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正>《中国兽医学报》1981年创刊,原名《兽医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畜牧兽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性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常设栏目:研究论文(预防兽医学、人兽共患病、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动物科学),综述及简讯等。主要报道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等。本刊为月刊,A4开本,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猪圆环病毒2,3,4型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谢荣辉;王雅婷;安慧婷;黄靖;张红丽;刘霞;冯肖肖;陈伟良;董建斐;张璐;徐辉;赵灵燕;

    为建立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3型(PCV3)和4型(PCV4)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PCV2、PCV3和PCV4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同时检测PCV2、PCV3和PCV4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与普通PCR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可特异性检测PCV2、PCV3和PCV4,与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1型、猪伪狂犬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交叉反应产生。批间与批内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系数均小于3%。对83份猪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其中PCV2、PCV3和PCV4阳性率分别为68.67%,28.92%,20.48%。结果表明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可用于PCV2,PCV3,PCV4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23-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评价

    赵强;赵云环;郭禹;翟刚;张帅;郭晓旭;范京惠;左玉柱;

    旨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制备出猪圆环病毒2型(PCV2)病毒样颗粒(VLP),用改良的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并在小鼠体内评价其免疫原性。通过PCR方法从发病猪中扩增出PCV2的ORF2序列,对其全长进行密码子优化并交由公司合成重组质粒pET-32a-yCap;以BL21(DE3)为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对Cap蛋白的表达方式及抗原特异性进行鉴定;利用改良的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带有His-Tag标签的重组蛋白;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所纯化的载体融合蛋白能否形成VLP;用自制的VLP疫苗与PCV2灭活疫苗(ZJ/C株)分别免疫小鼠,利用商业化PCV2 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成功得到PCV2 ORF2序列和重组质粒pET-32a-yCap,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蛋白大小为47 kDa;经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可得到单一的目的蛋白;重组Cap蛋白能与PCV2多克隆抗体及HRP标记的6*His, His-Tag小鼠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经过磷钨酸负染色的蛋白悬液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规则的、直径在17~20 nm的VLP;2种疫苗均能诱导刺激小鼠产生抗体应答反应,VLP组诱导产生的水平更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实现了PCV2 Cap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经改良的镍亲和层析法可得到单一的目的蛋白,能够在体外自发的组装成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后可刺激抗体应答反应,可用于制备亚单位疫苗及相关生物制品。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29-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PKR基因表达高效阻断Marc-145细胞系建立及其对PRRSV增殖的影响

    肖跃强;杨慧;于雪;王文秀;孙培姣;魏凤;唐娜;沈志强;

    研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在Marc-145细胞蛋白激酶R(interferon-induced, 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kinase, PKR)下调表达状态下的感染特性。以Macr-145细胞PKR基因序列设计3个shRNA,并设阳性对照,合成后插入pSilencer~(TM) 2.1-U6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与Macr-145细胞PKR+EGFP标签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以筛选能下调表达PKR的shRNA,并将该shRNA重组质粒转染Marc-145细胞,潮霉素B抗性筛选并克隆纯化获得PKR下调表达的细胞系,感染重组病毒PRRSV XZ06a-EGFP,通过检测病毒结构蛋白M与EGFP表达、观察细胞病变等,研究此状态下感染特性。结果显示筛选获得致使PKR下调表达的shRNA,以及稳定表达shRNA、PKR表达降低90%以上的Marc-145细胞系,重组病毒感染后48 h, M蛋白与EGFP表达均受到抑制,且与对照相比,感染后72~96 h,未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说明在PKR表达受到抑制时,病毒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通过建立PKR下调表达细胞系与PRRSV感染试验,初步阐明PKR在PRRSV增殖时所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PRRSV与细胞抗病毒固有免疫互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35-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JZ-45的分离鉴定与变异分析

    苗信永;孔令昊;陈雨;赵世杰;崔志莹;李闻;徐朋丽;陈静;张宜娜;李新生;夏平安;吴斌;

