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Animals and Zonoseso》正式创刊诚邀您赐稿

    <正>《Animals and Zonoseso》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由爱思唯尔提供完全开放存取出版的专业性英文学术期刊(ISSN 2950-2489),由吉林大学主办,现为季刊,主编为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研究员。学报现已具备高起点新刊的创办条件,将于2024年正式线上线下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学报已组建了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由100多位全球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编委团队以及近200人的青年编委会,每期均约有一篇由相关领域院士撰写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学报通过新媒体、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和专家学者等进行精准推广宣传和约稿,目标是利用5~8年的时间进入中科院SCI分区一区顶刊,逐步跨入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行列。

    2025年02期 v.45;No.338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PRV、PPV、PCV2和ASFV四重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陈旭;汤德元;曾智勇;王彬;袁盛林;廖正波;何松;周飘;毛茵茗;

    为了鉴别临床上以繁殖障碍及流产为特征的病毒性疫病,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四重qPCR方法,根据NCBI基因库中4种病毒保守基因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进行优化,并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不能检测到除目的病原以外的其他病原;对PRV、PPV、PCV2和ASFV 4种病原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拷贝;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显示不同批次试验间C_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3%,说明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以上试验结果证明,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灵敏的四重qPCR方法,为临床上猪伪狂犬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和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2期 v.45;No.338 175-18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pAPN过表达Vero细胞系构建及其对PEDV复制的影响

    陈秋勇;孙志华;陈如敬;吴学敏;吴仁杰;丘镜莉;何冰;刘玉涛;王隆柏;周伦江;

    猪氨肽酶N(porcine aminopeptidase N,pAPN)是一种锌金属蛋白酶,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是冠状病毒的细胞受体之一。为探究pAPN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从小肠组织中扩增出pAPN基因全长,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同源位点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中,获得携带pAP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LVX-pAPN-mCMV-ZsGreen1-puro,在293T细胞中包装形成表达pAPN的慢病毒,将慢病毒感染Vero细胞,用嘌呤霉素加压筛选阳性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出稳定表达的Vero-pAPN细胞系,并通过测定N基因mRNA转录水平、N蛋白表达水平和TCID_(50)水平差异情况来验证该细胞系对PED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慢病毒能够感染Vero细胞,亚克隆筛选到的单克隆细胞株Vero-pAPN(2C5)能够稳定过表达pAPN;该细胞系能够促进PEDV复制,在12~48 h内N基因mRNA转录水平差异显著(P<0.05)、N蛋白表达水平均提高,TCID_(50)在24和48 h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构建了Vero-pAPN细胞系,pAPN在Vero细胞中过表达能够促进PEDV复制,该细胞系可作为疫苗高效生产和临床样本分离的候选细胞系。

    2025年02期 v.45;No.338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黄曲霉毒素B1对猪δ冠状病毒感染复制的影响

    冯一帆;李庆豪;王曼茜;汤雨晴;李明;郭倩倩;孙娟;李艺雷;金鑫;

    为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 PDCoV)感染复制的影响,以新生仔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猪肾细胞(LLC-PK)和猪睾丸细胞(ST)为模型,使用CCK-8法检测AFB1在3种细胞上的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并将每种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FB1处理组、PDCoV处理组以及AFB1和PDCoV共处理组,用安全质量浓度的AFB1处理细胞12 h,然后用PDCoV处理20 h,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质,通过qPCR、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免疫荧光等试验,检测AFB1对PDCoV感染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DCoV处理组相比,AFB1和PDCoV共处理组中病毒S蛋白mRNA和N蛋白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增长(P<0.05),在细胞免疫荧光中,共处理组中也明显可见更多的PDCoV N蛋白荧光,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AFB1对PDCoV的感染复制具有促进作用,为AFB1能够促进PDCoV的感染复制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防治PDCoV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2期 v.45;No.338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猪塞内卡病毒RT-RAA-CRISPR Cas13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晨钰;沙洲;郑辉;崔进;迟田英;陈峰;曹振山;张慧;戈胜强;魏荣;南福龙;古少鹏;尼博;

