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再卓;于瑞明;张莉萍;王永录;潘丽;杜晓华;刘霞;刘新生;
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的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截短抗原S1-CTD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能够检测血清特异性Ig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DCoV流行株CH/XJYN/2016(MN064712)的S基因为模板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S基因抗原表位区S1-CTD(877~1 299 b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4a-S1-CTD,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1-CTD,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PDCoV特异性Ig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为8 mg/L,血清和酶标二抗最佳稀释比例为1∶10和1∶5 000;S/P≥0.489判定为阳性,S/P<0.489判定为阴性。该方法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嵴病病毒、口蹄疫病毒及猪瘟病毒的标准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间接ELISA检查方法的建立为PDCoV的血清学调查及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为进一步开发临床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39-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柯军男;张国军;岳慧贤;张艳艳;齐宇;蒋依倩;陈腾;李影;扈荣良;
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缺失I226R基因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减毒株SY18△I226R,将其高、低单剂量(分别为10~7TCID_(50)和10~4TCID_(50))接种家猪21 d后,对致死剂量ASFV SY18毒株的攻击,免疫猪均能达到100%保护,具有作为ASF疫苗候选株的潜力。为了能够有效区别家猪感染ASFV野毒株和SY18△I226R减毒株,本试验从ASFV SY18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I226R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I226R蛋白(pI226R)。以纯化的pI226R为包被抗原,以不同缺失毒免疫猪或自然毒感染康复猪血清为检测对象,建立了针对pI226R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pI226R重组质粒在BL21(DE3)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的蛋白大小为28 kDa。以pI226R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阴性猪血清和SY18△I226R疫苗候选株接种猪血清检测的D_(450 nm)值均≤0.381;ASFV自然感染猪血清和其他基因缺失株抗体水平的D_(450 nm)值均>0.381,与其他ASFV抗体检测试剂盒如p30或p54等配合,可有效鉴别I226R基因缺失株接种和其他毒株感染,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47-2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盟龙;阮静娴;王栋涵;王平利;王林青;夏璐;
为了探究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非结构蛋白NS1介导炎症反应的情况,将PPV NS1重组质粒转染至PK-15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炎性因子IL-6/TNF-α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结果显示,PPV NS1极显著诱导IL-6和TNF-αmRNA的表达(P<0.01)。PPV NS1可显著促进IκBα的降解、p65的磷酸化来激活NF-κB信号通路(0.01<P<0.05)。此外,PPV NS1还促进了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的表达,TLR2的激动剂和抑制剂分别极显著激活或抑制PPV NS1诱导的IL-6和TNF-α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PPV NS1通过TLR2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56-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鹿;付祥;柳翠翠;陈钰彬;郭珂宇;赵桂新;张志强;史秋梅;吴同垒;
为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tracheitis, IBR)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试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tracheitis virus, IBRV)gL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iELISA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0.773 mg/L,4℃过夜;3%BSA、37℃封闭1 h;血清1∶20稀释,室温孵育30 min;二抗稀释度为1∶5 000,37℃孵育30 min;底物反应条件为37℃5 min。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与IBR阳性血清反应呈阳性,而与牛口蹄疫(FMD)、牛病毒性腹泻(BVD)、布鲁菌病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阳性血清1∶640稀释时检测结果仍呈阳性,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为1.9%~7.7%,批间变异系数为2.6%~4.6%。对171份牛血清进行IBRV抗体检测,本试验建立的iELISA方法检出阳性样品67份,阳性率为39%;商品化试剂盒检出阳性样品60份,阳性率为35%,二者的阴性符合率为89.6%,阳性符合率为93.6%。本试验建立的iELISA方法可用于IBR的临床检测,为IBR的检疫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63-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冯嘉轩;陈凯楠;李金斗;丁佳欣;陈铭桦;邵亚男;郭春红;邹映雪;丁壮;
