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抗猪圆环病毒2b/2d亚型衣壳蛋白纳米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苏文静;毕明芳;莫小兵;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PCV2b/2d-Cap的重组纳米抗体,并对其与PCV2b和PCV2d亚型Cap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以羊驼筛选到的纳米抗体基因为模板,通过PCR将纳米抗体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经双酶切及连接反应后,将纳米抗体基因片段(VHH)插入到经改造的pET28a-SUMO载体中,构建了pET28a-SUMO-VHH重组质粒。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亲和层析、除去SUMO标签以及分子筛凝胶过滤层析进行纯化。并通过Bio-dot 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该纳米抗体与PCV2b/2d-Cap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质粒测序正确;经纯化得到的纳米抗体蛋白约为14 kDa;间接ELISA证实该纳米抗体对PCV2b/2d-Cap蛋白检测下限均为0.68 mg/L。结果表明,该纳米抗体与PCV2b和PCV2d亚型Cap蛋白均具有交叉反应,为PCV2b/2d亚型的临床检测建立新型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2023年11期 v.43;No.323 2197-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苏恺;王亚文;袁晨;刘志昌;徐凡;任静;张亚楠;杨柳;付利芝;宋勤叶;

    应用融合PCR技术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纤突(spike, S)蛋白的S1结构域基因与铁蛋白(ferritin, FTN)基因的拼接产物(S1-FTN),然后分别将S1基因和S1-FTN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 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 1-S1和pCold 1-S1-FTN。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低温(16℃)下用IPTG诱导重组S1蛋白和S1-FTN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目的蛋白,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蛋白的形态。随后将24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S1组、S1-FTN组和空白对照组,8只/组。每只小鼠肌肉注射40μg S1抗原,共免疫3次,分析S1-FTN纳米颗粒和S1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Cold 1-S1和pCold 1-S1-FTN在低温下经IPTG诱导,能够分别表达S1蛋白和S1-FTN重组蛋白,2个蛋白均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并且S1-FTN重组能够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S1-FTN纳米颗粒和S1蛋白均能诱导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但未检测到特异性IgA抗体;S1-FTN纳米颗粒和S1蛋白均引起IL-2和IL-4浓度升高,而IFN-γ浓度没有变化。但S1-FTN纳米颗粒免疫小鼠的特异性IgG2a/IgG1比值低于S1蛋白免疫的小鼠(P<0.05)。结果表明,与S1蛋白比较,S1-FTN纳米颗粒更倾向刺激Th2型免疫反应。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03-2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株重组类NADC3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与基因组特征分析

    刘野;李文忠;杨婧;程宁;杨程;王凯月;吴庆东;张乐;赵瑞利;孙英峰;

    为分离天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并分析其分子遗传进化关系,对来自该地区某猪场疑似PRRSV感染的样品进行RT-PCR检测,阳性样品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将出现细胞病变的PAMs进行有限稀释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利用RT-PCR扩增分离纯化株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分离株进行重组分析和细胞嗜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获得1株PRRSV毒株(命名为TJbc2021),分离毒株不能感染Marc-145细胞;该毒株全基因组长为15 111 bp,与NADC34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5.2%,属于目前流行于中国的类NADC34 PRRSV,其Nsp2存在100个氨基酸缺失的分子特征;重组分析显示该毒株以谱系1.5毒株(NADC34-like)为主要亲本,以谱系1.8毒株(NADC30-like)为次要亲本,在14 082~14 635 nt(ORF6~ORF7)发生了基因重组。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了1株重组类NADC34 PRRSV,可为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提供参考。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12-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

    卞宇晨;田广原;王宇琛;于佳梁;周雅坪;郭婷;赵红梅;赵逢淼;孙雅婕;周雨霞;

    将gD蛋白用胶体金标记并包被于结合垫作为检测探针,未标记的gD蛋白包被NC膜作为检测线,以金标记鼠IgG与羊抗鼠IgG作为独立质控系统,利用双抗原夹心法建立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并对该试纸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试纸在检测副结核分枝杆菌(MAP)、赤羽病病毒(AKA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支原体(M.bovis)、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布氏杆菌(Brucella)、口蹄疫病毒(FMDV)的标准阳性血清时均为阴性反应;该试纸在检测IBRV标准阳性血清时敏感性为1∶16;将该试纸与进口商品化ELISA试剂盒共同检测60份待检牛血清,两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3.3%,阴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6.7%。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可在10~15 min完成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特点,为临床定性检测及现场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提供了有效工具。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21-2227+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JSRV-env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BEAS-2B细胞稳转株的建立

