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Animals and Zoonoses》正式创刊诚邀您赐稿

    <正>《Animals and Zoonoses》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由爱思唯尔提供完全开放存取出版的专业性英文学术期刊(ISSN2950G2489),由吉林大学主办,现为季刊,主编为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研究员.学报现已具备高起点新刊的创办条件,将于2024年正式线上线下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学报已组建了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由100多位全球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编委团队以及近200人的青年编委会,每期均约有一篇由相关领域院士撰写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学报通过新媒体、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和专家学者等进行精准推广宣传和约稿,目标是利用5~8年的时间进入中科院SCI分区一区顶刊,逐步跨入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行列.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1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致病性评价

    陈超阳;张颖雪;徐聪聪;施元杰;曹龙;闫喜军;唐丽杰;

    采集猪流感(swine influenza, SI)疑似病猪的鼻拭子样品,经RT-qPCR检测H3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将阳性样品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H3N2亚型S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SIV,经分型RT-PCR鉴定为H3N2亚型,命名为A/Swine/YunNan/KM/06/2023(H3N2),简称SIV H3N2 KM株。全基因组序列BLSAT比对结果显示,SIV H3N2 KM株的8个节段分别与8个不同毒株的猪源或人源流感病毒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41%~97.49%,其中HA和NA节段来源于H3N2亚型SIV,NP节段来源于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M节段来源于H1N2亚型SIV,其他节段均来源于H1N1亚型SIV。HA蛋白的关键受体位点(190D、223V、226I、228S)未发生改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可通过鼻腔向外界排毒,剖检后肺脏产生不同程度的肉样实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毒可在肺脏中大量复制。综上,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H3N2亚型SIV,并对该病毒的基因遗传演化、分子特征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H3N2亚型SIV在不断地发生演变,分离株对仔猪具有致病力,为我国SIV流行情况的监测和SI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SI疫苗研发提供了候选毒株。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41-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鉴别非洲猪瘟病毒I177L基因缺失株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林彦星;徐鹏;史卫军;黄超华;翁巧玉;吴江;阮周曦;张彩虹;曹琛福;杨俊兴;金业;陈鹏;花群义;

    非洲猪瘟病毒I177L基因缺失疫苗是当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减毒活疫苗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有效鉴别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野毒株和I177L基因缺失株,本试验根据ASFV B646L和I177L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了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可同时检测ASFV B646L和I177L基因,与猪圆环病毒2型、塞内卡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该法对重组质粒pUC57-B646L和pUC-I177L的检出限均为1×10~3拷贝/mL;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小于4%。应用该双重荧光PCR方法和WOAH推荐的荧光PCR法对122份猪肉及猪肉制品进行比对检测,2种方法对B646L基因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且所建立方法阳性结果均出现2条扩增曲线。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ASFV I177L基因缺失株检测,为ASF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48-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合肥分离株的致病性分析

    蓝嘉宁;卞希一;盛豪;肖鹏;颜焰;周继勇;廖敏;

    旨在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并研究其致病性。从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感染的安徽合肥临床送检样品中成功分离到1株IBV(HF210416)。该毒株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HF210416属于GI-22基因型,与参考的GI-22型毒株S1基因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同源性仅在84.5%~87.8%之间。重组分析结果显示,HF210416为重组毒株,主要亲本为YX10(GI-19型),次要亲本为YN(GI-19型)。2日龄SPF雏鸡感染HF210416分离株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精神沉郁、排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感染鸡发病较急,接种后2 d便出现死亡现象,死亡持续至第5天,病死率为33.33%(5/15);攻毒后14 d,雏鸡恢复健康;攻毒鸡咽肛拭子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14 d的试验期内能持续检测到攻毒鸡的排毒;剖检死亡和未死亡的感染鸡发现肾脏肿大、苍白,并伴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等病变;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气管纤毛脱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气管、肺脏、肾脏均观察到明显的病毒信号。病毒载量测定结果表明,HF210416在肾脏组织中的载量最高,其次在盲肠扁桃体和气管中也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HF210416对GI-22同基因型毒株具有较好的中和效果,但对其他基因型毒株中和效果较差,不适合作为疫苗的候选毒株。总而言之,GI-22型分离株HF210416对雏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嗜肾性,其基因组遗传特性与免疫原性与其他毒株均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丰富了IBV毒种资源,为了解GI-22基因型病毒在中国的流行及其致病性提供了参考数据。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54-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整合IBDV-VP_2基因的重组CVI988载体疫苗的构建