采用新城疫病毒样颗粒载体平台和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将禽流感H9N2株HA、禽4型腺病毒Fiber2嵌合至新城疫病毒样颗粒载体表面进而构建“新流腺”三联嵌合型病毒样颗粒(ND-AI-FAdV4 cVLPs)。PCR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rBV-cFiber2;透射电镜结果显示,ND-AI-FAdV4 cVLPs直径约为100 nm、含有囊膜的空心蛋白颗粒;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嵌合型病毒样颗粒各组分蛋白均正确表达。本试验为新城疫、禽流感和禽腺病毒病的安全、高效病毒样颗粒新型疫苗候选株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68-2373+2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磊;余勋信;廖惠珍;刘毅发;钟云钦;蒋铃;谢杼倢;闫丽萍;曾亮明;杜君;宋素泉;张渊魁;黄瑜;
为了解猪脾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TF)对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La Sota弱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0~(5.17) EID_(50) La Sota株单独免疫(单独免疫1组)或与TF联合免疫(联合免疫1组)SPF鸡,14 d后以10~(4.7) ELD_(50) F_(48)E_9株首次攻毒,设立对照1组(非免疫/首次攻毒),首次攻毒14 d后以10~(9.1) ELD_(50)F_(48)E_9株二次攻毒,设立对照2组(非免疫/非首次攻毒/二次攻毒)和空白1组(非免疫/非攻毒),通过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法、血凝抑制试验、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水平(PHA-P SI)、B淋巴细胞转化水平(LPS SI)、新城疫(ND)抗体效价、病毒血症、排毒与主要组织的F_(48)E_9株感染情况。结果显示:首次攻毒后,单独和联合免疫1组保护率均为100%,对照1组病死率为100%;二次攻毒后,单独和联合免疫1组保护率分别为20%和50%、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对照2组病死率为100%。免疫后14 d,联合免疫1组的PHA-P SI、LPS SI和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单独免疫1组(P<0.01)。首次攻毒后7~14 d,联合免疫1组的PHA-P SI、LPS SI和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单独免疫1组(P<0.01),首次攻毒后单独和联合免疫1组均没有检测出病毒血症、泄殖腔和口咽排毒。二次攻毒后3~7 d,联合免疫1组的PHA-P SI、LPS SI和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单独免疫1组(P<0.01),二次攻毒后联合免疫1组鸡病毒血症率、病毒血症时间、鸡泄殖腔和口咽排毒时间、排毒鸡比例、鸡肝、脾、肺、肾、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脑等主要组织NDV F_(48)E_9株感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单独免疫1组。结果表明,TF可提高La Sota株攻毒保护率,提高La Sota株、NDV F_(48)E_9株接种后鸡T、B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和ND抗体效价,降低攻毒后病毒血症率、病毒血症时间、鸡排毒时间、排毒鸡比例和NDV F_(48)E_9株在鸡体内的复制。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74-2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守玉;熊陈勇;施开创;李军;郑敏;韦显凯;冯淑萍;屈素洁;龙凤;杨蓉;陆文俊;骆永泉;钟华训;侯慧贤;覃婉婷;韦慧琦;尹彦文;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流行毒株分子遗传特征,经RT-PCR对全基因组序列分段扩增,并克隆、测序及拼接,获得DTMUV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GXQZ01-DTMUV-2020株。结果显示,该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0 991 bp, 5′端UTR为94 bp, 3′端UTR为619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ORF)为10 278 bp,编码3 425个氨基酸。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GXQZ01-DTMUV-2020株与水禽源TMU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5.7%~99.7%,氨基酸相似性为92.0%~100%;与NCBI上其他广西DTMUV流行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4.1%~98.5%,氨基酸相似性为97.7%~100%;与TMUV首个分离株MM_1775核苷酸相似性为85.8%~91.6%,氨基酸相似性为92.0%~98.5%。基于ORF、E及NS1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显示,GXQZ01-DTMUV-2020株与广西DTMUV流行株GX2012、GX2013E同属于2.1亚群,而广西的GX2011、GX2015株同国内其他DTMUV流行株属于2.2亚群,表明广西DTMUV流行株呈现不同的遗传进化趋势。重组分析结果显示,CHN-YC、AH2014、HB2016、HD2-2013株存在重组现象,而广西DTMUV毒株未检测到重组信号。利用BEAST软件对ORF、E及NS1基因遗传进化速率评估结果为1.146×10~(-3),1.467×10~(-3),1.319×10~(-3)替换/(位点·年),表明E基因进化最快。本研究丰富了DTMUV基因库信息,同时为广西地区DTMU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控技术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85-2393+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金晖;于诗筠;喻鑫婷;张雅倩;崔玉军;黄海龙;米志强;张加力;
利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从鸡粪中分离出1株裂解性噬菌体,测定噬菌体相关生物学特性,对噬菌体高通量测序、克隆、表达并纯化得到噬菌体来源解聚酶,通过苯酚硫酸法和联合血清杀菌验证解聚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潜伏期小于5 min,感染25 min后达到平台期,噬菌体源性的解聚酶可以特异性降解宿主菌表面多糖,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猴血清对宿主菌的杀灭作用。本试验一方面验证了噬菌体源性解聚酶的活性,另一方面给抗生素替代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94-2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凤娇;程伊洛;汪最;张文婷;卢琴;郭云清;罗青平;邵华斌;张腾飞;
