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孟婷;梁海英;曾智勇;汤德元;王彬;叶泥;柳佳佳;黄书;潘向英;田红利;
为探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9基因对猪肾细胞(PK-15)的影响,通过构建ORF9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PK-15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及qRT-PCR方法检测过表达ORF9基因对PK-15增殖、凋亡、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PCV2 ORF9基因过表达可显著增加内质网应激标志基因GRP78的表达水平;增加PK-15细胞S期细胞数,使细胞增殖速率增快;增加PK-15细胞凋亡率,上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p53和Bax的表达水平(P<0.01),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上调免疫相关基因IL-8、IL-10、NF-κB、TNF-α的表达水平(P<0.01),下调免疫相关基因IL-2、IFN-β、IL-12的表达水平(P<0.01)。结果表明,PCV2 ORF9基因可能促进PK-15细胞增殖与凋亡,并在PK-15细胞逃逸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49-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杜雅萍;彭国华;龙明英;廖淑玲;谭凯利;周宇骏;
为了解当前湖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21—2022年从湖南省部分地区采集18 861份血清样品和1 725份疑似感染PRV组织样品,分别采用ELISA法和qPCR检测血清样品PRV-gE抗体和组织样品PRV核酸,并统计不同年份和季节样品阳性率。同时,对15份PRV阳性样品gC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并将阳性病料接种于Vero细胞,初步探究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2 004份血清和56份组织样品分别检测为PRV-gE抗体和PRV核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74%和3.2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5份PRV阳性样品的gC基因核苷酸和对应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4%~100.0%和98.8%~100.0%。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3个阳性样品与已知PRV变异株同属于一个分支,而另外2个样品与已知PRV经典株聚为同一个分支。病毒分离获得1株PRV变异株,该毒株可引起Vero细胞出现典型病变,病毒最高滴度为10~(8.2 )TCID_(50)/mL。本研究揭示出PRV在湖南省各地区广泛流行,且流行基因型包括PRV变异株和经典株,其中变异株为优势流行亚型,为探究湖南省PR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56-1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 ] - 李中元;薛美;冯力;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引起不同年龄的猪呕吐、腹泻和脱水,对2周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高,其致病性与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密切相关。而紧密连接蛋白对肠黏膜屏障的维持和修复至关重要,本试验旨在探究TGEV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和Claudin-5表达的影响。通过检测Claudin-4和Claudin-5在SPF猪小肠组织和大肠组织的分布情况,以及采用RT-qPCR法检测TGEV感染后仔猪肠道组织及体外细胞中Claudin-4和Claudin-5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Claudin-4和Claudin-5在十二指肠中含量最高,在盲肠中含量最低,且TGEV感染后仔猪肠道组织及体外细胞中Claudin-4和Claudin-5 mRNA水平均显著上调。综上所述,研究发现了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和Claudin-5在猪肠道组织内的分布情况,验证了TGEV可以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和Claudin-5的表达,为深入探讨Claudin-4和Claudin-5与TGEV间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TGEV新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思路。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62-1366+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潘垚垚;王俊博;谢诗晴;林美婷;罗烨;郑金;胡呈才;余兴龙;
旨在探究母猪血清中的猪流行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S1 IgG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效价的相关性。收集免疫背景清晰的PEDV感染场、未感染场和免疫背景不清晰的感染场各5个场的血清和返饲后备猪血清,共计716份,分别测定PEDV S1 IgG抗体和中和抗体,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母猪血清的PEDV S1 IgG和中和抗体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92(P<0.000 1)。而已往研究表明母猪血清PEDV中和抗体水平的高低与仔猪母源抗体抗PEDV感染的能力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母猪血清中的PEDV S1 IgG抗体来评估仔猪的母源抗体抗PEDV的能力。在10个PEDV感染场中,母猪在免疫后血清中的PEDV中和抗体普遍偏高,S1 IgG抗体也高,其S/P值高于3.5的占66.9%(347/519),并且其中没有PED发生的4个猪场抗体水平最高,而在5个PEDV未感染场中,免疫母猪的中和抗体普遍偏低,其S1 IgG抗体也低,其S/P值高于3.5的仅有8.1%(13/161)。结果表明,PEDV感染场的猪群通过免疫后,大部分母猪可以给仔猪提供较好的免疫保护,而PEDV未感染场的猪群如需要达到较高的免疫保护水平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免疫。本研究为使用PEDV S1 IgG抗体水平评估猪群中PEDV抗体保护效果提供了临床检测依据。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67-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杨冰怡;谢芝勋;谢志勤;任红玉;韦悠;谢丽基;黄娇玲;王盛;
