感染是国内近年来报道的一种临床上以消化道、呼吸道症状为特点的新发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成员。目前,BEV分为EV-E和EV-F 2个病毒种,两者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大,属于不同的血清型/基因型,常规血清学方法难以将其区别。为建立一种鉴别EV-E和EV-F病毒的方法,本研究根椐GenBank已发表的EV-E和EV-F肠道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了鉴别EV-E和EV-F的复合PCR方法,并确定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同时,应用该方法检测吉林省长春地区疑似BEV感染样品。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只能检测出EV-E或EV-F肠道病毒,而牛细小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病原检测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EV-E和EV-F最低检出量分别为3.67×10~2,5.21×10~(3 )拷贝/μL。检测长春地区的32份牛粪便样品的结果显示,EV-E和EV-F病毒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8.13%和34.38%,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5.63%,与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复合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与简便等特点,可用于EV-E和EV-F两种肠道病毒的鉴别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2022年02期 v.42;No.302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仔猪致泻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毕斓婷;冀亚路;袭恒豫;张昊;陈椿桦;姜秋杰;付殿国;牛伟;孙长江;冯新;吕伟;顾敬敏;韩文瑜;

    本研究以致泻性大肠杆菌(DEC)的4种毒力因子EAST1、LT、STa和STb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各项反应条件,以建立仔猪DEC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只对DEC产生特异性条带,对非DEC及其他病菌则呈阴性。利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吉林省各猪场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测定的猪场中,携带EAST1毒力基因的阳性菌株引起的大肠杆菌感染广泛存在,携带STb毒力基因的阳性菌株次之,携带STa及LT毒力基因的阳性菌株引起的大肠杆菌感染相较于以上2个毒力因子在所测猪场中占比略低。综上所述,本方法的建立为DEC中常见毒力因子的快速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2022年02期 v.42;No.302 25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28株牛源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突变分析

    严娜;王晓平;邓可新;张旭;邓光存;

    为明确分离自宁夏、甘肃和新疆地区的28株牛源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突变情况,通过采用16S rRNA、MPT64和多位点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鉴定,L-J比例法对其进行药敏试验,随后用DNA测序技术对10株耐药菌和4株敏感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及突变分析。分型鉴定结果表明,28株分离株均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其中26株为牛分枝杆菌,2株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8株MTBC中18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10株耐药。耐药菌株中,1株对利福平耐药;7株对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三重耐药;2株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四重耐药。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结果表明,rpoB 378位点的突变率为10.0%;katG 463位点的突变率为100.0%;rrs 311位点的突变率为11.1%;embB 378位点的突变率为100.0%;oxyR-ahpC和rpsL位点无突变。提示宁夏、甘肃和新疆地区奶牛场中MTBC主要以牛分枝杆菌为主,且存在耐多药情况,耐药突变位点以katG 463和embB 378为主。

    2022年02期 v.42;No.302 25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复合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新生犊牛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刘波;敖日格乐;王纯洁;斯木吉德;石林川;陈浩;何利娜;赵鹏飞;皇甫明科;

    选择体况相同、体质量(36±2.53) kg、3日龄内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即空白组(D组)、乳酸菌组(L组)、乳酸菌+酵母菌组(LS组)、酵母菌组(S组)。在试验期内,4组犊牛均全程饲喂代乳粉,LS、L和S组分别添加复合益生菌,D组不添加,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与试验1 d相比,45 d LS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F-Px)含量显著上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45 d时LS组血清T-AOC、SOD显著高于L和S组(P<0.05),MDA含量显著低于L和S组(P<0.05),GSF-Px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高于其他组的趋势;与1 d相比,45 d LS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45 d时LS组血清IgA、IgG显著高于L和S组(P<0.05),IgM含量高于L和S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 d相比,15 d LS组血清白介素-2(IL-2)显著升高(P<0.05),45 d LS组白介素-10(IL-10)显著升高,45 d LS组、L组白介素-4(IL-4)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5 d LS组IL-2、IL-4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1 d相比,45 d LS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L、S和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喂复合益生菌可增强新生犊牛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提高血清中相应指标含量,且LS组效果最好。

