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天鸿;邹映雪;冯嘉轩;李金斗;丁佳欣;张頔;于喜冰;陈铭桦;丁壮;
将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刺激鸡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产生的外泌体(NDV Ex)静脉注射7日龄SPF雏鸡,通过体内成像观察NDV Ex在体内蓄积情况与主要分布器官,qPCR检测NDV Ex作用下肺脏、脾脏、肝脏病毒载量变化与Ⅰ型干扰素的表达量变化,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表型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在NDV Ex作用下吞噬能力的变化,评估NDV Ex在鸡体内对NDV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静脉注入NDV Ex后荧光主要分布于肺脏;qPCR结果显示NDV Ex可以促进NDV的体内感染,并抑制肺脏、脾脏与肝脏中Ⅰ型干扰素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有关细胞因子(IL-1β、IL-6和iNOS)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NDV Ex抑制了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2023年05期 v.43;No.317 849-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铭桦;李金斗;陈凯楠;丁佳欣;邹映雪;冯嘉轩;张頔;徐小洪;丁壮;
为探究去甲基化转移酶ALKBH5对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慢病毒干扰细胞系和转染过表达质粒改变DF-1细胞中ALKBH5的表达量,采用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方法检测细胞感染NDV NA-1毒株后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基因转录、翻译和病毒粒子释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筛选ALKBH5下游免疫因子相关靶基因。结果表明,沉默ALKBH5使NDV NP基因转录、翻译和病毒粒子释放水平明显上升;过表达ALKBH5抑制NP基因转录、翻译和病毒粒子释放;沉默ALKBH5使IL-10、IRF1等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升而抑制MDA5、IFN-β等基因的转录。结果证实,ALKBH5可能通过影响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IL-10、MDA5等相关免疫分子而负调控NDV的复制。
2023年05期 v.43;No.317 857-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邹映雪;黄天鸿;冯嘉轩;丁佳欣;陈铭桦;陈凯楠;郭春红;张頔;丁壮;
布鲁菌病的传统疫苗存在接种后干扰血清学诊断及可能出现毒力返强等缺点,严重干扰疫病监测,影响疫病净化。因此,本研究基于新城疫病毒样颗粒(ND virus like particles, ND VLPs)载体平台,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GPI锚定策略,以免疫增强因子IL-2、高保守性的保护性抗原蛋白L7/L12(来源猪种S2株)和羊种BCSP31蛋白(来源羊种M5株)为靶点,构建绿色、安全的布鲁菌二联嵌合型病毒样颗粒新型疫苗候选株(BCSP31-L7/L12-IL-2 cVLPs)。PCR及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表达IL-2和L7/L1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cVLPs各组分蛋白正确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表面展示纤突结构、大小约为100 nm的粒子,表明布鲁菌二联嵌合型病毒样颗粒BCSP31-L7/L12-IL-2 cVLPs构建成功。
2023年05期 v.43;No.317 86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田占云;崔川;李明珠;白若曼;安满鑫;袁万哲;李丽敏;
为建立一种检测A型塞内卡病毒(SVA)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本研究制备了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使用重组VP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利用酶标单克隆抗体2D4~E作为标记抗体,对阻断ELISA的各个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所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类,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抗原的最适包被质量浓度为4 mg/L;最佳封闭液为1%BSA;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4;酶标单抗2D4~E最佳稀释倍数为1∶3 200;避光显色时间为10 min。该ELISA方法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血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血清、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且灵敏性较好。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阻断ELISA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6%。利用该方法与间接免疫荧光(IFA)共同检测91份临床猪血清样本,总符合率为97.8%(89/91)。对河北部分地区372份猪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VA抗体阳性率为7.8%(29/372),且在春夏两季阳性检出率比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该阻断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上猪血清样品的检测,为SVA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3年05期 v.43;No.317 872-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张洪亮;王凤雪;刁志凯;李桂梅;黄娟;温永俊;单虎;
