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正>《中国兽医学报》1981年创刊,原名《兽医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畜牧兽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性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常设栏目:研究论文(预防兽医学、人兽共患病、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动物科学),综述及简讯等。主要报道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等。本刊为月刊,A4开本,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3年04期 v.43;No.316 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区(PEDV-RBD)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伊立超;郝嘉翼;邹万成;李乐天;姜宇航;张爽;娄安钢;李昌;金宁一;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重组蛋白(PEDV-RBD),将其免疫3周龄断乳仔猪,分析其免疫原性。将PEDV-RBD P3代重组杆状病毒接种到悬浮SF9细胞中,收获后离心取上清液,将上清液超速离心浓缩重组蛋白。将仔猪分为免疫组、空载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分别用制备的重组蛋白、空载体表达产物和单纯佐剂免疫仔猪。结果显示,免疫后8周,PEDV-RBD重组蛋白组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效价达1∶12 800,中和抗体平均效价1∶284,最高达1∶512。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双阳性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激发仔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该研究为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43;No.316 64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7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F基因TB Green Ⅱ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郭兵;王海凤;李妍;张玥;陈彪;秦建华;

    为了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进行准确定量检测,针对BRSV F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pMD19T-BRSV-gF重组质粒,以其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建立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BRSV检测。结果显示,针对BRSV F基因建立的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5 2;灵敏度高,BRSV最低检测限达3.9×10~1 copies/μL;特异性良好,可特异性检测出BRSV,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扩增呈阴性;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对BRSV的阳性检出率(26%)明显优于常规PCR方法(14%)。结果表明针对BRSV F基因建立的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适合BRSV的临床检测。

    2023年04期 v.43;No.316 648-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猪主要腹泻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闫晓光;丁庆文;任豪杰;张宇航;李泽辉;胡慧;

    为建立检测猪主要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试验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 TGEV)M基因、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 PSV)VP1基因、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N基因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N基因的序列,分别设计相应的引物,构建4种病毒的阳性质粒。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建立了检测猪主要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并确定了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PSV、TGEV、PDCoV和PEDV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37×10~2,1.44×10~2,1.51×10~2和1.56×10~2拷贝/μL。而扩增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猪瘟病毒(swine fever virus, CSFV)、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 PRV),结果均呈阴性,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扩增4种病毒的阳性质粒,3次均出现同样的目的条带。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采集的48份腹泻猪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品,结果检测出2份PSV、7份PDCoV和11份PEDV,与单重RT-PCR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1.66%。同时发现2份PSV和PDCoV混合感染,3份PEDV和PDCoV混合感染,2种检测方法对混合感染检测结果相一致。对2份阳性样品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与检测结果相符合。本试验建立了检测猪主要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为临床检测PSV、PDCoV、TGEV、PEDV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2023年04期 v.43;No.316 654-659+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羊干扰素α和γ融合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

    韩颖;李秀丽;豆子航;郭笑然;雷白时;袁万哲;赵款;

    为进一步探究羊干扰素α和γ的抗病毒活性效果,根据GenBank羊IFN-α和IFN-γ基因序列,使用Linker连接合成目的序列,成功构建了3种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viIFN-γ、pET28a-OviIFN-α、pET28a-OviIFN-γ/α并进行原核表达。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和RT-qPCR测定重组蛋白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在牛肾细胞(MDBK)以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中有抗病毒活性,且rOviIFN-α/γ的抗病毒效果最优;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能够显著上调MDBK以及Vero细胞中4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FN stimulated genes, ISGs)的mRNA转录水平,且rOviIFN-α/γ对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上调水平最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表达的重组蛋白都具有抗病毒作用,其中串联表达的重组蛋白抗病毒活性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水平较高。

    2023年04期 v.43;No.316 660-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禽脑脊髓炎病毒方法的建立

    谢志勤;谢芝勋;张艳芳;范晴;谢丽基;万丽军;罗思思;李孟;张民秀;曾婷婷;黄娇玲;王盛;李丹;韦悠;李小凤;任红玉;阮志华;

