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非洲猪瘟病毒MGF300-1L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罗瑞;王涛;钟代浪;潘力;孙茂文;孙元;黄淑坚;仇华吉;

    为了解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编码的未知功能蛋白MGF300-1L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该蛋白的保守性、理化性质,并对其翻译后修饰、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在病毒感染条件下MGF300-1L的表达特性;最后,利用MGF300-1L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激光共聚焦试验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MGF300-1L蛋白在基因Ⅱ型ASFV中高度保守,为碱性疏水膜蛋白,具有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IT2)结构的同源性为21%;MGF300-1L为ASFV的早期基因,其编码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IFA未检测到ASFV感染猪的阳性血清中存在针对MGF300-1L蛋白的抗体。本研究发现,MGF300-1L为ASFV高度保守的非必需早期基因,其编码蛋白具有跨膜区及糖基化、磷酸化修饰,并定位于细胞质,免疫原性较差,为进一步探究MGF300-1L蛋白在ASFV复制周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3年01期 v.43;No.31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8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河北省猪星状病毒4型全基因组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王晶;陈少杰;张帅;刘莹;赵云环;王传文;李妍;左玉柱;范京惠;

    为了解河北省流行的猪星状病毒(PAstV)遗传特性和重组现象,设计了7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利用RT-PCR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应用DNAStar软件和MEGA 7.0软件对扩增得到的序列进行拼接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并建立基于全基因组和ORF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点和重组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得到1株PAstV4 HB-SJZ全基因组序列;全基因组遗传分析显示,HB-SJZ株与PAstV4参考毒株同源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毒株,为74.2%~81.0%,与匈牙利4型毒株WBAstV-1同源性最高(81.0%);基于ORF2基因分析显示,HB-SJZ株与PAstV4参考毒株同源性为64.8%~68.9%,与日本毒株PoAstV-VIRES-GX03-C3遗传关系最近(68.9%);重组分析显示,HB-SJZ株的ORF1基因与JPN Bu5 2014株和JPN Mol2-3 2015株存在重组现象。这一研究提示河北省流行的PAstV4是同物种重组毒株,为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v.43;No.31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猪冠状病毒通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闫晓光;袁晋;胡文阳;胡慧;

    已知感染猪群的冠状病毒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本研究拟建立针对这6种病毒的通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依据NCBI公布的这6种猪冠状病毒序列,利用MEGA软件进行全基因序列比对,通过分析在ORF1b中找到1段长为196 bp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建立了用于检测猪冠状病毒的通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能扩增出6种猪冠状病毒,对PDCoV、PRCV、PHEV、SADS-CoV、TGEV的灵敏性均可达到10~1拷贝/μL,对PEDV的灵敏性可达到10~0拷贝/μL;与CSFV、PRRSV、PPV、PCV、PRV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2%,重复性良好。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62份病料进行检测,检测出27份样品呈现猪冠状病毒阳性,而利用普通RT-PCR方法共检测出24份阳性样品。选择2份猪冠状病毒阳性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在NCBI上进行比对,通过同源性分析,分别鉴定为PDCoV和PEDV感染。本试验建立的猪冠状病毒通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好,敏感性高,能用于对猪冠状病毒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还可监测猪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

    2023年01期 v.43;No.313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圆环病毒4型双重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李洪炫;滑宇鹏;彭琳颖;高家俊;陈琳琳;李法昊;金钺;陈红英;

    分别靶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M基因和猪圆环病毒4型(PCV4)ORF2基因,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PEDV和PCV4的双重SYBR GreenⅠ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PEDV和PCV4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出现明显不同的熔解峰(Tm),PEDV的Tm值为84℃,PCV4的Tm值为79℃,而对其他常见的非靶标猪病毒没有显示特定的熔解峰,且对于PEDV和PCV4的最低检测极限分别为55.2,44.1拷贝/μL。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对30份猪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EDV和PCV4的检出率分别为40%(12/30)和60%(18/30),PEDV和PCV4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33%(10/30),相较于常规PCR方法更加灵敏。该方法能够同时对PEDV和PCV4进行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为PEDV和PCV4的诊断与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01期 v.43;No.31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猪CCL2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东梦珂;郑南南;吴宏举;侯浩宇;陈寅龙;李潮;张改平;杜永坤;

