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猪圆环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广西地区流行病学调查

    赵晶;施开创;刘惠心;尹彦文;龙凤;陆文俊;屈素洁;司红彬;

    针对当前我国流行的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1型(PCV1)、2型(PCV2)和3型(PCV3),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的优化,建立了鉴别检测PCV1、PCV2和PCV3的三重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只能检出PCV1、PCV2和PCV3,其他猪病毒均未能扩出;对PCV1、PCV2和PCV3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分别为3.63×10~3,3.63×10~1,3.63×10~(2 )拷贝/μL;相同条件下的扩增获得均匀一致的结果。利用所建立的三重PCR方法检测2018—2020年采自广西各地的1 308份猪组织病料,结果显示,PCV1、PCV2和PCV3的阳性率分别为2.14%,56.65%,5.58%,并存在混合感染现象;PCV1、PCV2阳性率逐年下降,PCV3阳性率稳定控制,不同地市之间阳性率有所差异。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经济的三重PCR方法,可用于PCV1、PCV2和PCV3的鉴别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当前广西猪群普遍感染PCV1、PCV2和PCV3,应加强防控。

    2022年03期 v.42;No.303 413-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PCV3自然感染仔猪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及体内分布

    吕志凯;张伟超;陈永林;孙秀秀;王庚;涂军;钱平;程国富;陈品;

    为探究猪圆环病毒3型(PCV3)在感染猪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猪组织产生的病理损伤变化,对广西某地区PCV3感染猪进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发现单独感染PCV3病猪呈现典型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症状,镜检发现病例呈现坏死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轻度的淋巴细胞性肝炎及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消耗型炎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发现淋巴组织中信号最强,PCV3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单核和巨噬细胞胞质中;PCV3可单独引发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且23个组织中均有病毒分布。

    2022年03期 v.42;No.303 4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6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佐剂伪狂犬病病毒主要抗原决定簇gBb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安全性及免疫效力测定

    郭广君;韩强;吕素芳;王文秀;李峰;李振伟;谢金文;张翠花;沈志强;

    为了评价不同佐剂猪伪狂犬病病毒(PRV)SA株gB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gBb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以PRV SA强毒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gB基因保守区域,连接pET-28a载体构建pET-28a/gB表达质粒,并经基因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制备的抗原与不同佐剂配比分别制备亚单位疫苗,开展不同佐剂gB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gBb亚单位疫苗免疫昆明小鼠免疫效力评估,测定免疫后不同时间体液免疫抗体水平,进行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测定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不同佐剂gB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gBb亚单位疫苗免疫昆明小鼠后能够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模式动物昆明小鼠攻毒免疫保护率达到60%,为PRV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426-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洲猪瘟病毒pH359L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杨赛霞;赵亚茹;刘志杰;杨吉飞;张忠辉;樊洁;耿抒贤;吕欣倩;敬梦瑶;殷宏;牛庆丽;

    为制备抗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pH359L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本研究以GenBank登录的ASFV HLJ/18毒株基因序列设计H359L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H359L基因并构建pET-28a-H359L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pH359L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和IFA试验对制备的抗体反应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构建的pET-28a-H359L重组质粒无点突变;重组蛋白pH359L在37℃以0.1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量最高,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0 kDa,与预期大小一致;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抗pH359L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1∶512 0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ASF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表达的天然pH359L蛋白。本研究为揭示ASFV pH359L蛋白的功能及ASFV相关的转录机制奠定基础。

    2022年03期 v.42;No.303 43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对肺癌干细胞的抑瘤作用

    芦静;尚超;葛晨晨;姚伟;金宁一;金鑫;李文杰;李霄;

    为了探索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Apoptin-hTERTp-E1a(Ad-VT)对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无血清悬浮方法培养肺癌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肺癌干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肺癌干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Ad-VT对肺癌干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通过TMRM、Annexin V染色检测Ad-VT诱导肺癌干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调控因子、耐药蛋白和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和培养了肺癌干细胞,肺癌干细胞对化疗药敏感性低,Ad-VT对肺癌干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可引起肺癌干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肺癌干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对肺癌干细胞具有显著抑瘤作用,是现有治疗方案的有效补充。

