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Animals and Zoonoses》正式创刊诚邀您赐稿

    <正>《Animals and Zoonoses》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由爱思唯尔提供完全开放存取出版的专业性英文学术期刊(ISSN 2950-2489),由吉林大学主办,现为季刊,主编为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研究员。学报现已具备高起点新刊的创办条件,将于2024年正式线上线下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学报已组建了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由100多位全球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编委团队以及近200人的青年编委会,每期均约有一篇由相关领域院士撰写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学报通过新媒体、

    2024年06期 v.44;No.330 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四川省几种重要猪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变异性分析

    夏学妹;陈弟诗;王一丹;向华;植玉鹏;田珺劼;任玉鹏;

    为了解四川地区流行的猪腹泻病毒类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用荧光定量PCR对2021—2023年四川省多个地区来源的猪腹泻样本进行检测;用RT-PCR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A群轮状病毒(PoRVA)、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捷申病毒(PTV)进行分型鉴定,并分析其基因变异性、遗传进化特征和重组事件。结果显示,PEDV、PoRVA、PDCoV和PTV在四川地区仍呈现流行趋势,其总体阳性率分别为:14.2%(40/281)、13.2%(37/281)、15.6%(44/281)和12.5%(35/281),以PED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最为常见。本次检测共获得6株G2b型PEDV、3株G3型PDCoV、3株G9P[13]型PoRVA、1株G3P[13]型PoRVA、3株5型PTV、1株9型PTV。6株PEDV毒株与CV777、DR13、KPEDV-9、Chinju99、KNU-0801、AJ1102和LW/L等7个疫苗毒株相比在COE区和S1D中和表位区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PSCLZ01和PSCMY04株在进化树中单独形成一个小支。3株PDCoV与四川往年流行毒株的遗传进化距离较近,但与其相比存在6~48个氨基酸的突变。4株PoRVA与早期疫苗株LLR相比,VP4基因有104~108个氨基酸变异,VP7基因有25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从进化树上看,RSCMY01/G3P[13]的VP7基因与黑龙江毒株LNCY同属一个分支,但其VP4基因又与四川SCYA-C7聚为一支,表明该株PoRVA可能是在不同基因型毒株跨省际间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配。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出PTV-5型和PTV-9型样本中,其他腹泻病毒均为阴性,表明上述两种基因型PTV可能是猪腹泻的重要病原。此外,PEDV PSCLZ01株和PDCoV PCSCMY02株的S基因都发生了重组事件,且亲本毒株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上述结果揭示了近年四川地区流行的主要猪腹泻病毒类型及其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规律,丰富了四川地区猪腹泻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本地区猪腹泻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087-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2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9 ]
  • 检测非洲猪瘟病毒快速EIS-qPCR方法的建立

    金帅帅;孙亚娟;刘喜东;金辉;赵红日;尹锐;李影;

    为满足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早期、超快速、精准基因检测的市场需求,本研究根据ASFV的p72基因保守区和猪内源性内标(endogenous internal standard, EIS)cytb基因序列设计双重qPCR的引物和探针,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UNG酶防污染系统,建立了用于检测ASFV的快速、高灵敏EIS-q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时间短,可在30 min内完成ASFV的qPCR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4.12拷贝/μL;特异性强,对ASFV p72基因呈现特异性扩增,对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均无扩增;重复性好,变异系数(C_v)小于2%;防污染能力强,可有效消除低剂量气溶胶污染产生的假阳性扩增。146例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商业化ASFV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EIS-qPCR技术与现有同类技术相比,具有检测更快速、灵敏度更高等特点,适合ASFV感染早期的快速诊断,可为非洲猪瘟的监测和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4年06期 v.44;No.330 1099-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PEDV感染导致宿主脂质代谢变化

    索小易;范国强;李彬;杨晓静;

    为了探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感染后宿主的脂质代谢变化,将PEDV感染仔猪及Vero细胞后,收集血液、肠道及细胞样本,并通过血液生化分析、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含量,通过qPCR检测宿主脂代谢相关酶的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PEDV感染显著提升了宿主总脂质水平,且显著促进了仔猪肠道及Vero细胞脂肪酸和胆固醇代谢相关酶的表达。综上,PEDV感染导致宿主总脂质水平上升,仔猪肠道及Vero细胞脂质代谢重塑,脂代谢基因变化,该研究结果表明,脂代谢相关基因可作为影响PEDV复制的关键靶点,为后续其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07-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H9N2亚型AIV N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效果