    CCL2作为一种典型的促炎因子,在病毒感染、各类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许多病症的发生、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猪的CCL2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PCR方式扩增CCL2基因,将其克隆于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的pET-28a(+)表达载体中,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CL2,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再经0.1mmol/L的IPTG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猪CCL2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可溶性表达。将CCL2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4次免疫后收集血清,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达到1∶128 000。Western blot和IFA测定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猪CCL2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研究获得的猪CCL2蛋白和针对CCL2的兔多克隆抗体为未来研究猪CCL2的在疾病中的相关作用及生物学功能提供了试验材料。

    2023年01期 v.43;No.313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猪瘟病毒E0+E2基因的串联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向蕊;朱利塞;陶攀;白挨泉;王贵平;贾爱卿;

    串联表达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E0和E2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鉴定其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亚单位疫苗和猪瘟ELISA抗体检测方法提供材料。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CSFV E0和E2基因片段,运用重叠PCR将其串联扩增后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0+E2。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E0+E2,切胶纯化后免疫昆明小鼠制备血清,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37℃,1 mmol/L IPTG诱导条件下,E0+E2蛋白能够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纯化复性后免疫小鼠,制备的血清能与感染CSFV的细胞特异性反应。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E0+E2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反应性。

    2023年01期 v.43;No.31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DHAV-3适应鸡胚毒株的培育及特性测定

    杨云川;刘锦琳;刘泓邑;吴敏;刘海兰;徐兴胜;陈思怀;李阁;李德龙;李继祥;

    旨在培育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DHAV-3)适应鸡胚毒株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利用鸭胚从临床病料中分离得到的DHAV-3 LC强毒株经卵黄囊接种鸡胚传代、纯化获得适应鸡胚毒株,并对毒株的致病性、毒力稳定性、免疫原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利用鸭胚接种成功从病料中分离鉴定DHAV-3 LC强毒株,对鸭胚和雏鸭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6.20)/0.2 mL和10~(-4.25)/0.2 mL。经卵黄囊接种鸡胚69代,获得适应鸡胚毒株DHAV-3 CA。CA株的F4、F16、F21、F31、F41和F51代病毒液的ELD_(50)分别为10~(-6.44)/0.3 mL,10~(-6.60)/0.3 mL,10~(-7.44)/0.3 mL,10~(-7.80)/0.3 mL,10~(-7.43)/0.3 mL和10~(-7.25)/0.3 mL;各代病毒对1日龄雏鸭不致病,但在体内连续传代出现接种雏鸭死亡。F21代病毒制备的油包水灭活疫苗免疫蛋鸡,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达1∶500以上;以2.5×10~(4.8 )ELD_(50)及以上剂量的F31代病毒经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雏鸭,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F21代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与DHAV-3 LC相比,基因组内无碱基插入或缺失,但有32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VP0基因的C_(1410)T和A_(1411)G突变与病毒在鸡胚中的传代次数有相关性。本试验成功培育出适应鸡胚毒株DHAV-3 C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存在致病性返祖现象。

    2023年01期 v.43;No.313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基因型S1蛋白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小鼠免疫应答

    王栎婷;曹祁峰;王雪;李冰;