    2022年03期 v.42;No.303 43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VDV E~(rns)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刘勃兴;刘畅;王利丽;付祥;吴同垒;刘洁;高荣菊;张志强;史秋梅;

    为了解河北地区牛群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抗体阳性率,本研究利用E.coli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E~(rns)蛋白。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各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BV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检测河北地区477份牛血清样品的BVDV抗体阳性率。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BVDV抗体ELISA检测方法仅能检出BVDV抗体阳性血清,而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阳性血清、牛布鲁菌阳性血清、牛轮状病毒阳性血清、牛冠状病毒阳性血清、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BVDV阳性血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ELISA检测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应用本研究建立的抗体ELISA检测方法与IDEXX试剂盒检测某牛场90份血清样品,总符合率为93.33%。对河北地区18个牛场的477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接种疫苗牛场的血清阳性率为30.43%~92.86%,未接种免疫牛场抗体阳性率为0%~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BVDV抗体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牛血清样品检测,为河北地区BVD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2年03期 v.42;No.303 445-451+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野生鸟类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杨少华;黄庆华;崔宁;孙守礼;许传田;

    为了掌握野鸟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情况,2016年对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野鸟NDV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共采集了352份健康野鸟的泄殖腔拭子,在鸡胚上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然后对分离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9株NDV,其中8个毒株MDT和ICPI分别为>96 h和≤0.5,为低毒力株;1个毒株MDT和ICPI分别为79 h和1.62,为中等毒力株。对F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显示9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处氨基酸序列为~(112)E-R-QE-R-L~(117)或~(112)G-R-Q-G-R-L~(117),具有典型的弱毒株特征。F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9个分离株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其中6个分离株属于ClassⅠ,3株属于ClassⅡ,进一步分析显示6株ClassⅠ毒株中2株属于基因1.2型,4株属于基因1.1.1型,3株ClassⅡ毒株中1株属于基因Ⅰ型,2株属于基因Ⅱ型。结果表明,野鸟携带NDV非常普遍且基因型较广泛,Ⅰ类NDV仍是野鸟中的优势基因型。分离到2株与疫苗株LaSota同源的毒株,其中虽然1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基序与疫苗株LaSota一致,但生物学特性显示为中等毒力株,该毒株可能是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进化而来,对环境及家禽存在潜在的威胁。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野鸟携带NDV与家禽NDV传播、暴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452-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禽腺病毒强毒(FAdV-4)WZ株对SPF鸡和SPF鸭的致病性比较

    李利杰;孙文杰;刘琳;王赛楠;赵振超;张世华;陶明月;高文明;李新生;

    对28日龄的SPF鸡和SPF鸭通过肌肉注射10~(7.8 )TCID_(50)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 WZ株,系统比较了SPF鸡和SPF鸭的临床症状、大体病变、存活率、体质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组织病毒载量和泄殖腔排毒情况。结果显示,FAdV-4强毒株可致SPF鸡发生严重的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HHS)且导致100%死亡,在多种组织中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损伤,并检出FAdV-4,且在感染后1 d即可检测到排毒。相反,SPF鸭在攻毒后14 d的观察期内均未出现发病和死亡;与对照组SPF鸭相比体质量增加趋势一致,差异不显著(P>0.05);剖检未见病变和组织病理学损伤;在鸭内脏组织样品和泄殖腔拭子中均未检出FAdV-4。结果表明,FAdV-4强毒株对SPF鸡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而对SPF鸭并无致病性。本研究通过比较FAdV-4强毒对鸡和鸭易感性的差异,证实FAdV-4强毒只感染鸡不感染鸭。