    李小凤;谢芝勋;阮志华;李孟;李丹;张民秀;谢志勤;罗思思;韦悠;谢丽基;曾婷婷;张艳芳;黄娇玲;王盛;

    旨在探讨H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NP蛋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为研制AIV疫苗奠定基础。试验将H9N2亚型病毒NP基因的扩增产物连接到pET-32a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NP,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IPTG诱导后,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用NP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测定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和脾细胞培养上清多细胞因子分泌情况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显示:NP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1 497 bp, NP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存在,Western blot结果可见特异性条带。免疫小鼠后血清产生IgG结合抗体,抗体效价为1∶40 000,与对照组相比,IL-2、IL-5、IL-13分泌量极显著提高(P<0.001),IL-6分泌量显著提高。IL-4和IL-12 p70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IL-18、GM-CMF、TNF-α、IFN-γ分泌量被抑制,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NP重组蛋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原,为流感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13-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Ⅱ型登革病毒铁蛋白纳米颗粒蛋白的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效果评价

    鲍君铎;仇相书;高岩;张佳奇;李霄;金鑫;鲁会军;金宁一;

    将Ⅱ型登革病毒E蛋白呈递在幽门螺旋杆菌铁蛋白上,构建一种新型登革纳米颗粒候选疫苗,评价疫苗的免疫学指标,旨在为登革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经优化合成E-Ferritin-pcDNA3.1重组质粒后转染HEK-293F细胞,对重组蛋白进行表达、鉴定、纯化和构型分析后使用E-Ferritin纳米颗粒疫苗于0、14、28 d后肢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使用ELISA、中和试验、流式细胞术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中和抗体水平、脾细胞中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含量和特异性刺激后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胞内表达出大小约69 kDa的目的蛋白,条带单一,纯化质量浓度0.407 g/L,纯度达到82.32%。透射电镜观察到E-Ferritin蛋白可重组成粒径约50 nm的颗粒结构。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E-Ferriti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一免后42 d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平均值为1∶92 160,主要表达的抗体亚类为IgG1,倾向于Th2型免疫应答,中和抗体效价达到1∶130。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重组蛋白E-Ferritin作为免疫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疫苗组特异性刺激水平显著高于非特异性刺激组。综上得出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登革病毒包膜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为新型登革候选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20-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鸭星状病毒1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病毒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陶禹;冯旭东;樊彦丽;王艳;赵自亮;杨晓伟;张立武;陈翔;赵光伟;

    为实现鸭星状病毒1型(Duck astrovirus type 1,DAstV-1)的快速检测,本试验针对DAstV-1(WF1202株)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染料SYBR Green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利用所建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将其应用于阳性样本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所建qPCR检测方法的检测下限为4.64×10~3拷贝/μL,高于普通RT-PCR方法10倍;对禽类其他常见病原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_v)分别为0.85%~2.85%和0.21%~2.94%,均低于3.00%,表明其重复性良好。利用该方法对2020-2022年间10省份不同鸭场的35份组织病料进行检测,阳性率为25.71%(9/35),与普通RT-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4.29%。任取1份阳性病料接种健康鸭胚进行病毒的分离,收集尿囊液利用所建qPCR方法进行检测,确定为阳性后接种1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感染雏鸭呈现一过性发病但未出现死亡,qPCR检测DAstV-1均为阳性,剖检可见肝脏有轻微出血,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肝细胞空泡变性,说明所分离的DAstV-1毒株致病性较弱。综上,本试验成功建立了DAstV-1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为DAstV-1的临床诊断、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27-1132+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新型冠状病毒Beta变异株S1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范泽昌;冯生;梁明征;马杉姗;金宁一;哈卓;鲁会军;