旨在制备禽呼肠孤病毒(ARV)σA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建立一种夹心ELISA方法检测ARV病原。以原核表达ARVσA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筛选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建立基于单克隆抗体的σA-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检验。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σA,并在大肠杆菌中良好表达。通过杂交瘤细胞筛选,获得了2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6B3和8E11,2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天然ARV反应。选择其中1株6B3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ARV阳性鸡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ARV的σA-夹心ELISA方法。特异性检测显示该法只检出ARV病原,没有检出其他常见鸡病病原;敏感性试验显示其能检出7.72×10~2 EID_(50)/mL的ARV;重复性试验显示批内和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5.0%,重复性好。用σA-夹心ELISA方法与PCR方法同时对30份样品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相符。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基于ARVσ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方法用于ARV的鉴别检测,为准确快速检测ARV提供技术手段。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73-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郑小雪;舒雪利;王红梅;高明超;余铭成;李奕滨;廖明;曹伟胜;
为了解目前不同清远麻鸡规模化种鸡场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感染特点及其受体基因Tva、Tvb及NHE1序列多态性,本研究对5个清远麻鸡种鸡场进行外源性ALV病毒分离鉴定和受体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病毒分离及亚群鉴定结果显示:A、B、C 3个场的外源性ALV病毒分离阳性率均低于5%,其中A场存在ALV-J单独感染,B场存在ALV-J和ALV-K混合感染,C场存在ALV-K单独感染,而D场和E场未检测出外源性ALV感染。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A~E场均存在不同频率的Tva~(r3)、Tva~(r4)和Tvb~(r3)抗性等位基因,Tva~(r3)的分布频率为0.2~0.6,Tva~(r4)的分布频率为0.3~0.7,Tvb~(r3)的分布频率为0.1~0.7。此外,B场和D场还存在Tva~(r5)抗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为0.2。NHE1受体基因序列发生18个SNP突变,其中1 279、1 361、1 369、1 406、1 442、1 912位为非同义突变,可引起氨基酸发生改变。结果表明,5个清远麻鸡规模化种鸡场外源性ALV感染率和亚群有差异,各场应该有更针对性的独特净化策略;不同频率的Tva和Tvb抗性等位基因分布以及NHE1基因发生的6个非同义突变使清远麻鸡具有一定的遗传抗性选育的潜力。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80-1386+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帅峰;马一凡;王相芹;郭笑然;刘小娜;雷白时;袁万哲;陈福星;赵款;
为获得血清11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11,FAdV-11)纤突(Fiber)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研究其对不同血清型FAdV Fiber蛋白的交叉反应特性,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FAdV-11 Fiber蛋白的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化至BL21 (DE3)感受态细胞,经诱导表达后,将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和IFA鉴定该多克隆抗体与不同血清型FAdV Fiber蛋白的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His-FAdV-11-Fiber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且表达良好,Western blot和IFA结果均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FAdV-8a、FAdV-8b和FAdV-11的Fiber蛋白反应,而不能与FAdV-4的2个Fiber (Fiber 1和Fiber 2)蛋白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制备兔抗FAdV-11 Fiber的多克隆抗体,并验证其能特异性识别FAdV-8a、FAdV-8b和FAdV-11的Fiber蛋白,为进一步建立FAdV-11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87-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柳佳佳;梁海英;曾智勇;汤德元;王彬;边孟婷;黄书;潘向英;田红利;