    旨在建立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AEV)的方法,并实现对AEV绝对定量检测。根据已发表的AEV的VP1基因为靶序列,在其保守区域内设计了特异性扩增的引物和探针序列,应用合成的引物和探针建立ddPCR检测AEV方法,并测定其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建立方法的最佳引物终浓度为1.0μmol/L,探针终浓度为0.5μmol/L,退火温度为58℃。特异性测试结果,本方法只检出AEV,没有检出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偏肺炎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且无交叉反应。灵敏性结果显示,本方法对pMD18-AEV重组质粒DNA最低检测限为5.9拷贝/μL,敏感性高。用4个连续稀释的pMD18-AEV重组质粒DNA的拷贝数的对数值与ddPCR检测的拷贝数的对数值绘制绝对定量曲线,其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4),结果稳定。3次重复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复性好。对采集的病鸡临床样品65份进行dd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AEV阳性检出率均为4.62%(3/6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检测AEV特异性高、灵敏好和稳定可靠,为绝对定量检测AEV提供了技术手段,对有效防控AEV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43;No.316 668-673+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携带遗传标记的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樱桃谷北京鸭再现短喙与矮小综合征

    李勇霖;王昱;张伟;周扬;李玉峰;蒋志伟;张建军;朱国强;王建业;

    为了阐明是否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 NGPV)单独感染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SBDS)的所有临床症状,并进一步解析NGPV致病机理。本研究中,基于NGPV分离株SDJN19,构建了携带遗传标记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JNm。pJNm质粒转染9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胚拯救出感染性病毒rJNm。rJNm半数致死量(ELD_(50))达到5×10~(6.25)/mL,与亲本株接近。rJNm感染2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SBDS的所有典型临床特征,包括短喙、舌头外伸、生长迟缓、站立行走困难等。试验还表明rJNm能够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感染鸭依旧表现出典型的SBDS特征。水平接触组鸭在感染后31 d能够同时在体内检测出高的病毒载量和高水平血清沉淀抗体,预示着NGPV可以持续性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本研究结果表明SBDS确系NGPV感染所致,为研制针对性的预防性生物制剂以及深入解析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04期 v.43;No.316 674-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RISPR/Cas13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徐晴晴;王峰;王文秀;莫玲;沈志强;

    为了快速、准确和简便地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CIAV的VP2基因设计了特异的RPA引物和用于LwCas13a反应系统的crRNA,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CIAV的CRISPR/Cas13a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复合性。结果显示,该法对感染鸡的其他常见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无交叉反应;灵敏度为50 copies/μL;与PCR的检测结果有很好的符合率。本研究建立的CRISPR/Cas13a检测方法配合试纸条显色在1.5 h内可对CIAV进行快速的鉴别诊断,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净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年04期 v.43;No.316 68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禽白血病髓细胞样瘤细胞的鉴别与误诊分析

    何书海;张晒;邢一科;成子强;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subtype J avian leukemia virus, ALV-J)诱导的髓细胞样瘤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髓系细胞很相似,为明确两者的形态差异和减少对禽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误诊,对ALV-J人工感染病例和自然感染病例中的髓细胞样瘤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将其与正常鸡髓系细胞进行了鉴别和分析。结果表明,ALV-J感染鸡的血液、肝脏、脾脏和法氏囊等器官中髓细胞样瘤细胞主要是含有粗大嗜酸颗粒的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胞核约占细胞体积的1/2,胞核偏在、未分叶,可见病理核分裂象,其在石蜡组织切片中直径为8~10μm,在血涂片中直径12~14μm;正常幼龄鸡的肝脏、肾脏、法氏囊等器官中也有数量不等的晚幼粒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上与髓细胞样瘤细胞很相似,胞浆中含有较多细小的嗜酸颗粒,但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小,胞核约占细胞体积的1/3;其在石蜡组织切片中直径为5~8μm,血涂片中未见。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中应依据细胞大小、核型以及胞浆成分等特征对髓细胞样瘤细胞进行鉴别,同时应结合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来确诊J亚型禽白血病。

