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倩宇;吕晓玲;王改丽;李姿;贺文琦;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为嗜神经性冠状病毒,主要侵害宿主中枢神经系统诱发神经变性损伤性疾病。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与细胞骨架重塑密切相关。本研究对细胞骨架相关分子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HEV入侵N2a神经细胞后PI3K及其下游分子Akt的蛋白表达量,发现PHEV感染早期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量均增高,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随后通过Western blot、RT-qPCR和IFA证明PI3K-Akt信号通路及该信号通路下游底物小G蛋白Rho A参与调控肌动蛋白(F-actin)骨架的动态重塑,并促进病毒入侵N2a神经细胞。综上所述,PHEV入侵可劫持宿主PI3K-Akt-Rho A信号通路并诱导F-actin细胞骨架重塑,这一分子机制的揭示可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新的靶标。
2022年05期 v.42;No.305 84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杨晓伟;赵自亮;付雨;涂少宇;刘霞;李照伟;浦同灿;王慧;曾红;赵光伟;
为了解川、渝、黔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感染现状及流行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本试验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3省市共30个区县639份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国内外毒株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份阳性样本,整体阳性率1.10%。5份阳性样本(重庆3份、四川1份、贵州1份)经过测序拼接,发现病毒全基因组长度均为2 000 bp,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K334614~OK334618,同源性比对显示与国内外毒株的相似性在98.2%~99.2%之间,与PCV2和PCV4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44.9%~45.5%和46.3%~46.9%。通过对Ca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重庆和四川地区4份样本感染毒株的基因型均属于PCV3a型,而贵州地区样本感染毒株的第24和27位氨基酸分别为亮氨酸(L)和赖氨酸(K),为一种新的变异基因型,不属于目前分类标准下的任何一种。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PCV3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我国西南部分省份的分子流行特征提供了依据。
2022年05期 v.42;No.305 846-852+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赵云环;赵强;刘莹;张帅;郭禹;左玉柱;范京惠;
为了解河北省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基因型感染及遗传变异情况,对采自河北省6个不同地区的32份疑似PCV2感染的组织通过PCR进行初步鉴定,并将鉴定为阳性的组织通过接种PK-15细胞分离病毒,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透射电镜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利用特异性引物对PCV2进行PCR全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后进行全基因及ORF2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2份疑似样品中有13份PCV2阳性组织,阳性率为40.65%。对其中1份仅感染PCV2的样品进行病毒的细胞分离及后续鉴定,得到1株可稳定感染和增殖的PCV2毒株。将初步筛选的阳性组织进行PCV2全基因扩增并测序,得到8株PCV2全基因序列,基因组全长均为1 768 bp; 8株PCV2全基因同源性比对结果为95%~99.8%,ORF2同源性比对结果为94%~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8个分离株归属于3个基因亚型(PCV2a、PCV2b和PCV2d),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主要变异区在47~63 aa抗原表位区。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疾病的免疫防控奠定了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853-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0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于新友;李天芝;王金良;姚春阳;沈志强;
为建立同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核酸的荧光PCR方法,试验根据GenBank中ASFV的p72基因和PCV2的ORF1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加样体系和扩增程序的优化,建立了检测ASFV和PCV2的双重SYBR GreenⅠ荧光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价,最后对收集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最终确立的20μL反应体系中各引物最佳添加量为:F1 0.7μL、R1 1.0μL、F2 0.8μL和R2 1.5μL;优化后的扩增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 min; 94℃变性5 s, 54℃退火20 s (此处收集荧光),40个循环。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不与其他常见猪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检测ASFV和PCV2的灵敏度分别可达5.6 copies/μL和3.2 copies/μL,T_m值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不高于1.0%,对14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参比方法一致。本研究所建立ASFV和PCV的双重SYBR GreenⅠ荧光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临床2种疾病的快速检测。
2022年05期 v.42;No.305 862-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乔麒龙;黄庆;王白玉;杨盼盼;赵月政;王宝玲;崔丽瑾;苗玉和;赵军;