    建立一种基于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AA)及CRISPR Cas13a技术检测猪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猪SVA保守基因序列设计8对RT-RAA引物,筛选最适扩增引物、最佳反应温度、最优RT-RAA反应体系。针对优化的RT-RAA体系设计并筛选最佳CRISPR-derived RNA(crRNA),构建最优RT-RAA-CRISPR反应体系。利用6种常见猪群病原核酸验证已建立方法特异性。用数字PCR标定的SVA cRNA标准品验证已建立方法敏感性。通过重复试验验证方法的稳定性。应用已建立的方法与临床样品进行符合检验。RT-RAA及CRISPR反应体系优化结果显示,RT-RAA反应温度为37℃,扩增效果最佳;从8条crRNA中筛选出crRNA 5检测信号最强。建立的RT-RAA-CRISPR Cas13a方法特异性好,与ASFV、PRRSV、PEDV、PCV2、CSFV、PRV等常见猪群疫病均无交叉反应;方法敏感性高,对SVA最低检测限为0.86 copy/μL;对3个稀释度标准品检测均能稳定产生荧光,重复性好;能够在50 min内完成临床样品检测,对临床检毕的6份阳性样品及58份阴性样品进行符合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RT-RAA-CRISPR Cas13a检测方法,有望应用于SVA的现场快速检测。

    2025年02期 v.45;No.338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鸡星状病毒和禽肾炎病毒二重荧光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俊柯;余丹;尹文巧;张艳芳;谢志勤;范晴;喻华英;谢芝勋;

    为建立一种能鉴别鸡星状病毒(chicken astrovirus, CAstV)和禽肾炎病毒(avian nephritis virus, ANV)的二重荧光RT-LAMP,该研究对比GenBank中下载的CAstV ORF1b基因和ANV ORF1b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套特异性引物和标记荧光基团的探针。在CAstV探针3′端标记FAM荧光基团,5′端标记淬灭基团BHQ1;ANV探针3′端标记CY3荧光基团,5′端标记淬灭基团BHQ2,通过试验筛选出最适引物和探针浓度并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用建立的二重荧光RT-LAMP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干扰性试验,并对采集自广西南宁不同地区的临床样品共300份进行检测,结果与RT-qPCR和RT-PCR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二重荧光RT-LAMP方法60 min即可反应结束,最适反应温度为65℃;设计的引物仅能检测CAstV和ANV,而对其他病源无交叉反应;CAstV最低检测限度为1.4×10~2 copies/μL,ANV最低检测限度为1.5×10~2 copies/μL,且干扰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良好;检测结果与RT-qPCR相比,CAstV和ANV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7.97%和98.85%。综上所述,该研究建立的二重荧光RT-LAMP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好、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临床诊断,为CAstV和ANV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2期 v.45;No.338 204-21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RAA检测方法的建立

    冯婉莹;王转转;刘一宁;陈光明;郭霄慧;李伟欣;李卫晴;张志强;李佩国;张召兴;吴同垒;贾青辉;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灵敏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检测方法。提取ILTV的DNA作为模板,通过条件优化、敏感性和重复性分析,建立针对ILTV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AA)荧光检测方法,同时使用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的核酸进行检测,验证此方法的特异性;最后利用此方法对采集自河北省多家规模化养鸡场的59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与国家标准中的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RAA检测方法,其反应体系为缓冲液25.0μL、引物2.1μL、探针0.6μL、乙酸镁5.0μL、模板5.0μL,反应温度为39℃,扩增时间为20 min以内;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1 copies/μL,特异性检测100%;对59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RAA荧光法与qPCR法均检出17份阳性,PCR法检出12份,RAA(荧光法)检出率与实时荧光定量与qPCR一致,高于PCR检测法。结果表明:RAA荧光法检测时间短,并有较好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可用于ILTV的快速检测。

    2025年02期 v.45;No.338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1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刘茜;王庚;林正丹;孙秀秀;金鑫鑫;李丽;杨俊杰;胡薛英;谷长勤;张万坡;刘晓丽;余腾;程国富;