通过热酚水法提取并纯化鸡白痢沙门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以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D群沙门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通过方阵滴定法等确定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2.233 mg/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最佳作用时间为60 min;最适封闭条件为5%脱脂乳封闭60 min;酶标二抗最适工作质量浓度为1∶8 000,作用60 min;底物显色时间为15 min;阴阳性判定标准为S/P值≥0.5。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验证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等D群沙门菌的阳性血清,与鼠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家禽病原菌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其检测灵敏度是鸡白痢平板凝集的400倍,批间重复和批内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临床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Biochek公司的D群抗体检测试剂盒的阳性符合率为94.67%,阴性符合率为98.11%,总符合率为98.59%。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鸡白痢沙门菌等D群沙门菌感染的抗体检测。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01-2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通;孟卫芹;马力;陈金龙;沈志强;王金良;韩先杰;
基于GenBank登录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抗原决定簇及抗原性的分析,确定优势抗原区(101 aa~334 aa)。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DNA为模板,应用PCR方法扩增出702 bp大小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 kDa。以纯化的截短α毒素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最适条件:2 mg/L重组蛋白100μL/孔、4℃过夜包被,血清样本1∶50稀释、37℃孵育40 min, HRP标记二抗1∶2 500稀释、37℃孵育40 min,底物37℃显色10 min后终止反应。使用建立的方法对226份临床羊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71.68%。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羊群疫苗免疫后的抗体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为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07-2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范士龙;芦星;王水怡;刘丹丹;王金明;李思媛;刘明明;刘雨桐;巴音查汗;张伟;
以GenBank中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T.equi)美国WA株基因组序列(XM_004833042.1)为目标,选取目前公开的所有顶复门原虫泰勒虫属顶膜抗原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基因进行本地BLAST比对。针对目的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后,以T.equi新疆分离株为模板对AMA1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并对T.equi AMA1蛋白进行真核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最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鉴定真核重组蛋白。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T.equi新疆株AMA1基因,与T.equi美国WA株AMA1基因相比,两者进化关系最为接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6.34%和78.64%。成功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AMA1真核重组蛋白,约为55 kDa,将AMA1原核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所产生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819 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免疫小鼠产生的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AMA1真核重组蛋白,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本试验完成了T.equi AMA1真核重组蛋白的鉴定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后续开展T.equi保护性抗原研究提供了候选靶点,为进一步探究T.equi入侵宿主细胞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13-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莉莎;张挺;廖聪;李婷婷;田振东;胡敏;
为建立利用植物细胞瞬时表达反刍动物寄生线虫捻转血矛线虫优势抗原的方法,选取了氨基肽酶基因Hc-ap-10和优选抗原分子基因Hc23作为目标基因,将经过密码子优化的Hc-ap-10(AP10~(op))和Hc23分别插入pH7lic-EGFP表达载体并在N、C两端均添加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 NLS),使用电转法将pH7dNLSAP10~(op)和pH7dNLSHc23分别转入GV3101根癌农杆菌中,随后将根癌农杆菌悬液侵染本氏烟草,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目标蛋白定位情况,并提取侵染烟草叶片总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H7dNLSAP10~(op)和pH7dNLSHc23,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目的基因N、C两端添加了核定位信号后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该方法外源表达的膜蛋白pH7dNLSAP10~(op)和pH7dNLSHc23都成功表达在本氏烟草叶片的细胞核上,Western blot也成功检测到Hc23和AP10~(op)蛋白,且Hc23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结果表明,添加了核定位信号能成功将目的蛋白表达在植物细胞核上;密码子优化有利于大分子蛋白的高效表达,但对于一些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蛋白可能是非必要的。该研究成功将2种抗原分子表达在植物细胞中,为后续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20-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东倪;薛琳琳;郑小雪;徐彬;郭景茹;