为了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变异株3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缺失对感染宿主细胞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PR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将PRV SD-2017ΔgE/gI/TK株接种PK-15细胞,运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PRV感染细胞后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数据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亲本毒株PRV SD-2017感染组比较,SD-2017ΔgE/gI/TK感染组共鉴定到1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个蛋白上调,12个蛋白下调;与传统疫苗株Bartha-K/61比较,SD-2017ΔgE/gI/TK感染组共鉴定到17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57个蛋白上调,19个蛋白下调。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紧密连接、RNA降解途径、核糖体生物发生、B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中ATP2A1、KDM8、Eri1、XRCC6、DNM2和PYCR2等差异蛋白参与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和自噬相关功能。通过Western blot验证了MYLPF、ERI1、XRCC6和GAMT的表达情况与TMT比率一致,证明了该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PRV变异株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880-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魏立翔;高之煜;曹鑫艳;刘良波;张辉;闫卫疆;肖非;孙雪梅;盛金良;张彦兵;孙延鸣;
为研究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后肺组织TRIF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集相同月龄健康仔猪肺组织和临床PRRSV感染仔猪肺组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采集的样品进行PRRSV orf7和TRIF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并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TRIF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模式。结果显示,PRRSV感染组肺组织中TRI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RRSV感染组肺组织中TRI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90.5%,对照组为95.2%,其中在第7甲基化位点,PRRSV感染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TRIF基因在PRRSV感染中的差异表达奠定了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88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米日古丽·买吐送;常晓冉;张群;章凡;胡俊英;张芷源;张福慧;王倩颖;王新平;
根据从病牛体内分离的国内首株D种库布病毒(Kobuvirus, KoV)的基因组序列,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L蛋白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中,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KoV-L。将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DE3)中,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GST-L。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与弗式佐剂混合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采集血清效价较高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过筛选和4次亚克隆获得3株能够稳定分泌抗L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显示,3F3和4G10单抗的亚型为IgG1,4F5单抗亚型为IgG2a。特异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获得的3株单克隆抗体均可以特异性检出D种KoV抗原。利用蛋白截断技术与Western blot方法确定了3株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进一步通过肽扫描法和间接ELISA方法确定了3F3、4F5和4G10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分别为L蛋白氨基酸序列中的~(97)RICAKTLPGPWHS~(107)、~(105)GPWHSKLTKAERIF~(118)和~(13)ERPFHYSLPKPSS~(25)部位。本研究首次获得了抗D种KoV的3株单克隆抗体,并确定了其抗原表位位点,该结果为库布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建立、致病机制以及L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893-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任云鑫;汤承;岳华;
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syndrome, BRDC)的重要病原,为建立一个基于恒温隔绝式RT-PCR(insulated isothermal RT-PCR,iiRT-PCR)的方法实现现场检测BPIV3,本研究根据BPIV3 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优化检测体系和预混检测试剂,成功建立了能够检测BPIV3 A,B和C 3种基因型的iiRT-PCR方法。该方法只能特异性检出BPIV3,而对牛冠状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腺病毒3型、牛鼻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等无关病原不检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构建的重组质粒阳性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4.23 copies/μL。重复性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7%~1.73%和2.16%~2.58%。采用建立的iiRT-PCR方法和报道的2种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020-2021年采集自我国内蒙古、河南、宁夏、山西、四川和福建6个省的141份患BRDC肉牛鼻腔棉拭子样本和50份患BRDC牦牛肺脏样本进行检测,iiRT-PCR方法自肉牛样本中检出55份BPIV3阳性(阳性率为39.01%),自牦牛样本中检出22份BPIV3阳性(阳性率为44.00%),而2种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自肉牛样本中分别检出40份和48份BPIV3阳性(阳性率为28.39%和34.04%),自牦牛样本中分别检出15份和19份BPIV3阳性(阳性率为30.00%和38.00%),iiRT-PCR检测结果优于2种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将优化的各检测试剂预混后配合使用商品化PetNAD核酸萃取试剂盒,获得检测结果仅需1 h,可实现BPIV3的现场检测。本研究丰富了国内BPIV3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为BRDC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023年05期 v.43;No.317 90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甄瑞雪;吕丽君;陆慧君;刘兴源;徐梦实;关继羽;贺文琦;高丰;赵魁;