    猪关节炎作为规模化猪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会导致肉猪生产性能降低,对猪场的正常生产具有较大影响。本试验从1头跛行的猪关节液内分离纯化得到1株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等病原学方面的研究,结合敏感药物对临床关节炎肉猪展开治疗,为将来实际生产中肉猪关节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从病猪关节液里分离得到1株14型强毒株HPS,HPS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氟苯尼考与多黏菌素在较低的药物浓度时也能完全抑制HPS分离株的生长,但细菌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出现耐药性。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恩诺沙星注射液对临床关节炎的病猪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相较于感染组病猪腕关节、跗关节难以屈曲,明显跛行的状态,治疗组病猪明显好转,可正常行走,关节仅轻微肿胀,关节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2025年02期 v.45;No.338 219-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一种ETEC黏附素多表位融合抗原的构建与表达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杨雅匀;孙华博;常家树;何金鑫;古少鹏;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为有效防治仔猪腹泻,将筛选的K88(FTDYEGASVELRKPDGGTNK)、K99(NVGNGSGGANIN)、987P(LAAPAENNTSQAN)、F41(VMAADWTEGQPGDII)和F18(PPNAQTYPLSSGDLK)ETEC黏附素的中和表位组装,以构建FaeG-FanC-FasA-FedF-Fim41a多表位融合抗原(multi-epitope fusion antigens, MEFA),经计算机模拟和体外试验验证其免疫原性。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MEFA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且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合理,与Toll样受体3进行分子对接时表现出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动力学模拟显示可稳定呈递。体外验证结果显示抗K88、K99、987P、F18和F41卵黄抗体(IgY)能特异性识别MEFA蛋白。将MEFA蛋白免疫产蛋鸡后,获得的MEFA IgY对5种ETEC的滴度均高于非特异性IgY。此外,MEFA IgY能显著抑制K88、K99、987P、F41和F18 ETEC菌株对仔猪小肠IPEC-J2细胞系的黏附。这些结果表明,MEFA具有强免疫原性,可以作为预防K88、K99、987P、F41和F18 ETEC感染的理想候选疫苗,为开发ETEC多价化广谱性候选疫苗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45;No.338 227-234+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奶山羊乳房炎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魏宇辰;王斌;王晨骁;白新栋;方明锦;袁媛;王娟;杨增岐;

    为调查化脓隐秘杆菌在奶山羊乳房炎中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陕西省关中地区9个奶山羊养殖场中采集67份患乳房炎的奶山羊乳汁样品,经细菌分离培养获得21株化脓隐秘杆菌。对21株分离菌进行8种毒力基因PCR扩增,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1株分离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二代测序技术对选取的9株分离菌进行基因组测序,最后将分离菌经乳导管接种小鼠后验证其致病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1株分离菌中plo、cbpA、nanH、nanp、fimA、fimC、fimE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38.1%、52.6%、31.6%、61.9%、57.1%和52.4%,而fimG基因均未检出,该结果与二代测序基因组比对结果一致。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克林霉素(CLI)、头孢噻呋(CEF)和万古霉素(VAN)的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PEN)、红霉素(ERY)、磺胺异噁唑(SXT)、氟苯尼考(FFC)、四环素(TE)、庆大霉素(GEN)和恩诺沙星(ENR)的耐药率分别为76.2%、52.1%、52.4%、52.4%、47.6%、42.9%和33.3%,其中至少对3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比例为71.4%(15/21);使用ResFinder对耐药基因比对分析发现,9株分离菌株基因组包含8种耐药基因,分别是介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ant(2'')-Ia和ant(3'')-Ia、介导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的cmlA1和cmx、介导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erm(X)和lnu(A)、介导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的sul1和介导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的tet(W),其中除tet(W)、cmlA和erm(X)外,此前,国内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中尚未见其他耐药基因的相关报道。动物致病性试验中,小鼠接种分离菌后24 h出现乳腺红肿、充血、腺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等现象,表明分离菌对小鼠乳腺组织有致病力。本研究针对奶山羊乳房炎源化脓隐秘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开展初步研究,丰富了其耐药性及基因组数据,为奶山羊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化脓隐秘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用药指导。

    2025年02期 v.45;No.338 23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耐药基因bla_(NDM)、mcr-1和cfr三重TaqMan 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杨威;于海航;王芸萌;王珏;韩昱;胡晓悦;谌志伟;卢军霞;高英;张宁;

    为实现同时检测bla_(NDM)、mcr-1和cfr 3种耐药基因的方法。通过构建质粒标准品、对引物及探针设计和优化反应体系及条件,成功建立bla_(NDM)、mcr-1和cfr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出bla_(NDM)、mcr-1和cfr,而对其他耐药基因均不能检出;3个耐药基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变异系数(Cv)均低于1%;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值均为10~2 copies/μL。使用建立的方法对800份细菌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含耐药基因mcr-1样本32份、只含耐药基因bla_(NDM)样本40份、只含耐药基因cfr样本2份;同时含有耐药基因mcr-1和bla_(NDM)的样本8份,未检出同时携带3种耐药基因的细菌样本。以上结果证实,本研究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及稳定性好的优点,适用于临床上快速检测bla_(NDM)、mcr-1和cfr 3种耐药基因,为细菌多重耐药基因的检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2期 v.45;No.338 243-248+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桦褐孔菌多糖对新孢子虫感染雄鼠主要脏器组织和激素的影响