    为探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蛋白重组乳酸菌对小鼠免疫应答情况,本研究将IBV CH/LN/2019毒株的S1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重组质粒pNZ8149-S1,电转至乳酸乳球菌NZ3900中,应用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评价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水平,免疫SPF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分析小鼠特异性抗体、CD4~+、CD8~+和细胞因子(IL-4和IFN-γ)分泌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pNZ8149-S1/NZ3900并表达目的蛋白;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IgG抗体水平均高于pNZ8149/NZ3900、NZ3900和PBS组(P<0.05);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重组乳酸乳球菌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L-4和IFN-γ(P<0.05)。结果表明,重组乳酸乳球菌pNZ8149-S1/NZ3900可以有效刺激小鼠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IBV新型口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3年01期 v.43;No.313 49-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一步法双重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祖立闯;李娇;苗立中;郭璐;王艳萍;王文秀;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不同基因型鸭甲肝病毒(DHAV)的检测方法,根据DHAV-1和DHAV-3特异性序列,分别设计合成鉴别检测引物,经一步法双重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鉴别DHAV-1和DHAV-3的一步法双重RT-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2016—2021年山东地区采集的58份临床病料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分别扩增出DHAV-1的230 bp和DHAV-3的50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DTMUV、NDV、AIV-H9、FADV、DEV、GPV均无任何扩增条带。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0.62 ng DHAV-1 RNA和0.59 ng DHAV-3 RNA。该方法与病毒分离方法的符合率达100%。该方法检测58份临床病料样品,共检测出阳性样品27份,阳性率达46.55%,其中2016—2021年DHAV-1阳性率分别为33.33%,25.00%,22.22%,12.50%,11.11%,0.00%;DHAV-3阳性率分别为8.33%,16.67%,22.22%,37.50%,33.33%,37.50%。表明建立的DHAV-1和DHAV-3一步法双重RT-PCR鉴别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同时发现山东地区DAHV的优势流行毒株已由DHAV-1转变为DHAV-3。

    2023年01期 v.43;No.313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

    曹坤霞;赵洲;郭晓宇;王淑静;柴家前;

    为研究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B)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将50只SPF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鸡接种ALV-B,对照组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 d后2组全部滴鼻免疫新城疫病毒(NDV)LaSota疫苗,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试验组的鸡感染ALV-B后,再免疫LaSota疫苗时,NDV抗体水平、IFN-γ和IL-2浓度以及外周血CD4~+和CD8~+的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鸡的肝脏、脾脏、法氏囊均发生肿瘤性组织学病变,其中肝脏超微组织学病变中可同时见到ALV-B和LaSota病毒。综合上述研究证明ALV-B可显著降低LaSota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两种病毒有共感染的现象。

    2023年01期 v.43;No.313 61-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纽布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赵润涛;王旭芬;侯琳;张贺;赵洋;张志丹;周伟光;

    牛纽布病毒(bovine nebovirus, BNeV)是国内近几年发现的引起犊牛腹泻的新病原,为了建立快速、准确且能定量分析BNeV的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布的BNeV聚合酶基因(RdRp)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探针,并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成功建立了BNeV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示,该方法最佳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500 nmol/L,探针浓度为400 nmol/L,在1×10~8~1×10~1拷贝/μ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6,扩增效率为105.9%;该方法特异性较强,在多个犊牛腹泻相关病原中,只检测出BNeV;敏感性较高,对BNe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1拷贝/μL,而普通PCR对BNe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3拷贝/μL;重复性较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对2021年3-5月采自内蒙古地区牧场的37份犊牛粪样中BNeV的检出率为35.1%,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其病毒载量,其中腹泻粪样平均病毒载量为8.7×10~5拷贝/μL。本研究建立的BNeV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为BNeV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023年01期 v.43;No.31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新疆南疆安格斯牛繁育场犊牛呼吸道病毒病病原调查

    易鹏飞;马雪连;孙亚伟;吾买尔江;王凡;陈玉珠;杨朝辉;冯梦迪;吴静;钟旗;姚刚;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症(BRDC)是世界养牛业的常见传染病。新疆引进安格斯肉牛养殖的历史较短,南疆地区养殖安格斯肉牛尚属新鲜事物,对于BRDC的流行情况规律与特点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解南疆规模化肉牛场犊牛BRDC的流行现状及主要病毒病感染情况,为南疆地区更好地开展BRDC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本试验对引起BRDC的5种常见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BAV-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及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进行检测,并对4个安格斯肉牛繁育场犊牛发病率、感染率、混合感染率、各场感染率及不同时间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犊牛BRDC主要发病于春夏两季,春季发病率显著升高,夏季达到峰值。样品检测IBRV、BAV-3、BVDV及BPIV-3阳性率分别为:22.0%(50/227),14.9%(34/227),5.2%(12/227),4.4%(10/227),未检测出BRSV;二重感染中以IBRV+BVDV为主,感染率为4.7%(8/170);三重感染为IBRV+BVDV+BAV-3混合感染,感染率为2.3%(4/170),未检测到四重感染,检测结果显示A、B、C场在冬、春和夏季采集检测的样品除BRSV外,其余各病毒均有检出,以IBRV感染率最高,D场仅检出IBRV;混合感染以春、夏两季样品检出为主,且犊牛BRDC主要发病于春、夏两季,亦证明该地区牛场病毒的感染及传播是发生BRDC的主要原因之一;秋季样品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检出率大幅降低,且犊牛BRDC发病率大幅减低,因与秋季犊牛群体免疫接种有关。上述4个场区犊牛呼吸道病毒病以IBRV感染为主,并伴有与BVDV、BAV-3等病毒混合感染,主要在春、夏两季发病率升高。因此,应建立定期病原检测、病毒疫苗免疫、剔除持续性感染牛和加强场区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防控。