为了研发防控IBDV变异株和基因Ⅶ型NDV感染的高效廉价多联疫苗,将IBDV中国流行变异株的VP2基因共有序列插入到含有基因Ⅶ型NDV毒株F和HN基因的嵌合型NDV LaSota-ⅦF/HN全长基因组cDNA的质粒pNDFL-ⅦF/HN中,构建含有IBDV变异毒株VP2基因的重组NDV全长感染性克隆pNDFL-ⅦF/HN-VP2。将pNDFL-ⅦF/HN-VP2和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重组NDV rChiLaSota-VP2。利用PCR和Western blot对重组NDV进行鉴定,并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组NDV rChiLaSota-VP2拯救成功并可以正确表达IBDV VP2蛋白。第25代重组NDV在鸡胚中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rChiLaSota-VP2保留了LaSota株在鸡胚中高滴度复制、低致病性和遗传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重组NDV rChiLaSota-VP2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峰值可达10~(-8.16)/100μL,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134 h,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均为0。本研究构建的表达IBDV变异株VP2基因的重组NDV rChiLaSota-VP2将为研发同时防控我国流行的基因Ⅶ型NDV及IBDV变异株感染的高效廉价多联疫苗奠定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867-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古丽巴哈尔·图尔荪;张福慧;张群;米日古丽·买吐送;董坤;王浴光;胡俊英;常晓冉;王新平;
牛肠道病毒感染是由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 BEV)引起的一种临床上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作为国内新发传染病,该病在新疆地区牛群的感染情况缺乏研究。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采集于新疆不同区域牛群的740份牛粪样品进行BEV抗原检测,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新疆不同地区牛群均存在程度不同的BEV感染,感染率为7.8%~24.3%。应用Vero细胞从部分阳性样品中分离获得了3株病毒,理化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分离的3株病毒均为肠道病毒,命名为BEV-XJY48、BEV-XJZ97和BEV-XJS128。分离毒株的5′UTR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株BEV毒株均为E种肠道病毒。本研究结果揭示出新疆不同地区牛群存在BEV感染,丰富了国内BEV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新疆地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5期 v.42;No.305 873-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张国军;任洪林;杨举;张嘉桐;杨延梅;畅丽芳;陈建国;陈博;齐宇;
从疑似患猫鼻气管炎的幼猫鼻拭子样品分离到1株猫疱疹病毒(FHV-HB),对该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血清学、免疫原性和动物回归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FHV-HB在电镜下具有疱疹病毒粒子的典型形态特点。第5代细胞培养物的病毒滴度为10~(7.5) TCID_(50)/mL,灭活后免疫猫并进行攻毒试验,免疫组猫全部存活,对照组猫全部发病甚至死亡。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到的FHV-HB株免疫原性较好,并且具有较强的毒力,既可作为疫苗生产用候选毒株,也可作为疫苗评价用候选毒株,为猫鼻气管炎疫苗研发提供毒种和科学依据。
2022年05期 v.42;No.305 879-882+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陈椿桦;李响;王颖;许智强;李可;刘蔓莉;王卓;宋战昀;冯新;
我国每年从国外大量引进生猪种质资源,生猪养殖的重引进、轻选育,易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不良循环。本研究以种猪肠道菌群演替发育规律为核心,分析目前饲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种猪引进后的饲养管理提供改进依据。以从法国引进的杜洛克、皮特兰、长白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分(35±5)日龄、(280±5)日龄和子代(35±5)日龄3个阶段采集粪便样品,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样品微生物组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分析和比较,阐述种猪肠道菌群演替发育规律,探讨饲养方式和环境因素改变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皮特兰种猪肠道菌群受环境影响大,与进境时(a组)相比,进境后(b组)菌群多样性降低,丰度显著增加,但经过传代后(d组)菌群多样性增加。3个品种进境后(b组)与传代后(d组)菌群结构变化趋势相同:在门水平,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仔猪肠道乳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链球菌属、普氏菌属、志贺菌属等丰度增加。在功能组成上,进境仔猪在我国经过1次传代后,功能组成上与刚进境时已没有交叉;仔猪视黄醇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极显著下调(P<0.01);氟苯甲酸甲酯降解以及肽聚糖合成功能显著下调(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环境条件对仔猪进境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传代也不能逆转已经产生的变化,环境因素引起仔猪肠道菌群变化是性状退化或不能稳定遗传的因素之一,提示仔猪引种后应加强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注重对仔猪乳杆菌、视黄醇等物质的补充。
2022年05期 v.42;No.305 883-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杨振兴;李占鸿;李卓然;李乐;杨恒;牛保生;姚萍芬;朱建波;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 TIBOV)为2009年在我国西藏新发现的一种环状病毒属病毒,本研究拟建立TIBOV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根据我国分离TIBOV(YNSZ/V290/2019)毒株Seg-9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并引入1对环引物,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其最佳反应条件为:64℃50 min。利用该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病病毒、蓝舌病病毒、中山病病毒、广西环状病毒、阿卡斑病毒、版纳病毒、芒市病毒等虫媒病毒的核酸样品进行检测,仅TIBOV能被检测出,与其他虫媒病毒均无非特异性扩增;灵敏度试验显示该方法的最低可检测限制为18.2拷贝/μL,敏感性是常规RT-PCR的10倍以上。应用建立的RT-LAMP和RT-PCR方法分别对2 596只蠓虫和蚊虫样品核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1%和1.19%,RT-LAMP检出率是RT-PCR的2倍以上。本研究建立的TIBOV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等优点,为我国开展TIBOV的现场快速检测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2022年05期 v.42;No.305 892-89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庞峰;