    利用ST细胞从猪伪狂犬病(PR)阳性样品中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扩增该毒株gC、gE全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在ST细胞盲传2~3代后出现稳定且典型的细胞病变(CPE),经6轮空斑纯化后,测其TCID_(50)为10~(-6.58)/0.1 mL;接毒培养12 h后,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性免疫荧光。将纯化后的病毒液接种小鼠,测其LD_(50)为10~(-2.68)/0.1 mL,组织病理切片分析显示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等各组织具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将100个LD_(50)病毒液接种家兔,2 d后接种兔子出现PR典型症状;同源性对比结果显示gC基因与国内经典、变异毒株同源性分别为99.2%~99.7%和99.9%~100.0%,与国外经典株同源性为96.0%~96.2%;氨基酸序列与国外经典株相比,在63位氨基酸位点处有连续7个氨基酸插入(AAASTPA);gE基因与国内经典、变异毒株同源性分别为96.7%%~99.4%和99.7%~99.8%,与国外经典株同源性为95.3%~97.8%;氨基酸序列与国外经典株相比,在492位氨基酸位点处有2个氨基酸插入(DG);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的gC、gE基因与国内变异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将该毒株命名为JZ-45。本试验研究结果为河南省PRV的流行病学遗传进化分析以及防控提供参考。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41-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禽腺病毒血清4型QHD2021株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序列分析

    陈玥;何云凤;刘优优;吴同垒;李佩国;李蕴玉;张建文;

    为了解河北秦皇岛地区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和致病性,本试验对疑似患FAdV-4病死鸡的肝脏、心脏等组织进行PCR检测,将PCR检测为阳性的组织接种鸡肝癌细胞(LMH)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纯化后的FAdV-4进行全基因测序,对所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将PCR检测为FAdV-4阳性的肝脏、心脏匀浆于接种LMH细胞后72 h内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初步确定分离毒株为FADV-4毒株,命名为FAdV-4 QHD2021株。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QHD2021株全基因组全长44 225 bp,共编码14 741个氨基酸。与国外毒株相比短1 500 bp左右,但比国内毒株长约500 bp。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QHD2021株与国内外FAdV-4流行毒株在同一支,与国内SD1601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4.3%。序列比对发现QHD2021株与国内流行株、国外经典株相比均出现1段1 966 bp的碱基缺失,包括ORF19、ORF27和ORF48的缺失。将经LMH细胞纯化的QHD2021株接种21日龄的SPF雏鸡后,可引起心包积液、肝炎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00%。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QHD2021株感染的SPF鸡肝细胞出现出血坏死、心肌断裂等明显特征性病变,说明FAdV-4 QHD2021株对鸡群的致病性较强。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48-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重构NDRV σC 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武华;林伟东;孟利佳;阴雅洁;乔思娜;倪维玲;侯绍华;徐倩倩;董世山;

    旨在建立灵敏快速诊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 NDRV)抗体的间接ELISA (indirect ELISA,iELISA)方法,为水禽养殖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先前报道σC蛋白为沉淀表达,因此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嗜性等规律优化其基因序列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出高纯度的可溶性σC蛋白。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σC蛋白包被浓度和样品稀释度,初步建立NDRV的i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84份阳性和180份阴性质控血清进行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Youden指数选择灵敏性和特异性最佳的P值作为阴阳临界值。使用质控阴、阳血清评价试剂盒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用本研究的和实验室先前建立的全病毒包被的iELISA方法同时对质控血清进行检测,比较其符合率。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各组分条件为σC蛋白包被质量浓度0.5μg/孔、血清稀释度1∶320。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1.00,最佳阴阳临界值为0.076,在此临界值上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全病毒包被板和σC蛋白包被板符合率为100%,但前者检测样品的D_(450)值偏低,σC蛋白包被板则弥补了这一缺点。本研究为NDRV提供特异性和灵敏性良好的iELISA抗体检测方法。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57-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犬流感病毒诱导的Beagle犬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谱

    陶攀;宁章勇;王贵平;贾爱卿;周沛;李守军;张桂红;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异物的一种先天性免疫反应,NLRP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炎症小体途径是炎症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犬的NLRP3炎症小体在犬感染H3N2犬流感病毒(CIV)后的变化,对未感染以及感染H3N2 CIV早期(3 d)和后期(7 d)的比格犬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气管和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发现,感染H3N2 CIV的比格犬,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炎症反应不明显,但后期炎症反应明显增强。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比格犬感染H3N2 CIV后NLRP3、ASC、Caspase-1、IL-6、IL-1β、IL-18和TNF-α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宿主在感染CIV早期炎症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而在感染H3N2 CIV后期的炎症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比早期显著升高。进一步克隆犬NLRP3、ASC和Caspase-1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未感染以及感染H3N2 CIV早期和后期的比格犬组织中的NLRP3、ASC(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感染H3N2 CIV早期的犬组织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阳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感染后期犬组织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阳性反应明显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与宿主炎症反应的关系提供了思路,为后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犬流感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64-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US3/US7/US8/UL23/UL50基因缺失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及对犬致病性分析

