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彤;何庆;王东亮;喻蓓蕾;袁倩;刘伟姣;杨毅;王乃东;
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可引起仔猪严重的腹泻、呕吐、脱水甚至死亡。S蛋白是PDCoV的重要结构蛋白,决定着病毒的宿主或组织嗜性,也是研制PDCoV疫苗和检测方法的重要靶点。为制备PDCoV 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基于国内PDCoV流行毒株S蛋白胞外域序列,构建S蛋白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及PCR鉴定重组Bacmid,通过昆虫-杆状病毒系统表达S蛋白。将获得的S蛋白免疫BALB/c小鼠,并以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和亚克隆筛选出稳定分泌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出5株(2E5、4D5、5D10、2F7和5A9)特异性识别S蛋白的杂交瘤细胞。中和试验表明,3株单克隆抗体(2E5、4D5和5D10)具有病毒中和作用。本研究成功表达了S蛋白及制备了5株能稳定分泌与PDCoV病毒和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S蛋白的结构与功能、PDCoV感染的检测方法开发、预防或治疗用制剂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09-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何嘉敏;庞旋飞;罗律;杨佳臻;张宝真;伍建敏;刘文娜;李中圣;白挨泉;
为研制一种可以应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核酸检测的阳性质控品,本研究使用MS2噬菌体装甲RNA(Armored RNA)技术制备PRRSV-1和PRRSV-2 M基因的阳性质控品。将扩增的PRRSV-1和PRRSV-2 M基因进行纯化回收,连接到内含MS2成熟酶蛋白基因与衣壳蛋白的pET28b载体,通过转化至BL21(DE3)后,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PEG6000沉淀法纯化,制备出内含PRRSV M基因装甲RNA病毒样颗粒(AR-PRRSV)。后续进行性能评估,作为PRRSV-1和PRRSV-2 M基因的阳性质控品,AR-PRRSV1M和AR-PRRSV2M使用YY/T 1652-2019标准进行计算,数据表明均匀性良好,-20、4、25℃能稳定保存60 d, 37℃能稳定保存30 d。使用RT-qPCR进行初步定量后,利用数字定量PCR(ddPCR)对制备的装甲病毒样颗粒AR-PRRSV1M和AR-PRRSV2M进行定值,结果10~4拷贝/μL的AR-PRRSV1M和AR-PRRSV2M ddPCR定值均为(1.33±0.50)×10~4拷贝/μL。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定值后的AR-PRRSVM,能够实现对检测全过程(核酸提取、反转录和RT-qPCR)的质量控制。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16-2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付永恒;李金斗;丁佳欣;丁壮;徐小洪;
为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受体家族成员X1(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 family memberX1,NLRX1)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NDV NA-1毒株感染10日龄SPF雏鸡和HD11细胞后NLRX1的表达水平,以及病毒在NLRX1过表达或低表达时的NDV的增殖情况、HD11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情况和氧化应激状态。结果表明:NA-1感染可引起体内外NLRX1表达的增加;NLRX1过表达则会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细胞IL-1β、IL-6和IFN-β的表达。而NLRX1升高不会引起细胞自噬和凋亡细胞水平的变化,但是会使细胞在24 h内iNOS、Keap1、Nrf2、NQO1和HO-1的mRNA水平均升高。综上,NLRX1可能通过促进早期ROS的产生从而抑制NDV的增殖。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24-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心雨;吴红霞;李永锋;孙元;付强;仇华吉;
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UL35和gB基因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在感染细胞后2.5、5.0以及20.0 h时,两者基因组拷贝数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在PRV感染早期可以观察到UL35基因的表达。为了确定UL35基因能否作为诊断PRV感染的靶标,本研究根据PRV不同毒株UL35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引物,扩增长度为54 bp的片段。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结果显示,建立的PRV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其标准曲线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核酸扩增均呈阴性;将所建立的方法与同类方法进行比较,敏感性无差异;组间和组内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用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对PRV感染小鼠的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均检测到一定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UL35基因可以作为诊断PRV感染的靶标。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34-2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翎旭;王珍;郭文晴;林子彦;常广军;姚大伟;
获得安徽地区2株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zootic nasal tumor virus-2,ENTV-2)全基因组序列,分析ENTV-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采集安徽某羊场6只患地方性鼻内腺癌(enzootic nasal adenocarcinoma, ENA)的山羊鼻腔分泌物和血液样品,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去除其中DNA干扰完成两步法反转录,PCR检测病料中的ENTV-2。选择其中2只山羊的阳性样品,采用5对引物扩增ENTV-2全基因组序列,测序拼接后上传NCBI数据库,与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本研究在6只病羊鼻腔分泌物样品中均可检测出ENTV-2,而血液中不能检出。ENTV-2基因全长约7 400 bp,分别命名为ENTV-2AH1(DDBJ登录号:LC762616)和ENTV-2AH2(DDBJ登录号:LC762617),序列分析显示与国内福建株(ENTV-2FJ)、广西株(ENTV-2-DA0)同源性分别为99.2%、99.1%,并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本研究首次在安徽地区检测到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获得了ENTV-2全基因组序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国内ENTV-2遗传多样性。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41-2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福慧;郑学博;崔续媛;章凡;张芷源;胡俊英;张群;王新平;