旨在探究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对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goat skin fibroblast,GSF)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以ORFV感染的GSF和未感染细胞为对象构建6个cDNA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circRNA鉴定、circRNA差异表达分析、差异circRNA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挑选9个差异circRNA进行qPCR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在未感染组和感染组分别鉴定到9 979和10 844个circRNA,共有151个circRNA差异表达,其中59个circRNA表达上调,92个circRNA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应答、上皮结构维持、细胞迁移正调控、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紧密连接、黏着斑、血管平滑肌收缩、内吞作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circRNA1001,circRNA1684,circRNA3127和circRNA788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报道了ORFV感染对GSF细胞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及差异circRNA在ORFV感染中的潜在功能,为ORFV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2022年05期 v.42;No.305 897-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赵日虹;贺蔚纬;姜秋杰;王楠;孙长江;冯新;顾敬敏;韩文瑜;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也是目前耐药问题最严重的革兰阴性菌之一,其中K47型是我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pneumoniae,CRKP)最主要的血清型之一。本试验利用K47型CRKP从污水中分离得到噬菌体vB_KpnP_ZK2(缩写为ZK2),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信息进行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其形态显示ZK2属于短尾病毒科(Podoviridae),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 000 01;一步生长曲线分析表明,ZK2的潜伏期2 min,裂解周期约50 min,暴发量约为186 PFU/cell,表明ZK2能够高效杀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ZK2基因组全长40 946 bp,包含编码48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ORF42与NCBI数据库中已被证实为解聚酶的序列高度同源,预测ORF42为噬菌体解聚酶。本研究表明噬菌体ZK2有作为治疗CRKP感染药物的潜力。
2022年05期 v.42;No.305 90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李井贺;李淼;石海涛;黎江;谭跃荣;苏广旭;彭璐媛;申海清;付本懂;伊鹏霏;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一种引起新生动物如仔猪、犊牛等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严重影响动物健康,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槲皮素是存在于多种中药、蔬菜和水果中的一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等作用。为了研究槲皮素对ETEC-O139转录组的影响,首先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以及槲皮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之后利用RNA-seq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10,20 mg/L的槲皮素与细菌作用4 h后,ETEC-O139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菌趋化、运动、代谢过程、细胞膜以及膜上的受体蛋白等表型和通路有关。选择脂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进行qRT-PCR验证,与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槲皮素能够在不抑制ETEC-O139的条件下,调控细菌的致病力和代谢过程,为寻找抗生素替代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22年05期 v.42;No.305 913-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吴同垒;冀梦瑶;周诗淼;张莹辉;李佩国;蒋卉;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甘油激酶GlpK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肠炎沙门菌GlpK基因敲除株c50336ΔglpK,通过药物敏感性和生物被膜相关实验探究其在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GlpK基因敲除后不影响细菌的体外生长,但可显著降低肠炎沙门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和药物敏感性,且肠炎沙门菌Curli菌毛和纤维素的形成受到抑制,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研究结果表明GlpK基因参与肠炎沙门菌的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为肠炎沙门菌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920-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丁聪;翟涛;李玲;王晓岑;宫鹏涛;张西臣;李建华;李新;
分离和培养鸽毛滴虫,并建立鸽毛滴虫感染动物模型。采集并研磨患毛滴虫病的落地王鸽脑组织,用RPMI1640和牛肝浸汤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和超微结构;对ITS1/5.8S/ITS2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以不同剂量虫体经口感染鸽,连续5 d,通过口咽拭子镜检感染率和口咽部剖检病变观察等建立鸽毛滴虫感染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从病鸽脑组织中分离出一株鸽毛滴虫,鉴定为基因A型。攻虫量1×10~6个虫体后,鸽口咽部剖检可见黄色黏液或黄白色干酪样物质,口咽拭子镜检感染率为80%。本研究为鸽毛滴虫致病机制、药物筛选等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926-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李峰;杨占清;周博文;曹宇;李雯;葛玉松;付守鹏;柳巨雄;
为了探索蛋氨酸对青春期小鼠乳腺发育的影响,将出生4周的雌鼠分为对照组和蛋氨酸试验组(饮用水中分别含有0.025%,0.05%,0.1%蛋氨酸),使用全组织染色方法观察蛋氨酸对乳腺导管分支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中增殖标志蛋白水平的变化。使用不同浓度的蛋氨酸(0,0.2,0.4,0.6,0.8,1.0 mmol/L)处理小鼠乳腺上皮细胞(mous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mMECs),分别使用CCK-8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蛋氨酸对mMECs增殖活性及增殖标志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蛋氨酸显著促进小鼠乳腺导管分支,并显著提高乳腺组织中Cyclin D1和PCNA的蛋白水平。蛋氨酸呈浓度依赖方式促进mMECs的增殖活性,显著增强mTOR-4EBP1信号轴的活性,提高Cyclin D1和PCNA的蛋白水平及R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蛋氨酸可以通过激活mTOR-4EBP1信号轴上调Cyclin D1和PCNA的蛋白水平,促进Rb磷酸化,继而增强mMECs增殖活性,最终促进青春期小鼠乳腺发育。