为了解致贵州省某鸡场幼鸡死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GZGY2022分离株的基因组特征、遗传变异及毒株类型,本试验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基因组的扩增、克隆、测序,遗传演化和毒株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扩增IBDV全基因组的A、B片段分别为3 260、2 827 bp,分别编码VP2~VP5、VP1基因。该毒株A、B片段与VvIBDV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98.7%、87.7%~98.9%,均与NN1172株同源性最高,与其他毒株同源性分别为83.1%~94.7%、90.1%~91.0%。遗传演化及毒株类型结果显示,IBDV毒株按抗原及毒力主要分为6个分支,该毒株A、B片段均聚类在VvIBDV分支,根据新基因型分类方法,该毒株为A3B3基因型。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A、B片段分别有3、7处独有的氨基酸位点变异,全基因组编码区与超强毒株有13处一致且独有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A片段的VP2序列与超强毒株有19处相同的特征氨基酸,其中高变区222A、242I、253Q、256I、279D、284A、294I、299S是超强毒株的特征性的氨基酸位点,七肽区序列SWSASGS与强毒株一致;B片段的VP1序列与超强毒株有10处相同的特征氨基酸,其中61I、145T、287A是超强毒株的特征性的氨基酸位点,777~782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未能形成Kpn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结合三联体位点145/146/147(TEG),则B片段与NN1172株一致,其毒力稍弱于B2型VvIBDV毒株。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序列无断裂和重组位点,未发生重组事件。结果表明,GZGY2022株属于A3B3型非重组超强毒株,特殊氨基酸位点均与VvIBDV分子特征相符。
2024年07期 v.44;No.331 1394-1400+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肖海侠;张凌;王燕;马万鹏;阿斯也木·亚森;高锦;苏战强;
为了解新疆和田地区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的感染情况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无菌采集和田县、于田县和皮山县3个鹅场死亡雏鹅的内脏及肛拭子,通过RT-PCR对GAstV进行检测;应用LMH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GAstV在上述地区的总阳性率为11.25%(65/578);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出2株GAstV,命名为GAstV/XJHT-1和GAstV/XJHT-2。序列测定显示2株病毒的基因组长为7 190、7 125 bp;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显示2个分离株均与GAstV-1和GAstV-2的同源性均高于95%,与其他来源(鸡、鸭、火鸡)的同源性为54.1%~61.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的GAstV与河南和安徽的GAstV分离株遗传距离较近,表明分离株GAstV可能源于上述两地引进的雏鹅苗或鹅蛋。本试验为进一步研制疫苗或防控产品提供了依据。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01-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穆芸;孙甜甜;邝永胜;袁书艺;刘艳芬;陈绍红;刘铀;郭富城;
病毒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ERS)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导致内质网稳态失衡。为了探讨异绿原酸A(IAA)在调节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诱导的ERS和UPR中的作用机制,采用MTT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评估IAA的抗PPRV活性;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IAA对PPRV诱导的ERS及P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IAA能显著抑制PPRV在LDG-2细胞中的复制及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显著提高病毒感染细胞的存活率;与病毒对照组相比,IAA处理的PPRV感染细胞中GRP78和PPRV表达水平、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比值均显著降低;GADD153表达水平则在病毒感染24、36 h显著降低,在48、60 h显著升高。用4-PBA阻断PPRV诱导的ERS,IAA和4-PBA+IAA处理PPRV感染细胞中GRP78、PPRV-N蛋白、GADD153的表达水平及p-eIF2α/eIF2α、p-PERK/PERK比值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IAA可通过抑制PERK-eIF2α-GADD153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PPRV感染诱导的ERS,从而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的复制。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08-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吴浩东;孙浩;陈乐;黄灿;程尚;曹礼静;王庆华;
在分离鉴定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eranae)的基础上,对蛋清源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并探究其对N.ceranae的体内外抑菌作用。从感染蜂群中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N.ceranae。通过体外试验证明了nano-FeS对N.ceranae的抑菌作用及机制。通过体内试验证实了nano-FeS对N.ceranae病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采用热溶剂法合成了nano-FeS,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合成方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试验证实,nano-FeS促进N.ceranae的凋亡坏死。nano-FeS处理后发现,N.ceranae细胞内发生铁富集,破坏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氧化系统,并导致活性氧(ROS)积累,最终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体内试验表明,用nano-FeS饲喂蜜蜂后,感染N.ceranae的蜜蜂病死率降低,中肠内的孢子数量减少。利用转录组和荧光定量PCR揭示了nano-FeS对感染N.ceranae蜜蜂中肠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并优化了抗N.ceranae的nano-FeS的合成方法,平均粒径为75 nm。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治疗蜜蜂微孢子虫感染的潜在药物,而且发现nano-FeS的抗真菌机制与铁死亡有关,nano-FeS对N.ceranae的抑菌作用与nano-FeS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18-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夏盼盼;吴慧敏;陈万昭;张晨晖;兰佩聪;刘泽鹏;田芮;夏利宁;