    2022年03期 v.42;No.303 457-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合成的禽副黏病毒Ⅱ型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王国康;李丽;贾妙妙;冯贺龙;曾驰;罗青平;温国元;

    为建立禽副黏病毒Ⅱ型(avian paramyxovirus 2,APMV-2)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对NCBI已经公布的12条APMV-2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比对,选取较为保守的F8株为模板,将该毒株基因组中特有的10处核苷酸突变为其他毒株共有的一致序列,增加一段大部分毒株共有的非编码区序列,获得了1株新的APMV-2(命名为Y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人工合成和克隆的方法,构建并获得了Y2株全长cDNA克隆质粒和3个分别表达NP、P和L的辅助质粒。将4个重组质粒共转染至感染痘病毒的BHK-21细胞,成功拯救出APMV-2 Y2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Y2株的鸡胚最低致死剂量的平均致死时间(MDT)大于168 h, 1日龄雏鸡的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0.09,判定为弱毒株,鸡胚尿囊液的病毒含量为10~(8.83 )EID_(50)/mL,HA效价为9 log_2。病毒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Y2株感染BHK-21细胞后60 h滴度达到峰值。APMV-2 Y2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为该病原的致病机理研究及新型禽用疫苗研发提供了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464-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株牛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特征分析

    吴克;冯航;白新栋;陈林千雨;王娟;杨增岐;

    自陕西省华阴县1头猝死荷斯坦奶牛肝脏分离出1株革兰阳性杆菌,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后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性检测以及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菌株MLST分型属于ST1150,基因组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以及多种毒素基因,并且具备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蜡样芽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乙酰甲喹、磷霉素和壮观霉素具有较强抵抗力;其在95%置信区间内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估算值为1.247×10~7 CFU,致死小鼠出现肝脏边缘变灰白、肺脏出血和肠壁出血水肿等病变。结果表明,我国奶牛养殖中存在携带有多种毒素基因的强毒力蜡样芽孢杆菌,与荷斯坦奶牛猝死密切相关。

    2022年03期 v.42;No.303 472-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犊牛腹泻的病原分析及治疗

    梁艳艳;李可;贾丽;侯铭源;田梦悦;张婷;马玉忠;

    采集36头腹泻犊牛的新鲜粪样,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和PCR鉴定,并进行致病性试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初步分离到25株疑似大肠杆菌菌株,经16S rDNA鉴定全部为大肠杆菌。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取死亡小鼠实质器官进行病原鉴定,均分离到大肠杆菌。25株分离株共覆盖6种血清型,其中O157和O152为优势血清型。25株分离菌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达88%;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6%,72%,56%。所有分离株均携带大环内酯类ermB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大部分携带blaTEM(72%)、aaC2(64%)、aaC4(68%)和qnrB(60%)基因。治疗试验表明,新霉素与白头翁散结合治疗大肠杆菌所致犊牛腹泻的效果最佳。结果表明,犊牛源腹泻大肠杆菌菌株对临床常见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建议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本研究为大肠杆菌所致犊牛腹泻的合理用药和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477-482+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超市零售鸡肉粪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

    章婧;陈海欣;喻梦梦;高颖茵;刘文字;蒋红霞;

    于2020年从惠州、肇庆、郑州、天津4个城市的超市采集零售鸡肉样品96份,进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共分离到41株粪肠球菌(郑州10株,肇庆14株,惠州10株,天津7株),没有分离到屎肠球菌;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均达到75%以上,对利福平、氯霉素、氟苯尼考、HLSR的耐药率为20%~40%。天津分离株的耐药率最低,惠州地区分离株耐药率最高。在郑州的分离株中检测到1株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惠州的分离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检出率大多高于其他地区。耐药基因tetL最为流行,检出率高于50%。其次是ermB,检出率为48.78%。17株粪肠球菌检测出optrA基因,检出率为41.46%。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95.12%(39/41)。其他依次为gelE 73.17%(30/41)、agg 58.54%(24/41)、asal 36.59%(15/41)、ace 34.15%(14/41)、cylA 9.76%(4/41)。携带的毒力基因数与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超市零售鸡肉粪肠球菌耐药严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食品动物肉源粪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2022年03期 v.42;No.303 483-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锦祥;孙世坤;陈岩峰;陈冬金;桑雷;谢喜平;