    杨小林;杜晓悦;段续接;张培;陈思旭;王振玲;刘淑英;

    通过构建过表达JSRV-env的慢病毒载体,筛选获得稳定表达Env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2b, BEAS-2B),检测Env对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PCR扩增目的基因env,将其插入pMT194质粒中,构建pMT194-JSRV-env慢病毒过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同包装辅助质粒混合后与转染试剂复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在收集、纯化浓缩病毒后,感染BEAS-2B细胞并优化感染条件。根据慢病毒载体携带的抗性基因puro,用嘌呤霉素(Puro)筛选稳定细胞株。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目的基因表达,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显示:目的基因env扩增成功,并将其重组插入pMT194载体,酶切鉴定与预期相符,pMT194-JSRV-env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293T细胞env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01),JSRV Env重组慢病毒平均滴度为1.03×10~9 IU/mL;慢病毒感染BEAS-2B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40,筛选细胞株的最佳Puro质量浓度为0.3 mg/L;荧光显微镜显示BEAS-2B细胞表达红色荧光;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表明env表达量在试验组中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01),Env-FLAG融合蛋白在宿主细胞成功表达;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试验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果表明,成功构建JSRV-env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筛选出稳定表达Env的BEAS-2B细胞株,Env能够显著增加BEAS-2B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28-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鹅细小病毒-鹅副黏病毒二联嵌合型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鉴定

    单春辉;李金斗;吴佳奇;冯嘉轩;丁佳欣;陈凯楠;郭春红;丁壮;

    基于新城疫病毒样颗粒(Newcastle disease virus-like particles, NDV VLPs)载体平台,采用胞外域替换的策略、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透射电镜等方法,构建嵌合型病毒样颗粒。将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的VP3基因与鹅副黏病毒病(goose paramyxovirus)的HN基因相连并命名为rVP3并构建了表达rVP3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V-rVP3,将其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rBV-M和rBV-HN共感染sf9细胞72 h后获得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二联嵌合型病毒样颗粒(GPV-NDV cVLPs)。采用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GPV-NDV cVLPs,并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可见与野生NDV形态相似的cVLPs;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GPV-NDV cVLPs各组分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蛋白表达均正确。本试验为预防鹅细小病毒病(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 GP)和鹅副黏病毒病提供一种安全的、可“一针多防”的新型疫苗候选株。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37-2242+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鹅星状病毒辽宁株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与抗原表位预测

    周慧;高慎阳;李冰;董筱萍;孙弋雅;刘英姿;甄志刚;赵岩;刘丽颖;车立忱;周铁忠;

    从辽宁某鹅场无菌采集病死雏鹅肝脏、肾脏等病料,通过鹅胚接种、核酸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对所分离的毒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经过接种病料鹅胚的病变特征观察、病毒PCR核酸扩增和序列分析以及透射电镜形态鉴定,确认成功分离到1株GAstV(goose astrovirus),暂命名GAstV/LN/202101(简称LN202101)。针对编码衣壳蛋白保守结构域N和P2 Capsid domain的核苷酸序列对该毒株进行遗传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江西株JX01(MZ576222.1)等近2年发现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在同一簇分支,且属于GAstV-Ⅱ型;但同源性已表现出差异。以HAstV(human astrovirus)已验证表位为参考,依据抗原抗体结合模型,结合生信方法推测以下4段序列可能为GAstV的抗原表位:453~467aa(PQADSRSRYNANITF)、508~513aa(VCNTLA)、525~553aa(TAVLRVNTSTTSTGGQITELRNRLNIADG)和585~597aa(DSNPGETFQSFKM)。结果表明,GAstV辽宁流行株与国内其他地区为同一来源,但已发生变异;辽宁株衣壳蛋白部分抗原优势表位较多,可以作为近2年流行毒株的代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遗传进化特点和抗原特征,开发相应亚单位疫苗和抗体等生物防控制品奠定了基础。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43-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部分地区猪源不动杆菌分子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程宇;石玉节;张甜;王照煌;谭仕明;王莹;卢旺;武星辰;马海利;