    潘玉迪;李茵;缪茜;吴菱;冯力;田进;

    自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PR)在我国猪群中暴发,为控制PR的传播,基于流行的变异株研制了US7/US8/UL23缺失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疫苗。疫苗可以对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但由于食用被污染的生肉或免疫猪的内脏,毛皮动物如犬、狐狸、水貂等越来越多地受到PRV弱毒疫苗株的感染,该感染对于毛皮动物是致死性的。本研究以rPRV~(delUS7/US8/UL23)为基础,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PRV~(delUS7/US8/UL23/US3/UL50);比较了rPRV~(delUS7/US8/UL23)(三缺失)和rPRV~(delUS7/US8/UL23/US3/UL50)(五缺失)的体外生长动力学和对犬致病性。结果显示,重组病毒rPRV~(delUS7/US8/UL23/US3/UL50)在感染后24~48 h的生长动力学低于rPRV~(delUS7/US8/UL23)。此外,rPRV~(delUS7/US8/UL23)感染细胞可产生细胞融合现象,而rPRV~(del US7/US8/UL23/US3/UL50)感染细胞未形成细胞融合。US7/US8/UL23缺失rPRV攻毒的犬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所有犬均死亡,但用US7/US8/UL23/US3/UL50缺失rPRV攻毒的犬未表现出任何神经症状,所有犬在试验期间均存活。组织病毒载量分析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US7/US8/UL23/US3/UL50缺失的rPRV对犬无致病力,同时也凸显了US3、UL50基因在PRV感染犬等毛皮动物呈现高毒力中的作用,为研发更安全的疫苗提供了策略。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77-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RaeX蛋白在鸭疫里默杆菌耐受重金属离子中的作用分析

    秦明星;宫晓炜;陈启伟;王燕萍;权衡;朱雨佳;郑福英;蔺国珍;

    为例验证GE296_RS01455基因编码的RaeX蛋白是否在鸭疫里默杆菌耐受重金属离子中发挥作用。以RA-LZ01作为亲本株,利用结合转移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GE296_RS01455基因缺失株Δ1455和恢复株cΔ1455;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说明RaeX蛋白是否参与菌株的生长;通过点板试验检测菌株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菌株在重金属离子压力下的转录水平,验证RaeX蛋白是否与菌株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相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GE296_RS01455基因缺失株Δ1455和恢复株cΔ1455;RaeX蛋白灭活不影响菌株的生长能力,但菌株对重金属离子Mn、Ni和Co的耐受性显著降低;在Ni和Co离子的压力下,亲本株RA-LZ01株GE296_RS01455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GE296_RS01455基因编码的RaeX蛋白介导鸭疫里默杆菌对重金属离子Mn、Ni和Co产生耐受。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85-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缪西鹏;高瑞;谢玉杰;熊新雪;赵辉;牛耀祖;许立华;

    旨在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并分型的多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β、ε、ι毒素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4对针对4种毒素的特异性引物。并通过改变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多重PCR方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对产气荚膜梭菌α、β、ε、ι毒素基因均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停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均未出现条带;当核酸质量浓度降至12.5μg/L时,仍可清晰地扩增出α、β、ε、ι毒素基因对应条带。在核酸质量浓度降至3.12μg/L时,仍可观察到α与ε毒素基因扩增出的条带。在核酸质量浓度降至0.78μg/L时,α毒素基因对应的条带仍可隐约可见。应用该方法对68份疑似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猝死的牛鼻拭子样进行检测,其中有52份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剩余16份样品均为非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76%。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准确地鉴别区分5种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在采样时仅需采取疑似病畜的鼻拭子,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对临床检测病畜的产气荚膜梭菌病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91-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江苏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赵静雯;邵雯;徐崇;吴欣悦;李雅梅;杨奕;徐天乐;杨章平;