2022年05期 v.42;No.305 933-938+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林红;葛继文;夏海斌;孙小淳;翟云飞;徐洁;韩兆玉;
旨在比较蒙贝利亚与荷斯坦杂交一代母犊初生及2月龄的生理参数,并计算各参数的参考区间。试验以纯种荷斯坦母犊为对照组,以蒙贝利亚牛为父本,荷斯坦奶牛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的F1代母犊为试验组,测定初生及2月龄犊牛的生长性能、直肠温度、呼吸频率、脉搏、血液常规、血清生化及激素水平。结果显示:1)试验组初生体质量、体高,2月龄体质量、体斜长、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2月龄白细胞数、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数目,初生及2月龄血小板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初生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血小板数目,2月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初生及2月龄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初生生长激素水平,初生及2月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月龄肌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蒙荷杂交一代母犊生长性能优越,在抗炎、抗细胞损伤方面表现上佳,但血小板体积,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低于荷斯坦奶牛。同时,本试验为蒙荷杂交一代初生及2月龄母犊各项生理参数提供了参考区间,以期为蒙荷杂交一代牛的健康养殖提供数据支持。
2022年05期 v.42;No.305 939-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高睿恒;吴玮琪;金晓;徐元庆;张勇伟;闫素梅;史彬林;
旨在探讨高温时福利化管理对青年驴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青年母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部分透光单层顶棚组(对照组)、隔热棉顶棚组、隔热棉顶棚+风扇组、隔热棉顶棚+风扇+喷淋组,每个处理组6头驴,试验共42 d,每天记录采食量,每周第7天测量基础生理指标,于试验第21和42天进行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组福利化管理处理组平均日增体质量(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升高(P<0.01),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试验前期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灰分(Ash)和钙(Ca)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后期DM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EE、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在5:00时4个处理组间各项基础生理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14:00时头部、耳部和腿部皮肤温度及直肠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腹部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前期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白介素4(IL-4)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前期,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组福利化处理组间有个别指标存在差异,但综合整个试验期来看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高温时采用隔热棉顶棚能够提高青年驴生长性能,促进机体免疫水平,增强青年驴抗氧化功能。
2022年05期 v.42;No.305 947-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朱凝瑜;贺泽;梁倩蓉;郑晓叶;丁雪燕;曲道峰;
为了建立同时检测多种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bla_(TEM-1)、bla_(IMP-3)、fosA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恒温检测上述3种耐药基因的多重重组聚合酶扩增(RPA)方法。条件优化结果显示,所建立的RPA方法在引物浓度为480 mmol/L,37℃恒温反应20 min时检测效果最佳。该方法对携带bla_(TEM-1)、bla_(IMP-3)、fosA3基因的菌株能扩增出条带,阴性菌株无条带,特异性高;对bla_(TEM-1)、bla_(IMP-3)基因的最低检出限为1.8×10~1拷贝/μL,对fosA3基因的最低检出限为1.8×10~2拷贝/μL,敏感性较强。用多重RPA方法对浙江省内水产养殖环境及生物体中分离到的400株菌株进行检测,养殖用水分离菌株的bla_(TEM-1)、bla_(IMP-3)和fosA3检出率分别为81.00%(81/100),11.00%(11/100)和29.00%(29/100);水产动物体内分离菌株的bla_(TEM-1)、bla_(IMP-3)和fosA3检出率分别为73.67%(221/300),1.33%(4/300)和23.33%(70/300),与常规PCR基本一致。建立的RPA方法操作简单、反应快速、检测限低、结果可靠,适用于多种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为快速摸清养殖产业链各环节的耐药基因谱,减少耐药基因传播,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年05期 v.42;No.305 956-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马兰花;顾亚荣;张永峰;潘和平;阎萍;
旨在克隆牦牛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14,METTL14)基因的编码区(CDS)序列,探究其分子特征及时空表达规律。以大通牦牛脂肪组织cDNA为模板,通过克隆获得METTL14的完整CDS区序列,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分析,利用qRT-PCR检测METTL14的时空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大通牦牛METTL14的CDS区全长1 371 bp,共编码456个氨基酸;METTL14亲缘关系与野牦牛最近,与鸡和小鼠最远;氨基酸等电点是5.89,不稳定系数(Ⅱ)为52.02,GRAVY=-0.878,METTL14总体表现出强的亲水性;METTL14有1个大小为177 aa的MT-A70酶保守结构域,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与核定位预测分析都显示METTL14位于细胞核(69.60%)。推测METTL14共有4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METTL14蛋白高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51.10%)、α-螺旋(33.11%)、延伸链(11.84%)和β-转角(3.95%)相互连接而成。