将5周龄体质量为23~25 g的C57BL/6型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室温对照组和冷暴露组。室温对照组小鼠刺激条件为温度(24±2)℃,湿度40%;冷暴露组小鼠饲养于人工智能气候室内,刺激条件为温度(4±1)℃,湿度40%,每天冷暴露3 h,连续暴露3周。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的生理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CHOP、GRP78、XBP1的表达,以及内源性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Cyt C、Bax、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冷暴露组小鼠肝细胞发生轻微水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异常;细胞间质可见轻微的胶原纤维沉积;内质网、线粒体发生轻微损伤;GRP78、XBP1、CHO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yt C表达水平、Bax/Bcl-2的比值、活化的Caspase-3与其Caspase-3前体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冷暴露能够诱导小鼠肝脏组织发生内质网应激,导致内源性凋亡的发生。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52-2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留君;师瑞龙;王焕弟;赵磊;王大胜;叶春妹;郭敏娜;刘德义;夏平安;
为了研究Sn受体N端V-set结构域和CD163受体SRCR5结构域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感染中的作用,对2种结构域蛋白进行表达、纯化,并免疫大白兔制备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IgG。应用制备的抗Sn-N-V-set IgG、CD163-SRCR5 IgG和正常兔IgG分别封闭PAMs细胞,然后使用猪抗PRRSV IgG与PRRSV悬液混合后制成的感染性免疫复合物感染已封闭的PAMs细胞。感染后每隔12 h收集细胞上清液1次,用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PRRSV的RNA拷贝数,同时以Marc-145细胞测定PRRSV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当Sn受体N端V-set结构域和CD163受体SRCR5结构域被其特异性抗体封闭后,能够显著抑制体外PRRSV感染PAMs细胞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P<0.01)。结果表明,2种受体结构域均参与PRRSV-ADE感染。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58-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燕;罗胜缤;孙旭东;徐闯;
用不同浓度(0,0.6,1.2,1.8 mmol/L)的乙酰乙酸(acetoacetic acid, ACAC)分别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细胞24 h;用10μmol/L萝卜硫素(sulforaphane, SFN)预处理MAC-T 24 h后加入1.2 mmol/L ACAC处理24 h。采用WB测定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ated factor 2,Nrf2)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q-PCR对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enase-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NADH 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各类试剂盒分别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ACAC处理细胞后,ROS和MDA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SOD和GSH-Px的活性逐渐下降(P<0.05)。与ACAC+DMSO组相比,ACAC+SFN组的Nrf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HO-1、NQ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ROS和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SFN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保护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免受ACAC诱导的氧化应激。本试验为筛选酮病奶牛代谢应激导致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防治药物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64-2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晋佳;吴祎程;吕小康;周传社;
选择体况健康、体质量(255±16.3) kg的安本杂牛×湘西黄牛28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个重复。低精料组(LCD)饲喂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值为1.11的低精料饲粮,高精料组(HCD)饲喂NFC/NDF比值为4.05的高精料饲粮,预饲期15 d,正试期85 d。结果显示:(1)肉牛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甜味氨基酸中的苏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芳香族类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HCD组均高于LCD组(P<0.05),且HCD组中总氨基酸的含量比LCD组高出15.38%(P<0.05);(2)HCD组肌肉中IGF-1、S6K1、BCKDHA、BCAT、FOXO1和SLC38A2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3)HCD组p-mTOR、p-4EBP1、p-FOXO3A和S6K1蛋白表达量高于LCD组(P<0.01),2组间mTOR、4EBP1和p-S6K1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CD组FOXO3A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LCD组(P<0.01)。结果表明,NFC/NDF比值为4.05的高精料饲粮可以提高肌肉风味氨基酸的含量,改善肌肉风味,激活肌肉mTOR通路,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71-2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云厚;张军芳;郭盼盼;唐琳;李香子;严昌国;金鑫;
