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山西省2018-2020年猪圆环病毒3型的检测及Cap基因遗传演化分析

    孟帆;薛翼鹏;赵岳;米瑞娟;吴忻;

    为了掌握近年来山西省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运用PCR技术对2018-2020年在山西省猪场采集的1 125份血清和病、死猪组织样品进行PCV3检测,然后对获得的5份PCV3阳性样品ORF2序列进行测序,并对ORF2序列和推导出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PCV3在山西省猪场感染严重,山西省2018-2020年PCV3平均阳性率为21.42%,猪场平均阳性率为44.17%,且猪场PCV3型的平均阳性率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测序发现山西省5株PCV3的ORF2核酸序列均为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5株PCV3 ORF2之间核苷酸和Ca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100.0%和98.1%~100.0%,与36株参考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99.8%和97.2%~100.0%;PCV3的ORF2核酸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山西省5株PCV3流行株都属于PCV3b亚型,由此可见目前山西省PCV3流行株主要为PCV3b亚型。5株PCV3 Cap蛋白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没有出现不同于其他毒株的特异性突变。本研究结果为了解PCV3在山西省的流行和遗传进化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山西省PCV3的科学防控奠定了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793-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YJH141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郑伟康;张静苗;刘雅琦;周莹珊;杜静;宋厚辉;董婉玉;王晓杜;

    为构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YJH141毒株的感染性克隆,本研究将该病毒全长基因组分为8段进行扩增,在病毒全长基因组的11 467与11 476位核苷酸处引入同义突变,构建SfiⅠ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位点。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分别扩增各片段,随后将各片段分别构建至T载体中作为亚克隆质粒。各亚克隆质粒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分段连接至pBAC载体中构建YJH141全长cDNA克隆质粒,通过PCR及测序验证显示全长感染性克隆质粒构建成功,将其命名为pBAC-PEDV-YJH141。将鉴定正确的pBAC-PEDV-YJH141转染至293T细胞,转染后24 h收取上清接种于Vero细胞并传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CPE)、RT-PCR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及测序验证重组病毒的遗传标记位点共同验证重组病毒拯救成功,将其命名为rYJH141。通过空斑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病毒生长曲线探究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YJH141及rYJH141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本研究为探究PEDV复制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为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00-1806+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Drebrin蛋白抑制剂BTP-2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王世平;王金圆;李昕蔓;唐婷;杨国宇;潘佳佳;

    为研究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在PRV感染过程的作用,采用化学药物BTP-2阻断Drebrin蛋白功能。首先,利用CCK-8检测BTP-2对PK-15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利用荧光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从细胞水平、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细胞内病毒感染量。此外,利用空斑形成单位法测定子代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利用化学药物BTP-2阻断Drebrin蛋白功能,PRV子代病毒滴度显著降低,PRV-g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RV-GFP细胞数量也明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BTP-2抑制PRV增殖,说明Drebrin参与PRV增殖过程。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rebrin参与PRV感染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07-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RV ΔgE/TK/UL49.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相关特性研究

    丁晨梦;孙亚威;石蒙蒙;韩紫薇;许夕雅;吕晨哲;齐江坤;杨寒;于林洋;李永涛;陈陆;

    为探究UL49.5基因缺失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变异株毒力的影响,本试验以PRVΔgE/TK株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和Cre-loxP系统构建重组病毒PRVΔgE/TK/UL49.5,并对该毒株遗传稳定性、体外生长特性、干扰SLAⅠ抗原递呈能力及对小鼠的安全性进行初步研究。经PCR及测序确定PRVΔgE/TK/UL49.5株UL49.5基因缺失474 bp。与PRV YY和PRVΔgE/TK株相比,PRVΔgE/TK/UL49.5在Vero细胞上增殖滴度相似,可稳定传代,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与PRV YY株相比,PRVΔgE/TK/UL49.5株感染PK-15细胞后下调SLAⅠ和TAP转录水平能力降低,并对小鼠具有安全性。本试验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PRVΔgE/TK/UL49.5株,为PRV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毒株筛选奠定了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14-1819+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城疫载体系统表达天蚕素AD抗菌肽及其抑菌效果

    任项霏;冯贺龙;徐英英;李丽;杨宏春;王鑫;商雨;阳柳君;周祖涛;李自力;刘梅;罗青平;胡思顺;温国元;