    2022年02期 v.42;No.302 26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添加酸马奶源乳酸杆菌对犊牛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何利娜;敖日格乐;王纯洁;斯木吉德;阿日查;崔银雪;张剑;刘波;张晨;

    选取刚出生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酸马奶组、正常组、腹泻组和抗生素组,每组5头。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在相同哺乳的基础上均口服100 mL致病性E.coli O1菌悬液(2.5×10~(11) CFU/mL)建立腹泻模型,抗生素组添加环丙沙星0.5 mg/kg,试验期15 d。结果表明:酸马奶组犊牛肠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酸马奶源乳酸杆菌干预后显著提高了肠道内厚壁菌门、普雷沃氏菌科、毛螺菌科未确定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酸马奶组犊牛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由此可见,犊牛日粮中添加酸马奶源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丰度,降低有害菌的丰度,并显著提高其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

    2022年02期 v.42;No.302 270-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旋毛虫肌幼虫期胞外囊泡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

    徐枫雁;张媛媛;刘晓雷;刘明远;王学林;王洋;白雪;

    本试验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获得旋毛虫肌幼虫期胞外囊泡(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tracellular vesicles,Ts-ML-EVs),经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鉴定。选择6~8周龄的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试验设计为PBS对照组(PBS组)、佐剂对照组(PBS+佐剂组)、旋毛虫肌幼虫期排泄分泌产物免疫组(Ts-ML-ES+佐剂组)以及旋毛虫肌幼虫期胞外囊泡免疫组(Ts-ML-EVs+佐剂组),分别取相应抗原与佐剂等体积混合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方式免疫小鼠。首免后第2,4周各加强免疫1次,剂量不变。三免后2周,每只小鼠灌胃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灌胃后6 d每组取2只剖杀,统计旋毛虫成虫减虫结果;攻虫35 d后所有小鼠全部处死,计算肌幼虫减虫率。每次免疫前、攻虫前以及处死前眼眶采血收集血清并保存,统一进行ELISA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Ts-ML-EVs,随着免疫次数增加,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IgG2a、IgA和IgE抗体水平均显著上升,在三免后2周达到最高;而IgM在二免后2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三免后抗体水平开始下降。Th1(IFN-γ、IL-12)和Th2(IL-4、IL-10)型细胞因子水平同样显著升高,在三免后2周达到最高,且Th2型变化更加明显,表明Ts-ML-EVs可以使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Ts-ML-EVs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23.4%和43.7%,表明Ts-ML-EVs对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为研制旋毛虫病新型高效疫苗奠定基础。

    2022年02期 v.42;No.302 27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具核梭杆菌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超微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张艳芳;李鹏;刘金宵;潘耀谦;刘兴友;

    本研究对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感染鼠巨噬细胞进行共同培养之后,分别在10个时段采取上清液和巨噬细胞,用ELISA、qRT-PCR法和扫描电镜检测TNF-α、 IL-1α、 IL-6和IL-8细胞因子,并观察巨噬细胞的超微形态变化。结果显示,4种细胞因子均有高水平表达;IL-8在共培养6~72 h呈高水平表达;IL-6和TNF-α表达水平也较高;IL-1从3 h表达,12 h达最高值,48 h后无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NF-α的RNA表达呈波浪式,分别于6,60 h各出现1个高峰值;IL-1α和IL-6呈现正态表达,从3 h开始明显表达至60 h达峰值,此后缓慢下降;IL-8从6 h逐渐上升,至72 h仍呈高水平表达。超微形态观察显示,在F.nucleatum感染的前24 h,巨噬细胞呈收缩状,其表面和周围有大量发育良好F.nucleatum,并呈团块状黏附,巨噬细胞逐渐伸出伪足。30 h后F.nucleatum逐渐发育不良,小而细,而巨噬细胞表面粗糙,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结节,伪足变粗大。48 h巨噬细胞表面出现胞吐孔,少量细小的F.nucleatum仍然黏附于巨噬细胞伪足。此后,发现少量巨噬细胞凋亡。结果表明,F.nucleatum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并能长时间与巨噬细胞共生;巨噬细胞能够吞噬F.nucleatum,其胞吐作用可传递F.nucleatum抗原信息。