    为了分离和研究江苏省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源病原菌流行病学规律和耐药特性,采集7家牧场临床乳腺炎乳样316份,开展病原菌流行病学分析,对乳样中优势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中葡萄球菌进行耐药特性分析。共有274份奶样分离得到菌株,细菌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出葡萄球菌属132株,占分离株总数的39.13%;克雷伯菌属80株,占分离株总数的17.66%;大肠杆菌52株,占分离株总数的11.48%;芽孢杆菌属69株,占分离株总数的15.23%。阳性样本病原菌感染模式分别为单株菌(31%)、2株菌(40%)、3株菌(23%)、4株菌(6%)。此外,对103株主要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进行8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03株葡萄球菌对林可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现象严重,耐药率分别达到82.5%,67.6%,57.5%,43.2%。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表现中度敏感。多重耐药以3重耐药为主,占比达33.98%。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以多种病原菌感染模式为主,葡萄球菌属为优势致病菌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研究为奶牛葡萄球菌性乳腺炎的防治奠定基础。

    2022年08期 v.42;No.308 1597-1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柔嫩艾美耳球虫EtMIC2蛋白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与鉴定

    刘嘉韵;陈学秋;阳毅敏;吴飞;潘灵韬;赵明秀;王钊;杜爱芳;

    旨在通过芽孢表面展示技术构建柔嫩艾美耳球虫EtMIC2蛋白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为防控鸡球虫感染提供新思路。首先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中分别扩增EtMIC2基因和芽孢衣壳蛋白编码基因CotB,通过重叠PCR技术将两者融合后克隆至pDG364中,构建整合型重组质粒pDG364-CotB-EtMIC2,并通过电转化将融合基因CotB-EtMIC2整合于枯草芽孢杆菌amyE基因位点,最后利用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克隆目的基因EtMIC2,与锚定元件CotB融合成功,且定点整合于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融合蛋白正确表达并可在芽孢表面检测到特异性荧光信号。本研究成功构建能够表面展示EtMIC2蛋白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可用于后续评估其抗球虫免疫保护效果。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02-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柔嫩艾美耳球虫二氢蝶酸合酶N377D突变

    耿天天;王雅乐;罗莉妍;申邦;方瑞;胡敏;赵俊龙;周艳琴;

    面对日益严重的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传统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开发一种磺胺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本试验建立一种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来准确区分柔嫩艾美耳球虫二氢蝶酸合酶(dihydropteroate synthase, DHPS)基因中的点突变(A1129G)的方法。对LAMP反应进行优化,发现在68℃,60 min时,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最佳。此时,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40 fg,并对5种病原体显示出特异性。在检测的所有46个现场样品中,有43个为阳性结果。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07-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大型奶牛养殖环境源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与系统进化分群

    唐敏嘉;张雪婧;何卓琳;蒲万霞;

    对甘肃2个大型奶牛养殖环境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分离株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研究,分析系统群与E.coli主要毒力基因之间的潜在关联,以期为E.coli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利用PCR方法对281株E.coli分离株进行系统进化分群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281株E.coli分离株被分为8个系统进化群,B1、A、E、F、D、C、B2群和隐支Ⅰ或Ⅱ的占比分别为51.96%,28.47%,11.39%,2.85%,1.78%,1.07%,0.71%,0.36%,有4株为未知系统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ompA、ibeB、ompT、iroN、traT、iucD、fyuA和irp2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8.58%,76.16%,71.53%,68.33%,64.06%,30.96%,30.25%。不同年份和养殖环境的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携带8个所鉴定的毒力基因的菌株在B1、B2群和粪土源中的分布较多;traT在2017年的分布明显低于2018和2019年;traT和iroN在粪土源分离株中的分布高于污水源。系统群与毒力基因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A群与ompT和traT存在负相关性;B1群与ompT、irp2、fyuA和iucD存在正相关性;E群与irp2、fyuA和iucD存在负相关性,与iroN存在正相关性。系统进化分群以B1群为主,不同年份和养殖环境的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与系统群存在联系。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12-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1株同时携带tet(X6)和tet(X3)的禽源印地不动杆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李垠树;赵冰;孙华润;何坤;许慧;梁玉蕾;胡功政;苑丽;