    为探究天蚕素AD抗菌肽是否能在新城疫病毒(NDV)载体系统中表达,且通过该种表达系统得到的CAD是否有生物活性。采用同源重组的方式将CAD插入至NDV载体pTS09-C中,并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rTS-CAD,该重组病毒能在SPF鸡胚中稳定增殖。通过生物学特性分析,在NDV TS09-C株的P和M基因之间插入CAD基因并未改变其的弱毒和增殖特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重组病毒能在BHK-21细胞中稳定表达CAD抗菌肽。抑菌试验结果显示,NDV载体系统表达的CA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微孔板法抑菌试验中,重组病毒表达的CAD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为79.6%~91.7%,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为87.5%~89.8%;在与DF-1细胞共培养试验中,重组病毒表达的CAD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4.5%~77.7%,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为35.0%~45.0%。本研究表明,NDV载体系统能够成功表达出有活性的CAD抗菌肽,且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这一研究为探索NDV载体表达抗菌肽和进一步研究CAD的局部效应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20-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VDV感染对小鼠巨噬细胞IFN-β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

    段明媚;曹唱唱;赵心怡;陈斐;周彬;姜胜;邵春艳;周莹珊;董婉玉;杨杨;王晓杜;宋厚辉;宋泉江;

    为了探究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lvirus, BVDV)对小鼠巨噬细胞IFN-β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以0.1和3 MOI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qPCR、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TLR37/TLR7、IRF3/IRF7、STAT1、IFN-β、ISG15/OAS1和USP18/SOCS1等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差异,并对巨噬细胞中BVDV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可以进入巨噬细胞细胞内,但病毒拷贝数不能随时间而增长。BVDV进入小鼠巨噬细胞先后上调TLR3和下调TLR7的转录水平,继而显著上调IRF3和IRF7转录水平,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STAT1和IFN-β的转录和表达也随BVDV感染而显著升高,而且IFN-β表达量随BVDV的病毒量和感染时间而增加。发挥抗病毒活性的ISG15和OAS1转录水平在BVDV感染前期出现显著升高,感染后期恢复正常,同时在感染后期干扰素负性调节因子USP18和SOCS1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所以致细胞病变型BVDV可以感染小鼠巨噬细胞,但不能复制,但可以通过TLR3/7-IRF3/7激活IFN相关信号通路,并接受负性调节因子的调控。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28-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地区青年鹅源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张晓战;邢忠玉;陈梦云;陈家霖;董青;汤宇心;王子玥;赵利娇;江澳;徐志坤;彭志锋;边传周;袁野;

    小鹅瘟(goose plague, 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水禽传染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鹅和雏番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给多个国家的水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青年鹅对GPV具有一定抵抗力,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常常忽视该群体GP的防控。2020年6月,河南开封某地养鹅场雏鹅群和青年鹅群相继发病。为了确定其病因和致病原分子流行学情况,本研究无菌采集濒死青年鹅肝脏、脾脏和小肠等组织样品,通过PCR/RT-PCR检测样品中鹅细小病毒(GPV)、鹅星状病毒(GAstV)、禽流感病毒(AIV)、禽副黏病毒1型(APMV-1)和禽呼肠孤病毒(GRV)等病原,并针对致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PCR/RT-PCR方法对其常见鹅致病病原核酸进行检验,发现病死鹅组织检测到GPV(3/3)和GAstV(1/3),AIV、APMV-1和GRV等病原的核酸检测阴性。挑选单独感染的病鹅病料组织,研磨处理后接种健康鹅胚,成功分离到1株青年鹅源GPV命名为GPV/HNKF-2020株。随后通过重叠PCR方法对GPV/HNKF-2020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序列分析发现,与经典GPV毒株Virulent B株和疫苗株SYG61v株相比,GPV/HNKF-2020株ITRs区域70~83 bp和280~293 bp间存在两段14 bp基因缺失。GPV/HNKF-2020株与2016年以来国内GPV分离株序列相似性高,尤其是与DY16株、RC16株和鸵鸟源HB-2019株相似性高达99.5%。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和VP3结构蛋白序列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均显示GPV/HNKF-2020株与2016年以来国内GPV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属于DY-16 like分支的毒株。与经典GPV毒株、疫苗株和NGPV毒株属于同一个大的分支,遗传关系较近。此外,GPV/HNKF-2020株含有7个特有的碱基突变位点,其中G942A突变导致NS1发生R145K氨基酸突变。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该鹅场青年鹅发病致死系感染GPV所致,并进一步分离鉴定了流行毒株和分析了国内GPV的流行情况,为该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科学防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37-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源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