    刘萌;林思呈;赵芳琳;王振宇;王洋;闵鹏飞;李璐;贾立军;

    为确定桦褐孔菌多糖对新孢子虫感染雄鼠主要脏器组织和激素的影响,建立了新孢子虫病BALB/c小鼠动物模型,灌胃给药后,病理组织学观察小鼠脑、肝脏、脾脏组织病理变化,qPCR检测小鼠脑、肝脏、脾脏组织中所含的虫荷量,ELISA检测雄性小鼠血清中FSH、LH、T4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可见颗粒状的球形病灶,肝脏细胞呈片状坏死,脾脏组织出血、红髓充血、可见大量红细胞浸润,而桦褐孔菌多糖能够改善脑、肝脏、脾脏等器官组织的损伤。桦褐孔菌多糖组小鼠脑中虫荷量在14和21 d时均极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脾脏中虫荷量在21 d时均极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FSH水平模型组和桦褐孔菌多糖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桦褐孔菌多糖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LH水平模型组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桦褐孔菌多糖组在7和42 d时趋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显著(P<0.05);T4水平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桦褐孔菌多糖组在21和35 d时趋于正常对照组(P>0.05)。桦褐孔菌多糖能够改善新孢子虫对雄鼠脑、肝脏、脾脏组织的损伤作用,降低脑、肝脏、脾脏中虫荷量,调节FSH、LH、T4激素水平,维持生殖系统稳定。

    2025年02期 v.45;No.338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后通过RIG-Ⅰ信号通路调控Ⅰ型干扰素分泌

    廖正波;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陈旭;袁盛林;何松;周飘;毛茵茗;

    为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TG)细胞后对其抗病毒免疫信号通路及Ⅰ型干扰素因子(IFN-Ⅰ)的影响。本试验使用1 MOI PRV接种感染TG原代细胞,使用10~(6.29) TCID_(50) PRV滴鼻感染小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和ELISA等技术检测小鼠TG原代细胞不同攻毒时间点及体内攻毒组和对照组的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及IFN-α和IFN-β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PRV感染小鼠TG原代细胞后引起RIG-I、MAVS和IRF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诱导了体内外IRF3和IκBα的磷酸化。ELISA结果显示,PRV感染后可调控小鼠TG原代细胞及小鼠TG内IFN-α和IFN-β的分泌。使用siRNA干扰TG细胞内RIG-Ⅰ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RIG-Ⅰ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及IFN-α和IFN-β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siRIG-Ⅰ成功干扰TG细胞内RIG-Ⅰ蛋白表达,并引起下游MAVS和IRF3等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同时调控TG细胞内IFN-α和IFN-β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PRV感染可诱导小鼠TG原代细胞及小鼠TG内RIG-Ⅰ的表达,并通过RIG-Ⅰ-MAVS-IRF3信号轴调控TG细胞内IFN-Ⅰ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以及PRV会抑制TG内IRF3表达,并在感染后期显著上调IFN-β的表达,这可能是PRV在感染后期导致小鼠快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试验揭示了PRV感染小鼠TG细胞后通过RIG-Ⅰ-MAVS-IRF3信号通路调控IFN-Ⅰ的部分抗病毒免疫机制,以及发现IRF3蛋白在体内外不同的变化趋势,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期 v.45;No.338 25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7调控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功能研究

    张艳楠;武梦阳;王重阳;董浩淼;果鑫;郭艺迪;张茂林;

    为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7(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47,USP47)对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感染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 N2a)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免疫印记和病毒滴度测定等技术,检测在N2a细胞中,RABV直接感染对USP47表达水平的影响,然后检测过表达USP47及敲低USP47后RABV核蛋白和磷蛋白基因水平、蛋白水平和上清液病毒滴度的变化。结果显示,RABV感染会引起N2a细胞中USP47转录水平上调。过表达USP47后,RABV N和RABV P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上清中病毒滴度也随之升高,同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水平降低;敲低USP47后,RABV N和RABV P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上清中病毒滴度也相应降低,IL-6基因水平升高。结果表明,USP47可促进RABV感染,抑制IL-6的表达。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USP47调控RABV感染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2025年02期 v.45;No.338 26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脱氧胆酸(DC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董子婷;梁超慧;孙青松;张月;李沐森;