    为了研究动物园禽类散养场分离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2019年从某市动物园禽类散养场采集的1只健康珍珠鸡粪便样品中分离获得分离菌,通过常规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以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印地不动杆菌(LYS68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该菌株的耐药特征。药敏试验及PCR检测发现,尽管该菌株对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但却携带对替加环素耐药的tet(X3)基因。进一步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菌株LYS68A未携带耐药质粒,其染色体上共携带tet(X3)、tet(X6)、floR、sul1、aadA2、dfrA12、aph(3’)-I、mphE和sul2等9个耐药基因,构成了一个29 252 bp的多重耐药区并以一个整体插入到基因组tRNA-Gly的上游。耐药基因tet(X6)的基因环境(hp-tet(X6)-α/βhydrolase-GMP synthase)与2020年在1株奇异变形杆菌中发现的tet(X6)的基因环境同源性高达99%,推测其是通过ISVsa3和假定蛋白(hp)之间的热点区域(TCTTCC)经同源重组获得。耐药基因tet(X3)的基因环境与质粒p34AB(MK134375)中tet(X3)的上、下游序列高度相似,主要区别是前者仅一侧含有ISVsa3,而另一侧的插入序列在同源重组后缺失,结果导致tet(X3)失去独立在菌属间水平传播能力。本试验首次在1株替加环素敏感的禽源印地不动杆菌菌株LYS68A的染色体上同时检出tet(X6)和tet(X3)基因,且两种tet(X)的变异体主要通过菌属间的同源重组获得。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20-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致貉流产死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张召兴;贾青辉;张艳英;高桂生;史秋梅;

    为分析河北地区致貉流产、死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17—2020年采集流产貉阴道分泌物、死胎等病料组织243份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玻板凝集试验、PCR方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对ExPEC的致病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得到87株ExPEC分离株对妊娠小鼠具有不同的致病性,以致小鼠死亡4或5只菌株为主,以O38、O101和O142为主要流行优势血清型;携带5种ExPEC的特异性毒力基因和11种其他毒力基因,强、中形成膜能力的菌株分别主占致病菌株的26.6%,43.6%;87株ExPEC分离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10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在49.4%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为9.2%~26.4%,呈现多重耐药性,以耐10,11,12种药物菌株为主。本研究为致貉流产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26-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牛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耐药基因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任雨龙;李畅洋;孙愉;张昊;魏笑;高炳南;王秋菊;

    旨在明确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耐药性以及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等信息。采集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经富集、分离和纯化等步骤获得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以及同源性分析确定菌株种属,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耐药性,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通过小鼠灌喂试验检测菌株的致病性。最后从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共分离到17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PMIK-2(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中高产奶牛组4株、低产奶牛组13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8℃,最适生长pH为7.0,对胆盐有较强的耐受性。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卡那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克拉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具有耐药性。此外,在分离株的基因中检测到了fimH、mrkD和wabG 3种毒力基因和AadA1、BlaSHV1、TetD 3种耐药基因。菌株致病性结果显示,灌喂PMIK-2菌液1.0×10~7,1.0×10~9,1.0×10~(11) CFU/mL 3个浓度的致死率分别为28.6%~42.9%,42.9%~57.1%和71.4%~85.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PMIK-2的生化特性基本符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最适生长温度和pH值以及对胆盐的耐受能力也说明其可以在奶牛肠道中生存。在治疗感染PMIK-2引起的疾病时,应当减少或者避免使用链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等药物。PMIK-2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高产组与低产组奶牛瘤胃内分离PMIK-2菌株数量的不同可能是其生产状况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32-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葫芦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物抗新城疫病毒活性

    阿得力江·吾斯曼;萨比热·热夏提;希尔艾力·阿不力克木;况玲;赛福丁·阿不拉;

    为了探究硫酸化修饰对葫芦多糖(LSP)抗新城疫病毒(NDV)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Sephadex G-100方法纯化得到LSP,通过氯磺酸-吡啶法得到硫酸化修饰的sLSP_(1.3),用苯酚硫酸法对LSP及sLSP_(1.3)进行多糖含量、蛋白含量及硫酸根取代度测定,经红外光谱测定LSP及sLSP_(1.3)的官能团变化,结果显示,氯磺酸-吡啶法能够对LSP进行硫酸化修饰。利用MTT法测定LSP及sLSP_(1.3)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LSP及sLSP_(1.3)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0,10 mg/L,LSP经硫酸化修饰后对CEF的安全质量浓度下降。在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内以3种不同的加药方式(先添加LSP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添加LSP、LSP和病毒混合后同时加入)检测LSP与sLSP_(1.3)体外对NDV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SP经硫酸化修饰后其抗NDV活性明显增强,其中sLSP_(1.3)在5 mg/L时抗NDV感染能力和杀灭NDV的作用显著高于40 mg/L时(P<0.05)。检测LSP与sLSP_(1.3)对新城疫模型鸡血清HI抗体效价及攻毒后的死亡率、保护率和痊愈率,结果显示,攻毒后各治疗组及病毒对照组抗体都逐渐升高,sLSP_(1.3)组效价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但LSP和sLSP_(1.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病毒对照组死亡率高达86.7%,而sLSP_(1.3)组死亡率降低为66.7%(P<0.05);治疗组中sLSP_(1.3)组的保护率显著高于LSP组,痊愈率达16.7%,保护率达33.3%。上述结果表明,LSP经硫酸化修饰后抗NDV活性显著增强且LSP使用的有效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40-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研制及表征