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18月龄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用100μmol/L油酸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研究油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显示,油酸可诱导延边牛前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脂滴形成及甘油三酯浓度增加;成脂相关基因PPARγ、C/EBPα、LPL、FABP4、SCD、CPT1β、SREBP1及PLIN2的表达随处理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PPARγ、C/EBPα、CPT1β、SREBP1、FABP4和PLIN2基因的表达量在分化后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LPL基因的表达先降后升(P<0.05),SCD基因的表达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油酸可促进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并对成脂相关基因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79-2484+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严冰璇;刘睿;叶璐婕;谭勋;
制备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重组蛋白(chTGF-β1)和禽特异性TGF-β1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肉鸡和正常肉鸡肺血管中TGF-β1的表达。分离培养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PASMCs)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构建低氧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表达;将常氧(21%O_2)和缺氧(5%O_2)培养的PASMCs用chTGF-β1(20μg/L)处理24 h,采用CCK-8试验和细胞划痕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将肺动脉节段置于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培养48 h,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动脉中膜Ⅰ型TGF-β受体(TGFβR-1)的表达。结果显示,TGF-β1在正常肉鸡肺小动脉中膜中仅有微弱表达,在PAH肉鸡肺小动脉中膜中表达增强;chTGF-β1可促进低氧诱导的PASMC增殖及迁移;低氧对PASMCs中TGF-β1表达无显著性影响,但可显著促进EPCs表达TGF-β1;在低氧条件下,离体培养的肺动脉中膜Ⅰ型TGF-β受体(TGFβR-1)表达升高。结果表明,在PAH发病过程中,TGF-β1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PASMCs,促进肺血管中膜肥厚。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85-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一宇;吴莹;赵影;赖毕;李勤凡;
为分析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lysosomalα-mannosidase, LAM)亚基结构与酶活性的关系,分别截短、扩增含有山羊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Capra hircas LAM,ChLAM)高度保守活性位点的亚基片段ChA、ChC、ChD和ChT,将其作为目的基因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PIC9K-ChA、pPIC9K-ChC、pPIC9K-ChD和pPIC9K-ChT,线性化后电转至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以1%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LAM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有活性的ChLAMt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0 kDa,活性为35 U;而ChA、ChC、ChD表达产物不具有酶的活性。ChLAMt酶活性最适温度为45~55℃,最适pH5.5,Zn~(2+)和Ca~(2+)对ChLAMt酶活性有促进作用,ChLAMt蛋白与野生型全长编码的ChLAM蛋白有相似的酶活特性,说明A、C、D这3个亚基上高度保守的活性位点共同参与酶的催化反应,为ChLAM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2022年12期 v.42;No.312 2495-2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雪原;李柏余;张巧玲;岳占碰;杨占清;郭斌;
通过原位杂交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mRNA在茸角中的表达情况;添加适当质量浓度的睾酮(testosterone, T)作用于体外分离培养的鹿茸间充质细胞后,应用MTS法检测睾酮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标志物Ⅱ型胶原(typeⅡcollagen, Col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 AGC)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COMP)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AR在茸角顶端的表皮层、真皮层和间充质层中均有表达;用质量浓度为10~(-6 )g/L的睾酮处理鹿茸间充质细胞48 h后,MTS结果显示睾酮并未明显改变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同质量浓度的睾酮处理间充质细胞24,48,72 h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olⅡ、AGG及COMP的表达水平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并在72 h时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睾酮对梅花鹿鹿茸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促进其向软骨细胞的分化。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00-2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科;李倩楠;樊俊洋;刘健;朱世豪;郝潇雅;杨明凡;张红英;
为研究板蓝根多糖(Radix isatidis polysaccharide, IRPS)体外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增殖的作用方式、复制环节和途径,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了最佳计量和给药方式的筛选,确定了IRPS作用于病毒复制的环节,通过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等试验探讨了TLR4/NF-ΚB途径对IRPS抑制PRRSV-JXA1株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IRPS抑制PRRSV-JXA1株增殖的最佳剂量为0.015 625 g/L,最佳给药方式和最佳阻断环节为预防作用和吸附环节,分别使病毒载量减少了91.34%(P<0.000 1)和88.83%(P<0.000 1);IRPS在多个时间点促进了PRRSV感染细胞TLR4表达;当TLR4/NF-ΚB途径被阻断时IRPS不能抑制PRRSV的增殖作用,反而促进其增殖(P<0.0001)。结果表明,IRPS主要作用于PRRSV-JXA1株感染的吸附环节,TLR4下游NF-ΚB信号通路是IRPS体外抑制PRRSV-JXA1株增殖的关键通路。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05-2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颖;朱先鹏;李江波;刘爽;于清平;王琳;