    2022年02期 v.42;No.302 285-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茯苓多糖对磷酸铵镁致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若楠;邹东敏;刘茂军;马玉忠;

    氧化损伤在结石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茯苓多糖(PCP)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本研究探讨PCP对磷酸铵镁(MAP)诱导的羊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PCP显著减轻MAP诱导的氧化应激,表现为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PCP抑制MAP对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试验显示,PCP能增加Nrf2、 HO-1和NQO1的表达。综上所述,PCP通过提高细胞Nrf2、NQO1、HO-1的表达水平,从而对MAP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起到保护作用,这为羊尿结石的中药防控提供了依据。

    2022年02期 v.42;No.302 294-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猪睾丸组织的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和巴豆酰化修饰

    孟碟方;赵怡凡;方俊博;马增友;武曼曼;秦歌;彭辉;

    制作睾丸组织切片,运用HE染色和细胞TUNEL染色分别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猪睾丸的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提取睾丸组织蛋白,利用免疫印迹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猪睾丸蛋白的Kcr修饰水平;最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Kcr蛋白在猪睾丸组织中的定位。结果显示,随着月龄的增长,猪睾丸精细管管腔直径增加,睾丸组织在4月龄时精细胞开始分裂,凋亡细胞开始显著增加;睾丸细胞中有大量蛋白发生Kcr修饰,大部分蛋白的Kcr修饰水平会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猪睾丸间质细胞、足细胞和生精细胞中都能检测到Kcr蛋白定位。试验表明,在猪睾丸发育过程中,4月龄时精细胞开始分裂,凋亡细胞显著增加,大部分蛋白Kcr修饰水平有下降趋势且主要定位在睾丸体细胞和生精细胞中。

    2022年02期 v.42;No.302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氟苯尼考纳米晶在鸡体内的药动学

    陈胡羚;辛怡霖;侯佳琪;王虹雅;唐熙;李青云;张欣;李引乾;

    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C)是新型动物广谱抗菌剂,抗菌效果好,广泛应用于牛、羊、猪、水产及禽类等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制。本试验旨在研究FFC和氟苯尼考纳米晶(florfenicol nanocrystal, FFC-NC)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采用交叉试验法,鸡用药后,在不同时间点翅下静脉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血浆中FFC含量。结果显示,此试验所建立的HPLC色谱图基线平稳,血浆峰与FFC峰完全分离。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测定要求,重复性好,适用于鸡血浆FFC含量测定。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与FFC组相比,FFC-NC组的达峰时间t_(max)为(0.875±0.137) h,峰时缩短,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和峰浓度C_(max)分别为(23.957±2.338) mg/(L·h)和(8.249±0.713) mg/L,FFC-NC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FFC组的3.6倍。结果表明,FFC-NC的药动学特征较FFC均有明显改善,本试验为FFC纳米晶的临床使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2022年02期 v.42;No.302 306-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瘦素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MECs)中瘦素受体及STAT5a蛋白表达的影响

    董宝霞;杨玉莹;荆海霞;张勤文;魏青;