    陈胡羚;辛怡霖;侯佳琪;唐熙;王虹雅;李青云;张欣;李引乾;

    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C)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动物广谱抗菌药,本研究旨在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氟苯尼考纳米晶(florfenicol nanocrystal, FFC-NC)。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即以FFC纳米混悬液的粒径大小作为筛选的主要参数,对6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FFC-NC进行物理表征评价。最终确定FFC-NC制备的最佳条件: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2,泊洛沙姆188的浓度为5‰,匀浆速度和时间分别为7 000 r/min和5 min,匀质压力和次数分别为300 bar和3次。利用最佳条件制备得到的FFC-NC平均粒径为(226.1±11.3) nm, PDI平均值为0.29±0.03。FFC-NC的粒径分布在141.8~243.0 nm范围内,表明其粒径分布范围窄。FFC-NC的理化性质表征结果显示,其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纳米晶形态为不规则球体,粒径小且分布均一,纳米晶的晶型结构发生改变。电位测定结果表明,FFC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好。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FFC-NC制备技术,为其在兽医临床上的使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47-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胰淀素通过完整神经支配上调CART和nNOS神经元表达

    刘昊东;李晓静;潘登;苟格;李鹏辉;王英;李海军;郭永清;王昆;杜晨光;

    胰淀素(amylin)兼具有发挥抑食与促温双重作用。中枢能量调控系统中,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 CART)、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因其具诱导厌食和维持体质量成为治疗肥胖潜在靶点。目前鲜有证据表明Amylin能量调控与CART、nNOS神经元有关,为补充这一数据,本试验探寻CART和nNOS脑内定位,以及Amylin对于CART、nNOS神经元表达数目的调控作用,该效应发生是否具依赖交感神经系统(a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结果显示,CART分布于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 DMH),动眼神经副核(pre-edinger-westphal nucleus, PrEW)和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otzinger complex, PrBO)等核团,而nNOS在背侧背盖核(lateral dorsal tegmental nucleus, LDT)有明显阳性神经元胞体,且在DMH存在共定位。Amylin注射显著促进下丘脑CART(P=0.018 3)和nNOS(P=0.030 8)表达,提示CART与nNOS涉及Amylin的调节过程,并依赖于完整的背肩胛棕色脂肪(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 SNS。通过研究Amylin与中枢食欲相关神经元间的关系,为探究能量稳态与产热调控中枢作用关系提供积极证据。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54-1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右美托咪定抑制Ca~(2+)超载保护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姜胜;杨少青;王雨欣;宋泉江;周彬;邵春艳;王晓杜;宋厚辉;

    为了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通过改良Zivin法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及右肾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50 min建立大鼠脊髓I/R模型。I/R前通过尾静脉进行Dex预处理,通过腹腔注射进行NPS2143和KN93预处理。采用BBB评分和HE染色评估脊髓损伤,微板法检测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分别分析CaSR和CaMKⅡ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Sham)比较,I/R 24 h、Dex 24 h、NPS2143+I/R 24 h及KN93+I/R 24 h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I/R 48 h和KN93+I/R 48 h组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I/R组比较,Dex组大鼠BBB评分显著升高(P<0.01)。I/R 24 h与I/R 48 h组HE染色结果显示,脊髓神经元胞体固缩,胞核结构不清,染色加深,甚至消失,胶质细胞增生,提示脊髓损伤严重,而Sham组神经元未见明显异常,与I/R组比较,HE结果提示Dex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轻微。与Sham组比较,I/R 24 h和I/R 48 h组脊髓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I/R 24 h组比较,Dex 24 h组脊髓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Sham 24 h组比较,I/R 24 h组大鼠脊髓CaSR和CAMKⅡ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Dex 24 h组大鼠脊髓组织CaSR与CAMK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Dex可下调CaSR和CAMKII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减轻钙超载,从而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研究为Dexm减轻脊髓I/R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60-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对子代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