为了解新疆猪场中人、猪和环境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差异,探明该场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和潜在危害,采集该养殖场工作人员粪便、猪肛拭子及环境样品共858份,进行2种肠球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粪肠球菌429株、屎肠球菌222株。不同来源肠球菌种的分布情况不同,猪肛拭子(73.1%,309/423)和人粪便样品(68.4%,26/38)中粪肠球菌分离率较高;环境样品中屎肠球菌(42.3%,168/397)分离率较高。分离自猪源和环境源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耐药情况相近,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人源严重,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其中猪源、环境源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中介率较高,在30.0%以上;粪肠球菌和环境源屎肠球菌以5耐为主,猪源屎肠球菌以6耐为主。耐药基因结果显示,人、动物、环境来源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分离株中tet(M)和tet(L)基因检出率均在70.0%以上,与药敏结果相符;此外介导噁唑烷酮类耐药的cfr、optrA及poxtA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cfr基因仅在5株粪肠球菌和2株屎肠球菌中检出;optrA基因在猪源和环境源中检出率高于人源,检出率高达60.0%以上,猪源和人源屎肠球菌中poxtA基因携带率超过45.0%。上述相近的耐药情况提示人、动物和环境中存在耐药菌相互污染的现象,应从同一个健康的视角考虑,制定全面的消杀方案,阻断耐药菌株及耐药基因在人、动物和环境间的传播途径,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在人、动物和环境中富集,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30-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印双红;邓肖玉;刘虹燕;王海啸;易彩霞;李寅翠;孙馨;王书利;易继海;张俊波;
为了探究BspE蛋白在布鲁菌感染中的作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BspE蛋白互作的宿主细胞蛋白质。以构建的BspE重组质粒pGBKT7-BspE作为诱饵质粒,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cDNA文库进行杂交。将获得的阳性克隆菌落经质粒抽提、测序分析和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可与BspE互作的宿主细胞蛋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spE互作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功能等信息。合成其中一个BspE互作蛋白的siRNA,沉默HEK293T细胞该蛋白基因的表达,将布鲁菌M5-90感染沉默的细胞,进行胞内细菌数量计数。结果显示,成功构建诱饵质粒pGBKT7-BspE,该质粒可在酵母菌中表达BspE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宿主细胞基因组文库获得8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回交试验、免疫共沉淀验证后明确可与BspE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为RBM27和PCBP1;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RBM27和PCBP1的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及氨基酸种类组成;通过siRNA干扰后,PCBP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胞内M5-90数量增加。研究表明,布鲁菌分泌蛋白BspE与宿主蛋白RBM27和PCBP1存在相互作用,且PCBP1对布鲁菌的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38-1447+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月;曹金山;张志丹;尹凯雯;韩凯凡;郭宇;樊宏亮;毛伟;赵红霞;
为分析牛呼吸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规模化牛场的流行情况,对内蒙古呼和浩特规模化牛场中患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牛的肺脏、肝脏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通过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荚膜血清型分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病死牛的肺脏中分离鉴定出6株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16S rRNA序列测序后比对发现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与重庆分离株CQ2(CP033599.1)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小鼠致病性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有致病性,并携带有exbB、nanB、sodC、oma87等至少16个及以上相关毒力基因,但均未检出hsf1和toxA。