    龚乐乐;黄鑫祥;康云哲;王乐乐;邱祥琦;张圆圆;高美洁;朱文慧;张雨林;庄国庆;孙爱军;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变异株的出现以及毒株的毒力增加对养鸡业构成严重威胁,构建表达IBDV-VP_2蛋白的CVI988重组候选疫苗株,可以同时防控IBDV和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对养禽业造成的危害。本研究通过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技术,将IBDV-VP_2基因整合到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 MD)疫苗株CVI988的UL55位点,得到重组病毒CVI988 BAC-VP_2。利用PCR,IFA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并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病毒CVI988 BAC-VP_2成功拯救且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稳定表达。重组病毒表现出与亲本病毒相似的体外复制能力,重组病毒的噬斑大小与亲本毒相比,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构建的重组病毒CVI988 BAC-VP_2将为研发同时防控IBDV和MDV感染的二联廉价疫苗奠定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65-1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1株牛阿卡斑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定分析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尚佳富;胡乐;李明科;吴钰键;倪兴维;杨晓伟;刘霞;张立武;徐婷婷;赵光伟;

    为了解贵州省阿卡斑病(Akabane disease, AKAD)流行情况及毒株的分子特征,本试验对一牛源AKAD阳性病料进行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 AKAV)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探究该毒株基因型和遗传变异情况,根据该毒株保守S序列建立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省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进行AKAV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毒株S、M和L片段与中国天津株(TJ2016/China/2016)和澳大利亚株(JaLAB39/Australia/1959)高度同源,且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为基因Ⅱ型;对所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显示其最低检出下限为2.5×10~1 copies/μL,对牛蓝舌病病毒(bovine bluetongue virus, BLUV)、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和牛支原体(bovine Mycoplasma bovis)均未出现扩增,重复性试验的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2.26%,说明所建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对贵州黔西市和黄平县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共298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共发现25份阳性样本,阳性率8.39%。本试验结果为深入了解AKAV在贵州省的分子流行情况提供了数据参考,对AKAD的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72-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反刍兽疫病毒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对山羊肾细胞PER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邝永胜;穆芸;孙甜甜;袁书艺;刘艳芬;陈绍红;郭富城;刘铀;

    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和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导致内质网稳态失衡。为了深入探讨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感染诱导的ERS对宿主细胞UPR信号通路、病毒复制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MTT试验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观察PPRV在山羊肾细胞(LDG-2)的增殖,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观察PPRV感染对GRP78、PERK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PPRV感染36 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PPRV-N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在病毒感染30 h后显著高于细胞对照;与此同时,GRP78、p-eIF2α和GADD153表达水平、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比值均显著升高。用4-PBA阻断PPRV诱导的ERS,PPRV感染细胞中PPRV-N蛋白、GRP78、p-eIF2α和GADD153表达水平及p-eIF2α/eIF2α、p-PERK/PERK比值均显著降低。在PPRV感染30和36 h,与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则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PRV感染可激活PERK/eIF2α/GADD153信号通路,缓解病毒诱导的ERS,促进病毒复制;阻断PPRV诱导的ERS,可抑制PERK信号通路和病毒复制;PPRV感染和持续的ERS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82-1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猫杯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制备

    杨延梅;柯军男;齐宇;任洪林;张国军;柳增善;张立恒;王兆哲;刘险峰;

    应用F81细胞从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鼻腔黏膜潮红且分泌物增多的患病猫中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PCR鉴定测序、形态学、血清学和动物回归试验分析确定该病毒为猫杯状病毒,命名为FCV-BJ。同时,制备该病毒灭活疫苗,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确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FCV-BJ血清学和形态学符合杯状病毒特点,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毒株有较强毒力,感染猫呈现猫杯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将不同滴度的第5代病毒细胞培养物以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灭活后免疫家猫,并在加强免疫21 d后攻毒。攻毒14 d后以10~(7.0)TCID_(50)/mL及以上滴度免疫的家猫组未发病,而对照组猫全部发病。上述结果表明,FCV-BJ分离株灭活疫苗免疫原性较好,最小免疫剂量在10~(7.0) TCID_(50)/mL并且具有较强的保护效力,可作为疫苗生产用候选毒株,为将来猫杯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毒株参考和奠定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92-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细菌样颗粒的免疫原性