    李红丽;闫巍文;闫益波;刘一飞;乔国峰;孟冬霞;王志宇;

    对本实验室所分离的20株大肠杆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将132只小鼠随机分为22组,每组6只,设2个对照组,对照1组不灌服任何东西,对照2组灌服0.2 mL生理盐水,20组试验组小鼠则每只灌服浓度为5×10~8 CFU/mL的对应大肠杆菌菌液0.2 mL。称量并记录攻毒前后小鼠体质量,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进行组间差异分析,进而分析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携带有2种类型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可导致小鼠产生炎症反应,而仅携带一种类型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不能引起小鼠炎症反应,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一种大肠杆菌致病性评估体系。本研究为探究牛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关键因素和牛大肠杆菌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45-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青藏高原地区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罗润波;吴丹;黄家旗;蔡重振;李宇鹏;李霞;郭晓庆;郭欣冉;宋仁德;索朗斯珠;

    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牦牛群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有针对性地防控牦牛产气荚膜梭菌病。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纯化、PCR鉴定、药敏试验等方法,对2018—2021年采集来自青海和西藏两省8个地市的1 155份牦牛粪便样品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并毒素分型、耐药表型的确定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432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37.40%(432/1 155);包含有A、C、D和F型4种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其中A型占比85.65%(370/432)、C型占比8.10%(35/432)、D型占比4.86%(21/432)、F型占比1.39%(6/43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多黏菌素B和磺胺甲恶唑6种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69.44%~93.75%。有98.61%的分离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可对3~16种抗生素耐药,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为最多的耐药模式。另外,分离菌株携带14种耐药基因,检出率为42.42%(14/33),耐药基因erm(B)检出率最高,为74.01%;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吻合率稍低(为14.81%),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的吻合率为80%以上。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51-1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输卵管特异性表达艾塞那肽的转基因鸡制备

    张自富;胡静;赵瑜;秦清明;麻冰洁;赵聘;陈思睿;赵云焕;

    艾塞那肽(exenatide)是从墨西哥巨蜥蜴毒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有39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与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具有53%的同源性,与GLP-1同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是首个获准上市的肠促胰岛素类似物抗糖尿病药物。本试验构建了一个基于复制缺陷型慢病毒载体,该载体由一个克隆约2.8 kb的鸡卵清蛋白基因特异性启动子调控表达的艾塞那肽基因cDNA(117 bp)序列,并在鸡卵清蛋白基因特异启动子上游添加一段雌激素响应受体(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s, ERE)(675 bp)序列。利用实验室建立的生产转基因家禽技术平台,通过显微注射法把包装好的高滴度慢病毒载体注入发育至第1 415期鸡胚卵黄外周静脉血管,获得生殖系嵌合的G0代鸡,扩繁后对G1代和G2代转基因鸡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对G2代母鸡蛋清中的艾塞那肽含量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验结果显示G1代有5只转基因鸡,均为单拷贝插入;G2代母鸡蛋清中的艾塞那肽平均表达量为45.19 g/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艾塞那肽仅在输卵管上皮组织特异性表达。本试验建立了一种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鸡的方便快捷、高效稳定的新型技术体系,为利用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用蛋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59-1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猪δ冠状病毒M蛋白截短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董昭良;于瑞明;张莉萍;董昭彤;王永录;潘丽;杜晓华;刘新生;

    为制备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M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截短表达了PDCoV M蛋白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将纯化的M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获得稳定分泌M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4株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A6、4G3、5F3和5G8。抗体亚型鉴定均为IgG2a,轻链均为kappa链。用间接ELISA方法测得杂交瘤细胞株上清效价达到1∶1 000,小鼠腹水的抗体效价可达1∶204 8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可与PDCoV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结果显示,mAb能特异性识别PDCoV M,而与PDCoV N不反应;IFA结果显现,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细胞中的PDCoV。结果表明,制备的PDCoV M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续进一步建立PDCoV诊断方法及M蛋白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66-1872+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ISG15基因敲除增加小鼠对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易感性