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敏感,对链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检出strA、strB和tet(H)耐药基因。综上,结果表明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推荐使用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等)和头孢类(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可为牛场防治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控方案,为牛呼吸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奠定基础。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48-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鄂玉婷;王静;孙奕成;刘晓雷;吾拉木江·阿布来孜;王存洲;丁静;
旋毛虫进入宿主后,脱囊幼虫(肠道感染性第1期幼虫)进入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内继续发育,是旋毛虫感染并致病的关键步骤。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旋毛虫成虫期Ts-DNaseⅡ-7蛋白通过影响肠屏障,促进旋毛虫侵入肠上皮细胞,从而有利于其在宿主体内寄生。并且,Ts-DNaseⅡ-7能够诱导多种miRNA出现差异化表达,有文献报道其中的miR-142-5p能够参与破坏肠屏障,因此本研究对Ts-DNaseⅡ-7诱导的miR-142-5p通过影响靶基因调控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分为Ts-DNaseⅡ-7处理组、miR-142-5p过表达组(OE)、miR-142-5p抑制组(Inhibition)、阴性对照组(NC)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将miR-142-5p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在MOI为80的条件下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嘌呤霉素(8 mg/L)筛选获得稳定抑制miR-142-5p表达及过表达miR-142-5p的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评估细胞转染情况,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42-5p相对表达量;利用miRNA靶标预测数据库、RT-qPCR、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对目的基因进行预测和验证;再应用HE染色、Western blot和单层跨膜电阻(TEER)与FITC通透性定量分析阐明miR-142-5p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Caco-2细胞经慢病毒感染后,经荧光显微镜及RT-qPCR验证转染成功。此外,双荧光素酶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DN1是miR-142-5p的直接靶基因(P<0.001),与Ts-DNaseⅡ-7单独处理组和OE+Ts-DNaseⅡ-7组相比,抑制miR-142-5p表达组可缓解Ts-DNaseⅡ-7引起的CLDN1 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分别为P<0.01和P<0.05),并逆转TEER下降和通透性升高(P<0.01)。结果表明,Ts-DNaseⅡ-7可上调miR-142-5p的表达,引起Caco-2单层细胞CLDN1表达减少和肠屏障功能受损,进而促进旋毛虫入侵肠上皮,实现进一步发育。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58-1465+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伍军;何文文;普浩;金敏;石文玉;马爱军;罗亭祥;杨德鹏;巴音查汗;呼尔查;
对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rDmAQP1、rDmAQP2和rDmAQP3纯化后免疫家兔,采血,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试验,第3次免疫2周后进行抗蜱试验。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筛选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的最优表达条件,经HisSep Ni-NTA 6FF纯化柱将3种重组蛋白纯化,家兔分4组,每组3只家兔,对照组1组,免疫组3组。纯化的3种重组蛋白分别单独免疫3组家兔,在0、14、21 d分别进行1次免疫,每隔7 d采血1次,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用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待抗体效价升高后开展攻蜱试验。结果显示,rDmAQP1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诱导8 h; rDmAQP2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诱导7 h; rDmAQP3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条件下诱导5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都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ELISA结果显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免疫家兔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409 600、1∶512 00和1∶409 600,rDmAQP1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79.74%,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9.43%、25.17%和63.81%;rDmAQP2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78.78%,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8.30%、20.14%和68.26%;rDmAQP3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87.91%,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3.23%、22.47%和80.50%。本研究通过血清学试验及抗蜱试验,发现rDmAQP1、rDmAQP2和rDmAQP3都具有抗蜱疫苗候选抗原潜力,其中rDmAQP3的免疫效果最佳,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66-1472+1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郭霄慧;李卫晴;王转转;刘一宁;李伟欣;陈光明;冯婉莹;贾青辉;张召兴;