    杨甜甜;盛守志;朱艳婷;盖丽丽;张鹏举;丛彦龙;

    利用GEM-PA系统构建了表面展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亚基的细菌样颗粒BLP-S1。免疫保护结果显示,BLP-S1可以有效诱导商品鸡产生特异性IgG和sIgA,能够有效抵御同种异源毒株的攻击,保护率可达90%。结果表明,BLP-S1有着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具有开发新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潜能。

    2024年09期 v.44;No.333 1898-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疆部分地区肺炎犊牛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调查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王一霖;王燕;马万鹏;张凌;郭明强;樊晓慧;夏俊;苏战强;

    无菌采集部分地区肺炎犊牛的鼻拭子,常规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分离鉴定,并进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K-B法检测其耐药性,选取1株携带多重毒力的分离株进行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PCR法检测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结果显示,新疆阿克苏、昌吉、伊犁3个地区共218份肺炎犊牛鼻拭子KPn检出率为14.68%(32/218),其中阿克苏地区为28.33%(17/60)、昌吉地区为24.00%(6/25)、伊犁地区为6.77%(9/133),分为2种血清型,分别为K1(7/32)和K5(5/32);菌株共检测到KPn的13种毒力基因,主要以mrkD、ureA、wabG、uge、entB为主;LD_(50)为2.38×10~7 CFU/mL;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其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以bla_(SHV)、floR为主,16S rDNA序列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与意大利、中国北京、中国上海等地分离株同源性较高。结果表明,新疆地区肺炎犊牛鼻拭子的KPn检出率较高;优势血清型为K1和K5;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致病力较强,且均为产ESBLs的KPn菌株,提示新疆地区KPn对犊牛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06-1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熊去氧胆酸对小鼠ACE2受体的影响及感染SARS-CoV2-的效果

    石壮壮;冯越;苏日娜;张钧魁;樊凌君;高玉伟;王铁成;

    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过程中,验证使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在BALB/c小鼠体内是否具有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受体的作用及降低感染风险。UDCA通过灌胃给药方式连续治疗BALB/c小鼠7 d,治疗过程中每天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并通过ELISA检测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含量的变化;另外使用UDCA对BALB/c小鼠进行灌胃预防1、4、7 d后,分别滴鼻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和SARS-CoV-2 Omicron DY1.1,攻毒后3 d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检测病毒载量评价预防效果;此外使用UDCA对滴鼻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后的BALB/c小鼠进行灌胃治疗3 d,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检测病毒载量评价治疗效果。UDCA可以降低BALB/c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的含量;用UDCA灌胃1、4、7 d后的预防组和病毒对照组的BALB/c小鼠的鼻甲骨和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无统计学差异;UDCA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的鼻甲骨和肺脏的病毒载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UDCA可以降低老龄BALB/c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的含量,但用UDCA治疗的每日剂量和持续时间对小鼠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和SARS-CoV-2 Omicron DY1.1无明显影响。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14-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单增李斯特菌lmo2363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芝吉;曹青;赵学慧;张浩浩;范子秋;马永辉;邓静;何曾文;马金锐;张坤中;崇倩;王彩霞;薛惠文;苟惠天;

    探究lmo2363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LM83-1抗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分离株LM83-1为亲本株,利用重叠延伸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单增李斯特菌lmo2363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比较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在不同胁迫环境下的生长能力、应激存活率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单增李斯特菌lmo2363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在4℃、7%NaCl、10%NaCl、3.5%乙醇、4.0%乙醇和pH5胁迫条件下缺失株的生长能力比野生株LM83-1弱(P<0.001);应激存活试验结果表明,在pH3和10 mmol/L H_2O_2应激处理1 h后,缺失株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0);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P<0.050)。结果表明,lmo2363基因介导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对低温、高渗透压、乙醇和酸胁迫环境的适应以及影响LM生物被膜的形成。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lmo2363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抗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23-1929+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inf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交叉免疫保护性

    杨旭霞;胡沛;黄佳琪;高丽旭;吕荣华;邱羊羊;何芳;彭远义;李能章;