    乳腺炎作为危害奶业发展的重要疾病,其发生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先前已有研究发现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DCA)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乳腺炎的作用尚未有过报道。为了探究DCA对S.aureus诱导小鼠乳腺炎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构建了S.aureus诱导的小鼠乳腺炎模型,腹腔注射DCA(0.01、0.02、0.03 mg/g),收集乳腺组织,检测DCA对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发现,DCA可以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有效减轻S.aureus引发的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损害程度;同时,它能够抑制由S.aureus诱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水平,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DCA可降低MDA和铁离子浓度,同时上调GSH和GPX4表达,表明DCA可抑制S.aureus诱导的铁死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CA可上调TGR5受体,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以上结果表明,DCA通过调控TGR5-NF-κB信号通路抑制S.aureu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铁死亡,发挥抗乳腺炎作用。

    2025年02期 v.45;No.338 2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猪源奇异变形杆菌感染胃肠道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周杰;付文贵;郝成森;李绍梅;翟少钦;杨睿;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经常导致人和动物发病,因此了解PM感染胃肠道后机体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研究采用灌胃方式对小鼠进行攻毒,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分别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段采集小鼠血液,利用Bio-Plex悬液芯片检测系统对攻毒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21种细胞因子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攻毒结果显示,PM感染小鼠的胃肠道后,可导致小鼠的脾脏出血并显著肿大,在攻毒后24 h出现显著性差异(P=0.001 688),攻毒后96 h 2组小鼠间的脾指数差异最大(P=0.000 074)。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IL-2、IL-17A、KC、Eoatxin、MCP-1、RANTES、MIP-1α、MIP-1β、IFN-γ、G-CSF和IL-10的浓度在攻毒组中显著性增高,其中促炎因子IL-17A和G-CSF的含量变化最大,并与脾脏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攻毒后96 h达到峰值,质量浓度分别为(104.74±3.91)和(5 184.08±280.22) ng/L,是对照组的26.79和36.25倍。表明在PM感染胃肠道后,IL-17A和G-CSF在机体的促炎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5年02期 v.45;No.338 28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青藏高原4省牦牛源肠球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耐药基因与生物被膜检测

    辛娇娇;高桂琴;赵小龙;娄永志;李晶;常攀;宋仁德;孔祥颖;石红梅;罗晓林;格桑卓玛;索朗斯珠;贡嘎;

    为了解青藏高原牦牛源肠球菌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毒力基因特点、生物被膜黏附能力情况,从青藏高原4省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采集新鲜牦牛粪样346份,奶样311份,共计657份,对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16S rDNA基因检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毒力基因检测,利用18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分离菌株生物被膜黏附能力。结果显示,肠球菌总分离率为32.27%,其中四川省最高,达60.23%,其次甘肃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分别为42.70%、23.47%和18.31%。从样品种类来看,粪样分离率为36.71%,奶样为27.33%。经PCR扩增得到约1 400 bp目的条带,选取5株菌株进化分析单独聚成一簇。212株分离菌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链霉素产生较高耐药性,并存在多种耐药现象,占60.85%。12种耐药基因只有5种被检测出,分别为erm(B)、tet(L)、tet(O)、tet(M)和ant(6)-Ia。13种毒力基因均有在肠球菌中检测出,其中cpd检出率为95.75%,gelE为91.98%,efaA为86.79%,asal为86.32%,其余的在5.19%~55.66%之间。而奶源肠球菌中暂未检测出fsr毒力基因。分离菌中强黏附能力占3.30%,弱黏附能力占48.58%,无黏附能力占48.11%。综上研究揭示了牦牛源肠球菌流行情况、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生物被膜表型相关性,为掌握青藏高原牦牛源肠球菌研究数据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期 v.45;No.338 28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DPP4-Nestin轴在泡球蚴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高瑾;孙涛;木克西娜·木拉提;何小龙;石晶;李亮;杨宁;楚瑨;张雪;刘辉;吕国栋;林仁勇;毕晓娟;郭庆勇;