颗粒蛋白前体(PGRN)是一种分泌型多功能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炎症反应、创伤修复、溶酶体功能、自噬、神经发育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证实,ORFV能够诱导OFTu细胞发生自噬,作为细胞自噬的重要调控分子,PGRN是否参与对ORFV诱导OFTu细胞自噬的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从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分析PGRN在ORFV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PGRN发生显著上调的时间与ORFV诱导自噬发生的时间一致。进一步研究显示,敲低PGRN能够抑制LC3的型别转换,并使P62表达上调;而体外添加PGRN重组蛋白则促进LC3Ⅰ向LC3Ⅱ的转换,P62表达下调。以上结果表明,PGRN参与对ORFV诱导细胞自噬的调控。此外,病毒噬斑试验结果显示,PGRN能够促进ORFV复制,且可解除自噬抑制剂对病毒复制的抑制,该结果表明,PGRN能够通过调节ORFV激活的自噬影响病毒的复制。本研究结果将为明确PGRN对ORFV诱导自噬的调控作用及进一步揭示ORFV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908-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美慧;焦翠翠;陈宪平;余梦桃;李海伦;张海丽;李媛媛;黄培;王化磊;
结合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与免疫层析试纸建立了一种针对FHV-1 TK基因的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简便,在42℃恒温条件下反应20 min即可检测低至1.42×10~1 copies/μL FHV-1 DNA重组质粒和2×10~1 TCID_(50)/mL FHV-1,其敏感性优于普通PCR和qPCR。且该方法与猫细小病毒、猫杯状病毒、猫冠状病毒、犬腺病毒和犬副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宠物医院或基层单位快速筛查疑似感染FHV-1的猫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敏感的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
2023年05期 v.43;No.317 915-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石海涛;谭跃荣;申思阳;彭璐媛;伊鹏霏;付本懂;
为建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感染鸡巨噬细胞模型,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不同感染复数、不同感染时间、不同温度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HD11细胞后iNOS、IL-1β、IL-6、TNF-α、IL-10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使用Gress法和DCFH-DA法分别检测41℃时不同感染时间和不同感染复数下HD11细胞生成NO和ROS的变化。结果显示:iNOS、IL-1β、IL-6、TNF-α的相对表达量在0.5~4 h呈时间依赖性,并在4 h达到峰值(P<0.01);4 h时,随着感染复数升高,4种促炎基因相对表达量呈降低趋势。当培养温度为41℃时,IL-10表达水平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感染时间为4 h,当MOI=5~3时,IL-10表达水平达到最大值;NO及ROS在感染早期显著升高(P<0.05),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4种促炎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37℃(P<0.05),当MOI=5~1时,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1)。因此,选择感染复数为MOI=5~1,感染时间为4 h,感染温度为41℃作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感染鸡巨噬细胞模型的感染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鸡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提供试验依据。
2023年05期 v.43;No.317 924-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张哲玮;曹维维;代小童;甘晶;饶静;袁龙;贝为成;
为了探究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规模化养猪场的流行情况,对来自广西、湖北、内蒙古3个地区规模化猪场中有呼吸道症状猪的口鼻拭子及组织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PCR检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6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中血清A型1株(命名为GX-PmA),血清D型5株(命名为GX-PmD1、GX-PmD2、GX-PmD3、GX-PmD4、NMG-PmD5)。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X-PmD1、GX-PmD2、GX-PmD3、GX-PmD4未见耐药现象,而NMG-PmD5表现出明显的新霉素及庆大霉素耐药现象。小鼠致病性分析发现血清A型菌株毒力显著强于血清D型菌株,且PmA和GX-PmD4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他分离菌株。综上,本研究对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防控方案。
2023年05期 v.43;No.317 930-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杨求磊;吴桐;闫广谋;李娜;李丰阳;雷连成;
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毒力因子众多,致病性强弱与其毒力因子有关,但单个或多个毒力因子缺失对某些菌株的毒力影响并不明显,新的毒力因子仍有待发现。为挖掘新的毒力相关因子,用携带转座子TnYLB-1的穿梭载体pMar4S转化SS2 SC-19菌株,通过高温诱变构建SC-19菌株的突变体文库,筛选了450个转座子插入突变的单克隆。对随机挑选的18个突变体采用PCR验证,并通过大腊螟攻毒试验筛选毒力变化基因,利用反向PCR鉴定相关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UT2基因敲除株、回补株,测定生长曲线,并进行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转座子TnYLB-1以单拷贝、随机方式插入到SC-19菌株的基因组;经过大腊螟攻毒试验筛选和反向PCR鉴定发现包含SUT2基因在内的8个毒力致弱基因。生长曲线测定表明,SUT2基因敲除株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菌株慢。小鼠致病性试验进一步表明,野生SC-19菌株小鼠组的死亡率为100%,SUT2基因敲除株小鼠组的存活率为100%。综上,本研究发现并鉴定了一个新的毒力相关因子SUT2,为进一步阐明SS2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937-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魏宇辰;王斌;白新栋;王小园;王晨骁;王娟;杨增岐;