    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infC基因编码翻译起始因子为IF3,为探讨该基因缺失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及免疫保护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infC基因缺失株(△infC)。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infC生物膜形成增多,而荚膜产生量、脏器细菌定殖量及毒力显著降低,感染可促进巨噬细胞IL-1β分泌量增加。infC基因缺失,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生物膜合成和外膜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小鼠,△infC对牛源A、B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0%、83.3%及0.0%,对兔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为33.3%。结果表明,infC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该基因的缺失赋予了菌株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研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30-1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黏菌素体外诱导耐药对肠炎沙门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王舒博;周杰;牟航;李艳;王靖淳;邱丽雯;安凯;魏述永;

    为了分析黏菌素体外诱导肠炎沙门菌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本研究针对肠炎沙门菌CMCC(B)50335(ZK),通过体外诱导其对黏菌素耐药,并采用比浊法、半固体琼脂法、透射电镜、纸片扩散法测定诱导前后生长特性、运动能力、超微结构及对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变化,Illumina NovaSeq PE150法检测其全基因组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T-qPCR检测6种耐药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Red大肠杆菌同源重组法构建诱导耐药株E1-128-1的phoP基因重组株△phoPE1-128-1,并检测对黏菌素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筛选出3株诱导耐药菌E1-128-1、E1-128-3、E2-128-3,耐药稳定性检测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MIC)分别升高128、64、64倍;诱导耐药对受试菌生长能力及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影响,E1-128-1运动能力显著升高,细胞壁及质膜明显增厚;诱导前后E1-128-1基因组组分无明显差异,但检测出phoP/phoQ、cpxP、lptD、csrA、acrB等6个耐药相关基因的8个错义突变,包括phoP错义突变位点4个,分别为Leu185Trp、His189Ser、Thr190Tyr和Ile191His,对相应基因进行PCR测序,结果与SNP结果相符;RT-qPCR结果表明3株诱导菌突变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性上升;△phoPE1-128-1的黏菌素MIC值较E1-128-1下降至1 mg/L。提示phoP基因突变及表达量升高是体外诱导沙门菌CMCC(B)50335多黏菌素耐药的重要因素。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40-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对细胞及小鼠的致病性

    党士荣;操义恒;贾开文;姜美奇;周霞;吴桐忠;黄新;钟发钢;韩猛立;张倩;王晓兰;王子杰;

    旨在探讨犊牛脑炎大肠杆菌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细胞)和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以及健康小鼠肺脏、脑组织的炎性损伤机制。研究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侵染BMEC细胞和MH-S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菌株对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以及小鼠肺脏、脑组织载菌量;RT-qPCR检测菌株对细胞及小鼠脏器不同时间段的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后细胞及小鼠脏器与炎症有关信号通路重要蛋白p-NF-κB、p-JAK2、p-STAT3表达量。结果显示,侵染组细胞培养基浑浊,细胞视野变暗、模糊不清,部分细胞皱缩死亡,产生较多细胞碎片。菌株对BMEC细胞的黏附率和侵袭率3 h显著低于6 h(P<0.050),对MH-S细胞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在3 h显著高于6 h(P<0.010);感染小鼠脑组织大面积水肿、出血,肺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脑、肺脏组织载菌量在12 h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在3和6 h的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0),且BMEC细胞和MH-S细胞的炎性因子mRNA表达量分别在6、3 h最高;感染小鼠脑、肺脏组织的炎性因子mRNA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感染12 h有最高的表达量;侵染组的BMEC细胞和MH-S细胞及小鼠肺脏、脑组织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JAK2蛋白和p-STAT3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上述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黏附侵袭BMEC细胞和MH-S细胞,促进细胞及组织NF-κB蛋白表达、抑制JAK2蛋白和STAT3蛋白表达,进而刺激细胞及组织产生炎性反应。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48-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转录组揭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诱导猪IPEC-J2细胞损伤中关键基因和通路

    贺莹;白晓琴;