    2023年01期 v.43;No.313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湖南省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微生物分离鉴定及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罗阳;田维嘉;何芳;浣成;李纯锦;宋武;张佰忠;杨青;易康乐;

    为了研究湖南省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致病菌类型和耐药性,从4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77头患有乳房炎的鲜奶样品,共分离出37种、162株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95株(58.64%)、芽孢杆菌28株(17.28%)、克雷伯菌10株(6.17%)、埃希菌9株(5.56%)、棒状杆菌、链球菌、沙门菌及其他菌属均在5株以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头孢西丁、苯唑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强。综上所述,湖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可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2023年01期 v.43;No.31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1株吉式库特菌噬菌体vb_KgiM_P1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欧红达;赵日虹;张梅梅;刘明;黄春正;顾敬敏;韩文瑜;

    吉式库特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的作为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动物疾病。本研究发现了1株吉式库特菌(Kurthia gibsonii)噬菌体vb_KgiM_P1 (简称MP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进行研究。透射电镜观察显示MP1具有典型的二十面体结构的头部和可收缩的尾部,属于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MP1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裂解周期在50 min左右,潜伏期约为15 min,暴发期约为50 min,平均暴发量约为83 PFU/cell,表明该噬菌体有高效的杀菌活性。MP1的稳定性良好,在25~50℃之间和pH值3~11之间保持稳定的裂解活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为15 855 bp, G+C含量为32%,有20个开放阅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MP1与葡萄球菌噬菌体和肠球菌噬菌体属于共同起源的不同进化分支,且相似性较低,证明MP1是1株全新的烈性噬菌体。

    2023年01期 v.43;No.31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用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体系PCR技术检测柔嫩艾美耳球虫二氢蝶酸合酶N377D突变

    耿天天;王雅乐;罗莉妍;申邦;方瑞;胡敏;赵俊龙;周艳琴;

    面对严重鸡球虫病的磺胺耐药性,传统检测磺胺耐药的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应用,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磺胺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使用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体系PCR技术(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CR,ARMS-PCR)用于准确区分柔嫩艾美耳球虫二氢蝶酸合酶(dihydropteroate synthase, DHPS)基因中的点突变(A1129G)。对ARMS-PCR反应进行优化,最佳内外引物工作浓度比是5∶1,Mg~(2+)的最优工作浓度为10 mmol/L,dNTP的最优工作浓度为0.15 mmol/L,最佳Taq酶体积为0.1μL,最佳退火温度为62℃。本研究发现在合适的PCR体系下,能够检测出含有磺胺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最低检测限为40 fg,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良好;通过在1对内引物(F-inner377s/R-inner377r)上倒数第3位碱基上分别引进错配,使该方法的特异性提高。因此,ARMS-PCR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用以区分临床分离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的基因分型方法。

    2023年01期 v.43;No.31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粪类圆线虫虾青素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定位分析

    张碧瀛;单嘉男;覃裴溪;周涛勋;周焕;胡敏;