    温冉;宫英阑;包佳鹭;张妍;王晓丹;

    为探究母鼠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mancozeb, MCZ)对子代小鼠的肝脏损伤作用,将50只妊娠母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孕1~17 d,对照组母鼠每天灌服0.2 mL去离子水,其余4组每天分别灌服0.2 mL不同剂量(50,100,150,200 mg/kg)的MCZ。在仔鼠出生21 d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仔鼠,麻醉后处死,收集血液和肝脏,统计仔鼠肝脏指数;组织病理学观察子代小鼠肝脏形态学变化;检测子代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子代小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代小鼠肝脏内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CZ处理组子代小鼠体质量和肝脏指数显著增大,且出现空泡变性,子代小鼠血清中ALT、AST、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肝脏组织中Bcl-2/Bax比值降低,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果表明,妊娠期母鼠暴露MCZ通过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导致子代小鼠发生肝脏损伤。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69-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郑晨曦;郭兴华;吴天鸽;徐少宇;冯嘉轩;孙聪;

    雄性BALB/c小鼠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 DSS)6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灌服美沙拉嗪(Mes)和不同浓度葛根芩连汤(GQD)14 d,通过统计小鼠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评价GQD对UC的保护作用,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全自动血液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探讨GQD对UC小鼠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GQD可明显改善DSS所诱导UC的结肠病理症状,小鼠体质量升高,DAI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GQD显著升高了有益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了有害菌韦荣球菌科未定属(Erysipelotrichaceae_incertae_sedi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丰度。同时,GQD的处理降低了单核细胞(MONO)比例和肠道菌群紊乱释放的脂多糖(LPS)水平,增加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上述结果表明,GQ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状态进而影响免疫水平发挥抗炎作用治疗UC,为UC临床上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75-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枸杞多糖对妊娠期暴露全氟辛酸致子代雌鼠卵巢损伤的保护作用

    宫英阑;温冉;史孝伟;袁焕青;张妍;包佳鹭;王晓丹;

    为了探究枸杞多糖(LBP)对妊娠期暴露全氟辛酸(perfluoro octanoic acid, PFOA)致子代雌鼠初情期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60只妊娠母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妊娠期1~17 d,空白对照组灌服0.2 mL去离子水;LBP对照组灌服80 mg/kg LBP;其余各组上午灌胃3.5 mg/kg的PFOA,下午灌胃不同剂量(40,80,120 mg/kg)的LBP。21日龄时断乳,将子代雌雄分笼饲养,子代雌鼠正常饲养到35日龄,眼球采血,颈椎脱臼处死。统计子代雌鼠体质量及卵巢质量;ELISA检测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_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含量及卵巢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水平;检测卵巢组织中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母鼠妊娠期暴露3.5 mg/kg PFOA极显著降低子代雌鼠体质量,血清激素GnRH、LH、FSH含量,卵巢组织中SOD、CAT、T-AOC水平(P<0.01)。极显著升高卵巢指数,血清中E_2含量,卵巢组织中ERα、ERβ,卵巢组织中MDA、ROS水平(P<0.01)。显著下调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关键基因smc1α、smc1β、smc3、rec8的mRNA表达。研究表明,PFOA对子代雌鼠的生殖系统具有损伤作用,而不同剂量的LBP均对PFOA所致的生殖损伤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其中80和120 mg/kg效果较好。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83-1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UHRF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与激素调节

    金鑫;王静;孙宇;李世杰;马兴红;

    泛素样PHD和含环指结构域的蛋白1(UHRF1)广泛表达在成人和胎儿的胸腺、胎儿的肝脏及骨髓中,其在胚胎发育、调节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的生长以及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试验技术分析UHRF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来探究其在着床及蜕膜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UHRF1参与胚胎着床过程,其表达受到类固醇激素的调控,与蜕膜化过程密切相关。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91-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蚯蚓发酵液对康乐黄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指标的影响

    周洁蕊;马忠文;李园园;邬乃霞;吴红翔;