为探究奶山羊不同组织来源的干酪性脓肿病变内容物中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在陕西关中地区奶山羊养殖场中无菌采集9份干酪性脓肿内容物样品,分别来自羊下颌淋巴结(n=5)、肺脏(n=2)和乳腺(n=2)组织,对采集的脓肿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和5种主要毒力基因PCR扩增测序、硝酸盐还原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MIC检测。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采集的9份脓肿样品中,分离的9株细菌均为生物Ⅰ型伪结核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均携带PLD、FagA、FagB、FagC和FagD基因;小鼠致病性试验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将分离株注射到小鼠腹腔后,能够引起小鼠注射部位化脓性病变和部分组织器官炎性病理变化;MIC结果显示,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4.44%(4/9),对头孢噻肟表现为敏感或中度敏感。结果提示,伪结核棒状杆菌可能与羊多种组织器官干酪性脓肿病变有关;然而,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的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型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一致,但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首次对陕西关中地区奶山羊不同组织来源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病原特性比较,能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研究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2023年05期 v.43;No.317 945-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刘立明;汤芳;刘斌;付婷婷;范君文;白新鸽;赵翠青;白杰英;
为掌握北京地区野生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情况,本研究对2018-2019年采集北京周边地区野生鼠类并对其种类进行鉴定,运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脏样本中蜱媒病原体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的携带情况,随后对阳性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序列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野生鼠类478只,涵盖11个鼠种,其优势鼠种分别为社鼠(30.96%,148/478)、大林姬鼠(15.27%,73/478)和棕背■(15.27%,73/478)。感染率最高的是社鼠,携带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3种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8.38%(42/148),4.05%(6/148)和6.08%(9/148),其次为棕背■,携带巴贝西虫(B.microti)、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sp.ALEPB216)、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raoultii)、无形体(uncultured Anaplasma sp.clone tick-43)4种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2.33%(9/73),2.74%(2/73),1.37%(1/73)和19.18%(14/73)。同时,发现该地区的野生鼠类中存在巴贝西虫和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巴贝西虫和无形体复合感染共6例,复合感染率为1.3%(6/478)。通过对104份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挑选每个鼠种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北京地区野生鼠类携带的病原体属于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Candidatus Ehrlichia khabarensis),新埃立克体(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6类。北京地区野生鼠类中普遍存在巴贝西虫,且种类相对单一;伯氏疏螺旋体与美国和西班牙鼠中发现的Borrelia sp.序列最为接近,属国内首次报道;立克次体属北京地区首次发现。北京地区需进一步加强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2023年05期 v.43;No.317 95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蒋文明;刘朔;李金平;彭程;尹馨;于晓慧;李阳;王静静;刘华雷;
为建立特异、灵敏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 pathogeni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 HPAIV)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根据GISAID和GenBank公布的H5亚型HPAIVs 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探针,对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针对H5亚型HPAIVs的dd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以及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引物探针浓度为900 nmol/L和250 nmol/L、退火温度为55℃、升降温速率为2.0℃/s时ddPCR反应效率最高。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H5亚型HPAIVs,对H9N2、H7N9等常见禽病病原均不能检出。该方法对标准品最低检测限为1.97拷贝/μL,敏感性比qPCR方法高10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8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与金标准方法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H5亚型HPAIVs的诊断和检测以及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3年05期 v.43;No.317 960-963+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周可悦;冯生;范泽昌;梁明征;马杉姗;金宁一;李太元;哈卓;鲁会军;