METTL14与甲基化修饰相关蛋白相互作用,主要参与RNA甲基化修饰过程。qRT-PCR结果显示,METTL14基因在牦牛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相比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P<0.001);在牦牛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前体脂肪细胞中METTL14的表达量也有差异,30月龄>18月龄(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牦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ETTL14表达量在0,4,8,12 d呈现上升的趋势,在4,8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 d(P<0.05),12 d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d(P<0.01)。结果表明,大通牦牛METTL14是一个具有MT-A70酶保守结构域的定位在细胞核上的酸性不稳定水溶性蛋白,在牦牛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进一步为METTL14在牦牛脂肪沉积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962-972+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姜胜;杨少青;周彬;宋泉江;邵春艳;王晓杜;宋厚辉;
番茄红素(lycopene, LYC)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可抵抗多种毒物对机体的肾毒性。但LYC拮抗壬基酚(nonylphenol, NP)诱导小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LYC干预小鼠NP染毒模型,研究LYC对NP致小鼠肾毒性的拮抗作用和Akt/p53通路参与此过程的机制。结果显示,经过LYC干预后NP染毒小鼠日增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小鼠血清肾功指数和肾脏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此外,LYC干预后小鼠肾脏凋亡通路蛋白PI3K、p-Akt和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53和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LYC能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激活Akt/p53通路,抑制肾脏细胞凋亡,拮抗NP诱导的小鼠肾脏损伤。
2022年05期 v.42;No.305 973-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郑鹏;冯瑞;秦雪;李琦;赵骞;
为建立支持细胞体外分化成熟的细胞模型,本试验使用犊牛睾丸支持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波形蛋白和ZO-1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I3K、Akt)、细胞紧密连接相关基因(ZO-1、Connexin-34)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增加,支持细胞的细胞质充分扩展,逐渐趋于成熟状态;波形蛋白和ZO-1在未成熟与成熟的支持细胞都呈阳性;支持细胞成熟分化后,PI3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ZO-1和Connexin-3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传代培养能够促进支持细胞的分化成熟。
2022年05期 v.42;No.305 98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岳锴铭;蒲旭东;高文文;刘国文;王哲;李心慰;
酮病是高产奶牛常发的一种以高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 NEFA)为病理学特征的能量代谢障碍疾病。酮病奶牛脂解产生的大量NEFA被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BMEC)所吸收,而高浓度的NEFA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这可能与乳腺的非感染性炎性水平显著升高有关,但内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BMEC进行体外试验,探讨高浓度NEFA对BMEC炎性通路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体外培养BMEC,添加不同浓度的NEFA和shIRE1α,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鉴定分离的BMEC,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和NF-κB炎性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高NEFA可以显著增加IRE1α的磷酸化水平和葡萄糖调节蛋白(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的表达,增加p65的磷酸化水平和下游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shIRE1α转染BMEC后,显著降低IRE1α的磷酸化水平,且沉默IRE1α能显著逆转高NEFA对BMEC的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使p65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降低其下游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EFA能够诱导BMEC的内质网应激,并通过IRE通路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BMEC炎性因子的表达,增加乳腺非感染性炎性水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酮病奶牛乳腺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986-992+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何纪元;李心慰;王哲;刘国文;宋玉祥;
奶牛亚临床酮病(subclinical ketosis, SCK)是一种围产期高产奶牛高发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伴有高酮血症和系统性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granulocyte, PMN)在调控系统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 BHBA)可能通过增强PMN黏附提高其促炎能力,进而导致系统性炎性反应的发生,然而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根据血清BHBA水平筛选出对照组(CON,n=15,BHBA<0.6 mmol/L,Glu>3.0 mmol/L)和SCK组(n=15,1.2 mmol/L<BHB<3.0 mmol/L,Glu<2.8 mmol/L)。奶牛血液免疫生化指标结果显示:SCK奶牛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触珠蛋白(haptoglobin, H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erum amyloid A,SAA)的浓度均显著增加。体外使用BHBA刺激健康奶牛分离的PMN显著增强了其黏附能力,显著增加了黏附相关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ion antigen-1,CD11a)和巨噬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macrophage-1,CD11b)的蛋白丰度;显著增加了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丰度。以上数据表明,BHBA能够增加奶牛PMN黏附相关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其黏附能力和促炎功能,为SCK奶牛的系统性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2022年05期 v.42;No.305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崔亮亮;苏娜瑛;陈永林;吕志凯;孙秀秀;王璐梦;刘晓丽;张万坡;胡薛英;谷长勤;程国富;