    仔猪腹泻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引发的肠道疾病,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与仔猪腹泻相关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揭示其对IPEC-J2细胞的损伤机制。使用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处理IPEC-J2细胞,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KEGG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确定了细胞损伤中的关键基因和通路。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损伤组共检测到460个基因,其中419个基因上调,41个基因下调。KEGG分析进一步发现,Influenza A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较为显著,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了8个核心基因的子网络,它们之间呈正相关,这些基因主要注释在Influenza A和NF-kappa B等信号通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试验进一步证实了RNA-seq测序结果可靠。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对猪IPEC-J2细胞的损伤主要涉及Influenza A、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NF-kappa B等通路,MX2、MX1、DDX58、IFI44、ISG15等基因通过关键信号通路可能在猪小肠抵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引起仔猪腹泻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57-1964+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原核重组表达的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裂解酶LysZHSHW的表征与抗菌活性

    林玉倩;刘俊林;邓嘉丽;黄静琳;石哲铭;冯枫琳;孙永学;

    为评估能对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噬菌体裂解酶LysZHSHW的体内外抗菌潜力和研究其特征。以表达质粒pET28a为骨架,使用PCR和酶切连接方法构建含有裂解酶LysZHSHW编码基因的pET28a-Lys重组质粒并在E.coli BL21(DE3)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裂解酶LysZHSHW的表达后,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内外应用潜力的评估。pET28a-Lys重组质粒构建成功,LysZHSHW蛋白表达正确。经纯化的酶的质量浓度为4 086 mg/L,可用于后续试验。LysZHSHW的酶活性为630 U/μg,其在25℃,pH值为9.0时活性最强。在体外,1 000或750 mg/L的酶在EDTA的协助下能使细菌数量下降4.0个数量级,且无细胞毒性;在体内,酶联合EDTA作用,2.5μg的酶能使大蜡螟感染模型24 h后的存活率达92.86%,0.15 mg的酶能使小鼠大腿载菌量下降2.8个数量级,并减轻肌纤维间的炎性反应。由此,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来源的LysZHSHW具有常温、弱碱、安全的特点,其作为新型抗菌剂具有应用前景。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65-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SIRT2在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韩琦;杨焕民;李士泽;徐彬;逯静静;邢琬群;张旭;

    Sirtuin2(SIRT2)是一种依赖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电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调节促炎免疫反应。然而,其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为探究SIRT2在AKI中的作用,通过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在野生型(WT)和SIRT2敲除(SIRT2~(-/-))小鼠上分别构建AKI模型。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LPS处理的WT小鼠相比,SIRT2~(-/-)小鼠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更高;HE结果显示,与LPS处理的WT小鼠相比,SIRT2~(-/-)小鼠肾脏损伤更显著;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炎症基因、蛋白和氧化应激蛋白在SIRT2~(-/-)小鼠上变化的更显著。结果表明,SIRT2缺失会加重LPS诱导的AKI。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76-1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奎宁酸通过NF-κB与NLRP3炎性小体对牛乳腺细胞、小鼠乳腺炎性反应和细胞焦亡的抑制效应

    吕祥;刘梦燕;康钰晨;龙泉;张以诺;林涛;蒋曹德;

    奎宁酸(QA)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炎的作用,但其对牛乳腺炎的保护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旨在探究Q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小鼠乳腺组织炎症与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CCK-8法筛选QA处理MAC-T细胞的最佳质量浓度,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因子以及细胞焦亡指示因子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CD3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NOD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1和GSDMD(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NF-κB)关键蛋白p65核转移情况。结果表明,QA(20、40、60、80 mg/L)显著提高了MAC-T细胞活性(P<0.05)。QA处理显著降低了MAC-T细胞和小鼠乳腺中LPS诱导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氧化应激因子(COX-2、iNOS)以及细胞焦亡指示因子(ROS、LDH、IL-18)的表达水平,并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小鼠腹腔注射QA(5、10、20 mg/kg)后LPS诱导的CD3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小鼠乳腺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减少。QA显著抑制了MAC-T细胞和小鼠乳腺组织中LPS诱导的NF-κB(IκBα、p65、p-IκBα和p-p65)的表达水平、MAC-T细胞NF-κB核转移、NLRP3炎症小体(NLRP3、ASC、Caspase-1)、Caspase-11和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QA通过NF-κB和NLRP3炎症小体抑制MAC-T、小鼠乳腺炎性反应与细胞焦亡。本研究为植物活性成分防治乳腺炎提供了新的数据。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82-1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镉通过Nrf2/HO-1通路诱导猪肾PK-15细胞铁死亡

    宋圣哲;罗通旺;沈灵俊;吴亚;王书杰;郁孝强;宋厚辉;邵春艳;