    为了解2019年山西省猪源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菌种类型及其耐药性情况,本研究无菌采集山西省11个地市20个屠宰场的521份猪肺组织,并分离到30株猪源不动杆菌。通过不动杆菌的bla_(OXA-51-like)、rpoB、gyrB基因PCR扩增、测序、同源性分析对分离的30株猪源不动杆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并对鉴定出的不动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耐药性分析和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30株猪源不动杆菌有2株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A.baumannii)、28株为非鲍曼不动杆菌。其中,28株非鲍曼不动杆菌有6株为A.lwoffii、10株为A.towneri、5株为A.junii、3株为A.ursingii,4株未能确定菌种;鉴定的26株猪源不动杆菌对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9%和46.1%,且对3种及3种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42.3%;耐药基因bla_(TEM)、sul-2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7.7%和46.2%。结果表明,山西省猪源不动杆菌鉴定出5个种,存在鲍曼不动杆菌,但以非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中A.towneri最多;山西猪源不动杆菌对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很强,并存在多重耐药性,部分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51-2260+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山羊感染性肺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吴翠兰;陶立;李军;李常挺;彭昊;冯世文;禤雄标;兰美益;钟舒红;马春霞;贺会利;

    为了解广西山羊感染性肺炎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试验采用病原分离与PCR检测的方法分别对2017-2021年采自广西的573份羊感染性肺炎病料进行检测,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13种422株致病菌,其感染率为75.92%(435/573),最主要的致病菌是绵羊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分别为60.73%(348/573),31.94%(183/573),15.18%(87/573)。在435份病例中,单一感染、双重感染、三重感染、四重感染和五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52.41%(228/435),26.21%(114/435),11.03%(48/435),6.21%(27/435),4.14%(18/435)。混合感染样品中除了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双重感染外,其余混合感染全部检测出绵羊肺炎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绵羊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西丁、链霉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耐药,其耐药率为60%~100%;大肠杆菌对林可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耐药,耐药率为60%~100%;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耐药,耐药率为70%~100%。结果表明,引起广西山羊肺炎的病原种类多样,而绵羊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其主要病原,分离株均出现了多重耐药。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61-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云南省山羊皮下脓肿的病原菌种类调查分析

    李富祥;夏九鲜;喻永福;朱沛;杨仕标;赵文华;高华峰;

    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和PCR 2种检测方法对来源于昆明市西山区、石林县、宜良县和弥勒县山羊养殖场的128份山羊皮下脓肿样品进行检测,并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28份皮下脓肿样品中,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检出率分别为17.19%(22/128),20.31%(26/128)和67.19%(86/128)。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A.pyogenes、C.pseudotuberculosis、S.aureus和绵羊链球菌(Streptococcus ovis)的分离率分别为9.38%(12/128),20.31%(26/128),65.63%(84/128)和1.56%(2/128)。在128份皮下脓肿样品中,细菌分离鉴定和PCR 2种方法只检出1种病原菌的样品比例分别为95.31%(122/128)和92.19%(118/128),2种检测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0.63%(116/128)。结果表明,S.aureus是云南省山羊皮下脓肿最主要的病原菌,S.ovis可能是山羊皮下脓肿的潜在新病原菌。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67-2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分析

    蒋增海;姚璐璐;张超君;尹路阳;徐耀辉;何启盖;

    对河南省猪产业链中分离的28株耐头孢菌素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并进一步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β-内酰胺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为0.89%(28/3 137),其中肝脏样品流行率最高(4.98%,16/321);28株检测菌,共分为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印第安纳(46.43%,n=13)和单相鼠伤寒变种(25%,n=7)。所有菌株除了黏杆菌素,对其他11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多重耐药率为100%;至少携带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最高的基因是blaCTX-M(89.29%,n=25),共携带有6种组合的β-内酰胺酶基因谱;共检测到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oqxAB、qnrS和qnrC),gyrB和parE均无氨基酸突变,其中15株菌同时发生gyrA(Ser83Phe与Asp87Asn/Gly)突变和parC(Thr57Ser与Ser80Ile/Arg)突变,无论是否存在喹诺酮耐药基因,对环丙沙星均呈高水平的耐药(MIC≥16 mL/L)。结果表明,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相对较低,对多种药物均具有严重的耐药性,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其耐药基因型一致。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74-2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旋毛虫单一性别感染及新生幼虫尾静脉感染对小鼠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陈红;丁静;李承瑶;鄂玉婷;张殊妍;王晶;杨姝;刘晓雷;