用葡萄黄素(staphyloxanthin, STX)抑制试验筛选药物并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抑制STX的有效成分,经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和生长曲线测定评价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resistant S.aureus,MRSA)生长的影响,通过氧敏感性试验和酸碱胁迫试验验证药物在体外对S.aureus毒力的影响,并通过黏附试验进一步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在转录水平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补骨脂醇提物具有显著的STX抑制作用,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其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较低质量浓度即可显著抑制STX的生成(IC_(50)=0.529 mg/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呈剂量依赖性增强MRSA菌株USA300对过氧化氢的氧敏感性及降低其在酸碱胁迫环境中的存活率;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能够抑制USA300对A549细胞的黏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通过抑制STX降低了S.aureus的致病力;最后通过RT-PCR发现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处理后USA300菌株STX生成途径及上游途径的6种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结果表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以通过抑制STX的合成降低MRSA的毒力,为治疗耐药S.aureus感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14-2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鲲;刘爽;李江波;朱先鹏;于清平;邓旭明;吕强华;
通过滑动运动和细胞黏附试验,研究羌活油对沙门菌体外致病性的影响。随后,选择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灌胃攻菌建立沙门菌感染小鼠模型,并给予一定剂量的羌活油治疗。通过感染小鼠存活率、靶器官(肝脏和脾脏)菌落定植数、盲肠组织病理学和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等指标评价羌活油对沙门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体外试验显示,羌活油在质量浓度为0.032 g/L时,显著抑制沙门菌的滑动运动水平,显著降低沙门菌黏附至HeLa细胞,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不影响细菌生长和无明显细胞毒性;100 mg/kg体质量的羌活油显著提高沙门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缓解感染小鼠盲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感染小鼠靶器官(肝脏和脾脏)菌落定植数和盲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羌活油是一种治疗沙门菌感染的潜在药物。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22-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心蕊;潘阳阳;韩小红;蔺蕙;张燕燕;王立斌;余四九;崔燕;徐庚全;
采集幼年期(1~2岁)、性成熟初期(2~3岁)、性成熟后期(3~7岁)和老年期(7~9岁)雄性牦牛的睾丸组织,通过IHC技术检测前动力蛋白2(prokineticin 2,PK2)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部位,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K2 mRNA及蛋白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牦牛睾丸中PK2均有表达,幼年期主要表达在精子细胞及精子中;在性成熟初期、性成熟后期及老年期的牦牛睾丸中,在初级精母细胞及次级精母细胞中也有表达;PK2在幼年期及性成熟初期mRNA相对表达量最低且显著低于性成熟后期及老年期(P<0.05),性成熟后期与老年期2组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K2蛋白在牦牛各发育阶段的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年期蛋白表达量最低(P<0.05),而在性成熟初期、性成熟后期及老年期3组牦牛睾丸中的蛋白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PK2在各发育阶段的牦牛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幼年期牦牛睾丸中主要分布在精子细胞,在性成熟初期、性成熟后期及老年期牦牛睾丸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也有分布,其表达量随牦牛年龄变化而呈现逐渐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趋势,提示PK2参与了牦牛睾丸发育与精子发生过程的调节。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43-2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建春;汪浩鑫;自永宏;杨小芬;闫茜;陈梦佳;石德顺;陆凤花;
本研究旨在探讨虾青素(astaxanthin, Ast)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提供参考。首先,将GV期猪卵母细胞培养在添加有不同浓度虾青素(0,5,10,20,40μmol/L)的体外成熟液中,40~44 h后统计第一极体排出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10μmol/L处理组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显著高于5,20,40μmol/L处理组(P<0.05)。随后对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处理,结果发现10μmol/L和20μmol/L处理组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10μmol/L处理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20μmol/L处理组(P<0.05)。最后,检测虾青素处理后MⅡ期卵母细胞的活性氧水平、丙二醛及谷胱甘肽的含量,以及整个胚胎发育阶段中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1和GPX4的表达变化,发现GV期卵母细胞经10μmol/L虾青素处理后,孤雌激活囊胚的细胞数极显著升高(P<0.01);而MⅡ期卵母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PX4基因在10μmol/L处理组MⅡ期卵母细胞中显著升高(P<0.05)。SOD1基因在10μmol/L处理组中MⅡ期卵母细胞、4-细胞和囊胚期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中添加适量浓度的虾青素可有效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49-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刁继辙;郑金蕾;周长海;孙学奇;李玉梅;杨雨薇;倪弘煜;董莉萍;尹艺静;任婧;赫云桐;李海龙;王艳青;张永宏;