    根据CHO细胞密码子偏好性进行SARS-CoV-2 Beta变异株S1基因的优化与合成,并将其克隆至pSN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N-Beta-S1,转染CHO细胞,获得重组蛋白Beta-S1,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重组蛋白Beta-S1的表达,对培养液上清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Beta-S1联合氢氧化铝佐剂免疫BALB/c小鼠,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及其亚型,评价针对SARS-CoV-2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抗体活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SN-Beta-S1重组质粒,经CHO细胞表达系统表达了重组蛋白Beta-S1,重组蛋白条带单一,大小约为120 kDa,纯度可达85%以上,可与SARS-CoV-2 RBD蛋白多克隆抗体和Strep标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S1重组蛋白对BALB/c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第3次免疫后14 d,针对RBD和S1蛋白的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平均可达1∶66 260和1∶133 120,抗体亚型偏向于IgG1,针对SARS-CoV-2野生株,Beta、Delta、Omicron BA1和Omicron BA2变异株的中和抗体分别为1∶629、1∶1 720、1∶374、1∶77和1∶101。本研究利用CHO细胞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SARS-CoV-2 Beta变异株S1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针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抗体活性,为广谱SARS-CoV-2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3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江苏省羊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蔡旭航;李文良;李基棕;李思远;毛立;许信刚;李彬;

    羊肠道病毒(caprine enterovirus, CEV)是新发现的感染山羊的重要腹泻病病原之一。为了解CEV在江苏省部分地区羊群中的流行情况,从江苏省8县市采集了410份羊粪便样品,包括腹泻样品212份、非腹泻样品198份。通过RT-PCR方法检出CEV阳性127份,各地阳性率差异较大,分布在12.50%~62.50%,总阳性率则高达30.98%,分析腹泻和非腹泻样品阳性率,发现CEV是导致山羊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对获得的CEV毒株VP1序列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江苏省流行的CEV亚型包括EV-G5、G7、G21、G22和G23,其中G21~G23均为新的亚型。同源性分析表明,检测毒株的5′-UTR、VP1和2AB序列与CEV-JL14等国内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71.8%~95.8%、56.9%~95.0%和77.9%~98.4%,其中HaiMen-SJH株的5′-UTR和2AB序列与其他参考序列差异较大,在遗传进化关系中形成独立分支。根据流调结果,CEV感染在江苏省各地区广泛存在,是造成山羊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不同地区流行毒株及流行情况均存在差异。本研究丰富了我国CEV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针对性地防控羊新发肠道病毒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40-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1株羊源马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马弘财;曾江勇;元振杰;旺加;王冬经;

    为研究马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对本实验室保存的1株羊源马链球菌进行复苏、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动物试验,随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生物基因数据库对基因组的基因功能进行注释。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发酵糖类,但硝酸盐、过氧化氢酶、V-P试验、M-R试验结果为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绝大部分抗生素呈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呈耐药;动物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为100%,并测得该菌株的半数致死量为4.86×10~6 CFU/kg;小鼠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肺脏、肝脏、肾脏、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总长为2 272 497 bp, G+C的含量为41.1%,预测含有2 124个CDS区;RNA预测结果显示:rRNA的数量为15个,tRNA数量为57个含有4个前噬菌体和基因岛,VFDB数据库中有362个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不含CRISPR序列。本研究解析了羊源马链球菌的全基因组,同时也为该病的治疗与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48-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1株牛肺源化脓隐秘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疫苗免疫保护性研究

    王媛媛;杨乐真;袁祥;彭旭;刘心语;彭远义;李能章;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TP)是一种重要的畜禽病原,可致动物化脓性肺炎、关节炎、乳腺炎等多种疾病。重庆云阳某牛场新进犊牛发生呼吸道疾病并伴随死亡,剖检发现肺部出现化脓结节,组织触片染色观察,发现大量单一短小杆菌,分离培养及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确诊其感染病原为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命名为TpCQ-yy1。TpCQ-yy1在兔血平板上可致双层溶血环,发酵葡萄糖、赖氨酸等,其耐药特性可随培养基质改变而发生部分变化;胸腔和腹腔途径感染,TpCQ-yy1可致小鼠肺部及腹部的化脓性病变并伴随死亡,皮下和肌肉途径感染仅注射部位有化脓灶,并与感染剂量有关,无致死性;TpCQ-yy1基因组大小为2.335 Mb,编码2 107个蛋白,进化分析与牛源化脓隐秘杆菌TP1株相近,与其他动物源菌株差异较大;感染巨噬细胞可促进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制备TpCQ-yy1灭活菌苗及重组溶血素(rPLO)亚单位疫苗,分别通过皮下和肌肉途径免疫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抗体,但对TpCQ-yy1腹腔途径攻毒的免疫保护率为33.3%~66.7%。该研究为深入了解化脓隐秘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其防控提供了基础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5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鼠伤寒沙门菌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武绍碧;令狐远凤;潘永;杨婉;陈世雄;叶景芬;杨琦;