    旨在探究蚯蚓发酵液对康乐黄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160只健康状态良好、体质量相近的康乐黄鸡,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蚯蚓发酵液,试验期共计4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的日均采食量和蛋均质量得以提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屠宰率、半净膛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的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Ⅳ组肌间脂肪厚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Ⅳ组的腿肌粗脂肪含量、腹脂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Ⅳ组甘油三酯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Ⅳ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由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发酵液可以提高康乐黄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及脂质指标,其中以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的蚯蚓发酵液为最佳添加比例。

    2022年08期 v.42;No.308 1697-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黑沙蒿醇提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郭燕菲;石璐璐;乌力雅素;郭文亮;杜海东;金晓;徐元庆;史彬林;

    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黑沙蒿醇提物(AOEE)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40只体质量相近、健康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750和1 000 mg/kg AOEE,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42日龄时,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肉仔鸡的平均体质量呈极显著的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750和1 000 mg/kg AOEE对肉仔鸡效果显著(P<0.05);AOEE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提高了肉仔鸡前期、后期以及全期的饲料转化率(P<0.05)。42日龄时,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肉仔鸡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呈显著的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21日龄时,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肉仔鸡肝脏IgA含量呈显著的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750,1 000 mg/kg AOEE显著提高肉仔鸡肝脏、脾脏中IgG和IgM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IL-1β和IL-6的含量(P<0.05);42日龄时,肉仔鸡肝脏和脾脏中IL-2和IL-4的含量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升高(P<0.05)。21日龄时,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肉仔鸡肝脏中MyD88、NF-κB p65和IL-6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42日龄时,随着AOEE添加量的增加,TLR4、MyD88、NF-κB p50和IL-6的表达量呈显著的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降低效应(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AOEE可改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肝脏、脾脏组织中免疫球蛋白和抗炎因子水平,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肉仔鸡的免疫功能,添加量为750 mg/kg较为适宜。

    2022年08期 v.42;No.308 1703-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槲皮素缓解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水牛颗粒细胞凋亡

    杨潍菡;刘润峰;张俊俊;黄星晨;张鹏飞;黄良凤;张明;

    内质网应激(ERS)在颗粒细胞的凋亡中起重要作用,颗粒细胞的凋亡又是诱发卵泡闭锁的关键因素。槲皮素(QC)做为一种植物源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研究表明QC可通过内质网应激保护细胞。为了解QC对水牛颗粒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阐明QC通过内质网应激缓解水牛颗粒细胞的凋亡机制。分析Q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力,发现低质量浓度(1.0~2.5 mg/L)的QC能够增加细胞活力;使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在体外构建内质网应激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情况,发现2.5 mg/L的衣霉素可促使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升,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加;随后,探究QC对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水牛颗粒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QC预处理后,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情况也得到缓解。综上,QC能缓解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

    2022年08期 v.42;No.308 1713-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引起牛乳腺炎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李政志;陈秋慧;杨晶涵;刘晓雅;严蕊;陈颖钰;陈曦;郭爱珍;胡长敏;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通常引起牛隐性乳腺炎,导致奶牛业巨大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控牛CoNS性乳腺炎的发生,现对牛乳腺炎源CoNS的病原学、致病机理、耐药机制及其检测鉴定方法进行阐述,系统性分析牛凝固酶阴性乳腺炎的治疗与预防关键技术,并对CoNS的研究热点与前景进行展望,供同行参考。

    2022年08期 v.42;No.308 1719-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OS反应在病原菌中对抗生素耐药形成研究进展

    徐冠艺;李雪嵩;薛智洋;尹啸啸;宗小梅;张海朋;贺承光;孔令聪;马红霞;

    SOS反应是一种DNA修复机制,在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OS反应的激活增加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因此,SOS相关通路基因可作为新的抗菌药物的有效靶点。现就SOS反应在细菌耐药性及耐受性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不同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以期为SOS反应相关通路靶点耐药抑制剂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2年08期 v.42;No.308 1724-1728+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畜禽母体营养对其子代性状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杨小璇;谢贤华;曾文惠;茹盟;王玉洁;刘佳婷;曾庆节;梁海平;魏庆;殷超;黄建珍;

    母体效应是指子代畜禽的某些外形特征、生理性状及生产性能受其母体直接影响的一种生理现象。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期间,细胞有序地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母体营养是母体效应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母体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摄取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对其子代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性状。现从畜禽母体营养对其子代性状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研究畜禽生产性能的提高和母体营养对子代性状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8期 v.42;No.308 1729-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