    为了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外引物和内引物的浓度比为1∶7、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该方法特异性强,对兔源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灭菌ddH_2O)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敏感性高,最低检出限为1×10~2拷贝/μL的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是普通PCR方法的10倍。此外,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该方法的建立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2年03期 v.42;No.303 490-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绵羊肺炎支原体P113蛋白C末端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小鼠免疫应答

    杨鹏;吴燕;岳筠;陈静;李梅;王慧;张双翔;文明;程振涛;

    为探究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P113蛋白小鼠免疫应答情况。构建了Mo P113蛋白C末端基因pVAX1-P113表达质粒,转染至MDBK细胞,应用PCR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评价其体外表达效果;免疫实验动物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分析重组质粒诱导小鼠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分泌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含Mo P113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P113,重组质粒转染MDBK细胞能有效转录并表达目的蛋白;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VAX1-P113免疫小鼠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在免疫7周时血清特异性抗体仍为阳性;血清中IL-2、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显著升高,并在时间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试验组之间特异性抗体、IL-2、IL-4和IFN-γ的分泌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VAX1-P113(100μg)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VAX1-P113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免疫应答;为羊支原体肺炎(MPSG)核酸疫苗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496-50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4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三氮脒处理后犬吉氏巴贝斯虫转录组测序分析

    冯笑笑;张佩豪;张悦;田思瑾;刘亚娟;姚大伟;

    采用转录组学测序的方法筛选三氮脒药物处理后犬吉氏巴贝斯虫差异表达基因。采集感染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犬的血液,用终浓度为800 nmol/L的三氮脒处理24 h,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三氮脒处理后犬吉氏巴贝斯虫基因表达的差异。对测序结果进行无参转录组分析,经筛选共获得77个巴贝斯虫属的基因,将筛选后的基因进行GO和KEGG数据库分析,其注释富集基因最多的类别是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进程,在KEGG通路注释中,显示与翻译通路有关的基因较多。对三氮脒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样品进行组间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基因CL118转录水平显著性下调。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实验室保存虫株以及临床野生虫株经三氮脒处理24 h后,CL118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发生下调。结果表明,基因CL118可能是三氮脒药物作用于犬吉氏巴贝斯虫虫体的潜在作用靶点。

    2022年03期 v.42;No.303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羊口疮病毒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杨倩;李召仁;鲜思美;包涛涛;张友;梁倩;顾庆林;

    根据羊口疮病毒(OrfV)的B2L基因设计4条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再利用横向流动试纸条(LFD)检测扩增产物。通过对各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内外引物浓度比、Bst DNA 2.0聚合酶浓度、dNTP Mix浓度、Mg~(2+)浓度以及探针结合温度等优化后,建立了检测OrfV的LAMP-LFD方法。结果显示,LAMP-LFD可特异性检测OrfV,而山羊痘病毒、口蹄疫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及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等均未检出;LAMP-LFD对OrfV-B2L质粒DNA最低检测浓度为4.95×10~(-2)拷贝/μL,其灵敏度是以外引物建立PCR方法的1 000倍。利用PCR和LAMP-LFD检测29份临床样品,两者检出符合率为100%。研究建立的LAMP-LFD检测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OrfV,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检测OrfV的有效手段。

    2022年03期 v.42;No.303 507-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1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龙岩地区蜱携带的新型弹状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

    路云;林开雄;裴明超;李杭远;董露;芦盘金;张旭;刘全;