    2023年04期 v.43;No.316 68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赵佳;郭梦娇;张成成;薄宗义;楚电峰;曹永忠;吴艳涛;张小荣;

    建立了一种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抗体终点滴度(end-point titer, ET)的间接ELISA方法,以应用于监测鸡免疫疫苗或者感染野毒后的抗体。以大肠杆菌表达的IBV核衣壳(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SPF鸡血清和感染IBV的SPF鸡血清分别作为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对照,优化确定出ELISA的各项技术参数。对66份SPF鸡血清进行测试,确定了阴、阳性S/P临界值为0.385。特异性试验表明包被抗原与其他常见病原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0%。选取了50份临床血清样品,通过阳性-阴性阈值(positive negative threshold, PNT)基线确定ET值,建立了固定血清稀释倍数(1∶500)处S/P值与ET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为0.959 3(P<0.000 1)。通过检测2个商品鸡群在1~49日龄不同时间点采集的461份血清样本,比较了建立的IBVN-ELISA方法与IDEXX公司提供的商品化试剂盒。本研究建立的IBVN-ELISA方法与该商品化试剂盒相比总体符合率为93.06%,抗体滴度的消涨趋势基本一致,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9.75%和100.00%(P<0.000 1)。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是一种良好的检测方法。

    2023年04期 v.43;No.316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犬圆环病毒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董杰;刘若寒;李守军;周沛;

    建立了犬圆环病毒(canine circovirus, CanineCV)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PCR方法克隆CanineCV Rep基因中的高保守区,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217 bp,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构建PCR检测阳性参考质粒,并用阳性参考质粒,进行各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的标准曲线呈现出较高拟合性的线性回归,R~2值为0.999 5;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为3.88×10~1 copies/μL;在重复性试验中,组内和组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该方法对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流感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腺病毒2型、犬冠状病毒等犬常见病原的检测均无交叉反应;临床样本检测表明,所建立的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对CanineCV的阳性检出率为2.82%(5/177),高于普通PCR检测的CanineCV阳性率1.13%(2/177)。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用于快速检测CanineCV的EvaGreen qPCR方法,该方法安全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作为CanineC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工具。

    2023年04期 v.43;No.316 699-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株黄牛源多源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转铁结合蛋白B结构预测

    朱玉红;张疏桐;李志玲;徐雨蓓;杨雪赢;张贵东;韦国山;甘玲;郭建华;

    为确定引起肺炎病死黄牛的病原,从牛鼻拭子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多源曼氏杆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7.0对巴氏杆菌科细菌的16S rDNA和巴氏杆菌科、奈瑟菌科细菌的转铁结合蛋白B(TbpB)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对TbpB进行了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分离株16S rDNA基因序列与牛曼氏杆菌ZY190616株、肉芽肿曼氏杆菌ATCC49244株、多源曼氏杆菌10299株相似性最高,位于同一簇内,相似性超过97%;分离株TbpB序列与溶血曼氏杆菌、多源曼氏杆菌相似性较高,位于同一簇内,但与其他菌的TbpB序列相似性较低;TbpB结构模拟显示其序列与已经测定结构的溶血曼氏杆菌TbpB序列相似性较高。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对头孢哌酮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该分离菌株致死量约为2×10~9CFU。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多源曼氏杆菌,其TbpB序列与溶血曼氏杆菌和多源曼氏杆菌相似性较高。本研究为后续毒力基因相关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年04期 v.43;No.316 706-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5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副猪嗜血杆菌冻干保护剂

    蔡国华;周明光;张迪;戴昕燕;潘建刚;徐晓娟;何启盖;蔡旭旺;