    将单一性别、混合性别旋毛虫肌幼虫分别灌胃感染小鼠,新生旋毛虫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并以未感染小鼠作对照,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IL-2、IFN-γ、IL-4、IL-10、TGF-β的血清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混合性别感染组IL-2含量降低,IL-10、TGF-β、IFN-γ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35 d,混合性别感染组小鼠的5种细胞因子含量均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感染后前7 d,单一性别感染组小鼠IFN-γ和TGF-β含量较高,IL-2含量较低;在感染后7~35 d, 5种细胞因子含量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新生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组小鼠的IL-2、IFN-γ、IL-10、TGF-β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28 d,各细胞因子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在模拟的对应时间点,新生幼虫感染组5种细胞因子变化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旋毛虫单一性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在观察期间有较大差异,而新生幼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在对应时间点细胞因子变化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单一性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造成细胞因子差异表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幼虫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81-2286+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AFB1抑制NrF2信号通路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应激

    任晓丽;皇甫和平;杨东辉;宋予震;王俊东;石冬梅;

    利用不同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作用于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培养24 h后,通过相关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氧化损伤标志物活性氧(reacive oxygen species, RO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on capability, T-AOC)的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RT-qPCR)方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检测NrF-2、HO-1和NQ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0μmol/L相比,10,20μmol/L AFB1处理组显著升高MAC-T细胞内ROS和MDA的含量,降低SOD、T-AOC和GSH-Px的活性。RT-qPCR结果显示,与0μmol/L组相比,不同浓度AFB1组显著下调MAC-T细胞中NrF2、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μmol/L AFB1组MAC-T细胞中NrF2、HO-1、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0μmol/L组。结果表明,AFB1通过抑制NrF2信号通路诱导牛乳腺上皮(MAC-T)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性损伤。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87-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K-15细胞的THBS3基因缺失抑制PRV复制

    李志杰;刘培欣;杨涛;张瑜;宋海慧;张闯;王岳;

    为探索猪血小板反应蛋白3(thrombospondin 3,THBS3)在PRV复制中的功能,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THBS3基因缺失的PK-15稳定细胞株。首先,根据THBS3基因序列和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2对sgRNA序列,退火后连接到Lenti-CRISPRv2慢病毒表达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获得重组慢病毒,收集细胞上清并离心去细胞碎片后转导PK-15细胞,进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THBS3敲除的PK-15细胞株;将重组病毒rPRV-GFP接种至野生型和缺失型细胞评价病毒复制差异。结果显示,表达sgRNA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将收获的慢病毒转导细胞后通过筛选获得1株无THBS3蛋白表达细胞株(PK-THBS3-KO),通过测序发现外显子3有1个碱基的插入;感染试验显示,THBS3基因缺失后抑制了PRV复制。结果表明,通过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了PK-15的THBS3基因敲除的稳定细胞株,PRV感染试验显示基因缺失后抑制了病毒复制。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93-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源九次跨膜蛋白TM9SF2基因克隆及其蛋白特征分析

    张敏霞;池周颖;瞿孝云;刘杨;曾庆航;李昌;廖明;

    根据鸡九次跨膜超家族成员2(chicken 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2,chTM9SF2)预测序列设计引物,以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鸡成纤维细胞系DF1和鸡肝癌细胞LMH的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chTM9SF2编码序列,并利用MEGA 7.0、Clustal W、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鸡、鸭、人、鼠等不同物种来源的九次跨膜超家族成员2(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2,TM9SF2)进行遗传进化、同源性、结构域及结构模拟等分析;进而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究chTM9SF2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分别在3类细胞中均可成功获得编码序列一致的chTM9SF2基因,与禽类的同源性最高,且高度保守;该基因能够在DF-1细胞中表达,且主要定位于晚期内体或溶酶体膜。结果表明,成功扩增获得chTM9SF2基因,并在DF-1细胞成功表达,分析其定位于晚期内体或溶酶体膜,为进一步研究chTM9SF2的生理功能及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3年11期 v.43;No.323 2298-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PS、poly(i:c)对BV-2小胶质细胞中HMGB1核质穿梭的影响