    为探讨DPP4-Nestin轴在泡球蚴感染引起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选取C57BL/6小鼠通过肝门静脉构建泡球蚴感染模型,HE法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检测Nestin及DPP4在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以DPP4重组蛋白刺激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构建体外模型,qPCR、Western blot、shRNA慢病毒干扰等方法检测DPP4-Nestin轴在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泡球蚴感染组肝脏组织结构破坏,胶原沉积明显,Nestin和DPP4表达显著升高(P<0.050 0),且Nesin与α-SMA存在共定位;与对照组相比,DPP4重组蛋白刺激可明显刺激JS1细胞激活(P<0.050 0),并且Nestin表达升高(P<0.050 0),shRNA慢病毒抑制JS1细胞Nestin表达可明显抑制DPP4重组蛋白对JS1细胞的活化作用(P<0.050 0)。综上所述,DPP4-Nestin轴在泡球蚴感染引起肝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靶向DPP4-Nestin轴可作为治疗泡球蚴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2025年02期 v.45;No.338 298-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细粒棘球绦虫3 d幼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吴小霞;刘晓雷;刘明远;孙树民;赵永军;丁静;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3 d幼虫cDNA表达文库,并进行初步鉴定。从新鲜带有包囊的患病羊源肝脏内分离采集原头蚴,人工经口感染实验犬,第3天剖检取幽门后小肠约1.5 m,沿纵轴将其剪开置38~40℃生理盐水中稍加摆动使虫体自行脱落,收集细粒棘球绦虫3 d幼虫。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PolyATtract~? mRNA Isolation Systems分离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cDNA,加5′接头后与pBluescript sk-载体连接经电转导入大肠杆菌,构建细粒棘球绦虫3 d幼虫cDNA表达文库。构建的文库初始库容量为1.15×10~(7 )CFU/mL,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1×10~(10) CFU/mL,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长度平均为1.0~1.2 kb。构建的cDNA表达文库库容量及插入片段大小合适,有望用于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犬疫苗候选基因及诊断抗原分子的筛选。

    2025年02期 v.45;No.338 305-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芹黄素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作用

    张祎;汤宇心;史晨曦;胡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芹黄素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感染的作用。综合运用Pharmmapper、Pubchem等多个数据库获取芹黄素的作用靶点,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了TGEV感染的相关作用靶点,利用Draw Venn Diagram分析得到芹黄素-TGEV感染的共同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并获取关键的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细胞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在筛选过程中,共获得了431个芹黄素的作用靶点,1 177个TGEV感染的相关靶点以及50个芹黄素-TGEV感染的共同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芹黄素主要调控细胞分化、细胞膜筏形成、凋亡过程及炎症反应的调节;KEGG富集分析获得了前15条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涉及到PI3K-Akt和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芹黄素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合能最低(-9.5 kJ/mol),结合活性最好。在TGEV感染LLC-PK1细胞的体外模型上进一步评价,结果显示,与病毒单独感染组相比,不同浓度芹黄素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病毒的滴度、病毒的基因拷贝数(P<0.01),显著降低MMP3及其下游蛋白(IL-1β)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65和IκBα的磷酸化水平。综上所述,芹黄素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抑制TGEV感染,且可能是通过作用于MMP3及其上、下游蛋白调控NF-κB-MMP3-IL-1β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5年02期 v.45;No.338 312-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3-MCPD对雌、雄大鼠肾毒性影响的比较

    黄江利;黄静怡;苏伟谦;刘香梅;李玙萌;李培宁;何婷;刘思颖;全锦雯;黄宇锋;刘忠华;

    为研究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l-1,2-diol, 3-MCPD)对雌、雄SD大鼠的肾毒性影响,试验通过灌胃不同剂量的3-MCPD建立肾毒性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 mg/kg 3-MCPD)、低剂量组(15 mg/kg 3-MCPD)、中剂量组(30 mg/kg 3-MCPD)、高剂量组(60 mg/kg 3-MCPD),雌、雄各1/2。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和摄食量,连续灌胃28 d后收集尿液、血液并采集肾脏组织,检测血液红细胞数(WBC)、白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值(HCT)、肌酐(CREA)、血清尿素氮(BUN)及血磷(P)、血钙(Ca)指标;ELISA试剂盒测定尿液肾损伤分子(KIM-1)水平;组织病理学观察肾脏病理变化;转录组测序分析雌、雄大鼠差异基因。结果表明,3-MCPD不会显著影响雄性大鼠的生长,但高剂量会显著降低雌性大鼠的体质量及摄食量;高剂量组3-MCPD会造成雌、雄大鼠RBC、HGB、HCT水平显著下降,造成雌、雄大鼠KIM-1、P显著上升,Ca显著下降,但仅造成雌性大鼠CREA、BUN显著上升;组织病理学显示高剂量组的雄性大鼠肾脏仅出现轻度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水肿、透明管型,而雌性大鼠出现大量肾小囊、透明管型、肾间质炎性细胞伴纤维化等严重病变;转录组测序显示高剂量组雌性大鼠差异基因有1 712个,高剂量组雄性大鼠差异基因有1 153个。KEGG富集分析表示高剂量组下雌、雄大鼠都会产生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但3-MCPD可能还会通过抑制自噬、诱导铁死亡途径参与对雌性产生肾脏损伤的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高剂量3-MCPD会对雌性大鼠产生更显著的肾毒性作用。