    镉(Cd)是非必需且难降解的重金属元素之一,镉蓄积可导致肾损伤。本研究旨在揭示镉暴露诱导猪肾PK-15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首先,CCK-8法检测梯度浓度氯化镉(CdCl_2)对PK-15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筛选出合适的工作浓度。其次,用10μmol/L CdCl_2处理PK-15细胞3、6和12 h,通过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中亚铁离子(Fe~(2+))含量。最后,用10μmol/L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预处理PK-15细胞6 h,再用10μmol/L CdCl_2处理PK-15细胞12 h,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dCl_2处理后细胞活力下降,LDH、MDA和Fe~(2+)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Nrf2、HO-1和ALOX5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FTH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与CdCl_2处理组相比,ZnPP可以显著改善CdCl_2处理诱导的猪肾PK-15细胞铁死亡。ZnPP预处理组细胞形态明显好转,Nrf2、HO-1和ALOX5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FTH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镉通过Nrf2/HO-1通路引发细胞铁过载和脂质过氧化,诱导猪肾PK-15细胞铁死亡。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92-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硒化当归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乔杰;海尼斯格;高瑞峰;杨英;高珍珍;

    旨在探讨当归多糖(Chinese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CAP)硒化前后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试验将当归多糖和硒化当归多糖分别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细胞表型F4/80、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量,并用ELISA检测巨噬细胞上清液中IL-6、IL-10、NO、MIP-1α和TNF-α含量变化。试验显示:sCAP质量浓度在1.96 mg/L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F4/80、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AP组和细胞对照组(P<0.05);质量浓度为7.81~1.96 mg/L时,巨噬细胞上清液中IL-6、IL-10、NO、MIP-1α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sCAP对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且以质量浓度1.96 mg/L最佳。

    2024年09期 v.44;No.333 1999-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稳定表达circLAMP3的C57/B6-L和A549细胞系的构建

    陈福再;赵聪慧;张晓璇;张春萍;黄佳承;陈吉龙;马树杰;

    旨在构建稳定过表达环状RNA LAMP3(circLAMP3)的C57/B6-L和A549细胞系,为后续深入研究circLAMP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分别提取C57/B6-L和A549细胞总RNA,反转录后扩增circLAMP3全长序列,连接到pLC5-ciR载体上,得到pLC5-Mouse-circLAMP3和pLC5-Human-circLAMP3重组质粒。利用瞬时转染方法在HEK293T细胞上包装慢病毒,将慢病毒分别感染C57/B6-L和A549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circLAMP3的细胞系。利用荧光显微镜、PCR扩增、荧光定量PCR(qPCR)和Sanger测序对构建的细胞系过表达circLAMP3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LC5-Mouse-circLAMP3和pLC5-Human-circLAMP3过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构建的C57/B6-L和A549细胞系表达强烈绿色荧光。PCR和qPCR结果可见过表达细胞系circLAMP3表达显著增强,Sanger测序结果表明circLAMP3环化位点正确。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过表达circLAMP3的C57/B6-L和A549细胞系,为进一步探索circLAMP3在流感病毒复制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生物材料。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10-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王瑜;武周慧;杜衡;肖爽;鲁琳;王真;

    探究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抗生物被膜活性,初步分析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膜机制。通过测定时间杀菌曲线评价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测定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最小生物被膜抑制浓度(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BIC);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检测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发育阶段及EPS的影响。结果显示,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对大肠杆菌E-10的MBIC值为12.5μmol/L,50.0μmol/L即可显著破坏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被膜,邻菲罗啉在生物被膜形成初期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的黏附能力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邻菲罗啉可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EPS的合成与分泌,1/4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浓度对胞外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32%和78%,1/4 MIC浓度下邻菲罗啉对ATCC 29522和E-10的eDNA的抑制率分别为72%和61%,MIC浓度下邻菲罗啉对胞外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69%和56%。邻菲罗啉对大肠杆菌的具有抗生物被膜活性,为寻找抗生素替代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17-2024+2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利巴韦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性能鉴定

    胡骁飞;魏凤仙;邢云瑞;王琳;孙亚宁;