    何文峰;李琛;李隆熙;董靓靓;杨国庆;常洪涛;刘慧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内、外试验探究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ISG15)的缺失对脑心肌炎病毒(EMCV)易感性的作用。通过ISG15的过表达,分析ISG15对EMCV复制的影响;同时,通过ISG15敲除小鼠进一步验证ISG15对EMCV复制的影响。将ISG15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分为2组,腹腔注射EMCV后每天记录体质量、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病毒噬斑检测不同组织的病毒滴度;RT-qPCR和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转录和表达,HE染色分析不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ISG15过表达后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和病毒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ISG15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死亡率显著提高,脑和心脏的病毒滴度也显著升高;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ISG15~(-/-)小鼠的心肌细胞出现大面积坏死,脑组织出血严重。ISG15敲除显著增强小鼠对EMCV的易感性,并促进小鼠病毒性脑炎发展。这一发现表明,ISG15在体外和体内均抑制EMCV复制,ISG15基因敲除可以提高对EMCV的敏感性,这些发现为EMCV感染提供了新的宿主细胞免疫治疗靶点。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73-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fimH基因敲除对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致病性的影响

    杨茗崴;王玮玉;王裕光;胡俊英;张群;张芷源;王新平;

    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由本实验室于2019年从临床上呈现腹泻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羔羊体内分离获得。前期研究发现该菌株具有突破动物血脑屏障、引起动物脑膜脑炎及组织器官出血与坏死等致病能力。为确定fimH基因与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NMGCF-19菌株的fimH基因进行了敲除,并将其培养特性、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等与NMGCF-19~(wild)进行了比较研究。PCR扩增基因序列及测序结果显示,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目的基因并构建出fimH基因敲除NMGCF-19菌株,命名为NMGCF-19~(fimH-)。与NMGCF-19~(wild)相比,NMGCF-19~(fimH-)的菌落特征、培养特性、生长曲线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相同剂量NMGCF-19~(fimH-)接种小鼠后,引起小鼠的死亡数明显低于野毒株,且致死时间明显延后。病理学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NMGCF-19~(fimH-)感染引起的病理学与病理组织学变化明显轻于NMGCF-19~(wild),上述结果表明fimH为NMGCF-19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之一。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81-1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新型抗真菌聚硫烷的合成和筛选及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姚依然;杨普;吴浩东;甘磊;毕师诚;曹礼静;王庆华;

    在病鸡背腰部无菌采集皮屑,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后,测定促进白色念珠菌性皮肤病愈合的聚硫烷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随后体外检测聚硫烷抑制菌落大小、菌丝体增殖、孢子萌发及凋亡与坏死。结果显示,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显示重庆地区某养鸡场流行的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药敏试验发现本课题组合成的聚硫烷表现对重庆地区流行的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78 g/L、MBC为1.56 g/L。聚硫烷抑制了白色念珠菌菌丝体的数量、孢子萌发率,其抑菌作用和聚硫烷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组的皮肤伤口愈合时间(自愈时间为13 d)相比,聚硫烷治疗组的皮肤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治愈时间为7 d)。结果表明,本研究通过在高温反应釜中将有机硫(半胱氨酸、胱氨酸)合成并筛选了最具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的棕黄色聚硫烷配方(配方3),平均粒径为162 nm。新型聚硫烷抑菌作用为破坏白色念珠菌孢子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性,诱导了孢子的凋亡和坏死,从而抑制了白色念珠菌孢子萌发率和转化为菌丝体的数量,进而阻断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和传播。本研究旨在为防控侵袭性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病的流行、开发新兽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88-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玉米赤霉烯酮致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宋超;付长其;皇甫和平;张爱国;王亚锴;石冬梅;王俊东;彭巍;

    本研究旨在探究姜黄素对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诱导小鼠的肝脏氧化应激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60只雄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姜黄素组(150 mg/kg)、ZEA组(40 mg/kg)、姜黄素+ZEA组。灌胃给药4周后收集小鼠血清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HE染色与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和超微结构;二氢乙啶(DHE)染色测定肝脏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检测NLRP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 p20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肝脏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肝细胞线粒体损伤较重。ZEA组小鼠血清AST和ALT活性升高,肝脏ROS水平和MDA含量增加,GSH-Px、CAT和SOD活性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与ZEA组相比,姜黄素+ZEA组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缓解,线粒体损伤程度改善,血清AST和ALT活性降低(P<0.01),肝组织中ROS水平和MDA含量降低(P<0.01),GSH-Px、CAT和SOD活性提高(P<0.01)。与ZEA组相比,姜黄素干预降低了ZEA诱导的肝脏NLRP3和Caspase-1 p20蛋白表达以及IL-1 β水平升高(P<0.01)。综上所述,姜黄素对ZEA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姜黄素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