旨在构建以S1蛋白为基础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奥密克戎BA.1变异株(Omicron-BA.1)DNA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首先,以真核表达载体pSN为骨架,使用PCR和无缝克隆方法构建含Omicron-BA.1变异株S1基因的pSN-S1重组质粒。使用无内毒素质粒大提试剂盒大量提取pSN-S1重组质粒,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S1蛋白的表达。用pSN-S1重组质粒免疫C57BL/6小鼠后,使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针对S1蛋白的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及亚型。结果显示,pSN-S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1蛋白表达良好,条带单一、大小正确。实验室制备的pSN-S1重组质粒的质量浓度(2 168.2 mg/L)和纯度(D_(260)/D_(280)=1.92)较高,可用于后续小鼠免疫试验。pSN-S1重组质粒在C57BL/6小鼠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第3次免疫后21 d,针对S1蛋白的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平均可达1∶1 200,主要偏向于IgG2a亚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以S1蛋白为基础的SARS-CoV-2 Omicron-BA.1变异株DNA候选疫苗,为针对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DNA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964-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李海伦;龚志远;焦翠翠;王福江;黄静波;白玉洁;黄培;张海丽;李媛媛;王化磊;
旨在利用Piggy Bac转座子系统构建表达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糖蛋白(glycoprotein, G)的稳转细胞株,为复制缺陷型RABV的拯救与培养奠定基础。根据NCBI公布的RABV SRV9株G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RABV-G基因并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YHM-spCas9,构建重组质粒YHM-SRV9-G。将重组质粒与Piggy Bac转座子酶辅助质粒共转染BSR细胞,利用20 mg/L灭瘟素S盐酸盐(blasticidin)连续筛选2周后获得有抗性的细胞簇。利用有限稀释法连续2次单克隆纯化后获得稳定表达RABV-G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BSR-G。PCR、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BSR-G细胞携带RABV-G基因并可表达G蛋白,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RABV-G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将缺失G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SRV9-△G-eGFP)分别感染BSR和BSR-G细胞,发现rSRV9-△G-eGFP可在BSR-G细胞中增殖。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RABV-G蛋白的稳转细胞株BSR-G,为狂犬病复制缺陷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23年05期 v.43;No.317 97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于昭辉;周艳龙;吕丽君;刘兴源;徐梦实;方梓煜;李卓梅;关继羽;高丰;赵魁;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能够通过劫持宿主蛋白等多种策略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导致重复感染的发生。非POU结构域八聚体结合蛋白(NONO)是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参与mRNA剪切、DNA损伤修复、肿瘤发生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首先利用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Co-IP)等技术证实ORF120蛋白与宿主蛋白NONO存在相互作用。借助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毒ORF120蛋白和宿主NONO蛋白的定位分布,发现ORF120蛋白与NONO蛋白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进一步证实ORF120蛋白和NONO蛋白存在互作。此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证实ORF120蛋白和NONO蛋白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上述结果表明,ORF120蛋白与宿主NONO蛋白存在剂量依赖性的相互抑制作用,该结果将为更好地理解ORFV免疫逃逸分子机制及开发新的抗病毒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2023年05期 v.43;No.317 979-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金浩博;徐加利;郑晨煦;邓思敏;程昌勇;江玲丽;宋厚辉;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温和的热处理方式难以完全消灭耐热性强的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该菌对食品安全构成显著风险。团队前期发现李斯特菌孤儿反应调节因子DegU与细菌的耐热应激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索DegU参与温度适应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为参考菌株,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缺失株ΔdegU和回补株CΔdegU,在前期基础上挖掘DegU调控单增李斯特菌适应环境温度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试验发现单增李斯特菌缺失degU后导致基因ctsR(编码应激调节因子CtsR)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凝胶迁移阻滞试验首次证明DegU能与基因ctsR的启动子区结合,表明DegU以直接方式调控ctsR。综上,本研究发现DegU通过直接调控应激调节因子CtsR的表达适应环境温度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单增李斯特菌等重要人兽共患病原菌适应环境应激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023年05期 v.43;No.317 986-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孙琼飞;张家瑞;屈勇刚;梁晏;
为了解引起新疆石河子某动物房实验豚鼠发生死亡的原因,对疑似细菌感染死亡豚鼠进行临床观察、细菌纯化、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药敏试验及治疗试验。结果显示,经分离纯化,该菌具有明显的β溶血环,阳性球菌,常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能够发酵精氨酸、PMG、MAG、TMZ、蔗糖、山梨醇、吡咯烷酮、乳糖、水杨素,不能发酵VP、DPP、七叶苷、蕈糖、甘露醇、棉实糖;该分离株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MK614224)同源性高达98.80%。利用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该分离株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MK614224、JQ740199、AB104843)亲缘关系最为接近;9 h内可以引起小鼠精神不振、扎堆、呼吸急促、死亡等,LD_(50)为1.45×10~4 CFU/mL;豚鼠致病性试验发现会引起豚鼠死亡。对头孢曲松、青霉素、头孢氨苄、庆大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呋喃唑酮敏感。经选用恩诺沙星治疗,同时结合饲养管理,连续治疗5 d,患病豚鼠基本恢复正常。本试验结果确定了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是引起实验豚鼠死亡的病原,为后期豚鼠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防治提供了的参考依据。