为探索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对籽鹅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吐丝期玉米为载体,籽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籽鹅采用配合饲料圈养,试验组籽鹅在减少10%日粮条件下玉米田间放养,试验结束后分析比较籽鹅生长发育、屠宰性能以及盲肠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组籽鹅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胴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腿肌质量和腹脂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籽鹅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盲肠放线菌门、红蝽菌纲、红蝽菌目、奇异菌科和欧陆森氏菌属相对丰度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结果提示,作为草食动物的籽鹅在节约10%饲料情况下,通过采食玉米叶提升食物多样性的同时调节盲肠菌群丰度,进而改善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并最终对籽鹅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产生影响。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55-2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中国兽医学报》1981年创刊,原名《兽医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畜牧兽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性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常设栏目:研究论文(预防兽医学、人兽共患病、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动物科学),综述及简讯等。主要报道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等。本刊为月刊,A4开本,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2年12期 v.42;No.312 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春红;李金斗;丁佳欣;丁壮;
RNA病毒引发了众多的人类、动物重大疫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然而目前尚无针对RNA病毒的特效药物,开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控制RNA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新型疫苗研发和使用已经是第3次疫苗革命的主题。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是病毒的一种或几种结构蛋白构成的纳米级空心颗粒,不含有感染性遗传物质,无法自我复制,具有较高安全性。另外,VLPs形态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类似,保留了天然病毒粒子的空间构象,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有效的识别、摄取和递呈,进而高效地诱导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反应,是近年来新型疫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现对RNA病毒结构与功能、VLPs疫苗的分类、包装与嵌入、表达系统及载体动能、免疫原性评价、蛋白定量及纯化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61-2568+2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帅;刘媛;赵云环;刘莹;左玉柱;范京惠;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因ASFV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给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疫苗用于本病的防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ASFV,加快ASF疫苗的研发进程,做到对ASF的有效防制,重点对ASFV基础病毒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成果进行综述,主要集中在ASFV的蛋白质功能与作用机制、诊断方法以及疫苗的开发进展方面,以期为ASF的有效防制奠定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69-2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王涛;田欣蕾;张迪;李娜;钱爱东;单晓枫;王春凤;张冬星;
肠是脊椎动物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稳态需具备良好的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提高吸收能力从而抵御病原的侵袭。因此,肠上皮屏障功能的破坏会导致多种肠道疾病。肠上皮屏障包括多种肠上皮细胞,其除消化作用外还可调节肠黏膜免疫反应。肠道内存在大量共生菌群,这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入、新陈代谢和免疫稳态具有调节作用,其中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并激活黏膜免疫应答。阐述黏膜相关免疫细胞的功能,介绍益生菌及工程菌的免疫调节特性,基于黏膜免疫及其机制的研究来分析并比较不同益生菌对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预防疾病、缓解肠道损伤及黏膜疫苗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78-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正>~~
2022年12期 v.42;No.312 2585-2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