    采集寄生于野猪、牛体表的蜱988只,其中台湾革蜱59只、微小牛蜱12只、台湾血蜱103只、豪猪血蜱214只和微小扇头蜱600只。根据蜱种、宿主、采集地点选取388只代表性蜱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一个弹状病毒新种的基因组信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取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龙岩蜱病毒(Longyan tick virus, LYTV)。通过对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发现,LYTV具有典型的Ledantevirus病毒属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LYTV与最近亲缘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47.1%~59.1%,RNA依赖性RNA聚合酶L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47.0%~56.1%,核蛋白N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39.0%~54.6%。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LYTV与Nkolbisson virus(NKOV)亲缘关系最近,并与A亚群中的Yongjia tick virus 2(YjTV-2)、NKOV、Nishimuro virus(NISV)、Barur virus(BARV)、Fukuoka virus(FUKV)形成独立的分支,表明LYTV为弹状病毒科Ledantevirus病毒属A亚群中的一个新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LYTV在采集蜱样品中的总阳性率为1.7%(6/135),其中豪猪血蜱和台湾血蜱的阳性率分别为2.7%(5/18),1.0%(1/8),推测血蜱可能是LYTV主要传播媒介或贮存宿主。本研究在福建省龙岩地区的蜱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弹状病毒,为新发蜱传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514-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海玉树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吴丹;罗润波;黄家旗;刘安静;夏子涵;吕家煌;李彬;宋仁德;索朗斯珠;

    无菌采集青海玉树地区牦牛源腹泻粪样,利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动物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48份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14株,其中10株为A型,4株为C型。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对部分分离菌系统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YS-1(MW980090)与印度豹源(MN326666.1)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近的亲缘性,YS-4(MW980093)和YS-13(MW980102)为单独的一枝,YS-6(MW980095)与北京人源(KP944154.1)产气荚膜梭菌具有相似性。A型菌YS-1(MW980090)和C型菌株YS-6(MW980095)动物试验结果显示,C型产气荚膜梭菌外毒素具有强致死性,A、C型菌具有强致死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青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耐药,对克林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氧氟沙星敏感。本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因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牦牛腹泻等疾病提供用药指导。

    2022年03期 v.42;No.303 522-528+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0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稳定表达猪CD163受体的MARC-145细胞系的构建

    吕静;刘文波;刘畅;任同伟;陈樱;欧阳康;黄伟坚;韦祖樟;

    为了构建稳定表达猪CD163(pCD163)受体的MARC-145细胞系,从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pCD163基因,将pCD163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LVX-IRES-mCherry中,获得重组质粒pLVX-pCD163-IRES-mCherry。将重组质粒pLVX-pCD163-IRES-mCherry与辅助质粒psPAX2、VSVG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慢病毒粒子,使用慢病毒感染MARC-145细胞,用嘌呤霉素初步筛选阳性细胞,采用终点稀释法筛选出稳定表达pCD163受体的MARC-145细胞。通过RT-PCR扩增pCD163基因及测序分析表明细胞系基因组中存在pCD163受体编码序列,IFA和Western blot试验验证了pCD163受体蛋白在细胞系中稳定表达。用不同谱系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XNN1396(lineage 8)、GXNN202004a(lineage 1)、GXGG202007(lineage 3)分别感染稳定表达pCD163的MARC-145细胞系与MARC-145细胞,PRRSV毒株在表达pCD163的MARC-145细胞系中能够更快达到最高病毒滴度。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CD163的MARC-145细胞系,为快速分离各种谱系PRRSV毒株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03期 v.42;No.303 529-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氨离子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容受性的影响

    秦雪;冯瑞;李琦;李晓宇;郑鹏;赵骞;

    为了研究血氨对奶牛胚胎附植和妊娠的影响,本试验使用氯化氨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CK8检测氨离子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p53、Caspase-9、Caspase-8、Caspase-3)、容受性相关基因(VEGF、LIF、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5,10,15,25 mmol/L的氯化氨可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经过5 mmol/L的氯化氨处理,显著增加了Bax、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了LIF、VEGF和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说明高浓度的血氨会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子宫容受性的降低,影响奶牛的繁殖力。