本研究研发了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AA)技术结合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牛肠道病毒(BEV)的方法。以高度保守的BEV 5′UTR作为靶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下游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探针5′端标记6-FAM,初步建立RT-RAA方法。将鼠源抗6-FAM单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链霉亲和素包被于检测线,羊抗鼠IgG包被于质控线,组装试纸条。将RAA技术与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相结合,建立起检测牛肠道病毒的RT-RAA-LFD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与重复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引物浓度为5μmol/L,在35℃反应8 min即可完成对BEV核酸的扩增;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1拷贝/μL,且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细小病毒、口蹄疫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制备的试纸条于4℃条件下,有效期至少为90 d; 74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BEV RT-RAA-LFD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操作更加便捷,适用于临床现场检测,为BEV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48-2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夏子涵;李妍;马媛;张焕容;杨发龙;
溶血性曼氏杆菌是引起羊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研制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灭活疫苗是防控该病原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从某绵羊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的溶血性曼氏杆菌,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筛选出最适制苗菌株,并以4种抗原量(10~6、10~7、10~8、10~9 CFU/mL)与3种佐剂(ISA 201佐剂、ISA 206佐剂、铝佐剂)组合制备灭活疫苗,经免疫和攻毒保护试验,筛选出灭活疫苗制备的最佳抗原量和佐剂。最后,利用筛选出的最佳条件制备疫苗,观察免疫绵羊的抗体水平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24株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其中血清A1型12株,为该羊场感染的优势血清型;筛选获得1株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A1型菌株(Mh1)为制苗用菌株,其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16×10~7 CFU/mL,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组织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免疫及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灭活疫苗的最佳抗原量为10~9 CFU/mL,最适佐剂为ISA 201,刺激产生的抗体水平最高,对小鼠的保护率达100%,免疫绵羊后可诱导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A1型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进一步研发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商品化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56-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郭亚男;张正刚;王建东;王景松;李珂;李继东;梁小军;
为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yaC-hyaD、bcbD、dcbF、ecbJ、fcbD 5种荚膜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通过梯度设置调整退火温度,用矩阵法对引物与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构建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试验,最终建立针对这5种基因的多重TaqMan q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其扩增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较高,比普通PCR高10~100倍;特异性强,对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射根瘤菌等8种病原菌DNA检测均无扩增曲线;组间及组内重复性试验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3%;通过对9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显示该检测方法比常规PCR检测方法检出率高出11.2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其荚膜分型,对临床和实验室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63-2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婷;韩著;徐业芬;徐晋花;任才;索朗斯珠;牛家强;