    为探究孔蛋白基因ompW、ompS、ompD对鼠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相应突变株,通过检测生长曲线、泳动性、生化特性、体外遗传稳定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性、以及半数致死量(LD_(50))来比较鼠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与各突变株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相比标准株,ompD和ompW基因突变株对细菌生长速率和运动能力影响较小,而ompS基因突变株的生长速率和运动能力则明显降低;3个突变株均不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生化特性,也不影响遗传稳定性,但能不同程度影响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且均导致成膜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LD_(50)毒力测定中,3个突变株毒力均导致鼠伤寒沙门菌的毒力下降,其中ompS基因突变株毒力下降最明显,LD_(50)为标准菌株的25倍。综上所述,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突变能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沙门菌致病性奠定了试验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65-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腺疫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XJ 5012的全基因组解析及其耐药性分析

    张雨薇;汪丽;吕芬芬;苏艳;

    为了解新疆地区马腺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qui,S.equi)分离株XJ 5012的基因组特征,探究其毒力及进化、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为马腺疫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S.equi XJ 501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获得的测序序列进行16S rRNA进化、SeM基因分型、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的比较与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呋、头孢西丁、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克林霉素、磺胺嘧啶钠共1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恩诺沙星共6种抗菌药物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S.equi XJ 5012基因组大小为2.21 Mb, GC含量为41.31%,含有2 264个编码基因。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分析的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有135个耐药相关基因,且耐药基因主要分为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四环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与药敏试验验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毒力基因数据库注释显示该菌株携带197个毒力相关基因,主要包括黏附、抗吞噬、胞外酶、分泌、铁摄取等毒力基因。基于16S rR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XJ 5012与S.equi 4047亲缘关系最近;基于SeM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S.equi XJ 5012为SeM-217,该基因型与新疆地区分离株的SeM-209、SeM-215及国外分离株的SeM-195和SeM-196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利用第3代测序技术对XJ 5012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分析,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菌的基因组、分子流行特征及耐药性提供了参考,并为今后S.equi感染的防控及致病机制研究奠定试验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75-1183+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捻转血矛线虫胰岛素样肽编码基因的鉴定、表达与组织定位

    刘伟;吴飞;陈学秋;杜振东;马光旭;杜爱芳;

    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s, ILPs)在线虫新陈代谢、信号转导、发育进程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控制动物寄生线虫感染的潜在靶标。为探究ILPs在寄生线虫发育与感染中的具体作用,对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H.contortus)ILPs编码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序列和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ontortus不同发育时期ILPs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经原核表达ILPs重组蛋白用于多克隆抗体制备及Western blot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定位试验明确ILPs在H.contortus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相比,H.contortus ILPs编码基因发生显著缩减,仅有3个具备拮抗性分子特性的ILPs编码基因;ILPs编码基因在H.contortus感染性三期幼虫阶段的转录水平最高;ILPs蛋白主要分布于感染性幼虫的肠道与皮下组织。本研究鉴定3个可能参与调控H.contortus幼虫发育进程及感染过程的拮抗性ILPs编码基因,为寄生线虫在宿主体内的滞育现象研究以及潜在干预靶标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84-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四川省雷波县山羊和绵羊体表寄生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吉克日洪;向阳;陈虹汐;袁东波;尹念春;郝力力;

    旨在了解四川省雷波县山羊和绵羊源寄生蜱种类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和无形体(Anaplasmataceae)的流行情况。采集山羊和绵羊源寄生蜱,先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然后提取蜱总DNA,分别扩增蜱ITS-2、立克次体gltA和ompA与无形体16S rRNA和rpoB的部分基因片段,并对所有PCR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以确定蜱种类及其感染SFGR和无形体的情况。共采集到353只山羊和绵羊体表寄生蜱,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SFGR总感染率为22.66%(80/353),仅检出1个种类R.raoultii,与西藏报道的银盾革蜱上分离的R.raoultii(JQ792163)亲缘关系最近。无形体总感染率为87.82%(310/353),共检出6种无形体和2种埃立克体,分别为A.bovis、A.capra、A.marginale、Anaplasma cf.marginale、Candidatus A.mediterraneum、Anaplasma sp.、Ehrichia chaffeensis和Ehrichia sp。部分长角血蜱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7.37%(26/353)。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可能是当地的优势蜱种,SFGR和无形体的感染率较高,今后应加强上述蜱传病原的监测。