    虾青素金属蛋白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的金属蛋白酶,研究表明该蛋白酶在寄生线虫的入侵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粪类圆线虫虾青素金属蛋白酶(Ss-AST-1)还所知甚少,研究旨在对该酶编码基因(Ss-ast-1)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s-ast-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Ss-ast-1在各个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转基因技术进行虫体内表达定位分析。通过体外原核表达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其抗原性。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对Ss-AST-1在粪类圆线虫幼虫体内的定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s-ast-1基因全长1 905 bp,编码634个氨基酸;转录组分析该基因在iL3期的表达水平最高。定位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虫卵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表达;体外表达重组蛋白的大小约67.5 kDa,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多克隆抗体可以较好的识别全虫蛋白中的Ss-AST-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s-AST-1在幼虫体内表达并分布幼虫的头部和体壁。Ss-ast-1属于虾青素金属蛋白酶家族,其可能在寄生虫入侵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粪类圆线虫蛋白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01期 v.43;No.313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1株天鹅源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朱欧文;闻亮;刘海;苏湘;杨君;徐迅;李文斌;张雨蓓;祝常椿;张信军;陈素娟;彭大新;

    为了调查动物园动物禽流感病毒的携带情况,从扬州市动物园采集了106份野禽类新鲜粪便棉拭子样品,进行SPF鸡胚接种、HA/AI试验鉴定、空斑纯化以及HA、NA、PB1、PB2、PA、NP、M、NS共8个片段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率为0.94%,命名为A/Swan/Yangzhou/YZS1084/2019(H3N2)。HA基因裂解位点只有1个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特征;携带242Q和244G的HA受体结合位点具有优先结合唾液酸α-2,3受体的能力,具有典型禽源特征。在扬州首次分离到的该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均属于欧亚分支,与猪源和人源的毒株差异较大;8个基因片段来源均不相同,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2023年01期 v.43;No.313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调控炎症因子分泌

    杨志刚;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晏仁潭;韩超逸;陈阊峥;罗柳;袁盛林;陈旭;廖正波;

    为了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调控炎症因子分泌的情况,本试验用10~5 TCID_(50) PRV滴鼻感染小鼠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同时间段MyD88、TRIF、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基因的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段MyD88、TRIF、IκBα、NF-κB p65、p-IκBα和NF-κB p-p65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不同时间段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后在早期会下调MyD88、TRIF和NF-κB p65基因mRNA转录(P<0.01),晚期会上调MyD88、TRIF和NF-κB p65基因mRNA转录(P<0.01),总体来说呈现先下调后上调的总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后诱导IκBα和NF-κB p65的磷酸化,而对MyD88和TRIF的蛋白表达呈现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IκBα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呈现先下调后上调再下调的趋势,结果与mRNA转录情况基本一致;RT-qPCR结果显示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后IL-1β和IL-6基因mRNA转录在前期无变化,在后期极显著上调(P<0.001),TNF-α基因mRNA转录无变化;ELISA结果显示,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后IL-6表达在前期无变化,在后期极显著上调(P<0.001),IL-1β和TNF-α表达无变化。说明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后会激活NF-κB信号通路和调控炎症因子分泌,该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2023年01期 v.43;No.313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1株青海牦牛腹泻产气荚膜梭菌基因分型及cp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吴丹;罗润波;黄家旗;蔡重振;郭欣冉;郭晓庆;丹增卓嘎;李彬;宋仁德;索朗斯珠;

    为了解1株从青海玉树地区牦牛腹泻中分离的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Qinghai-1的分子型和cpa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首先利用16S rDNA扩增、毒素基因检测、MLST分型、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毒素基因和管家基因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对cpa基因双向高通量测序、生物软件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α毒素蛋白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蛋白特殊区域、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及蛋白互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inghai-1菌株分型毒素仅含有α毒素,各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序号依次为colA:9、groEL:96、sodA:91、plc:44、gyrB:67、sigK:55、pgk:8、nadA:16;cpa基因全长1 197 bp,共编码398个氨基酸,与丹麦鸡源(EU839784.1)分离株plc基因差异性较小;其编码的α毒素蛋白分子式为C_(2036)H_(3061)N_(533)O_(631)S_(12),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ku, pI=5.68,脂肪指数:61.36,不稳定指数:19.88,亲水性总平均值-0.756,拥有1个跨膜螺旋和43个潜在磷酸化位点,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存在的区域为:25~36,81~121,194~202,312~324,356~364,389~394;其主要作用蛋白磷脂酶C(plc)与其他10个蛋白共形成23条相互作用连线。综上,Qinghai-1菌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是1株新的MLST型菌株,为ST-414型;其α毒素蛋白为含跨膜结构、含信号肽、含磷酸化位点、含多个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和能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子型以及通过深入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α毒素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23年01期 v.43;No.313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宁夏地区1株牛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因子表达分析