    邢琬群;李鑫月;逯静静;韩琦;徐彬;周铁忠;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确定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病毒模拟物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c))对BV-2小胶质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质穿梭影响的最佳作用质量浓度和时间;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V-2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IBA-1以此确定LPS、poly(i:c)能否激活BV-2小胶质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poly(i:c)诱导BV-2小胶质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ɑ、NLRP3和iNOS)的蛋白表达量变化;分离细胞核、细胞质蛋白分别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组分中的HMGB1。结果显示,终质量浓度为10μg/L LPS、50 ng/L poly(i:c)、刺激时长6 h时能够显著增加促炎因子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LPS、poly(i:c)刺激下,BV-2小胶质细胞激活;核质分离结果显示BV-2小胶质细胞被LPS、poly(i:c)刺激后,HMGB1细胞质移位增加。结果表明,细菌或病毒感染都能够使BV-2小胶质细胞内的HMGB1由细胞核向细胞质移位。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08-2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甘草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栗雯华;王强;郭晓彤;徐风阁;庞全海;

    将48只体质量为(20±2)g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凯西莱阳性对照组及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 ISL)低剂量组、ISL中剂量组和ISL高剂量组等6个组。对小鼠进行酒精灌胃30 d,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利用凯西莱及低、中、高剂量ISL治疗10 d,记录小鼠体质量、采食量,肝脏测质量计算肝脏系数。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同时,分别用qRT-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脏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并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肝损伤模型,与模型组相比,ISL各组小鼠肝小叶和肝细胞形态结构有所恢复,脂肪空泡减少,相关指标得到改善。一般生理指标检测中,ISL各组小鼠体质量和采食量均有所恢复,肝脏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中,ISL中剂量组AST活性显著性降低(P<0.05),ISL各组TC、TG和LDL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ISL高剂量组HDL含量显著增高(P<0.05)。氧化应激指标检测中,ISL各剂量组GSH和SOD含量升高,ISL低剂量组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在炎症指标的检测中,ISL各剂量组IL-1β和TNF-α mRN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ISL低、中剂量组IL-6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ISL中、高剂量组IL-1β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ISL各剂量组IL-6蛋白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ISL高剂量组TNF-α蛋白含量下降。结果表明,ISL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14-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酪氨酸联合半胱氨酸对冷暴露小鼠肝脏产热能力的影响

    孟凡舜;李仕韦;夏榕鸽;徐彬;李士泽;

    运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在添加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后是否有损伤;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变化;血清生化检测小鼠血脂四项的表达水平;最后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添加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后小鼠体质量下降,肝脏并未出现明显损伤并且小鼠肝脏中的脂滴含量下降;除Ⅱ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无显著下降外,添加了酪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小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LDL-C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只有Ⅵ组显著升高。RT-qPCR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除Ⅱ组的PPAR-α的mRNA无显著表达外,其他产热相关mRNA显著升高;冷暴露条件下只有Ⅴ组的PPAR-α的mRNA上升显著,除Ⅵ组UCP1的mRNA上升显著,其他3个产热相关mRNA极显著上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Ⅱ组的产热相关蛋白显著上升,其中PGC-1α上升极显著,Ⅲ组除UCP1上升显著外,其他产热蛋白无显著上升;冷暴露条件下Ⅴ组的PPAR-α升高显著,其他产热蛋白上升不显著,Ⅵ组的产热相关蛋白都有显著上升,其中PPAR-α和PPAR-γ上升极显著。结果表明,联合使用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可以降低小鼠体质量并改善小鼠的血脂水平,提高小鼠肝脏的产热能力。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21-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比例霉变玉米对肉兔肾脏PI3K/Nrf2通路的影响

    窦萌萌;师少文;王新芳;张璐;包永占;史万玉;陈宝江;

    80只30日龄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0%霉变玉米+15%正常玉米),低剂量组(5%霉变玉米+10%正常玉米)、中剂量组(10%霉变玉米+5%正常玉米)和高剂量组(15%霉变玉米+0%正常玉米),20只/组。于试验的第42天心脏采血、摘取肾脏。ELISA法检测饲料中AFB1、ZEN、DON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BUN、Cr、UA的水平及肾组织中MDA、NO、T-AOC、CAT、GSH-Px的含量;qPCR检测PI3K、HO-1、Nrf2、NQ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空白组与低剂量组霉菌毒素未超标,中剂量组AFB1超标,高剂量组AFB1、ZEN超标。HE染色可见中、高剂量组肾小球呈分叶状,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并伴有空泡变性。与空白组相比,中、高剂量组肾指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血清中BUN、UA、Cr水平及肾组织中MDA、NO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肾组织中CAT、GSH-Px、T-AOC含量及PI3K、Nrf2、NQO-1、HO-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果表明,霉菌毒素抑制了PI3K/Nrf2信号通路,降低了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导致肾脏氧化损伤。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28-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香叶木素对顺铂诱导小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朱彦彬;林红英;曾慧;李颖;吴学良;马文澳;陈志宝;