    2024年06期 v.44;No.330 1194-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抗捻转血矛线虫天然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刘峰;伍思敏;张耀;廖树森;方六荣;胡敏;王春群;

    为制备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天然H1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凝集素提取的天然H1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1E3和A10E1。通过亚型鉴定和免疫学分析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于IgG1,轻链均为κ型,并且这2株单抗均能识别虫体天然抗原H11。免疫组化定位和体外幼虫发育抑制试验表明,mAb A1E3可以定位到成虫的肠道微绒毛部位,该抗体能够抑制四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单抗的成功制备不仅为研究H11蛋白保护性抗原表位以及开发表位疫苗奠定基础,也为单抗治疗动物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04-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TPO18基因蛋白的兔豆状囊尾蚴感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泽祥;罗永禄;薛萍;车亮;王由森;苟惠天;孙晓林;

    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威胁养兔业发展和兔肉食品安全。为了鉴定TPO18抗原在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的分布,并建立兔豆状囊尾蚴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原核表达兔豆状囊尾蚴18 kDa抗原,经蛋白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TPO18蛋白。TPO18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效价达1∶51 200多克隆抗体。蛋白免疫印迹鉴定多克隆抗体与兔豆状囊尾蚴总蛋白、豆状带绦虫总蛋白及重组蛋白TPO18的反应原性,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兔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虫体TPO18抗原分布,多克隆抗体与兔豆状囊尾蚴总蛋白、豆状带绦虫总蛋白及重组蛋白TPO18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兔豆状囊尾蚴TPO18抗原主要分布于生发层和绒毛层,豆状带绦虫TPO18抗原主要分布在吸盘及吸盘周围和集合管上层细胞及绒毛层。以TPO18重组抗原包被酶标板,优化确定间接ELISA各项技术参数,建立基于TPO18抗原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经优化后的ELISA检测方法的检测条件为血清稀释度1∶100,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5 mg/L,抗原包被条件37℃1 h+4℃过夜,封闭条件1%BSA 37℃封闭60 min,血清反应时间60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1∶1 000,酶标二抗作用时间60 min,底物反应时间15 min,临界值0.295。ELISA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不与兔瘟、兔肝片吸虫、兔球虫、兔弓形虫等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重复性良好。运用该ELISA方法与剖检检测试验分别对86份临床血清样品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7.7%。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兔感染豆状囊尾蚴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感染情况监测提供了新的监测方法。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13-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利用CRISPR/Cas9系统快速构建携带EGFP的PRV-ΔTK重组变异株

    叶再娇;曾川;顾俊;王培霞;沈金燕;宋德平;黄冬艳;邬向东;何后军;唐玉新;叶昱;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能够引起猪只出现以呼吸困难、繁殖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为特征的伪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2011年以来,新现的PRV变异株导致传统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且原有的疫苗株制备方法耗时耗力,因此现阶段急需开发一种高效疫苗株筛选的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2条靶向PRV毒力基因TK的单链引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敲除PRV变异株CH/JX/2016编码的TK基因,再利用同源修复质粒在TK基因座位置插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经多轮蚀斑纯化获得rPRV-ΔTK/EGFP毒株。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sgRNA切割效率高,只经过3轮纯化就可完成rPRV-ΔTK/EGFP毒株的制备,且EGFP基因正常表达。CRISPR/Cas9系统能够简便快速高效地编辑PRV基因,在疫苗候选株创制中潜力巨大,而且拯救的rPRV-ΔTK/EGFP毒株不仅可以作为研究PRV变异株感染进程的示踪毒株,还能用于后续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23-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尼帕病毒病的全球致死率与传播因素的meta分析