    2022年03期 v.42;No.303 535-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YWHAZ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赵怡凡;马增友;方俊博;孟碟方;彭辉;

    为了探究YWHAZ蛋白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和作用,本试验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Ywhaz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YWHAZ蛋白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定位;使用特异性的siRNA沉默合子中的Ywhaz,在胚胎发育的1.5,2.5,3.0,3.5,4.5,5.0 dpc分别观察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的发育率,阐明在合子中沉默Ywhaz基因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Ywhaz mRNA及其编码蛋白在小鼠1-细胞、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中均有表达,YWHAZ蛋白定位在小鼠早期胚胎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Ywhaz沉默组的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的发育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沉默组5.0 dpc囊胚率显著高于其4.5 dpc囊胚率(P<0.05)。结果表明,Ywhaz mRNA及其编码的蛋白在小鼠早期胚胎中有表达,其蛋白主要定位在早期胚胎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合子中沉默Ywhaz基因可导致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率降低且存在明显的胚胎发育延迟现象。

    2022年03期 v.42;No.303 54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沉默中性粒细胞Orai1影响NETs内ROS的表达

    麻芯茹;郭寒;张伟;李铭;赵莹莹;王爽;吕鑫泉;李享;徐闯;杨威;张冰冰;

    旨在研究不同时间与浓度的佛波肉豆蔻酸乙酸酯(PMA)对奶牛中性粒细胞(PMN)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效果,筛选出PMA刺激时间与浓度,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NETs状态下沉默中性粒细胞Orai1,检测钙离子与ROS水平。尾静脉肝素抗凝采集血液分离中性粒细胞,分别在不同时间与不同浓度PMA刺激下,根据激光共聚焦镜下观察NETs的形态状态。结果显示,在PMA在100 nm状态下刺激3 h时NETs形成状态效果最好。在沉默Orai1状态下,通过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NETs内钙离子与ROS水平极显著降低。

    2022年03期 v.42;No.303 547-550+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4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地鳖肽提取物对H_2O_2刺激C2C12细胞肌调节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靖阳;徐小艾;王婉;黄山;沈红;

    探究地鳖肽提取物(Eupofyphaga sinensis peptide extract, ESP)对过氧化氢(H_2O_2)刺激的C2C12细胞肌调节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C2C12细胞其中培养基分别添加ESP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处理细胞诱导其分化融合9 d,除对照组外所有组细胞在试验结束前8 h培养基添加H_2O_2处理细胞;采用RT-q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肌调节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照组可见诱导分化融合9 d的C2C12细胞出现成熟多核肌管,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肌调节因子MyoG基因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H_2O_2组C2C12细胞增殖调节因子(Pax7、Myf5、MyoD)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在细胞分化不同时间C2C12细胞分化调节因子(MyoD、MyoG、Myf6)mRNA表达显著下调,表达MyoG细胞阳性率和肌管融合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与H_2O_2组比较,ESP组C2C12细胞增殖调节因子(Pax7、Myf5、MyoD)和细胞分化调节因子(MyoD、MyoG、Myf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表达MyoG细胞阳性率明显增加,其中细胞染色与镜下观察结果趋势一致。ESP能影响氧化应激C2C12细胞肌调节因子(Pax7、Myf5、MyoD、MyoG、Myf6)的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增殖和分化融合能力,其机制可能与PGC-1α的激活有关。

    2022年03期 v.42;No.303 55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猪β-防御素-2在黄曲霉毒素B1致仔猪空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李庆豪;张曼;孙娟;彭雅婷;刘勇;金鑫;李奎;