    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为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单一跨膜信号转导复合物,是瘦素(leptin, LEP)参与调控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凋亡的重要中介物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5a(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5a, STAT5a)介导大约90%的妊娠期乳腺上皮乳蛋白的合成。为了解LEP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MECs)中LEPR和STAT5a表达的作用特点及催乳素(prolactin, PRL)对LEP的功能发挥可能产生的影响,试验设计有、无PRL(500μg/L)刺激时,不同质量浓度LEP(0,50,100,200,400,800μg/L)作用牦牛MECs 48 h,通过RT-qPCR检测不同质量浓度LEP对牦牛MECs STAT5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TAT5a及LEPR蛋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随着LEP作用质量浓度的升高,STAT5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LEP质量浓度为200μg/L时,其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5)。无PRL存在时,LEPR蛋白表达水平随LEP质量浓度的增大逐渐降低;而当LEP质量浓度为100,200μg/L时,对STAT5a的蛋白水平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有PRL存在时,LEP质量浓度为200μg/L时,LEPR蛋白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而STAT5a在LEP质量浓度为100,200μg/L时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LEP在有、无PRL参与下,对LEPR、STAT5a的表达有不同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有PRL存在时,结合受体引起相关机制反应,进而导致蛋白表达有差异。

    2022年02期 v.42;No.302 313-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黄芪多糖对热应激奶牛血清代谢的影响

    曾涵芳;林红;裴明财;韩兆玉;

    旨在通过测定注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后热应激奶牛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APS缓解奶牛热应激作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6头健康的荷斯坦奶牛,颈部肌肉注射APS注射液(30 mL/d),连续注射4 d,停止3 d为1个周期,试验期共3个周期。试验期前后采集奶牛血清样本,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GC-MS)联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血清代谢质谱,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7种差异代谢物,9种内源性代谢物可作为APS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潜在标志物,其中2-酮丁酸、甘氨酸、乳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上调,3-氨基异丁酸、果糖显示下调。此外,APS通过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途径影响热应激奶牛的代谢平衡。本试验结果为研究APS缓解奶牛热应激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2022年02期 v.42;No.302 319-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7K]
    [下载次数:1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应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系统研究高脂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

    鲁晓丽;金学琴;雷艳丽;黎伟华;杨建军;冉林武;杨文;

    以7~8周龄雄性SPF级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高脂饲料喂养12周,按照不同喂养时间分为6组,喂养结束对小鼠进行血脂(TG、TC、HDL-C、LDL-C)检测和动脉超声影像学(动脉内中膜厚度、心脏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校正质量、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等指标)检测及动脉脂质沉积油红O染色观察,综合评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较,Apo E~(-/-)小鼠心脏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增厚,左室质量增加,心脏功能降低。随着高脂饲料喂养周数的增加,ApoE~(-/-)小鼠血脂升高,升主动脉内膜厚度随之增加,从0.137 mm增加到0.195 mm;结合不同阶段ApoE~(-/-)小鼠动脉脂质沉积油红O染色结果,得出动脉脂质沉积不同程度的增加,与超声成像的结果保持一致。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系统在无创和活体情况下,监测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小鼠模型建立的重要辅助工具。

    2022年02期 v.42;No.302 326-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枣多糖提取物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蛋雏鸡肠黏膜机械损伤的修复作用

    郭林霞;李树鹏;赵国先;

    选取体质量相近且健康的1日龄京红1号蛋鸡750只,适应饲养6 d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Ⅰ组为空白对照组,在8~10日龄注射0.35 mL生理盐水,饲喂基础日粮。Ⅱ~Ⅴ组在8~10日龄时注射100 mg/kg环磷酰胺(Cy),1次/d,诱导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00,800,1 600 mg/kg枣多糖提取物(jujube polysaccharide extract, JPE),试验期5周。结果显示,Cy可使闭合蛋白(Claudi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两种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JPE则可以通过抑制白介素(IL)-1β和肿瘤坏因子(TNF)-α的分泌,促进黏蛋白(Mucin)-2的表达来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且800~1 600 mg/kg效果较好。由此得出,JPE可以显著缓解Cy所致的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降低空肠的通透性,抑制有害物质进入肠道,保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增强免疫屏障功能。

    2022年02期 v.42;No.302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丹参多糖对肉鸡药物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卢春雨;张璐;耿玉萌;李淑颖;史万玉;翟向和;