    李红丽;崔绮迅;闫巍文;刘一飞;梁圆;王志宇;孟冬霞;赵雁萍;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Ni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能引发人类和动物的脑炎及严重呼吸系统症状,且存在传入我国风险。目前尼帕病毒病(NVD)的相关传播因素较多,但各因素的实际作用效果存在争议,本研究借助meta分析手段,旨在确定NVD当前致死率以及主要传播手段,为我国控制该病的输入,制定防控应急预案提供参考。通过检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文献,选择纳入含NiV脑炎致死率(CFR)与风险因素的横断面、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检索并筛选后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25篇,分析显示NiV脑炎致死率为64.6%(95%CI:60.8~68.2;I~2=96.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爬树(OR=1.43;95%CI:1.05~1.96),在夜间居住所附近见过蝙蝠(OR=2.38;95%CI:1.74~3.25)及直接接触椰枣树液(OR=6.01;95%CI:4.07~8.89)、香蕉(OR=2.25;95%CI:1.31~3.85)或猪(OR=11.87;95%CI:1.15~122.23)与患者患NiV脑炎显著相关。结果表明,NiV脑炎存在高致死率现象,而爬树、夜间居住所附近见过蝙蝠以及接触猪、香蕉和椰枣树液会增加患NiV脑炎的风险。为防范NiV传播,我国应加强疫情监测,开展教育宣传,采取保护性措施。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29-1238+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猴耳环提取物对黄羽肉鸡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付新亮;金少冰;杨明炜;叶志豪;刘振东;李冰心;曹楠;李婉雁;许丹宁;田允波;黄运茂;

    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对黄羽肉鸡肠道黏膜组织结构、肠道炎性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240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A、B、C和D组,其中A、B和C组基础日粮分别添加0.5、1.0、2.0 g/kg的猴耳环提取物,D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期为70 d。分别于试验第20、40和70天采集鸡十二指肠和空肠,测定各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隐比、空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并采集试验第70天各试验组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0.5和1.0 g/kg的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增加黄羽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隐比及空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DN1和CLDN5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改善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物理屏障功能;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降低黄羽肉鸡空肠组织中IL-1β、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及TLR4、MyD88和NF-κB等炎性通路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减少肠道组织的炎性损伤;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增加黄羽肉鸡盲肠中副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并显著降低盲肠中变形菌门等有害菌群的丰度(P<0.05),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综上,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黄羽肉鸡的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物理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组织炎性损伤,并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肠道健康,为将猴耳环开发为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39-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烯丙孕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霍雨柔;赵琪;王凯;张剑旭;徐诗瑶;张嘉斌;杨玉洁;顾海泉;李乾学;何秀霞;

    制备烯丙孕素缓释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以烯丙孕素缓释片的亲水凝胶骨架种类,用量以及片芯厚度作为考察因素,以缓释片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对烯丙孕素缓释片的处方工艺进行单因素筛选和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体外释药模型及建立烯丙孕素缓释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烯丙孕素缓释片的最佳处方为:烯丙孕素2%,羟丙基-β-环糊精70%,硬酯酸镁0.5%,微晶纤维素19.1%,卡波姆B 8.4%,片厚3.8 mm。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烯丙孕素在10~80 mg/L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98。优化所得烯丙孕素缓释片工艺稳定,具有显著缓释效果。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检测缓释片中烯丙孕素含量。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48-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参皂苷Rg1、Re对感染LPS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的保护作用

    杜林;张莉;胡卫东;马琪;杜红旭;李俊;甘玲;毕师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试验,共同探讨人参皂苷Rg1和Re对感染LPS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的保护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获取并筛选Rg1、Re缓解肠道屏障损伤的交集靶点,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本试验分组为Control、LPS、Rg1和Re组。观察不同浓度Rg1、Re对IPEC-J2细胞存活率、凋亡率、TEER值、FD4通透性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Rg1、Re对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Rg1、Re预防肠道屏障损伤主要涉及PI3K-Akt、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Rg1与所有交集靶点结合能均小于0,而人参皂苷Re仅与SRC靶点的结合能小于0。体外试验显示不同浓度的Rg1、Re预处理均会不同程度地提高LPS处理的IPEC-J2的存活率、TEER值,减少细胞凋亡、FD4通透性降低、炎性因子TNF-α的分泌,表明Re、Rg1可有效降低LPS处理对IPEC-J2细胞的影响。Rg1显著上调MAPK8、MAPK10、HRAS,显著下调MAP2K1、PIK3CG、IL-2、SRC的mRNA表达水平;Re显著上调MAPK8、MAPK10、HRAS、PIK3R1、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提示,人参皂苷Rg1、Re和含有Rg1、Re的人参皂苷产品在预防仔猪肠道屏障损伤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5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3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Ghrelin通过下丘脑外侧核CART神经元影响小鼠采食和体质量

    曹晓娟;刘昊东;李鹏辉;李嘉成;樊奇;王星;陈玉洁;海日汗;张小宇;杜晨光;