    万佳宏;常佳伟;魏彦琴;马强;王桂琴;

    家畜相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livestock-associat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LA-MRSA)在畜牧业和动物性食品中多次被检测到,可以向人群传播,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究其耐药性、毒力因子的表达与调控对LA-MRSA的防治及后续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腺炎患牛牛乳中分离出的9株LA-MRSA为试验对象,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和细菌体外侵袭力试验筛选出具有高耐药、高毒力特征的LA-MRSA菌株,结合本实验室前期LA-MRSA分子分型结果,鉴定出1株具有高毒力特征的代表菌株,然后将代表菌株和标准菌株ATCC 33591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最后通过RT-qPCR验证RNA-seq结果准确性。高毒力LA-MRSA鉴定结果显示,9株LA-MRSA中编号为D10的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体外侵袭力较强,具有高耐药、高毒力特征。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D10株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DEGs),其中多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侵袭性毒素基因、与宿主免疫逃逸相关基因及编码甲氧西林抗性的mecA基因等过度表达。KEGG分析结果显示,DEGs共参与了84种不同代谢途径,主要在新陈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逆环境下的微生物代谢等通路大量聚集,但整体差异不显著。RT-qPCR结果显示,mecA、hld、thyA等重要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基本一致,表明RNA-seq结果良好,数据真实可靠。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的宁夏地区LA-MRSA流行株具有较高的毒力水平及较强的感染能力。

    2023年01期 v.43;No.313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3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茶树精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表征与抑菌活性分析

    詹轶雯;李金贵;

    筛选茶树精油纳米脂质体(TTONL)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抑菌效果评价。采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TTONL,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TTONL的制备最佳条件,并对其性能和抑菌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TTONL的最佳制备条件:卵磷脂和胆固醇质量比3.7∶1,茶树精油(tea tree oil, TTO)浓度0.5%,水化介质pH 7.4,包封率为(80.31±0.56)%。透射电镜显示TTONL形状接近球形,平均粒径为(227.8±25.3) nm。红外光谱结果显示TTO被包合到脂质体内腔中。对TTONL的缓释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TTONL中的药物能在pH 7.4条件下缓慢释放,在42 d内,4℃环境下TTONL的粒径和多散性指数(PDI)变化都不大。体外抑菌试验表明TTONL对大肠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8%,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16%,较TTO原液相比降低;TTONL的抑菌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1 MIC的TTONL处理大肠杆菌后,在8 h已完全达到杀菌效果。经优化后的TTONL形态表征良好,稳定性较好,缓释效果明显,对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

    2023年01期 v.43;No.313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0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MyHC基因表达

    秦鸿楠;周娟;李琳;申什菊;张勤文;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纤维类型变化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本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 200 m)选取健康的1,30,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测骨骼肌中快肌和慢肌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YHC)基因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快肌数量逐渐增多,慢肌数量比逐渐减少(P<0.05);在同一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快慢肌数量比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通牦牛快慢肌面积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发育阶段时,除30日龄外,大通牦牛快肌面积比在其余3个年龄段均低于平原黄牛,而慢肌面积比则高于平原黄牛;大通牦牛骨骼肌中MyHC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MyHCⅡa mR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yHCⅡx和MyHCⅡb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且呈现随年龄增长快肌向慢肌转化的特点。以上结果说明了大通牦牛骨骼肌MyHCⅠ、Ⅱa、Ⅱx、Ⅱb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情况,同时证明MyHC 4种亚型的mRNA表达量可能与低氧环境有一定联系,大通牦牛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其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呈现快肌向慢肌转化的发育性模式,为深入研究大通牦牛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3年01期 v.43;No.31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玉米赤霉烯酮对大鼠原代睾丸支持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

    王娅玲;蔡沛蓉;邹辉;顾建红;袁燕;刘学忠;刘宗平;卞建春;