为筛选出猪应激时适宜的应激检测指标,选取35日龄左右的二元杂交仔猪模拟运输应激和免疫应激。采血、剖杀后取肝组织,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3种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6种急性期蛋白(CRP、HP、SAA、AGP、Apo-A1、pig-MAP) mRNA表达量;通过ELISA测定血清中IL-6、SAA、Apo-A1、AGP、MAP的含量。荧光定量PCR和ELISA结果显示:在2种应激中IL-6 mRNA表达虽然出现改变但规律不同,而Apo-A1和pig-MAP这2种急性期蛋白mRNA的表达都出现了相同变化(Apo-A1下调,pig-MAP上调)。因此,建议将Apo-A1和pig-MAP作为猪免疫应激和运输应激的检测组合指标。
2022年05期 v.42;No.305 999-1004+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艾丽平;张士霞;李航;张暖暖;张玮琪;
旨在确定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CO_2气腹所致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对照(Sham)组、气腹(Pp)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Dex)组。Sham组仅维持呼吸麻醉90 min; Pp组和Dex组给与15 mmHg压力建立CO_2气腹模型,持续时间90 min; Dex组气腹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气腹解除后6 h,收集血清和肾组织,观察光镜下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利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尿素氮(BUN)、肌酐(Cr)、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应用RT-qPCR法检测GRP78、IRE1-α、XBP-1、CHOP和Caspase-12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Pp组肾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增加,BUN、Cr和MDA含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IL-1β、TNF-α和IL-6的水平也均显著上升(P<0.01);GRP78、IRE1-α、XBP-1、CHOP和Caspase-12的基因表达量均上调(P<0.01)。但与Pp组比,Dex组BUN、Cr和MDA含量均有所下降,SOD活力上升;IL-1β、TNF-α和IL-6的水平有所下降,GRP78、IRE1-α、XBP-1、CHOP和Caspase-12的基因表达量有所下调。上述结果表明,15 mmHg压力的CO_2气腹可以对大鼠肾脏造成损伤,而大鼠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可以从多方面保护CO_2气腹所致的肾脏损伤。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05-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王银龙;严静;王广泽;张玥;汪培嘉;许小琴;
为构建快速易行的大鼠渗出性肺炎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10只/组,A组(高剂量肺炎克雷伯杆菌)、B组(低剂量肺炎克雷伯杆菌)、C组(脂多糖)、D组(脂多糖+低剂量肺炎克雷伯杆菌)、E组(空白对照组)。造模后观察大鼠试验期间整体状态、体温、呼吸频率;检测血液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过ELISA测定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TNF-α含量;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肺部组织病理变化;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法观察MUC5AC在肺部组织的定位及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检测AQP3、AQP5在肺部组织内的表达。结果显示,与E组相比,D组大鼠在攻毒后体温显著升高(P<0.05)、呼吸频率极显著升高(P<0.01),8只大鼠出现剧烈咳嗽、喷嚏等临床症状;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IL-6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中IL-6、IL-1β、TNF-α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5);肺部组织出现充血出血,支气管壁破损、肺泡腔有大量炎性渗出物等病理变化,并伴有AQP3、AQP5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5),MUC5AC表达量显著性升高的现象(P<0.05)。这一结果提示此法能够引起大鼠渗出性肺炎,且时间短、操作简便、动物个体间效果稳定,可用于渗出性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11-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邱敏;冯炼君;赵才军;包丽娟;李爽;郝浩扬;付云贺;胡晓宇;张乃生;
乳腺炎是乳品行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大肠杆菌是引起乳腺炎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定植并改善炎症水平,但其对乳腺炎的作用尚未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B.subtilis对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炎的保护作用。通过对小鼠乳头导管注射LPS建立乳腺炎模型,注射前使用B.subtilis预处理2 h。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乳腺的病理改变;使用试剂盒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表明,B.subtilis预处理降低了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分泌,以及NF-κB p65和IκB的磷酸化水平。综上所述,B.subtilis能改善LPS诱导的乳腺炎,为乳腺炎的防治制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18-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靳国忠;窦萌萌;张迪;刘维;吴占军;史万玉;包永占;