2023年05期 v.43;No.317 993-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王酉馨;彭璐媛;宋客;黎江;谭跃荣;李淼;伊鹏霏;
鸡腺胃炎是鸡群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病鸡生长阻滞,腺胃肿大、出血胃溃疡。安石榴苷(punicalagin, Pun)是石榴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抗氧化作用。为探究Pun对鸡腺胃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抗氧化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鸡腺胃上皮细胞,用4 mg/L LPS处理细胞24 h,分别添加4,8,16μmol/L Pun处理鸡腺胃上皮细胞后24 h,检测细胞的损伤状态、氧化应激水平、胃黏膜保护因子、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Pun提高了鸡腺胃上皮细胞活力,使其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减少,活性氧(ROS)水平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上升,胃黏膜保护因子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三叶因子2(TFF2)、紧密连接蛋白(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3),以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胞质接头蛋白(kea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Nrf2抑制剂-ML385会减弱Pun的保护作用。综上,Pun可修复LPS诱导的鸡腺胃黏膜损伤,并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实现对鸡腺胃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023年05期 v.43;No.317 998-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赵菁华;姜胜;张儒新;李沫萱;杨玙;秦潜;高利;曾欢;王巍;宋厚辉;
氯胺酮是常见的临床麻醉剂,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与麻醉效果。怀孕动物注射氯胺酮是否会影响其子代认知功能仍然未知。本研究通过建立孕鼠暴露模型探究氯胺酮对子代行为学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在母鼠怀孕第14天,首先肌肉注射氯胺酮(80 mg/kg),每隔1 h按照40 mg/kg补药3次。子代幼鼠于出生后25~29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并应用透射电镜、尼氏染色和高尔基染色确定大脑海马区轴突、尼氏小体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同时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GLuN1、GLuN2A、GLuN2B、GluR1和GluR2)、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氯胺酮麻醉会导致子代幼鼠花费更长的时间找到定位平台,海马区轴突数量、尼氏小体密度和树突棘密度下降,CaMKⅡ、PKA、PKC、GLuN2A、GLuN2B、GluR1和GluR2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综上所述,孕鼠长时间氯胺酮麻醉会导致子代幼鼠蛋白激酶和谷氨酸受体发生变化,影响海马体突触可塑性,最终损害学习和记忆能力。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05-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徐平;阚兴池;黄雅萍;刘忆瑶;李宇航;付守鹏;柳巨雄;
为探究甜菜碱(betaine, BT)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mous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mMECs)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TGF-β1(5μg/L)诱导的mMECs作为细胞模型,将其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加BT组、TGF-β1模型组、BT+TGF-β1组。经BT(1 mol/L)预处理后,通过CCK8、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探究BT对TGF-β1诱导的mMECs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BT显著缓解由TGF-β1诱导的mMECs炎症基因如IL-6、IL-1β和TNF-α mRNA水平的升高。另一方面,BT显著缓解由TGF-β1诱导的mMECs细胞纤维化表型指标COL 1和α-SMA蛋白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显示,BT显著抑制NF-κB和TGF/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研究结果表明,BT有效减轻TGF-β1诱导的mMECs的纤维化表型指标的升高,其作用机制是BT一方面抑制NF-κB信号的激活,缓解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直接抑制TGF/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纤维化表型指标的升高,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13-1018+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尕玉;樊艺萌;王惠茹;魏媛媛;张艳楠;郝智慧;
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结合脂多糖(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的炎症模型,共同探讨铁苋菜(AAL)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基于文献研究并结合OMIM、Drugbank、TDD数据库筛选得到AAL以及UC相关靶标,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阳性药物组、铁苋菜高、中、低剂量组(900,800,700 mg/L)。观察高、中、低剂量AAL对RAW 264.7的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高、中、低剂量AAL对NLRP3、GSDMD、Caspase-1、ASC、IL-1β、IL-18、MUC-2、OCLN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AAL治疗UC主要涉及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过程。体外试验显示700,800,900 mg/L AAL显著抑制LPS处理的巨噬细胞的活力,减少细胞凋亡,降低NLRP3、GSDMD、Caspase-1和ASC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AAL可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IL-18和IL-1β的分泌,从而减轻LPS诱导的炎症,治疗UC。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19-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白玉妮;原俊朝;邹辉;顾建红;袁燕;刘学忠;刘宗平;卞建春;