    旨在对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冻干保护剂进行优化,提高菌株在冷冻干燥后的存活率。以冻干存活率为评价指标,对配方中甘油、海藻糖、甘露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牛血清白蛋白(BSA)等5种成分缺失,考察其对副猪嗜血杆菌冻干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单因素变量试验,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脱脂奶粉、甘油、海藻糖的添加比例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配方中甘油、海藻糖缺失后,副猪嗜血杆菌冻干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Box-Behnken试验结果进行回归模型拟合,得到最佳添加比例为脱脂奶粉6.8%、甘油2.2%、海藻糖2.7%,具体配方成分及添加比例为脱脂奶粉6.8%、甘油2.2%、海藻糖2.7%、PVP 0.5%。使用优化后配方进行冻干验证,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平均冻干存活率为79.20%,与预测值(80.87%)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模型可靠。上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冻干保护剂可显著提高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冷冻干燥后的存活率。

    2023年04期 v.43;No.316 713-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株梅花鹿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李俊锋;赵自亮;朱桓奕;田宇森;王迎平;冯旭东;刘霞;赵光伟;张立武;杨晓伟;

    为确定重庆地区1株患病梅花鹿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集病死梅花鹿肺脏,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以及生长曲线等主要特性进行分析。致病菌经鉴定为化脓隐秘杆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皮下和腹腔均能感染并产生典型症状,病死小鼠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产生坏死、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6.80×10~(10) CFU/mL,将其命名为YC-1;毒力基因检测显示,YC-1菌株具有2个神经氨酸酶(NanH、NanP)、2个菌毛蛋白(FimA、FimE)和1个溶血素(PLO)共5个毒力基因,其中PLO全长1 605 bp(GenBank编号OK513198),氨基酸进化树与霍加狓源化脓隐秘杆菌最为接近;药敏试验显示,YC-1对多种抗生素均敏感,耐药特征不明显;细菌的生长曲线显示在37℃,含有5%胎牛血清的TSB培养基中,培养6~10 h为该菌的对数生长期。本试验解析我国梅花鹿源化脓隐秘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深入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预防制剂。

    2023年04期 v.43;No.316 720-725+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9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致病力

    张宜辉;曹菲菲;刘康军;尹文兵;李建基;董俊升;崔璐莹;孟霞;朱国强;王亨;

    为探究肺炎克雷伯菌诱导大鼠乳腺炎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妊娠Wistar大鼠经乳头导管在第4对乳腺中接种肺炎克雷伯菌建立乳腺炎模型,分别在感染后6,12,24 h采集外周血和乳腺组织,用于血常规、乳腺组织细菌载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乳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与感染12 h时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在乳腺中的数量在24 h时极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及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在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大鼠乳腺炎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04期 v.43;No.316 726-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保定地区羊源致病性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性与耐药性分析

    林倩颖;侯铭源;贾丽;杨明;武英豪;李连敏;袁丽宁;马玉忠;杨威;

    为探究保定地区羊源致病性粪肠球菌的致病性与耐药程度,采集30只同时发生肺炎与腹泻的病羊肝脏、肺脏等内脏器官,进行病理学观察及病原体的分离培养、溶血性鉴定、16S rRNA测序、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7株致病性粪肠球菌,分离率为56.67%(17/30)。在这些菌株中,检测出6种毒力基因,其中ac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100.00%(17/17)。分离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4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为100.00%(17/17);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G等3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76%(2/17),11.76%(2/17)和0.00%(0/17)。耐药基因中,大环内酯类ermB基因检出率为100.00%(17/17),未检出β-内酰胺类基因TEM。本研究为羊源致病性粪肠球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2023年04期 v.43;No.316 73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As_2O_3对大鼠BRL-3A和RH-35细胞TRβ1和Cyclin D1因子的影响

    王炼;王雪飞;刘丹;耿敏杰;郭志伟;崔娜;刘建平;夏雅娟;杨英;