    2023年09期 v.43;No.321 1898-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柠檬酸对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

    骆思园;刘明明;曲庆;黄燕华;王玮;

    探讨柠檬酸(CA)对脂多糖(LPS)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并建立LPS诱导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探究CA对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活力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4 mmol/L CA对RAW264.7细胞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1 mg/L LPS诱导显著降低了RAW264.7细胞活力。4 mmol/L CA可显著抑制1 mg/L 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L-6、TNF-α、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起到抗炎作用,减轻炎症反应。通过Western blot发现,与LPS组相比,CA使ERK磷酸化(p-ERK)水平显著升高,表明CA可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增强与炎症信号相关的p-ERK水平缓解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此,4 mmol/L CA对1 mg/L 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通过ERK通路发挥了抗炎作用。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05-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揉肝汤提取物对雏鸡急性肝损伤的缓解作用

    王文佳;仇天新;丁金雪;王伟然;刘家国;

    制备加味揉肝汤水提物(MRGD)和水提沉淀物(多糖,MRGDE);1日龄的海兰雏鸡随机分为4组(n=16):对照组(Control)、脂多糖-恩诺沙星(LPS-ENR)组和药物组(MRGD+LPS-ENR、MRGDE+LPS-ENR),第4天药物组口服中药1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鸡群口服恩诺沙星,连续3 d。于第6天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LPS,造成雏鸡急性肝损伤。24 h后采集血清和肝脏样品,检测血清肝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肝脏匀浆液测定氧化应激评价指标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肝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qPCR法检测抗氧化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和CAT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LPS-ENR组相比较,药物MRGD和MRGDE的干预使雏鸡肝脏肿胀程度降低,肝脏组织结构被改善;血清AST、ALT水平下调,TP、ALB水平上调;肝脏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SOD、CAT和GPX的mRNA水平升高,Nrf2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肝脏中Nrf2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MRGD和MRGDE通过激活Nrf2提高急性肝损伤雏鸡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了LPS-ENR导致的肝脏损伤。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11-19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OS对PA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曹一鸣;温小庆;付世新;

    为了探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本试验采用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PA(0,0.2,0.4,0.6 mmol/L)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12 h,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含量。添加ROS清除剂NAC及0.6 mmol/L的PA将试验分为对照组、PA组、NAC+PA组和NAC组,检测氧化和抗氧化指标、ROS含量及凋亡率。结果显示,随着PA浓度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及凋亡率都会增加,最佳添加浓度及时间为0.6 mmol/L、12 h。与对照组相比,PA组SOD和GSH的活性极显著降低,MDA的含量极显著增加。与PA组相比添加NAC预孵育后能极显著缓解PA造成的SOD和GSH的活性降低,并能极显著缓解MDA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A组ROS含量及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而添加NAC预孵育后能够极显著降低PA引起的ROS含量及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PA能够造成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并导致细胞凋亡,ROS在PA导致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18-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乳房炎对奶牛乳成分、氧化应激水平、炎性因子含量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

    金梦冬;张靖;王博;刘田;刘祖培;张海森;靳亚平;陈华涛;

    通过采集乳房炎阳性(n=5)和健康奶牛(n=10)3个时间点(0:00、8:00、20:00)的血液和乳汁样本,使用乳成分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两组奶牛血液和乳汁中氧化应激水平、炎性因子含量与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发现:健康奶牛在3个时间点的乳脂率、乳糖率、总固体和尿素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健康组相比,乳房炎组乳脂率、乳糖率、总固体与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显著升高。奶牛乳汁中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丙二醛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乳房炎组血浆和乳汁中的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含量显著升高。与健康组相比,乳房炎组血浆中促炎因子IL-8与IL-1β和生物钟基因NR1D1、CRY1的表达差异显著;奶牛乳汁中的炎性因子、生物钟基因和酪蛋白基因的表达均具有昼夜差异,且乳房炎组乳汁中的促炎因子CCL5、IL-8、IL-1β、IL-6与抗肿瘤因子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抗炎因子IL-10和生物钟基因NR1D1、BMAL1、DBP的表达显著降低,酪蛋白基因CSN1S1、CSN2、CSN3的表达显著降低,并且丧失昼夜差异。综上所述,奶牛乳成分具有昼夜变化;健康奶牛体内的氧化应激因子含量、炎性因子含量、生物钟基因和酪蛋白基因的表达均呈现昼夜变化,在患乳房炎的奶牛血液和乳汁中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乳汁中生物钟基因和酪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提示奶牛体内生物钟系统的改变可能与乳房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潜在联系。这些研究结果为从生物钟角度防制奶牛乳房炎提供了前期基础和理论依据。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24-1934+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疆阿勒泰部分地区双峰驼乳房炎乳汁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