为了解黄芩苷干扰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鸡胚肾(CEK)细胞内复制前后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及表达情况,进一步揭示和分析黄芩苷体外干扰IBV在CEK细胞内复制的作用机制,IBV感染CEK细胞2 h后,加入9.75 mg/L的黄芩苷药液进行干扰,为黄芩苷(H-IBV)组,同时设立细胞对照(Cell)组和IBV感染(IBV)组各3个复孔,培养36 h后收集细胞样品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结果H-IBV组与IBV组相比共有10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上调基因48个,显著下调基因54个;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在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等生物过程和病毒性传染病、信号转导与相互作用等二级通路中,其中CEK细胞内视黄醇代谢通路、磷脂转移到膜、IL-27介导的信号通路、MDA5/RIG-I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均显著富集,并且Ⅰ型干扰素及干扰素α的产生、抗病毒感染过程也均得到了正向调节,富集到核酸催化、免疫系统与反应和生物间相互反应的差异基因数较多;通过STRING网络互作图发现大部分免疫相关基因能够组成一个有36个节点且以IRF7、TLR3、STAT1为中心的相互作用网络。故黄芩苷作用后与IBV组对比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和富集在生物过程中,免疫系统与反应也被加强,通过正向调节MDA5/RIG-I受体信号通路中的IRF7和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TLR3信号转导为主,正调IL-27介导的通路和调控JAK-STAT等信号通路为辅,激活IRF7、TLR3、STAT等相关基因并且与对应的下游蛋白相互作用,促进IFN-α和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再加上对病毒的(防御)反应和病毒过程的负调控,从而起到干扰IBV在CEK细胞内复制的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73-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王晓燕;王茗萱;冯嘉轩;白金萍;王冰梅;刘畅;
旨在探讨大黄附子汤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效力的调节作用及其小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构建Lewis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试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大黄附子汤低、高浓度组,检测大黄附子汤低、高浓度治疗组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大黄附子汤对IFN-γ释放量以及IL-2、IL-10水平的影响。通过钙黄绿素释放试验,检测NK细胞的杀伤效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07α的释放量;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活化性受体表达及肿瘤细胞表面配体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黄附子汤治疗组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Lewis小鼠移植瘤生长(P<0.05)。ELISA检测肿瘤组织中IFN-γ、IL-2水平增加(P<0.05),IL-10变化不明显。钙黄绿素释放试验检测表明治疗组NK细胞的杀伤效率增加(P<0.05)。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增加(P<0.0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大黄附子汤提高NK细胞CD107α表达水平增加;上调A549、H1299细胞表面MIC A/B表达,但没有上调抑制性配体HLA-ABC表达。表明大黄附子汤通过上调MIC A/B的表达,增加IFN-γ和CD107α分泌,增强NK细胞杀伤小鼠肺癌细胞效应。综上所述,大黄附子汤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可能是通过增强N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83-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贾丽娜;巩颖超;樊夏楠;蒋欣茹;嵇正华;赵明超;常轶聪;李睿;刘芳萍;
基于大鼠关节疼痛、软骨病理程度、ECM降解过程和炎症介质生成水平,探究银杏内酯C(GC)对2种造模方式的软骨保护效果。选取2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1组(ACLT组)、给药1组(ACLT+GC组)、模型2组(MIA组)和给药2组(MIA+GC组)。试验4周后,收集大鼠右后肢股骨、胫骨和血液样本,应用番红O固绿染色和OARSI评分对大鼠股骨和胫骨病理程度进行评估;免疫组化检测软骨中CollagenⅡ和MMP-13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MMP-3、MMP-13、CTX-Ⅱ、COMP、COX-2、INOS、IL-1β和TNF-α的水平变化;冷敏感性试验和伸膝发声试验检测大鼠关节疼痛程度。结果显示,与MIA组相比,ACLT可造成更严重关节软骨结构损伤。ACLT组中股骨和胫骨的OARSI评分、MMP-13的表达和血清中MMP-13、MMP-3、CTX-Ⅱ、COMP水平均高于MIA组;然而ACLT组中炎症介质COX-2、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MIA组(P<0.01)。GC干预后可降低OARSI评分(P<0.05或P<0.01)和疼痛评分,抑制ECM基质降解酶(MMP-13、MMP-3)、软骨代谢标志物(CTX-Ⅱ、COMP)和炎症介质(COX-2、INOS、IL-1β和TNF-α)的表达,并促进CollagenⅡ的合成。结果表明,2种造模方式均可造成软骨损伤,其中ACLT+PMMx法构建OA模型中大鼠关节损伤明显,有利于研究软骨结构损伤程度。GC干预后可减轻2组大鼠OA模型中关节疼痛、软骨病理变化、基质降解程度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软骨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89-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超;卢姝婉;史雪艳;杨彩梅;曾新福;张瑞强;刘金松;