    为了探明As_2O_3对大鼠肝脏细胞系BRL-3A和肝癌细胞系RH-35中TH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因子TRβ1和TRβ1的下游因子Cyclin D1的影响,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种细胞中TRβ1和Cyclin 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As_2O_3作用BRL-3A细胞12 h, 1.563μmol/L组TRβ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Cyclin D1表达显著升高(P<0.01);6.250μmol/L组TRβ1表达明显降低(P<0.05)、Cyclin D1表达显著降低(P<0.01)。As_2O_3作用24 h, 1.563μmol/L组TRβ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6.250μmol/L组TRβ1显著升高(P<0.01),Cyclin D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As_2O_3作用48 h, 6.250μmol/L组TR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各组Cyclin D1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基因表达结果与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2)与对照组相比,As_2O_3作用RH-35细胞12 h,各组TRβ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As_2O_3作用RH-35 24 h, 1.563μmol/L组TRβ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其余组显著升高(P<0.01)。As_2O_3作用48 h, 3.125和6.250μmol/L组TR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1.563μmol/L组明显降低(P<0.05)。As_2O_3作用RH-35 12,24,48 h,各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基因结果与蛋白结果基本一致。表明As_2O_3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引起大鼠肝脏细胞系BRL-3A和肝癌细胞系RH-35 TRβ1的水平异常,进而干扰Cyclin D1的水平。

    2023年04期 v.43;No.316 74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剂量白酒糟对山羊瘤胃发酵、菌群结构及炎性基因的影响

    张余蓬;郭灵君;罗怡茜;张芝金;李亚均;朱瑞;张德志;李前勇;

    旨在研究饲喂高剂量(65%,75%)白酒糟对3月龄山羊瘤胃发酵、菌群结构及炎性基因的影响,试验选择15只日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本地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65%白酒糟组和75%白酒糟组,5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65%,75%的白酒糟日粮,正试期90 d。采用气质联用法、ELISA法依次检测参试山羊瘤胃液VFA、组胺和LPS浓度,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瘤胃液16S rDNA测序,qRT-PCR法测定瘤胃组织中p65、COX2、VCAM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65%和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pH和总VF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乙酸、丁酸及乙酸/丙酸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组胺和LPS浓度显著上升(P<0.01)。2)65%和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微生物中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占总门类的90%以上,丰度最高的科、属为普雷沃菌,且普雷沃菌丰度会随着白酒糟饲喂量的增多呈上升趋势。3)65%和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组织炎性基因p65、COX2、VCAM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饲喂65%和75%白酒糟会降低山羊瘤胃的发酵功能,一定程度上使瘤胃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降低;瘤胃液LPS和组胺浓度升高,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中的p65、COX2 2个途径引起瘤胃上皮的炎症。

    2023年04期 v.43;No.316 748-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FADV-4感染LMH细胞STING依赖的干扰素及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动态变化

    李小凤;谢芝勋;阮志华;范晴;谢志勤;武晓倩;韦悠;张民秀;李丹;万丽军;李孟;

    为了探讨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依赖的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在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感染鸡肝癌细胞(LMH)后的表达量情况。试验将FADV-4感染LMH细胞,观察病变,收集感染后24,48,72,96,120 h的细胞样品,抽提RNA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监测FADV-4病毒复制情况及STING、TANK连接酶(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α(INF-α)、干扰素β(INF-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FADV-4感染LMH细胞24 h后,细胞开始出现病变迹象,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变圆变亮、脱落、死亡等典型病变。病毒在24~48 h快速增殖,72 h出现增殖高峰(9.13×10~(10 )copies/μL),96~120 h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STING和IRF7的表达量在感染72 h后显著上调(P<0.05),96~120 h极显著上调(P<0.01);其中TBK1表达量在24~72 h上调,96~120 h下调;INF-α、INF-β、IL-6和IL-8在感染后期表达量与对照组的相比极显著上调(P<0.01),分别上调44.30,63.85,89.23,75.34倍;炎症因子IL-1β表达量在感染后先降低后有升高趋势。说明FADV-4感染LMH细胞后,STING介导的信号通路识别受体被激活,诱导INF-α、INF-β、IL-6和IL-8表达水平上调表达抑制病毒复制,IL-1β表达水平下调表达降低病毒对宿主的损伤。

    2023年04期 v.43;No.316 757-76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甘草多糖抗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致断乳仔鼠肾损伤的作用