为探究绿原酸对镉致鸡肾脏损伤的保护效应,将24只扬州本地三黄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on)、镉组(Cd,含70 mg/kg CdCl_2的基础日粮)、绿原酸组(CA,含400 mg/kg CA的基础日粮)、镉与绿原酸共处理组(Cd+CA,含70 mg/kg CdCl_2和400 mg/kg CA的基础日粮)。30 d后将试验鸡颈部放血致死,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肾皮质中镉的含量;通过HE染色镜检观察试验鸡肾脏病理变化;使用生化自动检测仪测定血清中肌酐(CREA)、尿酸(UA)含量;通过试剂盒测定肾脏皮质中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d组肾脏镉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呈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表现为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管腔增大,胞质疏松淡染,肾小管官腔内出现蛋白管型;血清中CREA、U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皮质MDA和GSH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Cd组相比,Cd+CA组镉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脏病理损伤显著缓解;血清中CREA、UA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皮质MDA、GSH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以及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以上结果表明,镉可引起三黄鸡肾脏氧化应激以及结构和功能损伤,而在饲料中补充绿原酸可通过抗氧化特性对镉导致的肾毒性发挥保护效应。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29-1034+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王钰锟;李碧筠;张义语;丁文飞;王磊;唐雪;宋帅飞;姚慧;黄德利;徐德军;赵中权;
为探究miRNA-148a-3p在山羊卵巢颗粒细胞中的作用,通过过表达或抑制miRNA-148a-3p、q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探究miR-148a-3p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结果发现,过表达miR-148a-3p显著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PCNA表达,抑制miR-148a-3p显著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PCNA表达。过表达miR-148a-3p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极显著下调细胞凋亡率,显著上调Bcl-2/Bax的mRNA和蛋白比值,抑制miR-148a-3p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表达miR-148a-3p显著促进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上调LC3-Ⅱ/LC3-Ⅰ比值,抑制miR-148a-3p上调p62表达。过表达miR-148a-3p显著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孕酮分泌,并上调3β-HSD、StAR、CYP1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虽然抑制miR-148a-3p下调孕酮水平,但对3β-HSD、StAR、CYP11A1及CYP19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miR-148a-3p可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自噬并刺激孕酮的合成。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35-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谢改杰;巩宇红;刘明明;金鑫鑫;骆思园;李柏;王玮;
GPR109A为烟酸受体,主要参与机体的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与肥胖、结肠炎等众多疾病密切相关,但GPR109A对于宿主肠道菌群及粪便代谢物的影响鲜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选取WT C57 BL/6和GPR109A~(-/-)小鼠,利用16S rRNA测序和GC-MS等方法分析GPR109A~(-/-)中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物的组成和功能,并对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WT和GPR109A~(-/-)小鼠粪便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GPR109A~(-/-)组小鼠粪便中短真杆菌属、罗氏菌属、杆菌属等显著增多,凸腹真杆菌属、疣微菌科_UCG-005、支原体属、帕拉普氏菌属等显著降低。对粪便差异菌群进行KEGG功能分析发现GPR109A~(-/-)组小鼠固醇降解、鞘糖脂生物合成-神经节苷脂、糖胺聚糖降解和膀胱癌相关通路减弱。代谢组学结果显示,GPR109A~(-/-)小鼠粪便中的乙醇胺、D-半乳糖、甘油、D-葡萄糖等含量增多;胆固醇、2-羟基-3-甲基丁酸、丙氨酸、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微生物和代谢产物之间关系密切。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宿主GPR109A~(-/-)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并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互作关系。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44-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佳怡;李嘉灵;刘娟;吴昊宸;范静;姜平;赵志辉;尹福泉;