旨在以大鼠为模型,研究竹叶黄酮(Bamboo leaf flavonoids, BLF)对敌草快(Diquat, DQ)应激动物肝脏损伤、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2只5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1 000 mg/kg竹叶黄酮添加组(BLF)、DQ应激组(DQ)、1 000 mg/kg竹叶黄酮+DQ应激组(BLF-DQ)。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Q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减少(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肝脏血红素氧合酶-1(HO-1)、GPX、CAT、SOD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灌胃1 000 mg/kg BLF组大鼠血清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T-AOC、GPX、CAT和SOD水平显著增强(P<0.05),肝脏HO-1、GPX、CAT、SOD1、Nrf2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DQ组相比,灌胃1 000 mg/kg BLF大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AST和ALT含量显著减少(P<0.05),同时肝脏中CAT、GPX、T-AOC水平显著增加(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HO-1、GPX、CAT、SOD1和Nrf2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BLF能够缓解DQ应激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改善肝脏抗氧化功能抑制状态,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PINK/Parkin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表达。
2024年07期 v.44;No.331 1498-1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白云洁;赵佳敏;巩志国;包文慧;于琢雅;王超;毛伟;张双翼;刘博;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物理性致伤、细菌感染等因素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皮肤或黏膜组织等完整性被破坏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创伤的出现。损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的相互协作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其中,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组织修复是不可或缺的。天然免疫系统中的模式识别受体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可能对机体组织修复过程具有调控作用。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奶牛肌成纤维细胞及M1型骨髓源巨噬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共培养,检测M1型骨髓源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通过使用NLRP3抑制剂MCC950探讨NLRP3在2种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奶牛肌成纤维细胞方法。肌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myofibroblast conditioned medium, MFbCM)能够调节M1型巨噬细胞促炎因子分泌活动,M1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M1 macrophage conditioned medium, M1?CM)能够调节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且NLRP3参与2种细胞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LRP3在肌成纤维细胞和M1型骨髓源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024年07期 v.44;No.331 1507-1513+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星;刘昊东;李鹏辉;李嘉成;樊奇;闫睿;贺炀;张明;周鑫;杜晨光;
囊泡型谷氨酸转运蛋白2 (VGlut2)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表达于下丘脑室旁核(PVN~(VGlut2)),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对维持机体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但尚不清楚PVN~(VGlut2)神经元上、下游投射网络,阻碍了解析谷氨酸能神经元环路功能。因此,本研究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将顺行和逆行示踪病毒注射到VGlut2小鼠的PVN,寻找PVN~(VGlut2)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核团。顺行示踪结果表明,PVN~(VGlut2)神经元投射到下游内侧杏仁核(MeAD)和弓状核(ARC)。逆行示踪结果表明,PVN~(VGlut2)接受前置核(Pr)、桥脑网状被盖核(RtTg)、舌下神经核(12N)输入。此外,在PVN发现VGlut2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元共表达。通过病毒追踪工具解析PVN~(VGlut2)神经元的解剖学网络,为后续研究剖析PVN~(VGlut2)功能调控奠定基础。
2024年07期 v.44;No.331 1514-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