    孙雨昕;温冉;宫新城;史万玉;王晓丹;

    为了探讨甘草多糖(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GP)对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mancozeb, MCZ)致断乳仔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将50只孕0 d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代森锰锌组、甘草多糖低剂量组、甘草多糖中剂量组、甘草多糖高剂量组,每组10只,共5组。从孕0 d起,空白对照组早晚灌服0.1 mL的生理盐水;代森锰锌组早上灌服150 mg/kg的代森锰锌,晚上灌服0.1 mL的生理盐水;甘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天早上灌服150 mg/kg的代森锰锌,晚上灌服50,100,200 mg/kg剂量的甘草多糖。在仔鼠21 d时处死仔鼠并收集其血液和肾脏组织。计算肾脏指数;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切片;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水平,肾脏组织中T-AOC、SOD、MDA、GSH-Px水平;ELISA法检测GPX4、FSP1、TGF-β1蛋白水平;qPCR法检测GPX4 mRNA、NOX4 mRNA、NF-κB p65 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断乳仔鼠的相关指标变化与甘草多糖缓解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致断乳仔鼠肾损伤保护作用的剂量并不完全呈剂量依赖关系,多数呈非单调剂量关系(nonmonotonic dose relationship, NMDR);甘草多糖剂量组中,随甘草多糖剂量的增加,肾脏指数、T-AOC、TGF-β1蛋白、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变化呈剂量依赖关系;体质量、SOD、NOX4 mRNA、NF-κB p65 mRNA水平变化呈“U”型关系;MDA、GSH-Px、GPX4蛋白、FSP1蛋白水平变化呈“倒U”型关系;且甘草多糖各剂量组的变化与代森锰锌相对空白组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综上表明,甘草多糖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对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耐受力缓解妊娠期暴露代森锰锌诱导的断乳仔鼠的肾损伤,且与甘草多糖的剂量呈非单调剂量关系。

    2023年04期 v.43;No.316 763-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猫肾脏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研究

    郭译文;廖云;蒋怀德;周振雷;杨德吉;赵艳兵;邓立新;史超颖;姚大伟;

    确定猫肾脏CT多期增强扫描最佳造影剂使用剂量、注射速率及延迟时间。选择不同剂量的碘海醇(350,400,450,500 mg I/kg)及注射速率(3,4 mL/s)对猫肾脏进行造影,动态扫描测量主动脉、肾皮质CT值,计算主动脉、肾皮质CT增强值(ΔCT),通过比较主动脉及肾皮质ΔCT的变化确定最佳造影条件。使用最佳造影条件对猫肾脏进行造影,动态扫描并绘制肾脏时间—密度曲线,统计肾皮质达峰时间T_(CP)、肾皮质与肾髓质CT值相近的起始时间T_(NP)、观察造影剂排泄至肾盂和膀胱的情况,并计算肾皮质达峰时间与注射时间的差值ΔT_(CP)、肾皮质与肾髓质CT值相近的起始时间T_(NP)与T_(注射)的差值ΔT_(NP),最终确定各期最佳扫描延迟时间。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造影剂剂量为450 mg I/kg、注射速率3 mL/s,该条件下主动脉及肾皮质ΔCT值较高。计算得出ΔT_(CP)平均为11 s,ΔT_(NP)平均为26 s,各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T_(皮髓期延迟)=T_(注射)+10 s,T_(实质期延迟)=T_(注射)+26 s,T_(排泄期延迟)=2 min,T_(膀胱期延迟)=4 min。按照上述条件可获得满意的猫肾脏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

    2023年04期 v.43;No.316 77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益生菌固态发酵料对羔羊断奶前、后血液免疫、抗氧化指标及粪便消化酶的影响

    郭云霞;丁亚伟;徐艳辉;王海玉;李月;郝庆红;郄艳菊;段春辉;刘月琴;