    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是一种胃产生的激素,作用于中枢后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神经元参与摄食行为和能量平衡调节过程。已知CART神经元受激素影响调节能量稳态,但Ghrelin是否通过影响CART神经元发挥促食欲功能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了Ghrelin调节摄食和体质量过程中下丘脑背内侧核(DMH)CART神经元的作用。首先通过免疫荧光确定CART的全脑表达。然后评估了腹腔注射Ghrelin后对DMH~(CART)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最后将Ghrelin注射到DMH后测量了小鼠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内侧视前核(MPA)、弓状核(ARC)、下丘脑背内侧核(DMH)、丘脑室旁核(PVT)和中缝核(ROb)检测到CART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外周注射Ghrelin显著增加DMH~(CART)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P=0.037 3)。DMH注射Ghrelin导致体质量(P=0.004 0)和采食(P=0.023 1)增加。该研究证实了DMH~(CART)神经元受Ghrelin调控,并有望为代谢紊乱及肥胖症疾病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调控靶点。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68-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BLV-miRNAs对牛乳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王彦迪;刘桂池;杨跃杰;王建发;连帅;武瑞;

    为探究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 BLV)编码的miRNAs(BLV-miRNA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过氧化物酶(LPO)的影响。首先通过ELISA测定高低不同载量BLV阳性奶牛牛乳中LPO的含量;随后体外培养BMECs,分别感染(1 MOI)BLV全长和缺失miRNAs的BLV(BLV-△miRNAs),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BMECs LPO的表达水平;再通过StarMir等软件程序预测10种BLV-miRNAs是否靶向LPO;根据靶基因预测结果,进行BLV-miRNAs转染和靶基因初步验证。结果显示:BLV高载量阳性奶牛和低载量阳性奶牛牛乳中的LPO含量比阴性奶牛牛乳中的LPO分别降低了8.73%和9.68%;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感染BLV全长病毒组相比,缺失BLV-miRNAs后BMECs中的LPO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靶位点预测结果显示BLV-miR-B1-5p、B3-3p和B4-5p可共同靶向LPO基因;转染BLV-miR-B1-5p到BMECs后LPO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并随着转染剂量的增多,LPO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转染BLV-miR-B4-3p到BMECs后LPO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但没有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BLV-miRNAs可以抑制BMECs中LPO的表达。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74-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加减异功散体外改善脾虚犬肠道菌群结构及修复Caco-2细胞黏膜屏障的分子机制

    张进;张敏爱;王海丽;许铠杰;郭寿鹏;张希春;陈书明;

    旨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加减异功散(modified Yigong powder, MYG)治疗脾虚证的分子机制,并分析MYG对模拟胃肠脾虚犬肠道菌群及Caco-2细胞黏膜屏障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黏膜屏障间的互作效应。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MYG治疗脾虚证的分子机制。试验采集3只(12±1)岁脾虚柯基犬粪样后,建立体外胃肠模拟体系,分为原始粪样组、胃肠模拟组和胃肠模拟加异功散组,并利用16S rDNA法检测各组菌群结构变化。再从胃肠模拟加异功散组中提取代谢产物,研究其对LPS诱导的Caco-2细胞黏膜屏障损伤模型的影响,细胞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异功散代谢产物组,进行荧光素钠通透性测定,并利用qPCR检测Claudin-1、Occludin与ZO-1 mRNA表达量。进一步对MYG干预后的肠道菌群与Caco-2细胞黏膜屏障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YG有76个活性成分和45个治疗脾虚证的潜在靶点,蛋白互作分析得40个关键靶点,GO富集得34个条目,KEGG富集得16条通路;在胃肠模拟体系中,与胃肠模拟组相比,胃肠模拟异功散组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丰度显著增加(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gnavus group)和布劳特菌属(Blautia)丰度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丰度显著降低(P<0.05),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也显著升高(P<0.05);在细胞试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异功散代谢产物组Caco-2细胞黏膜通透性极显著降低(P<0.001),Claudin-1、Occludin与ZO-1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菌群结构与黏膜屏障指标有一定相关性。综上,MYG可能通过槲皮素、花生四烯酸、柚皮素等76个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6、IL18、CXCL8、AKT1等40个关键靶点,通过AGE-RAGE、FoxO、HIF-1等16条信号通路治疗犬脾虚证。此外,MYG的胃肠代谢产物能够上调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量,降低黏膜通透性,修复黏膜屏障,这可能与MYG调节菌群结构有关。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80-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木耳多糖对犊牛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琪茹;张雨;姜国均;刘海燕;何欣;师鑫潮;赵兴华;