    利用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RTECs)和C57BL/6小鼠建立体外和体内模型,探究香叶木素对顺铂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试验结果显示,香叶木素能显著降低顺铂诱导的mRTECs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其对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香叶木素能激活Nrf2信号通路,提高HO-1和NQO1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相关MAPK通路,减少mRTECs的凋亡。通过检测小鼠体内血液中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发现香叶木素可明显缓解顺铂诱导的肾损伤。此外,香叶木素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抑制顺铂诱导的氧化应激。肾组织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香叶木素能明显减轻顺铂所致的小鼠肾损伤。肾脏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香叶木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Nrf2通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提升Bcl2的表达及降低Bax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以保护肾脏免受顺铂诱导的肾损伤。结果提示,香叶木素可能成为防治顺铂诱导肾损伤的一种有效药物。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36-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基于PI3K/AKT/GSK3β通路探讨解毒通络调肝方对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的影响

    苏婧;崔镇海;金美英;

    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解毒通络调肝方组以及盐酸二甲双胍组,其中45只采用高糖高脂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式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给药4周后麻醉处死取样。Morris水迷宫试验法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能力,血生化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HE染色法观察S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REB、GLUT4、PI3K、AKT、GSK3β蛋白表达。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显著升高(P<0.01),水迷宫试验相关指标提示大鼠空间学习能力降低(P<0.01),BDNF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CREB、GLUT4、PI3K、AKT蛋白表达也均呈现出明显降低(P<0.001,P<0.01),GSK3β蛋白表达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均明显下降(P<0.01),水迷宫试验相关指标提示大鼠空间学习能力提升(P<0.01),BNDF阳性表达增加(P<0.01),CREB、GLUT4、PI3K、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01,P<0.01,P<0.05),GSK3β蛋白表达下降(P<0.001)。结果表明,解毒通络调肝方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的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海马组织中BDNF、CREB、GLUT4蛋白表达,影响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实现的。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47-2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口径人工血管联合丹参注射液修复犬颈总动脉缺损

    洪晗;徐在品;郭珊竹;李欣妤;王瑶;李胤霆;李灿欣;

    随机选取健康杂种成年犬10只,分为对照组和丹参组,每组5只。2组犬均以显微外科手术方法用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小口径人工血管重建一侧颈总动脉。术前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术后对照组试验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常规治疗,丹参组试验犬增加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连续用药14 d。术后1,3,7 d对试验犬进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评估术后炎症变化情况。术后7,14 d对试验犬的颈总动脉用超声波诊断仪监测血管直径和通畅率变化情况。用药15 d牺牲试验犬,暴露人工血管进行大体观察后做HE染色,观察人工血管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组成。体外细胞培养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丹参组与对照组的通畅率分别为80.0%和40.0%;丹参组的直径变化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丹参组犬的人工血管无血栓出现,有内皮细胞生成;对照组犬只有部分血栓,并未发现内皮细胞。结果表明,PCL小口径人工血管联合丹参注射液能成功修复犬颈总动脉缺损,促进内皮细胞增长,有效提高人工血管的通畅率。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54-2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甘草酸单铵盐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张碧菡;赵宝宝;高静;沈成龙;王勇胜;马会明;卿素珠;

    将收集的猪COCs置于添加不同浓度(0.0,0.3,0.6,1.2μmol/L)甘草酸单铵盐(mono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MAG)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培养46 h,统计成熟率,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成熟卵母细胞ROS表达水平;对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于胚胎培养液内体外培养48,120 h,分别统计体外受精胚胎卵裂率、囊胚率,并用Hochest荧光染色检测囊胚总细胞数;结合成熟率及IVF胚胎发育囊胚率选定最佳添加浓度,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MAG,以0μmol/L MAG为对照组,体外培养46 h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猪成熟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MAG处理组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均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MAG添加均可降低猪卵母细胞RO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0.3,0.6μmol/L组差异显著(P<0.05),1.2μmol/L组差异极显著(P<0.01)。0.3μmol/L添加组显著提高了猪体外受精囊胚率(P<0.05),但不同MAG添加组对胚胎卵裂率、囊胚总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0.3μmol/L MAG添加组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0.3μmol/L MAG可提高猪卵母细胞线粒体活性、降低其氧化应激水平和凋亡水平,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从而提高猪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能力。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61-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纳米颗粒硒对湖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