    旨在探讨益生菌发酵料对羔羊断奶前、后血液免疫、抗氧化指标、生长激素及粪便酶活的影响。选取48只体质量相近、健康45日龄哺乳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断奶前试验羊随母哺乳+颗粒料,断奶后只饲喂颗粒料。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5%(Ⅰ组),10%(Ⅱ组),15%(Ⅲ组)发酵饲料,试验期20 d。于断奶前(0 d)和断奶后(4 d)取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断奶前试验Ⅱ组白细胞(WBC)、嗜酸粒细胞(NEU)、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丙二醛(MDA)极显著降低(P<0.01),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显著提高(P<0.05);Ⅲ组白介素6(IL-6)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胰岛素(INS)显著提高,白介素IL-1β(IL-1β)无差异(P>0.05);断奶后试验Ⅲ组IL-1β极显著下降(P<0.01),TNF-α、IgM和GSH-Px显著提高(P<0.01);Ⅱ组IL-6和MDA显著降低(P<0.01),IgG显著提高(P<0.01);与断奶前相比,断奶后各组血清IL-1β、IgM、IGF-1显著提高(P<0.01),SOD显著降低(P<0.01);Ⅱ组断奶前、后纤维素酶、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10%发酵料可显著增加断奶前、后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改善消化酶活性,促进羔羊生长。

    2023年04期 v.43;No.316 77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玉米和玉米淀粉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影响

    黎梦;王奕;何家建;魏立民;陈婷;习欠云;孙加节;张瑾;张永亮;

    旨在探究玉米和玉米淀粉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将72只28日龄断奶大白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公、母各半),每个重复18只,分4栏饲养。分别饲喂玉米饲料和玉米淀粉饲料,预饲7 d,正式试验21 d。试验结束时检测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道pH值、肠道绒毛形态、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显示,淀粉组仔猪平均日增质量和体质量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平均日采食量减少。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玉米组相比,淀粉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机体代谢受到抑制。淀粉组十二指肠pH值极显著上升(P<0.01),且HE切片显示十二指肠绒毛密度和细胞数明显减少。QRT-PCR检测肠道黏膜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与玉米组相比,淀粉组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闭锁蛋白(OCLN)和闭合蛋白(CLDN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表明肠道屏障发育受到抑制。Wnt信号通路活性检测显示,淀粉组Wnt家族成员10b(Wnt10b)、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大蛋白(CyclinD1)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与蛋白检测结果相符,表明仔猪肠道黏膜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受到抑制。综上所述,相对于玉米饲料,玉米淀粉饲料会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肠道屏障的发育影响肠道健康,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比较2组饲料的营养成分,其中淀粉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低于玉米组,其可能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肠屏障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3年04期 v.43;No.316 786-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岭牛MEF2C基因克隆与差异表达性分析

    孙金魁;许厚强;黄勇;李永;熊讯;

    旨在分析牛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C(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C)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以关岭牛为试验材料,扩增MEF2C基因CDS区,对MEF2C基因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RT-qPCR检测MEF2C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牛MEF2C基因的CDS区全长为1 326 bp,编码441个氨基酸。MEF2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8 kDa,理论等电点为7.71,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含有1个MADS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显示MEF2C主要位于细胞核(60.90%)。牛MEF2C基因与牦牛同源性较近,与火鸡的同源性较远。RT-qPCR结果表明,MEF2C基因在关岭牛和杂交牛的7个组织中皆可表达,在肺脏和脾脏中差异极显著(P<0.01);心脏和肝脏以及背最长肌中差异显著(P<0.05);在成年牛的脾脏和心脏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犊牛(P<0.01);其他组织在犊牛阶段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成年牛阶段(P<0.01)。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MEF2C基因的表达量在0,12,24,48 h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时间段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MEF2C基因在关岭牛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MEF2C基因对关岭牛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挖掘地方种质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3年04期 v.43;No.316 794-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内网质应激反应:调控天然免疫信号传导抵御病毒感染的枢纽