采用微量法对10株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了体外高度耐药株的诱导,对敏感株、耐药株和体外高度耐药株进行了靶位基因突变分析,甲基化酶基因、钝化酶基因以及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的检测,以揭示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0株牛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经过甲基化酶和钝化酶基因检测分析,发现均不存在甲基化酶基因编码的甲基化酶和大环内酯类钝化酶介导的耐药机制,说明敏感株和耐药株的靶位基因位点均未发生突变;而体外高度耐药株在Domain-Ⅱ、L22和L4靶位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从而说明若存在2个及2个以上靶位基因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则可产生高度耐药株;经过主动外排系统检测,发现均不存在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由此可见,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在大环内酯类药物高浓度的压力下,菌株容易发生突变,且存在2个及2个以上靶位基因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则容易产生高度耐药株。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71-2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娜;任照文;王娅妮;张翩;孙通宝;袁子国;王晓虎;
旨在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来自广东地区的折衷鹦鹉和大绯胸鹦鹉肠道内蛔虫,并使用PCR技术扩增鹦鹉蛔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同时基于其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本次鉴定中发现的鹦鹉蛔虫为Ascaridia nymphii,其线粒体基因组包括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2个非编码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鉴定到的A.nymphii与先前报道的Ascaridia sp.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与鸽蛔虫和鸡蛔虫构成一个独立的禽蛔虫支系。这一研究为鹦鹉蛔虫的分类、分子流行病学和种群遗传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79-2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龙龙;于宁;李霄;张赫;鲁会军;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发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尚无对应的有效疫苗,本研究拟制备出1种针对Ⅱ型DENV的重组亚单位候选疫苗。以Ⅱ型DENV EDⅢ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悬浮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筛选合适的免疫剂量来免疫小鼠,进行免疫原性分析。成功构建出DENV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HEK-293F表达目的蛋白,大小约为15 kDa。以铝盐为佐剂与不同剂量的重组蛋白混合免疫小鼠,分析免疫原性,首次免疫后第35天时,3个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佐剂组和PBS组,10μg D2EDⅢ蛋白组和20μg D2EDⅢ蛋白组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别是5μg D2EDⅢ蛋白组的1.43和1.56倍,抗体分型偏向于IgG1,表明本研究制备的Ⅱ型DENV重组亚单位候选疫苗主要提高体液免疫应答,但3个蛋白免疫组之间IgG1抗体水平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免疫效果及疫苗成本,每只小鼠最佳目的蛋白免疫剂量确定为10μg。本研究制备了1种Ⅱ型DENV重组亚单位候选疫苗,为DENV的预防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86-2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汪芋;张守峰;于婷婷;米立娟;么乃全;缪发明;扈荣良;
为得到可用于狂犬病亚单位疫苗生产的高效表达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糖蛋白的细胞系,本研究以RT-PCR扩增获得RABV糖蛋白基因序列并克隆入慢病毒表达载体中。重组质粒pLV-RVG与包膜质粒pMD2.0G及包装质粒psPAX2共转染HEK-293T细胞,收获慢病毒并感染新的HEK-293T细胞,通过嘌呤霉素加压筛选获得293T-RVG细胞系。将此细胞系传代20代,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Western blot鉴定表明67 kDa的RABV-G蛋白在该细胞内能够高效表达;且细胞系冻融物293T-RVG辅以佐剂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血清以FAVN法测定RABV中和抗体,在免疫14 d体内效价就可达到2.19 IU/mL,高于国际公认保护阈值(0.5 IU/mL)。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且高效表达RABV糖蛋白的细胞系293T-RVG,该细胞系能够对攻毒小鼠产生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亚单位疫苗,具备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潜能。
2024年11期 v.44;No.335 2393-2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姜姗杉;赵日虹;邱操;冀亚路;顾敬敏;韩文瑜;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多种局部和全身性感染。目前,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问题严重,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甚至耐药性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本试验以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71Y为出发菌株,在污水样品中成功获得了具有强裂解活性的噬菌体,该噬菌体被命名为vB_KpnP_71Y(简称P71Y),进一步对P71Y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P71Y可在宿主菌菌苔上形成2~5 mm的透亮噬斑,噬斑周围有半透明晕环;电镜观察显示P71Y是有尾噬菌体目、短尾噬菌体科的成员;P71Y感染肺炎克雷菌71Y的潜伏期约3 min,一个感染周期约持续50 min,每感染一个细菌约可产生58个子代噬菌体病毒颗粒;裂解谱显示该噬菌体可裂解K20与K57荚膜血清型的肺炎克雷伯菌;该噬菌体在4~50℃、pH值3~12的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基因组分析表明,P71Y基因组为双链DNA,全长39 700 bp, G+C含量53%,共有53个编码基因,P71Y不携带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显示出遗传的安全性。本研究分离出1株可裂解多种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新型裂解性噬菌体,为研究噬菌体与不同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噬菌体预防和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试验材料。