    为了获得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利巴韦林鼠源单克隆抗体。采用戊二醛法将利巴韦林载体蛋白偶联,合成人工完全抗原;紫外扫描、凝胶电泳及动物免疫对人工抗原质量进行鉴定。通过细胞融合、阳性杂交瘤筛选、体内诱生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性能鉴定。结果显示,利巴韦林与载体成功结合在一起,人工抗原制备成功。得到1株可稳定分泌利巴韦林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细胞株分泌的单抗效价在1∶512 000以上,对利巴韦林的IC_(50)分别为4.74μg/L,且与金刚烷胺等其他抗病毒类药物及载体蛋白均无交叉反应性。本研究成功制备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利巴韦林单克隆抗体,为利巴韦林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25-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抗菌药物减量对规模奶牛场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魏玉杰;梁春彩;王旭丹;李莹洁;刘聚祥;

    为研究抗菌药物减量使用对河北省规模奶牛场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及奶牛肠道菌群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如整合子和转座子等)多样性的影响,评估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的实施效果,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3个达标奶牛场和2个非达标奶牛场采集肛拭子样品和粪便样品,肛拭子样品中分离出大肠杆菌并检测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两类奶牛场大肠杆菌耐药率的差异性。采取SYBR荧光染料法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奶牛粪便中的ARGs和MGEs,计算其相对丰度,分析两类奶牛场之间ARGs和MGEs的差异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类奶牛场来源的大肠杆菌耐药率差异性较小,非达标场更易产生多重耐药菌株。15个样品中共检出192个ARGs和7个MGEs; ARGs相对丰度最高的为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其次为四环素类抗性基因。部分达标奶牛场检出的ARGs和MGEs低于非达标场,揭示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可能与ARGs的产生与传播有关;MGEs检出数量与ARGs检出数量具有相关性,ARGs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进行传播。结果表明,实施抗菌药物减量使用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短期内对奶牛场的大肠杆菌耐药率和ARGs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性不大,这也揭示了奶牛场抗生素耐药性的普遍性。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31-2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试验验证分析藏药诃子通过Bax/Bcl-2和PTGS2/SLC3A2通路治疗西藏牦牛源沙门菌感染的机制

    李登宇;张开琴;薛晓峰;拜占春;央拉;王少辉;祁晶晶;索朗斯珠;

    为了解诃子治疗的潜在靶点及相关作用机制,试验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方法,联合牦牛源沙门菌攻毒试验验证。通过HERB组鉴数据库、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网页工具筛选诃子中的活性成分以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以“胃肠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使用Cytoscape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诃子PPI网络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Venny平台获得诃子与肠炎之间的交集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途径富集分析,对筛选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之后建立小鼠胃肠炎症模型,观察胃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并利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验证诃子对靶点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分析整理了诃子8个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到了诃子靶点118个,获取胃肠炎靶点11 161个,交集靶点100个;通过PPI网络得到了诃子与肠炎疾病的PTGS2、CASP3、SLC3A2、Bax、Bcl-2、TP53核心靶点;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收获337和138条目,主要关联趋化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相关通路、铁离子转运相关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诃子排名第一活性成分诃子次酸可以与Bax、Bcl-2、PTGS2、SLC3A2靶点很好地结合,主要通过氢键、疏水作用、π-π堆积力等分子间作用力;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诃子可以显著恢复胃肠道组织损伤;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诃子可以通过Bax/Bcl-2和PTGS2/SLC3A2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铁死亡过程,达到治疗肠道炎症损伤的效果。结果表明,诃子可以通过Bax/Bcl-2和PTGS2/SLC3A2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和铁死亡过程来调控肠炎的发生发展,诃子治疗肠炎疾病具有多靶点和多通路的特点。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40-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慢性冷暴露对小鼠肾脏的影响

    张嘉俊;计红;徐彬;

    为探究慢性冷暴露下对小鼠肾脏造成的影响。将5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冷暴露组,常温对照组于(24±2)℃的室温环境饲养,冷暴露组小鼠置于4℃人工智能气候室每日08:00—20:00随机选择3 h刺激,连续刺激3周,本研究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了小鼠肾脏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冷暴露后小鼠肾脏Nrf-2、HO-1、Cyt-c、BAX/Bcl-2及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而Ke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结果表明,冷暴露可加剧小鼠肾脏的氧化应激,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本研究为深入探究慢性冷暴露造成的肾脏损伤机制提供了参考,为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因冷暴露导致的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50-2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N-氨甲酰谷氨酸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抗氧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