    2025年02期 v.45;No.338 322-329+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山豆根多糖对IPEC-J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许双;杨琨兆;郭鑫;陈怡沁;严思茵;何政科;苏利娟;马琪;董世起;曹立亭;杜红旭;

    旨在探究山豆根多糖(Sophora subprostrate polysaccharide, SSP)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peroxide, TBHP)诱导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通过MTT法确定TBHP的最佳造模剂量和SSP的安全浓度范围。试验分为5组:空白组(CC组)、模型组(TBHP组)、SSP_L组、SSP_M组和SSP_H组,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细胞存活率和LDH释放量,利用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通过生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的MDA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SSP缓解IPEC-J2细胞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625μmol/L TBHP作用2 h,可以显著降低IPEC-J2细胞活性,显著提高LDH的释放量(P<0.05),显著抑制CAT、SOD和GPX活性(P<0.05),明显提高MDA和ROS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SSP处理后,细胞内ROS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CAT、SOD和GPX活力显著地提高(P<0.05),MDA含量和LDH释放量显著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转录组分析发现,TBHP处理明显改变了IPEC-J2细胞的转录谱,而SSP处理则可以一定程度恢复受损细胞的转录谱变化,同时GO与KEGG富集分析表明,CC与TBHP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氧化磷酸化、核糖体等通路上。而SSP与TBHP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凋亡与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等通路。结果表明,TBHP可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和影响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干扰IPEC-J2细胞正常氧化呼吸链从而引起肠上皮细胞氧化受损。而SSP处理可能通过作用于氧化磷酸化、凋亡和溶酶体等信号通路,恢复肠上皮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缓解溶酶体损伤,减少细胞的凋亡来减轻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这一发现为SSP在缓解猪肠道氧化损伤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45;No.338 33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橙皮苷抗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与机制探讨

    张丽;徐在品;李灿欣;衣兰晓;盛伊果;张永贤;

    探讨不同剂量橙皮苷(hesperidin, HP)对高脂饲喂联合无水乙醇动脉损伤诱导的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作用及机制。选取6月龄健康雄兔25只,适应性饲喂1周,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以及HP低、中、高剂量组。试验期间,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30 d后颈总动脉灌注无水乙醇建立AS病理模型,继续高脂饲喂;HP低、中、高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在日粮中分别添加HP100、150和200 mg/kg,连续饲喂30 d。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细胞数目: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小板数目(PLT)和粒细胞(Gran);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4项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试剂盒检测氧化因子水平、炎性因子表达量。试验结束后,实验兔取颈动脉做病理组织切片HE、油红O和Masson染色,观察管壁结构与脂质浸润等情况。结果显示,模型与HP剂量组体质量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HP干预显著降低了血液WBC、Mon、PLT的含量和Gran的占比(P<0.01);HP干预显著降低了兔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G、TC、LDL-C,并提高HDL-C水平(P<0.01);HP干预后血浆中TNF-α、IL-1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HP干预后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组织切片可见HP干预能明显减少管壁脂质沉积、炎性细胞浸润,显著降低弹性纤维受损程度。结果表明:HP可通过调节血脂、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以减轻兔动脉粥样硬化。

    2025年02期 v.45;No.338 3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试验揭示当归补血汤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免疫抑制的潜在机制

    黄欢;杨萍瑞;李锡锋;桂福星;李禹涛;张莉;柳硕;谢雨霏;杜红旭;毕师诚;曹立亭;

    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decoction, DBD)作为经典的益气补血名方,实验室前期研究已表明其具有成为口服免疫增强剂的潜力。然而,关于DBD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试验探讨DBD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DBD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有效成分、核心靶点和信号通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进行qRT-PCR、ELISA、Western blot试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的主要靶点和信号通路,并利用HPLC-MS鉴定DBD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DBD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关键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等成分;核心靶点涉及TP53、RELA、TNF、AKT1、IL-6;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PI3K-AKT可能在DBD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验证各核心靶点与对应化合物之间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动物试验表明,DBD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综上所述,DBD可能以槲皮素为代表的天然活性成分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

    2025年02期 v.45;No.338 350-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大豆黄酮对小鼠妊娠期乳腺发育的影响

    黄心河;周潇;徐佳靖;伍钢;张源淑;