2024年11期 v.44;No.335 2400-2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何松;晏仁潭;汤德元;曾智勇;王彬;毛茵茗;周飘;廖正波;陈旭;袁盛林;胡雯雯;周敏;
为了探究日本脑炎病毒(JEV)在感染睾丸间质细胞过程中对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调控炎症因子的分泌情况,本研究以1 MOI剂量的JEV接种睾丸间质细胞后,使用q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TLR3、TLR7、TLR8、TRIF和MyD88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6 h时TLR3、TLR7、TRIF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不同时间段(6、12、24 h)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6 h后显著上调TLR3、TLR7、TRIF和MyD88基因mRNA水平(P<0.05),下调TLR8基因mRNA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6 h时TLR3、TLR7、TRIF和MyD88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相应mRNA转录水平结果一致;TLR8蛋白表达变化不显著。ELISA检测结果显示,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6 h后IL-6极显著增加(P<0.01),IL-1β和TNF-α表达无显著变化。利用siRNA分别对TLR3、TLR7、TLR8、TRIF和MyD88进行基因沉默,对沉默后的细胞接种JEV 6 h时取上清液ELISA检测IL-6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沉默TLR3、TLR7、TLR8、TRIF和MyD88后均可显著减轻JEV感染引起的IL-6分泌增加(p<0.05),表明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后可通过激活TLR3、TLR7和TLR8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IL-6的表达。本研究为深入阐明JEV感染导致的繁殖障碍机制提供了参考。
2024年11期 v.44;No.335 2409-2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桂新;段文龙;王凤杰;张晓禹;刘万;张鹿;陈钰彬;史秋梅;吴同垒;
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eutR基因缺失株,通过对其生化特性、运动性、抵御体外应激作用以及在RAW264.7细胞内存活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eutR基因缺失株生化特性和运动能力较肠炎沙门菌野生型没有明显变化;肠炎沙门菌eutR基因缺失株抵御酸、碱和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而抵御热的能力无显著变化;eutR基因缺失株在RAW264.7细胞内存活能力较野生型显著降低。为了进一步分析eutR基因对肠炎沙门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利用SYBR Green法检测缺失株与野生株invH、ssav、ssrA、xthA、orf245、sodC、lrp、mrr1和hflk等毒力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研究发现肠炎沙门菌eutR基因缺失株的上述毒力因子的表达较野生株均显著下调。经动物试验对肠炎沙门菌eutR基因缺失株进行LD50测定,结果显示eutR基因缺失株的LD_(50)高于野生型,表明eutR基因可影响沙门菌的毒力。本研究阐明了eutR基因对肠炎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部分生物学特性及毒力的影响,为肠炎沙门菌基因工程减毒疫苗开发提供新的基因敲除靶标。
2024年11期 v.44;No.335 2418-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燕;师光鑫;何文文;伍军;颜成旭;金敏;呼尔查;郭庆勇;巴音查汗·盖力克;
为预测草原革蜱在新疆地区的分布点和适生区情况及了解其实验室条件下生活周期史,本研究使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MaxEnt)模型对草原革蜱在新疆地区的地理分布以及适应区进行预测,并使用刀切法(jackknife test)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评估影响草原革蜱分布的环境因子。根据预测的地点随机采集革蜱样本,利用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鉴定革蜱种类。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唯一供血动物,在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下采用耳套饲养法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记录该蜱的生活史周期及生物学特性。使用刀切法检验及SPSS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草原革蜱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因子为平均温度(Bio1)、均气温日较差(Bio2)、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最干旱月降水量(Bio1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响应曲线结果显示,草原革蜱在Bio1为15.58℃、Bio2为6.19℃、Bio4的变异系数为1 500、Bio14为20 mm、Bio15的变异系数为23.799、Bio19为69 mm时存在概率最大。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新疆草原革蜱适生区为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及山间谷地、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以及天山山脉以南部分地区,占新疆总面积的50.99%。根据MaxEnt模型预测地区采集革蜱,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草原革蜱;幼蜱饱血期为5.31 d,蜕化期为8.19 d,蜕化率达到95.5%;若蜱饱血期为8.65 d,蜕化期为12.86 d,蜕化率达到98%;成蜱饱血期为6.75 d,饱血雌蜱产卵前期为5.86 d,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2.5 d;蜱卵经25.92 d孵化为幼蜱,孵化率达到90%;草原革蜱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需62~10 d,平均需86.0 d。所构建的MaxEn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准确性,根据主要环境因子变量分析,降水量和温度是影响草原革蜱的主要环境因子。本试验研究为新疆优势蜱种-草原革蜱的危害评估、建立实验室人工饲养纯种蜱体系及当地蜱传疾病的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335 2424-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