    采用0.15 g/L氟苯尼考(flufenicol, FFC)诱导建立肉鸡肾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丹参多糖(SMPS)低剂量组(1.25 g/L)、SMPS中剂量组(2.50 g/L)、SMPS高剂量组(5.00 g/L)。每日记录体质量,计算平均日增体质量。于21日龄,翅下静脉采血、摘取肾脏。结果显示,FFC饮水可以降低平均日增体质量(P<0.01),升高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E)、尿酸(UA)含量(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SPMS改善肾脏病理学变化,显著降低肉鸡BUN含量(P<0.05或P<0.01)、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P<0.01),显著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P<0.05或P<0.01)。此外,SPMS显示抑制FFC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中的p65、IκKβ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5.00 g/L的SPMS可以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体质量(P<0.01),降低UA含量(P<0.05)和IL-6、IL-1β、TNF-α水平(P<0.01)。结果表明,SMPS改善FFC诱导肉鸡的药物性肾损伤机制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2022年02期 v.42;No.302 337-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甘草查尔酮A对LPS诱导的奶牛蹄真皮细胞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田梦悦;贾丽;梁艳艳;李可;侯铭源;马玉忠;

    采用10,50,100 mg/L甘草查尔酮A处理蹄真皮炎性细胞24 h后,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ɑ、IL-1β、IL-6水平及SOD、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ERK、JNK、p38、IκBα及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甘草查尔酮A可显著降低TNF-ɑ、IL-1β、IL-6水平,提高SOD活性并降低MDA含量,抑制ERK、JNK、p38、IκBα及p65蛋白磷酸化程度。这表明甘草查尔酮A对于LPS诱导的奶牛蹄真皮细胞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其抗炎作用可能与MAPK及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22年02期 v.42;No.302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低氧对水牛卵泡内膜细胞雄激素合成能力的影响

    张俊;陈梦佳;闫茜;陈莫斯楠;李政达;卢嘉卡;石德顺;陆凤花;

    本研究采用低氧(5%O_2)条件培养水牛内膜细胞,探讨低氧对水牛内膜细胞雄激素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能显著提高水牛内膜细胞雄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和3β-HSD)表达和睾酮分泌水平(P<0.05);低氧能显著增强水牛内膜细胞对促黄体素(LH)的敏感性(P<0.05)。结果表明,低氧(5%O_2)通过增强水牛内膜细胞对LH的敏感性进而提高水牛内膜细胞雄激素的合成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水牛卵泡发育类固醇激素分泌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022年02期 v.42;No.302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UBE2L3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胡迪;于州;郭益文;胡德宝;张林林;李新;郭宏;丁向彬;

    将分离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BSMSCs)进行体外培养,首先检测泛素结合酶UBE2L3在BSMSCs增殖分化过程中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设计UBE2L3的3个干扰RNA(si-UBE2L3-1、si-UBE2L3-2、si-UBE2L3-3),对干扰效果进行筛选。构建UBE2L3过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UBE2L3(pcDNA-UBE2L3),观察3个不同si-RNA中效果最好以及测序正确的过表达质粒转染BSMSCs。进行EdU检测干扰以及过表达UBE2L3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诱导BSMSCs进行分化,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的情况,并且观察分化过程中形成肌管数量以及直径大小。利用q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BSMSCs的分化标志因子MyoG以及MyHC表达情况。综合分析泛素结合酶UBE2L3对BS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扰以及过表达UBE2L3后,EdU染色的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将BSMSCs诱导分化,干扰UBE2L3后,肌管的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个分化标志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过表达UBE2L3后,肌管的直径以及数量显著小于对照组,2个分化标志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此试验探明干扰或者过表达UBE2L3蛋白对BSMSCs的增殖没有影响,但对其成肌分化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干扰UBE2L3的表达会促进BSMSCs在体外成肌分化过程,过表达UBE2L3会抑制BSMSCs在体外的分化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泛素化途径在牛成肌分化中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02期 v.42;No.302 35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饲粮中添加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肠道长度及粪便成分的影响