    旨在研究植物雌激素大豆黄酮(daidzein, DZ)对妊娠期小鼠乳腺发育的影响。选取36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无菌PBS)、大豆黄酮组(DZ组,腹腔注射DZ工作液)和雌激素组(E2组,腹腔注射E2工作液),连续处理1周。孕鼠正常分娩后,各组分别在哺乳期第1和10天(Lac-1、Lac-10)选取6只小鼠取血后处死,取所有乳腺组织进行如下试验:1)乳腺组织称重,计算乳腺指数;常规法制作乳腺组织切片,HE染色;2)ELISA法测定血液中雌二醇(E2)、催乳素(prolactin, PR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的含量;3)Western blot及RT-qPCR法分析乳腺组织内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D3)、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PCNA)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蛋白与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DZ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鼠乳腺中腺泡的面积比(P<0.05),降低脂肪组织的面积比,腺泡的增殖扩张增多;DZ处理可极显著提高血清中PRL含量(P<0.01),提高血清中IGF-1含量,降低血清E2含量;DZ处理可显著上调CyclinD1、CyclinD3及PCNA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显著上调ER-β蛋白的表达(P<0.05),极显著上调ER-β基因的mRNA水平(P<0.01)。综上所述,DZ处理可能通过促进增殖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及分裂,促进妊娠期小鼠乳腺腺泡的增殖,增加乳腺质量,同时可提高母鼠血清中IGF-1、PRL含量,共同促进妊娠期乳腺的发育。

    2025年02期 v.45;No.338 362-368+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黑水虻幼虫粉对四川白鹅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德志;李锡锋;桂福星;仲崇华;黄欢;杨萍瑞;郝永峰;曹立亭;

    旨在探究黑水虻幼虫粉(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meal, HILM)替代饲料蛋白对四川白鹅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64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四川白鹅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鹅,即对照组、2%HILM组、4%HILM组和8%HILM组,分别饲喂含0%、2%、4%、8%HILM的等能等氮饲粮,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8%HILM提高了血清IgG1、IgG2a和补体C3水平,统计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4%HILM显著提高了脾脏CD4表达水平(P<0.05),8%HILM显著提高了脾脏IL-10表达水平(P<0.05);4%HILM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值(VH/CD)显著上升(P<0.05);各HILM替代组空肠SIgA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4%HILM极显著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P<0.01),各HILM替代组嗜胆菌属(Bilophila)和沃氏嗜胆菌(Bilophila wadsworthia)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HILM能增强四川白鹅的免疫功能,改善四川白鹅空肠和回肠肠道形态,增强空肠局部黏膜免疫功能,提高盲肠有益菌属丰度以及降低有害菌属丰度,保护肠道健康。

    2025年02期 v.45;No.338 369-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综述

  • 冠状病毒基因组非编码区调控病毒复制机制研究进展

    张静苗;何海健;杨帆;吴雨芯;周莹珊;董婉玉;王晓杜;

    冠状病毒是迄今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其中猪冠状病毒是引起仔猪急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具有高度变异特性,防控难度较高,每年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冠状病毒RNA合成机制的解析有助于了解冠状病毒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筛选抗病毒药物,目前研究较深入的主要是鼠冠状病毒(murine coronavirus, MHV)和2型人严重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为探究猪冠状病毒的复制机制,本研究以MHV和SARS-CoV-2等冠状病毒为参考,总结了其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等猪冠状病毒非编码区调控病毒复制的机制。重点分析5′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 5′UTR)的保守基序及二级结构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3′UTR的保守结构如何调控病毒复制、病毒非编码区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调控病毒复制以及病毒非编码区变异特征等内容,为针对该类靶点的抗病毒药物和高病毒滴度疫苗候选株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2期 v.45;No.338 379-38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抗原表位鉴定的新方法及其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高玉璇;翟焕杰;宋鑫;李树稳;仇华吉;李永锋;

    表位疫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疫苗构建策略,具有安全性高、可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等优势。其中,抗原表位的鉴定和递送是设计表位疫苗的关键。相比传统的抗原表位鉴定方法,目前已发展了生物信息学、ELIspot以及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等多种新技术。由于用表位抗原肽直接免疫的效果通常不理想,因此为了使表位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亟需有效的递送系统。目前,常用的抗原表位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病毒载体和自组装纳米颗粒等非病毒载体两种。另外,为增强表位的免疫效果,常对抗原表位进行修饰,如多个抗原表位串联及靶向修饰等方法。本综述总结了精确鉴定具有良好免疫原性抗原表位的方法以及抗原表位的有效递送策略,以期为新型表位疫苗创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025年02期 v.45;No.338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