    曹宏伟;张柯慧;李淑红;仇华吉;李素;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是细胞为应对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聚集以及钙离子平衡紊乱等状况,而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内质网过载反应和Caspase-12介导的凋亡通路等信号途径的反应过程,是细胞的一种保护性应激行为。ERS主要通过激活细胞内UPR,促进内质网正常功能的恢复。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劫持”细胞内质网合成大量病毒蛋白,加之细胞自身蛋白合成的需求,内质网中蛋白质合成超出了细胞的正常处理范围,造成大量未折叠或者错误折叠蛋白的积聚,接着诱导ERS和激活UPR。ERS作为细胞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在机体抗病毒感染和调节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ERS的产生及功能、ERS与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交互调控以及ERS诱导的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抗病毒策略提供新思路。

    2023年04期 v.43;No.316 804-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体外高效增殖研究进展

    雷白时;薛拥志;李秀丽;包银莉;张武超;赵款;袁万哲;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 PCVDs)主要通过疫苗产品进行预防,病毒增殖水平与疫苗研发密切相关,随着新发病原PCV3和PCV4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对于实现此类病毒体外高效增殖,已经成为开展相应病毒病原学、发病机制及其疫苗研究方面的瓶颈。鉴于4种猪圆环病毒(PCV)在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等方面的相似性,现对其中已实现体外培养的PCV2,在促进其病毒增殖方面的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提升现有PCV2增殖水平,并对实现PCV3或PCV4的体外培养提供助力,从而促进PCV疫苗的研发和相关病原学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2023年04期 v.43;No.316 812-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分子影像技术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向前;王晓艳;吴智敏;周青青;周涵;邓干臻;

    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各种医用成像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分子影像技术呈现出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分子影像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影像技术主要为解剖结构变化的局限,使现代影像诊断技术深入到了生命有机体的微观层面,实现了结构影像向功能影像的延展,为精准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基于小分子纳米粒子、肽、抗体和适体修饰的显像剂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迅速推进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一些技术已应用于医学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分子影像技术在兽医临床诊疗中也有重大突破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研究着重阐述对比增强超声、近红外光学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影像技术,旨在提示和促进兽医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2023年04期 v.43;No.316 818-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迷走神经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研究进展

    杨彪;王语涵;付延;陈明星;李佳佳;吴建云;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互作关系,迷走神经对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迷走神经传入神经末梢感知炎症区域或周围的炎症因子,并将信号传递到脑干神经核,而后传递到下丘脑和前脑区域;传出纤维则通过胆碱能信号调控炎症免疫。本研究就迷走神经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神经调控免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43;No.316 825-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变剪接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魏嘉瑞;代相鹏;张胜;李子义;

    小鼠的早期胚胎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受到精细调控的生命过程,包括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胚胎发育等顺序发生事件。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是指将一个前体mRNA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AS作为提高基因转录组复杂性和蛋白质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对于调控个体和胚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AS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AS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相关剪接因子及其敲除影响胚胎发育的事件。

    2023年04期 v.43;No.316 83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禽类疾病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翁林健;曾庆节;黄恩福;殷超;魏庆;谢贤华;梁海平;黄建珍;

    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基因表达或表型出现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学可以解释经典遗传学所不能解释的遗传现象,因此近来大量表观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被报道。表观遗传效应在哺乳动物模型中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在禽类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较少。禽类作为重要的农业动物,其疾病不仅会对其自身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会影响养殖户经济收益。因此,本研究综述了一些危害较大的禽类传染病和营养代谢病,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禽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04期 v.43;No.316 836-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产朊假丝酵母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

    齐慧宇;王瑞;盛开彦;王汝琦;张晶;沈景林;

    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影响饲料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强。产朊假丝酵母蛋白饲料以农业副产物等为原料,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为发酵菌种,通过固体发酵或液体发酵制备获得,作为动植物源性蛋白饲料的替代品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并能提高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利用率。它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维持动物生长性能、维护肠道健康、维持瘤胃功能、缓解饲料中霉菌毒素危害等作用。本研究总结了产朊假丝酵母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功能,为开发利用新型蛋白源提供选择。

    2023年04期 v.43;No.316 844-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