    李园园;李震;李红美;莫庆楠;卢凤兰;吴红翔;

    选取320只120日龄安义瓦灰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试验Ⅱ、Ⅲ、Ⅳ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5,5.0,7.5μL/g蚯蚓发酵液,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各组安义瓦灰鸡的终末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日增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Ⅱ、Ⅲ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胸肌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Ⅲ组棕榈油酸、油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棕榈油酸和芥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Ⅳ组镉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铅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回肠长度显著提高(P<0.05);粪便成分中,试验Ⅲ、Ⅳ组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粗灰分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蚯蚓发酵液可改善鸡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增加肠道长度,从而降低粪便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以5μL/g蚯蚓发酵液添加量的效果最佳。

    2022年02期 v.42;No.302 363-369+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苦马豆素对母畜繁殖机能的影响及防控

    孙一丹;

    苦马豆素主要存在于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植物如疯草中,动物采食大量疯草会发生神经中枢紊乱,苦马豆素中毒的母畜表现不孕、流产,产死胎、畸胎等,引起繁殖能力下降,妨碍家畜繁育和品种优化,给我国草原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草原牧区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现通过对疯草主要毒性成分苦马豆素对母畜的繁殖性能指标、生殖器官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母畜疯草中毒引起的繁殖机能紊乱疾病提供治疗及预防思路,降低牧区养殖业经济损失,提高我国畜牧业长远发展的能力。

    2022年02期 v.42;No.302 370-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猪冠状病毒的起源与遗传演化

    吴梓琦;吴少佳;吕华达;罗永文;

    冠状病毒变异率高,宿主广泛,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与养殖业发展。生猪养殖业中,冠状病毒也是危害猪只健康的重要病原。本研究对4种代表性猪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o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和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 PDCoV)的起源、流行、遗传演化和跨宿主传播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动物冠状病毒的传播、变异和防控研究提供借鉴。

    2022年02期 v.42;No.302 376-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几种常见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周倩宇;贺文琦;汤易霏;高丰;李姿;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根据血清型特点和基因序列可分为α、β、γ和δ4个种属。目前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且容易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大隐患。然而,不同种属的冠状病毒对动物的感染性存在差异,导致患病动物出现不同的病理学特征。现综述几种常见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为全面认识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变转归提供参考。

    2022年02期 v.42;No.302 384-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口蹄疫病毒感染与复制多元调控因素研究进展

    方满新;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是发生于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FMD致病原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于感染后利用多种策略操纵宿主免疫机制和逃避抗病毒反应,以利于其感染复制。现对最近几年来影响调控FMDV感染与复制的多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2期 v.42;No.302 39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噬菌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于华波;张亮;冯超;迟腾;齐艳玲;贾凯翔;张洋;钱爱东;单晓枫;张蕾;

    抗生素在全球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甚至产生MRSA这样的超级耐药菌,寻找新的抗生素替代药物成为目前医学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噬菌体可以高效、特异地裂解细菌,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是新概念的抗菌物质,有着很大的研究与应用潜力。为了正确评价噬菌体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其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噬菌体杀菌的同时可自我增殖,其本身的数量也会随之剧增,因此,与传统的化学抗菌剂相比噬菌体具有独特且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现主要围绕噬菌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制定临床应用噬菌体方案以及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2期 v.42;No.302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家畜生产中的应用

    夏银钊;何天乐;陈俊材;唐志如;杨震国;

    常规转录组学研究大多是在器官或组织水平上进行转录组测序,忽略了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异质性,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seq, scRNA-seq)技术可从动物组织分离出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转录组RNA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从而在单细胞水平上揭示基因与表现型的关系。现概述scRNA-seq的关键技术要点,并根据其本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基于家畜相关研究的特点分析该技术在家畜研究中应用的适用性,重点综述现阶段scRNA-seq技术在家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家畜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

    2022年02期 v.42;No.302 405-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