    叶鑫;沈迎春;薛梦迪;吴秀菊;李静;吕景智;

    为揭示在饲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 NCG)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和肉品质的影响。将192只35日龄的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0%、0.05%、0.10%、0.20%NCG,每组6个重复,1个重复8只。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0.20%NCG组在35 d的体质量(P<0.01)、0.05%NCG组在14 d的体质量和1~14 d的平均日增质量(ADG)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在1~35 d的平均日增质量(P<0.05)显著低于0.10%和0.20%NCG组。相比于对照组,0.10%NCG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P<0.01)、0.20%NCG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尿素氮(BUN)(P<0.05)水平显著升高;0.10%NCG组T-SOD水平显著高于0.05%NCG组(P<0.05)。NCG显著增加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PUFA/SFA(P<0.05)。0.20%NCG组背肌的熟肉率(P<0.01)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10%NCG组(P<0.01)、对照组(P<0.05)和0.05%NCG组(P<0.05)背肌的系水率显著高于0.20%NCG组。NCG极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P<0.01),且NCG处理组V/C值有升高的趋势(P=0.067),0.20%NCG组空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NCG能促进肉兔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和肉品质。肉兔日粮中NCG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55-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猪GHRH(1~44)表达质粒对小鼠生长以及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韦宇凯;汪云;王宇轩;习欠云;孙加节;陈婷;罗君谊;史合群;张永亮;

    采用肌肉注射pVAX1-SP-GHRH(1~44)表达质粒后电刺激处理,确定其对小鼠生长、妊娠母猪生产性能影响。将150只4周龄C57 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5个重复。肌肉单次注射后电刺激处理,对照组注射空质粒(80μg/kg),处理组分别注射20、40、80、120、160μg/kg pVAX1-SP-GHRH(1~44)质粒。再选取20头健康的妊娠母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头母猪。对妊娠后期的母猪半膜肌进行单次注射后电刺激处理。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质粒组注射2 mg pVAX1-SP-GHRH(1~44)表达质粒。分别在注射后0、7、14、21、28 d测定小鼠体质量、采食量,采眼球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GHRH、IGF-1水平。妊娠母猪分别在注射后0、14、28、42 d进行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GHRH、IGF-1水平,在第14天,记录仔猪初生质量、胎盘质量、产子数、健仔数、弱仔数、畸形仔数、死胎数和木乃伊数。小鼠试验结果表明,肌肉注射pVAX1-SP-GHRH (1~44)质粒并电刺激后,能够促进小鼠的采食和提高增重(P<0.05),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血清GHRH、IGF-1水平(P<0.05),且作用能够从注射后维持到21 d。妊娠母猪试验结果表明,质粒组妊娠母猪的仔猪平均初生质量极显著升高(P<0.01)、胎盘质量显著升高(P<0.05),质粒组母猪GHRH、IGF-1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肌肉注射pVAX1-SP-GHRH(1~44)表达质粒并电刺激处理后能够促进小鼠的采食和提高增重,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妊娠母猪仔猪初生质量、胎盘质量。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63-2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细胞焦亡在动物传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儒新;梁慧美;曾欢;郭宸;戚景怡;潘嘉睿;吴贝宁;陈启益;宋厚辉;王巍;赵菁华;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由病原体入侵触发的炎性细胞程序性死亡,依赖于Caspase激活,通过经典焦亡和非经典焦亡途径实现。细胞焦亡与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多种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细胞受到病理相关分子模式刺激,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刺激炎症信号通路,继而激活炎性小体,引发焦亡。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来抵抗微生物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先天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中的微生物分子,并通过产生炎性小体和激活细胞焦亡来进行快速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防止感染,维持机体正常运行。充分深入研究细胞焦亡在动物传染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及免疫逃逸机制,必将为动物传染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72-2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肠胶质细胞在维持肠道健康中的作用

    尹一茹;张为;杨晟曦;田卓佳;袁飞宇;程长安;吴建云;

    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 EGCs)作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人类及动物肠道稳态、维持肠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试验主要就EGCs在维持肠道屏障稳态、维护胃肠传输及运动功能、调节肠道细胞生态位以及在肠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EGCs在肠道中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相关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9期 v.44;No.333 2081-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