    以仔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探究猪β-防御素-2(porcineβ-defensin 2,pBD-2)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致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使用CCK-8法确认不同质量浓度(20,40,60,80,100 mg/L)AFB1及不同质量浓度(2,4,6,8,10 mg/L)pBD-2的细胞毒性,筛选两者的可用质量浓度,再通过qPCR确认不同质量浓度(10,20,30,40,50 mg/L)的AFB1对IPEC-J2细胞TNF-αmRNA及IL-1βmRNA表达的影响,建立AFB1致细胞损伤模型。然后分别以2,4,6,8 mg/L pBD-2处理细胞损伤模型作为试验组,同时分别以单独使用AFB1和pBD-2处理的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所有细胞处理均进行12 h。处理结束后提取所有组细胞总RNA和总蛋白,使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NF-α及IL-1β的表达变化。细胞存活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0 mg/L及更高剂量AFB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pBD-2在10 mg/L出现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损伤模型建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FB1在30 mg/L时显著上调了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P<0.05)。使用pBD-2处理细胞损伤模型,qPCR结果显示,4,6 mg/LpBD-2可显著下调AFB1所致TNF-αmRNA及IL-1βmRNA的过量表达至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FB1显著上调TNF-α及IL-1β的表达后(P<0.05),8 mg/L pBD-2可下调TNF-α的表达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6,8 mg/L pBD-2可显著下调IL-1β的表达至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表明,pBD-2可通过调控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来缓解AFB1对小肠上皮细胞造成的炎症反应。

    2022年03期 v.42;No.303 558-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雪白睡莲花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小鼠乳腺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刘丹丹;罗洁;朱怡萱;陈伊静;尼加提·麦力克;李昊;况玲;赛福丁·阿不拉;张伟;

    为探索响应面法结合超声辅助提取雪白睡莲花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本试验以雪白睡莲花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超声功率、提取时间对雪白睡莲花总黄酮得率的影响;采用牛津杯法结合倍比稀释法测定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研究雪白睡莲花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的抑制效果;同时,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小鼠乳腺炎模型,定期检测各试验组小鼠乳腺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TNF-α及IL-6的含量,观察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雪白睡莲花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小鼠乳腺炎模型的体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雪白睡莲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1%,超声功率60%,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1∶30 kg/L,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雪白睡莲花总黄酮得率达到12.00%,与预测值11.99%相近。与小鼠乳腺炎模型组对比,雪白睡莲花总黄酮组小鼠乳腺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TNF-α及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乳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对雪白睡莲花总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雪白睡莲花总黄酮具有较好的体内抑菌抗炎功效。

    2022年03期 v.42;No.303 56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7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胆酸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郝浩扬;赵才军;何兆祺;张乃生;胡晓宇;付云贺;

    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为主要的疾病之一,严重制约着奶业的健康发展。抗生素作为乳腺炎的主要治疗药物,易造成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或制剂替代抗生素对于乳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胆酸(cholic acid, CA)作为机体的天然代谢产物,报道具有抑菌抗炎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CA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40只分娩后的BALB/c母鼠随机分为5组,包括空白对照组、LPS造模组、LPS+CA(10 mg/kg)组、LPS+CA(20 mg/kg)组和LPS+CA(30 mg/kg)组。通过对小鼠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炎性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检测等方法探究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CA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病理损伤,显著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CA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增加了法尼醇X受体(FXR)的表达。结果表明,CA通过上调FXR受体表达,进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发挥对乳腺炎的保护作用。

    2022年03期 v.42;No.303 576-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1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α7-nAChR介导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的机制

    鲍朝霞;魏泓毓;陈灰;曹金山;贺鹏飞;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可通过自我调控降低过度炎症反应以避免细胞损伤,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是否介导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避免炎症过度反应。通过体外培养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脂多糖(LPS)刺激细胞炎症反应、α7-nAChR抑制剂和激动剂处理细胞,比较α7-nAChR表达与MA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探讨α7-nAChR介导细胞炎症自我调控可能的机制。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在100μg/L LPS刺激12 h后,JNK1/2和P38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细胞空白对照组,α7-nAChR抑制剂MLA(5μmol/L)与α7-nAChR激动剂共同处理后ERK1/2、JNK1/2及P38MAPK磷酸化水平上升,而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5μmol/L)和尼古丁(10 mg/L)可明显逆转MLA效应,且MA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磷酸化与α7-nAChR表达呈部分负相关。结果表明,α7-nAChR介导调控MAPK信号通路是细胞避免炎症过度反应自我调控的潜在机制。