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奶牛磷酸二酯酶10A(phosphodiesterase 10A,PDE10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奶牛乳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对104头中国荷斯坦奶牛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PDE10A基因的目的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筛选相关多态性位点,并将其与乳品质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同时,应用Haploview 4.2软件对相关SNPs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获得单倍型,解析PDE10A基因单倍型与奶牛乳品质性状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PDE10A基因内含子12、13中共检测出3个SNPs位点,其中I12-3228 A>G、I13-13 A>G位点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乳脂肪、乳蛋白、乳糖、体细胞数、干物质含量及矫正奶量均呈显著相关(P<0.05)。H1H3单倍型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具有更高的产奶量以及较高的乳脂肪、乳蛋白及乳糖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PDE10A基因可作为影响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动物育种的标记辅助选择。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65-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李嘉灵;陈佳怡;于海滨;姜平;赵志辉;
牛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基因是脂质转移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先天宿主反应,同时参与机体脂质代谢。为了揭示LB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的相关性,本试验以133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测序法对待测奶牛第二、五内含子目的片段进行多态性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对LBP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奶牛乳脂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牛LBP基因中发现I2-1095 G>A、I5-142 T>C、I5-199 A>G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均介于0.25~0.50之间,处于中度多态,经卡方值验证结果显示SNPs在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I5-142 T>C、I5-199 A>G 2个突变位点均与奶牛乳脂、乳糖、体细胞、校正奶呈显著相关(P<0.05),另外,I5-142 T>C位点还与产奶量呈显著相关(P<0.05),I5-1095G>A位点与乳糖性状显著相关(P<0.05);使用Haploview软件对SNPs进行连锁分析并结合单倍型与奶牛生产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H1H2为最优单倍型。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子选育、进一步提高乳品质性能等提供依据。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72-1078+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阮梦茹;王浩铸;谢涛;陆惠娴;于海滨;姜平;赵志辉;
为了研究酰基辅酶A硫脂酶12(acyl-CoA thioeaterase 12,ACOT12)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品质性状的关系,本试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对102头四川牦牛ACOT12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使用Haploview 4.2软件对ACOT1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通过SPSS 23.0软件分析ACOT12基因的SNPs位点及其单倍型与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四川牦牛ACOT12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E1-285 T>C、E1-603 T>A、E1-675 C>G,其中E1-603 T>A、E1-675 C>G位点分别与pH_(45 min)值、背膘厚性状显著相关(P<0.05),说明以上2个SNPs可分别作为四川牦牛宰后pH_(45 min)和背膘厚性状的相关分子标记;H2H2单倍型组合的宰后pH_(45 min)值显著高于其余H1H4单倍型组合,因此可作为四川牦牛宰后pH_(45 min)值性状的最优单倍型组合,为未来优质肉牛的早期选育提供分子理论依据。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79-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张鑫玥;程传腾;白海鑫;吕静仪;张淑枝;张永根;王丽华;冯冠智;辛杭书;
旨在研究牧场废弃奶对断奶前及断奶后2周的荷斯坦公犊牛生长性能、体尺指标、腹泻状态、血浆免疫指标以及粪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新生的荷斯坦公犊牛,按照出生时间分为4个区组,每个区组6头犊牛,区组内随机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代乳粉组;100%代乳粉(milk replacer, MR);混合组:50%代乳粉+50%废弃奶(mixed milk, MM);废弃奶组:100%废弃奶(waste milk, WM),试验周期为70 d。在第8,56和70天测量犊牛体尺指标和血浆免疫指标,在第49和70天采集后肠道粪便,测定犊牛粪便中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每日记录犊牛开食料采食量和粪便评分。结果表明:1)WM组的犊牛体质量随着日龄的增长极显著高于MR和MM组(P≤0.01);但不同处理对犊牛开食料采食量(P>0.10)、平均日增重(ADG,P>0.10)、总干物质采食量(DMI,P>0.10)和饲料效率(EF,P>0.05)无显著性影响;2)与MM相比,WM显著提高了犊牛体斜长(P≤0.05);与MR和MM相比,WM极显著提高了犊牛臀宽和胸围(P≤0.01),显著提高了犊牛臀高(P≤0.05);但不同处理对犊牛体高无显著性影响(P>0.10);3)WM对提高犊牛血浆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降低犊牛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对犊牛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有降低趋势(0.05 <P≤0.10);饲喂MM和WM的犊牛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在断奶前极显著高于MR,断奶后极显著低于MR(P≤0.01);4)与MR组相比,MM和WM组显著提高了断奶前后的粪便评分(P≤0.01)和粪便异常天数(P≤0.05),但各处理组对犊牛腹泻次数、抗生素治疗次数以及腹泻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天数无显著性影响(P>0.10);5)MR、MM和WM组的犊牛粪便中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10)。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奶作为犊牛的液体饲料,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血浆免疫指标水平,但同时也对犊牛腹泻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2023年05期 v.43;No.317 1085-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