    旨在探讨木耳多糖对犊牛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3)日龄和(55.33±1.86)kg体质量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荷斯坦犊牛24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C组饲喂开食料和代乳粉,T组除饲喂开食料之外,再于代乳粉中添加木耳多糖10 g/头,连续添加10 d,检测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T组犊牛血清SOD和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29.09%和15.35%。与C组相比,T组犊牛血清中IgA、IL-2和TNF-α显著升高(P<0.05)。添加木耳多糖显著提高了犊牛粪便微生物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了乳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了丁酸球菌的相对丰度(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T组中有11种显著富集的标志物种,如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等,C组中有9种显著富集的标志物种,如变形菌门等。结果表明,木耳多糖可提高犊牛的血清抗氧化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90-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综述

  • 肠道固有免疫屏障与致病菌逃避肠道固有免疫清除的基因调控策略

    李思嘉;连思琪;闫丽;夏芃芃;

    肠道致病菌利用自身毒力因子干扰肠上皮细胞功能,并通过精密的基因调控策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研究发现毒素—抗毒素系统、分泌系统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均可以影响病原菌的基因表达策略;而越来越多的新型抑菌策略通过干扰细菌自身的基因调控系统,抑制细菌的毒力基因表达,能够达到温和地治疗肠道疾病的目的。本文首先从肠道固有免疫的组成入手,针对肠道致病菌的基因调控系统展开论述,阐述肠道致病菌利用自身基因调控逃避固有免疫清除的机制,旨在为治疗肠道细菌性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4年06期 v.44;No.330 1299-1306+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柴胡皂苷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袁林;李万利;靳玮;王浩宇;朱进华;

    柴胡在中医中的应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解表、清热、调肝气、升阳气的作用,其药用特性已在欧亚大陆和北非广泛使用。柴胡皂苷(尤其是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作为柴胡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免疫调节和保肝等作用。本文对柴胡皂苷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柴胡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见解。

    2024年06期 v.44;No.330 1307-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白细胞介素-17在主要细菌性人兽共患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刘爱军;黄晓兵;周彩琴;张传亮;

    白介素-17(IL-17)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能够连接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介导对病原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然而一旦分泌失调又会促进炎症病理损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种细菌性人兽共患病中,IL-17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促进了各种器官组织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细菌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近期的研究表明,细菌感染中分泌IL-17的CD4~+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在维持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靶向IL-17反应的疫苗设计策略对于提高疫苗效力具有明显优势。为此,本文综述了IL-17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主要细菌性人兽共患病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基于IL-17的免疫疗法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4;No.330 1316-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用于传染病诊断的新型检测技术

    高晓薇;宋浩;仇华吉;罗玉子;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全球卫生安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快速检测和鉴定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防控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新型材料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检测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逐步向着自动化、高通量、即时诊断的方向发展。本文综述了包括CRISPR系统、微流控技术、纳米PCR等传染病诊断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新型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应用,并对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为人类与动物疫病的监测提供建议。

    2024年06期 v.44;No.330 1325-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Toll样受体9对原虫的天然免疫识别

    于丽颖;张乃文;范芮铭;张义伟;姜宁;

    先天性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作用是宿主保护自身免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Toll样受体(TLRs)是特征明确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识别、调节抗原呈递细胞和关键细胞因子的激活至关重要。TLR9对原虫基因组DNA的识别会激活NF-κB、IRF3/7和MAPK等细胞通路,诱导促炎症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在原虫感染中MyD88是TLR9识别PAMPs的关键接头分子,本综述主要总结了TLR9-MyD88信号途径在几种常见原虫感染期间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的重要性,还讨论了TLR9的亚细胞定位对原虫感染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理解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为原虫寄生虫病的防制奠定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330 1336-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纸基微流控芯片研究进展

    袁嘉康;曹文艳;周艳琳;游永鹤;李任峰;王自良;

    纸基微流控芯片又称纸芯片,它是以纸作为芯片基材建立的一种分析检测技术。与其他微流控芯片相比,纸芯片具有原料易得、制作成本低、使用后易处理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更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本文系统总结了纸芯片的制作方法及其在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纸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纸芯片技术的改进和推动其普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4;No.330 1342-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