为探究丹参多糖对乳腺炎症损伤的缓解作用和机理,将60只分娩昆明母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丹参多糖用药组(250,500,750 mg/kg),从分娩结束开始记作第1日,连续灌胃7 d,第8日使用LPS建立乳腺炎模型,24 h后眼球取血并剥离保存乳腺组织。观察比较小鼠临床表现和乳腺外观变化;通过H&E染色比较小鼠乳腺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ELISA测定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通过生化试剂盒检测乳腺组织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采用IHC法半定量分析IκB-α、IKK和NF-κB表达水平;通过qPCR检测IκB-α、IKK和NF-κB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乳腺组织出现明显红肿和出血点,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丹参多糖用药组较模型组T-NOS活力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SOD、CAT活力和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丹参多糖用药组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IκB-α、IKK和NF-κB在mRNA转录水平上,除丹参多糖低剂量组的NF-κB mRNA水平与模型组无差异外(P>0.05),各剂量组的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多糖可显著缓解小鼠乳腺组织炎症和过氧化反应,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炎症损伤。本研究为临床上应用丹参多糖防治奶牛乳腺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23-1029+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2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姜尚;李心慰;王哲;刘国文;宋玉祥;
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伴有系统性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azurophil granules, AGs)含有大量促炎介质,其过度释放可能与系统性炎性反应有关。根据血清中β-羟基丁酸的水平,将30头多产奶牛(产后3周内)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BHB<1.2 mmol/L)和酮病组(Ketosis,n=15,BHB>3 mmol/L)。检测血清炎性介质发现,与对照组奶牛相比,酮病奶牛血清中结合珠蛋白(H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酮病奶牛血清AGs标记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升高,且MPO与上述促炎介质水平呈强正相关性;从酮病奶牛分离的中性粒细胞(PMN)中MPO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血液中CH138A~+/CD63~(high)(脱颗粒的PMN)细胞比例升高、胞膜CD63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强,进一步证实酮病奶牛AGs的脱颗粒水平升高。总之,本研究发现酮病奶牛AGs脱颗粒水平升高与系统性炎性反应的发生相关,为酮病奶牛系统性炎性反应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30-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崔宇帆;陈昱筱;杨裕;王栋梁;韩红宇;庞全海;
旨在研究微贮豆秸中添加维生素D_3(VD_3)对绵羊组织的抗氧化性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随机选取25只2月龄健康绵羊,分为5组,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VD_3,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300,600,900,1 200 IU/kg的VD_3,连续饲喂80 d。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VD_3后,绵羊血清、肝脏、脾脏组织的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胸腺GSH-Px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肝脏、脾脏、胸腺及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添加300,600,900 IU/kg VD_3时,血清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300,900,1 200 IU/kg VD_3后,肾脏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300,600 IU/kg VD_3时,肾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300,900 IU/kg VD_3时,肠系膜淋巴结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2)饲粮添加300 IU/kg VD_3时,脾脏和肾脏组织的Caspase-9、VDR和BAX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脾脏、胸腺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的Bcl-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600 IU/kg VD_3,肝脏和肾脏组织的Caspase-3、Caspase-9、VDR和BAX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900,1 200 IU/kg VD_3,肝脏,胸腺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的Caspase-3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适当添加VD_3可有效改善绵羊的抗氧化性能,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00 IU/kg VD_3可显著改善绵羊组织的抗过氧化能力,减缓各组织细胞的凋亡。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36-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张益宁;金硕;李志君;郭抗抗;逄国梁;张锦轩;范云鹏;麻武仁;刘迎秋;卿素珠;张为民;
通过对陕西省某奶牛场2013-2019年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和不同泌乳时期奶牛的日产奶量以及乳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奶牛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日产奶量较高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乳蛋白率在秋季和冬季极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1);乳脂率在秋季和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不同季节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013-2016年,不同泌乳时期的日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尿素氮的变化无规律性,加强饲养管理和调整日粮结构后,2017-2019年出现明显的规律性,不同泌乳时期日产奶量1~44 d逐步增加,45~99 d最高,随后缓慢下降;蛋白率随泌乳时间逐步增加,305 d以上为最高值;乳脂率先降低后增加,45~99 d最低,305 d以上最高;尿素氮逐渐增加,100~199 d达到最高值后逐步降低。以上数据表明,奶牛群体改良对牧场生产水平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建议牧场在管理上应重视季节差异造成的环境温度和日粮成分的变化,加强泌乳初期(1~44 d, 45~99 d)的日粮营养。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47-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董贺孟;马永杰;赵鹏鹏;沈洁娜;张丹辉;齐航;靳亚平;雷颖虎;林鹏飞;