    2022年03期 v.42;No.303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牛生精母细胞/精原干细胞分子标记GFRα-1的验证

    杨蕊;张博洋;朱春玲;张洪毅;潘英树;唐博;张学明;

    生精母细胞(gonocytes)是幼龄雄性曲细精索中的未分化生殖细胞,随睾丸发育逐渐向生精上皮基膜迁移并发育为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生精母细胞和SSCs的分离培养对体外探讨精子发生机理至关重要,而其特异分子标记验证又是分离培养的关键环节。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能促进生精母细胞和SSCs的增殖,用GDNF家族受体α-1(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1,GFRα-1)标记生精母细胞和SSCs已在啮齿类等动物得到证实,但在牛等大家畜则仍需验证。为此,本研究将冻存的新生牛睾丸组织复苏,从转录和蛋白水平对GFRα-1的表达进行了验证。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犊牛生精上皮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和较高水平的GFRα-1 mRN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曲细精索中的大圆形细胞表现为GFRα-1阳性,其定位和分布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的生精母细胞一致;分离培养后,这些细胞表现为生精细胞典型的团簇状形态,仍为GFRα-1和Nanog阳性。结果表明,GFRα-1可作为牛生精母细胞和SSCs相对特异的分子标记,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03期 v.42;No.303 587-59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李园园;李震;莫庆楠;卢凤兰;周洁蕊;臧一天;吴红翔;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20日龄健康、体质量相近的安义瓦灰鸡320只(母鸡),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试验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蚯蚓发酵液的试验饲粮,按蚯蚓发酵液/饲粮分别为2.5,5.0,7.5μL/g的质量浓度添加蚯蚓发酵液。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Ⅳ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血清生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血清激素方面,试验Ⅱ、Ⅲ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3/T4)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蚯蚓发酵液可改善鸡的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生化、激素指标及免疫器官指数,以5μL/g蚯蚓发酵液添加量的效果最佳。

    2022年03期 v.42;No.303 592-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mRNA疫苗研究进展及其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尼博;李月华;刘拂晓;魏荣;

    疫苗出现至今2个多世纪,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技术依次出现,天花、脊髓灰质炎、牛瘟、马传染性贫血等30种多种烈性传染病得到根除或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mRNA疫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投入临床使用,其具有易于编译、安全性强、免疫活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仅不到1年就完成了从设计到临床应用的过程,有效率高达95%,成为对抗新冠的有力武器。本文从mRNA疫苗的分类、免疫应答机理、改进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示例等4个方面对mRNA疫苗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新型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2;No.303 600-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下载次数:2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蜱类先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范香媛;张金成;胡永红;

    蜱体内缺乏获得性免疫系统,只能依赖先天免疫反应系统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抵抗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侵染。细胞免疫包括吞噬、结节化或包裹入侵微生物等作用。体液免疫主要依赖于体液因子,包括抗菌肽、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剂等。本文介绍了蜱类不同器官先天免疫系统、分子作用机理及免疫调控机制,为筛选新的靶标位点,有效防控蜱及蜱媒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3期 v.42;No.303 607-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犬乳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郑慧华;张玉珠;高文睿;唐欣悦;杜崇涛;谢光洪;

    乳腺肿瘤是母犬中最常见的肿瘤,严重威胁其生命。标志物的评估能够为患病犬提供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多项研究,但有关犬乳腺肿瘤标志物的评估仍不全面,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标志物在犬乳腺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标志物在犬乳腺肿瘤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2;No.303 613-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