    为揭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的雄性生殖毒性及其机理,本试验研究了ZEA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 SCs)脂质合成的影响。选用大鼠原代SCs作为材料,设置对照组(无ZEA组)、染毒组(不同浓度ZEA处理组),处理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甘油三酯(TG)试剂盒检测TG含量,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脂肪酸合成蛋白的表达,ATP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显示,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ZEA浓度为20,30μmol/L时,大鼠SCs活性呈极显著下降趋势;10,20μmol/L ZEA可促使SCs内TG含量的极显著上升(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20μmol/L ZEA可促使SCs内脂滴含量的极显著性上升(P<0.01);各ZEA染毒组的脂质合成相关蛋白PPARγ和SREBP1的表达呈现极显著性上升(P<0.01),FAS呈现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P>0.05);10,20μmol/L ZEA组ATP呈现极显著性下降(P<0.01)。结果表明,ZEA对大鼠SCs具有一定的毒性,可干扰SCs的脂质合成和ATP生成,从而影响雄性生殖细胞的能量供应。

    2023年01期 v.43;No.313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积雪草酸对LPS诱导肉鸡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邱文粤;庞晓玥;章心婷;黄健佳;周水莲;王荣梅;唐兆新;苏荣胜;

    旨在探讨积雪草酸(asiatic acid, AA)预处理对LPS诱导雏鸡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AA对AMPK-mTOR通路与肝细胞自噬的作用。60只1日龄雏鸡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A(低、中、高剂量)预处理组和AA对照组。除对照组和LPS组,AA低、中、高剂量预处理组和AA对照组使用相应剂量的AA预处理14 d外,对照组和LPS组灌胃相同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悬浮液。AA预处理组和LPS组在16,18和20日龄腹腔注射LPS(0.5 mg/kg),21 d时采集肝脏样品,-80℃保存,用于后续试验。通过HE染色评估鸡肝细胞的病理损伤,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中AST和ALT的活力,RT-qPCR、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分别检测Beclin 1、LC3-Ⅱ在肝组织的表达。结果显示:LPS导致肉鸡肝脏出现细胞肿胀、大面积空泡变性以及炎性细胞浸润;而AA预处理有效缓解了LPS引起病理变化,下调mTOR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提高AMPK、ATG5、Beclin 1和LC3-Ⅱ/LC3-Ⅰ的基因和蛋白表达;Beclin 1和LC3-Ⅱ经过AA预处理后在肉鸡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和LPS组显著升高。其中,30 mg/kg的AA预处理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AA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促进肝细胞自噬有效缓解LPS诱导雏鸡的急性肝损伤。

    2023年01期 v.43;No.313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4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液生化及粪便成分相关指标特征分析

    吕鑫泉;朱佳旭;宋佳河;李文捷;王美娇;徐闯;杨威;

    旨在明确围产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液生化及粪便干物质成分相关指标特征,为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断提供基础参考。试验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7~14 d奶牛,通过瘤胃穿刺检测奶牛采食6 h后瘤胃液pH值,确定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7头(5.2<pH<5.8),健康对照组奶牛7头(pH>6.2,无其他任何症状)。通过采集检测试验奶牛血液、生化和粪便成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筛选疾病预警指标。结果显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浆总胆红素(TBIL)、L-乳酸盐、磷、肌酐、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钙、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粪便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对照组。对2组间显著差异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对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相关的指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建模分析,确定对疾病发生预测较好的指标ALT、TC、TBIL。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牧场TBIL≥1.85μmol/L,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6.2%;TC≤3.725μmol/L,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43.7%;ALB≤32.6 U/L,敏感度为47.6%,特异度为100.0%,浓度超过预警值可作为奶牛产后亚急性瘤胃算中毒发生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本研究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断及防治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2023年01期 v.43;No.313 172-17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牛至油博落回口服液对肉鸡早期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李伟浩;刘涛;孙媛媛;梁春彩;刘聚祥;