    李梦奇;房晓欢;于洋;李晗星;张效生;张金龙;陶晨雨;夏威;李俊杰;

    将新采集且活力达标的湖羊精液添加到含不同质量浓度(0.00,0.25,0.50,1.00,2.00 mg/L,Ⅰ~Ⅴ组)纳米颗粒硒(nanoparticulate selenium, SeNPs)的冷冻基础稀释液中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的精液分装入0.25 mL冻精细管,并在液氮中储存。7 d后解冻,对每个处理的精液进行精子质量参数评估,包括精子活力、运动参数、畸形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性,并测定各组精液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关抗氧化基因(SOD1、GCLC、GCLM和PRDX1)的表达。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Ⅲ,Ⅳ组对解冻后精子的运动能力、顶体完整率和膜完整性均有积极影响(P<0.05),尤其是Ⅳ组精子冻后活力达48.68%,顶体完整率为80.51%,头部质膜完整率为52.54%,尾部质膜完整率为50.99%,均处于最高水平;SeNPs处理后的冷冻精液T-AOC和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其中Ⅳ组T-AOC最高为(10.94±0.25) U/mL、CAT活性为(11.01±0.92)U/mL。SeNPs显著降低了解冻后精子内MDA和ROS水平且以1.0 mg/L质量浓度处理最佳(P<0.05),MDA含量可降至(4.81±0.36)mmol/L,ROS水平为1 880.98±44.86。抗氧化基因检测显示,1.00 mg/L SeNPs处理组SOD1极显著高于0.00 mg/L SeNPs处理组(P<0.01),GCLM、GCLC和PRDX1显著高于0.00 mg/L SeNPs处理组(P<0.05)。结果表明,在湖羊冷冻稀释液内SeNPs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可以使精子结构和功能整体得到改善,而且对冻融精子抗氧化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68-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应用原代细胞繁殖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进展

    左媛媛;路皓东;巩明霞;郑东霞;王英丽;迟田英;莫绍江;徐福朋;徐天刚;戈胜强;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最重要疫病之一,其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由于该病毒基因组庞大,生物学特性复杂,其增殖、分离通常需要使用猪原代细胞并且只能在经授权的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阻碍了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及疫苗研发。对ASFV开展深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疫苗研发,原代细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对目前已报道可用于ASFV繁殖的原代细胞种类、优缺点,以及研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目的是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77-2382+2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轮状病毒疫苗及被动免疫抗体研究进展

    高敏;付山;赵绮欢;杨霖;贺志雄;包福祥;

    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是集约化养殖中犊牛腹泻的重要致病原之一。BRV是一种二十面体对称的双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并分为众多血清型,流行型多为G6和G10型,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目前,国内BRV的商品化疫苗和针对性治疗产品仍处于市场空白阶段。随着养牛业的蓬勃发展,对于BRV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对BRV的结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养牛业发达国家市场上的BRV疫苗上市情况和BRV卵黄抗体的研究进程进行综述,旨在为下一步疫苗和抗体的研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83-2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赤羽病毒的分子病原学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何凯锋;李亚均;张德志;杨恒;刘全;魏正凯;李前勇;

    赤羽病(Akabane disease)是由赤羽病毒(Akabane virus, AKAV)引起的一种导致反刍动物繁殖障碍和新生犊牛畸形的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呈现流行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防治药物,给我国牛羊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通过对AKAV分子病原学和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正确认识赤羽病的病原学特征与致病机理,为该病的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89-2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NO在动物流产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崔晓;张勇;

    内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由机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诱导产生,流产动物子宫和胎盘组织内均有NOS的表达。内源性NO能参与维持动物正常妊娠,但其过量表达也易引起动物妊娠病变,甚至导致流产。目前,内源性NO与动物妊娠和流产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对内源性NO在动物妊娠、流产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能为动物流产的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11期 v.43;No.323 2396-2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