    李斌;马万鹏;裴文刚;郑莹;段琦颖;卢亚宾;李建龙;苏战强;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部分地区双峰驼乳房炎乳样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探究主要的致病菌种类及特性,分别选择3份健康、临床型乳房炎、隐型乳房炎驼乳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分离、鉴定58份乳房炎样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并测定其LD_(50)及耐药情况。测序结果表明,9个样品共鉴定出14门、180科、210属的微生物,在属水平下Aquabacterium、Acidovorax、Caulobacter为主要优势菌属,且Aquabacterium、Asticcacaulis丰度的变化在乳房炎和健康驼乳中存在较大差异。58份乳房炎样品中,共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大肠杆菌(16株)、链球菌(14株)、鲍曼不动杆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驼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重视。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35-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MALDI-TOF MS技术快速鉴定奶牛乳腺炎奶样中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

    刘宇;张忠兵;徐晓枫;蒲云霞;王利平;吴琼海;琚波;希尼尼根;

    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呼和浩特地区13家牧场257份奶牛乳腺炎奶样中分离的45株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进行快速鉴定及同源性分析。采用甲酸-乙腈提取法对分离45株疑似菌株进行样品制备。通过MALDI-TOF MS获取特异性蛋白质图谱,并结合分析软件对获取的图谱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同时选用荧光定量PCR和nuc基因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辅助鉴定。结果显示,MALDI-TOF MS、荧光定量PCR和nuc基因PCR扩增及序列分析3种鉴定方法一致性将其中43株分离株鉴定为S.aureus,准确率100%(43/43),MALDI-TOF MS将另2株疑似菌株鉴定为产色葡萄球菌。聚类分型结果表明,在差异程度500时,MALDI-TOF MS可将鉴定的43株S.aureus分为5型,且各型内菌株大多数来源于各自牧场中,说明同一牧场内多数菌株分子水平差异较小,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源关系。结果表明,MALDI-TOF MS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等优点,可以实现对S.aureus快速鉴定和分型,并通过对污染源进行溯源分析,为预防和控制S.aureus引发奶牛乳腺炎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41-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饲养密度对育成期山麻鸭肠道健康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林佩仪;梁宇;侯展鹏;王金辉;王海悦;张续勐;江丹莉;李婉雁;刘文俊;曹楠;许丹宁;田允波;黄运茂;李秀金;付新亮;

    旨在探究不同饲养密度对山麻鸭肠道黏膜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肠道炎性损伤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180只56日龄育成期山麻鸭随机分为LSD(低密度,n=30)、MSD(中密度n=60)和HSD(高密度,n=90)3个试验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饲养密度分别为5,10和15只/m~2,分别于试验第3,6和9周采集各组血清和空肠组织测定相关指标,并研究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试验第9周HSD组山麻鸭的空肠绒毛长度及绒隐比显著低于LSD组(P<0.05),且HSD组空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LN和ZO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试验第9周也显著降低(P<0.01);此外,HSD组空肠黏膜中的α-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也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6和9周HSD组血清LPS水平显著高于LSD组,并且炎性因子测定结果显示,HSD组血清中的IL-1β、IL-8和TNF-α水平在试验第6周时显著升高(P<0.05),另外,试验第3周HSD组空肠组织中的IL-8、TNF-α、TLR-4、MyD88和NF-κB炎性因子及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LSD组和MSD组(P<0.01)。此外,HSD组的盲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并且梭杆菌属等有害菌群丰富增加,微生物菌群结构失衡。以上结果表明,较高的饲养密度会降低空肠组织中绒毛长度、绒隐比、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和部分消化酶活性。同时,血清中的LPS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空肠组织中炎性因子和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并引起盲肠菌群结构失衡,从而影响鸭的肠道健康并导致肠道功能受损。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48-1956+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雷州黑鸭EI2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潘艺亭;叶润根;赵志辉;姜平;