精浆生化指标和精液品质的研究是开展雄性大熊猫生殖技术的基础。精浆成分在精子获能、受精以及保护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运行等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本试验通过对4只雄性秦岭大熊猫精浆中果糖、柠檬酸、锌(Zn)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其与精液品质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秦岭大熊猫精液品质和精液保存质量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果糖浓度与秦岭大熊猫的精子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性无显著相关性;Zn含量与精子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酸含量与精子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性呈正相关;ROS含量与精液品质呈显著负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精液保存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精浆中Zn、柠檬酸及ROS含量提升秦岭大熊猫精液品质。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53-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石建州;何健;刘阳坤;李娜;陈宇婧;王国川;黄克;姚伦广;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以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急性、广泛出血性、高传染性的猪致命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ASFV是一种大型的DNA病毒,结构复杂,其基因组编码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非洲猪瘟是全球养猪业的灾难性疾病,目前,尚未开发出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和治疗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ASFV疫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总结ASF灭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如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以及DNA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对ASFV疫苗的研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ASFV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57-1065+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宋浩;张丽;张交儿;仇华吉;罗玉子;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2018年8月,ASF首次传入我国,随后迅速大范围蔓延,造成我国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给我国养猪业和食品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虽然目前生猪产能有较大恢复,但是ASF防控压力有增无减。2020年以来,各地陆续出现了ASFV变异株(基因Ⅱ型)和基因Ⅰ型弱毒株,与初期流行的毒株(基因Ⅱ型)相比,变异株潜伏期延长、感染猪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降低,难以早期发现,给猪场ASF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快速可靠的诊断技术和病原流行病学研究对ASF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对ASFV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为ASF流行趋势、诊断及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66-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 邹昕殊;王婷婷;郑思迪;邢晨;刘艳艳;李艳华;张志云;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由于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策略迫在眉睫。纳米抗菌策略在细菌感染治疗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对目前纳米抗菌策略中的纳米抗菌材料及纳米抗菌药物在细菌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细菌感染治疗新策略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77-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彭练慈;芦懿;田洪亮;陈红伟;叶超;方仁东;
Cathelicidins (CATHs)是一类具有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多功能抗菌肽,广泛分布于不同动物体内,在宿主抵御病原时入侵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鸡源CATHs活性及应用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其广谱抗菌活性及独特的杀菌机制使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成为新一代抗菌和免疫调节药物的潜力。现对鸡源CATHs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分布与表达、抗微生物活性、免疫调节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84-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刘奕纯;翟振亚;牛凯敏;吴信;林冲;黎观红;
胆汁酸作为一种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调节免疫、糖脂代谢、调控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抗菌和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胆汁酸的代谢过程、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猪禽营养上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外源性胆汁酸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90-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王秋菊;任雨龙;魏笑;张昊;孙愉;高炳南;
动物外植体是一种能够反映动物机体作用机制的试验模型。本文对反刍动物外植体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构建外植体模型、评价外植体活性的方法以及目前外植体存在的问题,旨在总结反刍动物外植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与反刍动物营养代谢相关的研究提供帮助。
2022年05期 v.42;No.305 1097-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