    旨在研究牛至油博落回口服液(OS)对肉鸡早期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实验室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白羽肉鸡90羽,随机分3组,每组分6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田间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白羽肉鸡90 000羽,分3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组5 000羽。对照组自由饮水,牛至油(OEO)组和口服液(OS)组根据肉鸡每天饮水量,每吨水各添加125 mL牛至油溶液和OS,固定时间集中饮水给药,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OEO可提高肉鸡平均日增质量(ADG),降低料重比(F/G);对于OEO组,OS组肉鸡ADG显著升高,F/G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OEO可显著提高肉鸡血清总蛋白(TP)含量(P<0.05),并降低血清尿素氮(BUN)含量;相对于OEO组,OS组肉鸡血清T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BUN、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OEO组和OS组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并有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效果。OS与OEO均可显著提高肉鸡血清IgA含量(P<0.05),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肉鸡血清IgG含量。相对于对照组,OS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显著提高(P<0.05),绒隐比(V/C)有所提高,OEO组空肠VH、V/C显著提高(P<0.05);对于OEO组,OS组空肠VH、V/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油溶液和OS对白羽肉鸡上述性能指标及肠道发育均有改善作用,其中OS对于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肠道发育的作用效果优于OEO单独添加。

    2023年01期 v.43;No.313 176-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蛋白芯片技术对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

    梁喜植;于天;王洋;相思宇;闫宗斌;李文学;李海峰;薛书江;

    为了筛选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血清的差异蛋白,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致病机制。本试验利用分离纯化后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昆明种小鼠,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经PCR鉴定感染成功后,采集感染小鼠和未感染小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获取差异蛋白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功能聚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筛选出的细胞因子进行ELISA定量检测验证。结果显示,蛋白芯片检测共筛选出5个差异蛋白,分别是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2(I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催乳素Prolactin和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5种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互作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MAPK信号通路。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筛选出的5个差异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与蛋白芯片试验结果一致。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可引起小鼠血清中的IL-1α、IL-2、VEGF、Prolactin和Neurpilin-1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2023年01期 v.43;No.313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4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H5N8亚型禽流感研究进展

    张海龙;孙媛媛;张诚;梁春彩;魏玉杰;刘聚祥;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于2010年在我国江苏省的一个农场中首次被分离到。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随着候鸟的不断迁徙已经传播至亚洲、美洲、欧洲、中东、非洲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最为严重的是欧洲。2021年2月18日在俄罗斯联邦阿斯特拉罕州的一个家禽农场中发生了H5N8亚型禽流感疫情,值得注意的是农场员工也发生了感染,这是首例报告的人类感染H5N8亚型AIV。此亚型近几年暴发率较高,不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威胁公共健康和安全。本文对H5N8亚型禽流感的病原学、致病性、传播途径以及国内外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为H5N8亚型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023年01期 v.43;No.313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宿主后引起相关信号通路变化的研究进展

    陈阊峥;汤德元;杨志刚;晏仁潭;韩超逸;罗柳;廖正波;袁盛林;陈旭;

    日本乙型脑炎(JE)是一种神经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中枢性神经炎症,尚未完全了解其致病机制,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人们对于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感染后引起的相关信号通路变化进行深入研究,许多信号通路传导机制不断被发现,但仍缺乏系统性的探究,本文就JEV感染后引起的相关信号通路变化研究做综述总结,为JE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1期 v.43;No.313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核孔复合体在病毒入核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凌月欢;王浩;刘宏艳;李艳;

    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病原感染与机体防御机制之间的激烈战争。当病毒入侵机体并进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将被其挟持以完成病毒的自我复制和传播,因此辅助病毒复制的宿主因子是影响病毒复制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核内复制的病毒来说,病毒基因组入核是其复制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核孔复合体蛋白在病毒复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系统地了解细胞与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为开发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本研究根据近年来对病毒入核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特征,细胞核转运过程,病毒入核的多种策略以及核孔复合体和相关核孔蛋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为相关病毒防治研究提供系统深入的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v.43;No.313 20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包虫病防治上的应用

    徐路阳;张倩;何冉;

    纳米材料与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寄生虫病的防治中。目前,包虫病的诊断主要采用影像学技术和免疫学方法,影像学技术价格相对较高,且灵敏度有限,对于小包囊无法诊断,免疫学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用于包虫病治疗的药物存在水溶性较低的问题,导致药效不佳;用于终末宿主犬的免疫疫苗还在研制当中。因此,寻求高效、迅速和经济的防治手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纳米材料具有生物活性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纳米探针、纳米生物传感器等疾病检测设备的研制、药物递送载体的合成、纳米佐剂疫苗的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包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包虫病的诊断、药物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3年01期 v.43;No.313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