    为了探讨依托泊苷诱导的2.4蛋白(etopositde-induced 2.4 protein, EI24)基因在雷州黑鸭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与雷州黑鸭产蛋性状相关的潜在遗传标记位点,本试验以雷州黑鸭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EI24基因的目的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检测到突变位点,随后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产蛋性状和基因型与单倍型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分析EI24基因的SNP位点与雷州黑鸭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I24基因内含子5中发现7个SNP位点,其中,I5-17 G>T、I5-59 G>A>T、I5-159 G>A、I5-110 T>A和I5-256 C>A位点与雷州黑鸭开产日龄显著相关;I5-166 G>A和I5-385 C>T位点与雷州黑鸭开产体质量极显著相关。单倍型分析发现,H1H4单倍型可作为雷州黑鸭群体筛选低开产日龄、高开产体质量、高产蛋量个体的综合最优单倍型。说明EI24基因多态性可为选育优势高产蛋量的雷州黑鸭提供有利的遗传标记。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57-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磺酸对高温条件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吕雨杰;贾晗;梁亮;罗宗刚;蒙灿;刘菲菲;张龚伟;左福元;王玲;

    为探究牛磺酸对高温条件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本试验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牛磺酸进行42℃高温处理,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利用RT-PCR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8,32 mmol/L牛磺酸能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缓解细胞凋亡;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Bax/Bcl-2基因的表达量随牛磺酸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量变化则呈相反趋势,Caspase-3、Caspase-9、Bax基因表达量及Bax/Bcl-2在32 mmol/L组最低,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Caspase-8基因表达量在0~128 mmol/L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cl-2基因在32 mmol/L处理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Bcl-2在256 mmol/L处理组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说明一定浓度的牛磺酸可以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能力,从而减轻了高温对细胞的损伤。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64-1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来源于碎米荠的植物源硒对肉兔生长性能、肉品质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赵娜;刘春玲;符翔;郭子涵;王彬;朱云芬;孙铝辉;吕景智;宋代军;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来源于碎米荠(Cardamine enshiensis)的硒对肉兔的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44只35日龄的雄性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亚硒酸钠组(Group S)、普通碎米荠组(Group C1)和高硒碎米荠组(Group C2)。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高硒碎米荠显著提高肉兔的采食量(ADFI)和日增重(ADG)(P<0.05)。相较于对照组,高硒碎米荠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提高(P<0.05),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添加2种碎米荠均可以使肉兔肌肉的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高硒碎米荠显著提高了肉兔肝脏中GPX1 mRNA和CYP7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添加同剂量无机硒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来源于碎米荠的硒能更好地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肉品质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同时可改善肉兔的脂质代谢。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70-1976+1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猪瘟病毒免疫逃避机制以及猪瘟的防控进展

    邹宏;罗干;李玲;夏应菊;徐璐;赵俊杰;张乾义;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被OIE列为必须报告的一种烈性传染病。CSFV作为一种单链RNA包膜病毒,在适应外界环境压力的过程中,不断发生重组和进化,已经演变出一套完美的免疫逃避策略。为了解CSFV逃避机制和防控的最新进展,现将对CSFV抑制干扰素产生、CSFV调控细胞凋亡、CSFV调控细胞自噬、CSFV调控细胞焦亡与炎症反应、CSFV逃避适应性免疫应答和CSF的防控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CSFV致病机制的研究和CSF防控提供理论帮助。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77-1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及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滕战伟;齐可喜;陈秋楠;贺永惠;高腾云;

    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的甲烷会降低饲粮能量的利用效率并造成环境污染,减少甲烷排放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并提高反刍动物饲粮利用效率。反刍动物甲烷生成与品种、饲粮组成和瘤胃菌群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生成途径,重点总结了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和调控甲烷生成的策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制定有效的甲烷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83-1989+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抗菌脂肽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陈静虹;江山;苏国旗;黄金秀;兰云贤;王瑞生;

    抗菌脂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且具有耐热、耐酸碱、不易产生耐药性和溶解性好等优点,作为新型抗菌剂应用在畜牧养殖中代替传统抗生素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抗菌脂肽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在畜禽上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3年09期 v.43;No.321 1990-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