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Animals and Zoonoses》正式创刊诚邀您赐稿

    <正>《Animals and Zoonoses》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由爱思唯尔提供完全开放存取出版的专业性英文学术期刊(ISSN 2950-2489),由吉林大学主办,现为季刊,主编为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研究员。学报现已具备高起点新刊的创办条件,将于2024年正式线上线下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5年05期 v.45;No.341 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研究论文_预防兽医学

  • 非洲猪瘟病毒p37重组蛋白对小鼠免疫原性分析

    黄颖;翟文竹;陶春豪;何宇恒;王振;储媛媛;庞忠宝;朱鸿飞;贾红;

    旨在探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p37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原性。使用p37重组蛋白作为抗原,腹部皮下免疫C57BL/6J小鼠。首免后21 d进行二免,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采用多因子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二免7 d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通过ELISpot检测p37重组蛋白刺激后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数量,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显示,间接ELISA结果表明p37蛋白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ELISpot结果显示,p37蛋白可以显著刺激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P<0.001),激活细胞免疫反应;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可以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T淋巴细胞分化(P<0.001);此外血清中IL-2、IL-4、IFN-γ、TNF-α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在二免以后显著升高。结果表明,ASFV p37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后续p37蛋白的表位鉴定、功能研究及ASF mRNA疫苗抗原筛选等提供了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341 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环状RNA疫苗的构建及环化条件优化

    陶春豪;黄颖;王振;姜一曈;朱鸿飞;贾红;

    为构建一种环化率高、便捷有效的环状RNA(circRNA)疫苗制备体系,本研究采用基于Ⅰ型内含子的内含子外显子置换(permuted intron exon, PIE)策略,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 circRNA,并对体外转录后(IVT)、一次环化后(IVC1)、二次环化后(IVC2)的RNA进行了circRNA环化率的比较,在对circRNA进行纯化后将构建的circRNA体系应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于PRRSV GP5蛋白构建了2种circRNA,并进行了体外表达评价。结果显示,IVC1 RNA与IVC2 RNA的EGFP circRNA环化率及蛋白表达效果相近,但均显著优于IVT RNA,纯化后的EGFP circRNA纯度可达74%,使用该制备体系构建的2种PRRSV GP5蛋白circRNA纯度分别为71%与64%,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种circRNA均成功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环化率高的circRNA制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制备了2种PRRSV GP5蛋白circRNA候选疫苗,可实现高效表达,从而为动物circRNA疫苗开发及PRRSV新型候选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896-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δ冠状病毒三重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陈千林;李绍梅;张邑帆;牟豪;刘明妮;杨柳;郭庆勇;付利芝;

    猪肠道冠状病毒(SeCoV)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是引起仔猪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别这3种病毒,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三重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方法,用于同时检测PEDV、TGEV和PDCoV。根据PEDV M基因、TGEV ORF 1b基因和PDCoV ORF 1b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后,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PEDV、TGEV和PDCoV的三重RT-qPCR方法。该方法对这3种病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猪场常见的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A群轮状病毒(PoRVA)、猪伪狂犬病毒(PR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均无交叉反应。对重组质粒pTOPO-PEDV 128、pTOPO-TGEV 116和pTOPO-PDCoV 125线性模板的检测极限分别为16.835、17.610、17.020拷贝/μL。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标准方法的符合性比较结果显示,三重RT-qPCR的检测符合率为100%,在35份组织样本的检测中,17份呈PEDV阳性,阳性率为48.57%(17/35),TGEV和PDCo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检测到混合感染。结果表明,建立的三重RT-qPCR方法特异、灵敏、稳定、快捷,可同时用于PEDV、TGEV和PDCoV的临床检测和鉴别诊断,为猪腹泻冠状病毒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技术手段。

    2025年05期 v.45;No.341 905-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纤突蛋白抗原表位的表达及其纳米抗体的筛选

    胡湘云;陈少梅;宣泽义;罗蒙和;潘锐;杨楷;奚玉莲;曹艳红;

    为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纤突蛋白(S)抗原表位的纳米抗体,并验证其反应活性。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PEDV S蛋白抗原表位区域SN,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构建表达载体pCZN1-SN,对SN片段进行原核表达,经Ni-NTA层析柱进行纯化,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天然纳米抗体文库中靶向筛选SN纳米抗体,经过3轮亲和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测序,选取反应活性最强的1株克隆进行原核表达,经Western blot鉴定其反应活性。结果显示,通过原核诱导表达得到SN片段,大小为26 kDa,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经过3轮淘筛获得特异性纳米抗体,从中选择反应活性最好的1株进行原核表达纯化,获得大小为14 kDa的纳米抗体,Western blot验证该纳米抗体与PEDV SN具有良好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本试验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筛选并制备了PEDV S蛋白抗原表位片段的纳米抗体,为纳米抗体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5年05期 v.45;No.341 913-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TPCK胰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Vero细胞上增殖的影响

    张大妹;杨柳;高广亮;李绍梅;罗杰;付利芝;余远迪;许国洋;

    旨在探究甲苯磺酰基-L-氨基联苯氯甲基酮(TPCK)胰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Vero细胞上增殖规律的影响。试验通过在病毒增殖过程添加TPCK胰酶和常规胰酶,利用RT-qPCR技术,分析病毒吸附和入侵Vero细胞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生长曲线绘制、IFA鉴定和细胞活性检测,解析PEDV在Vero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变化。结果显示,TPCK胰酶和常规胰酶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1、6 mg/L;PEDV含量随着TPCK胰酶和常规胰酶前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在病毒增殖过程中添加不同胰酶对PEDV入侵Vero细胞无促进作用,在入侵4 h后,各组病毒粒子均逐渐增加;通过生长曲线绘制,发现TPCK胰酶组在24 h时病毒含量达到最高(lg TCID_(50)=(6.30±0.14)/0.1 mL),且此时产生的荧光强度高于常规胰酶组,36 h时病毒含量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TPCK胰酶对PEDV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为TPCK胰酶影响PEDV增殖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PEDV流行毒株的分离纯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05期 v.45;No.341 919-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2022-2023年河南省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在猪场内的分布

    李振坤;袁晋;路浩;邢金超;李阳;董芳婷;徐盟龙;张越;魏战勇;

    为了解2022-2023年河南省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的流行变异及其在猪场内部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河南省18个市区规模化猪场的1 206份猪血液样品和2个PCV2阳性猪场共318份猪只及环境样品进行了PCV2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ORF2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PCV2阳性率为7.05%(85/1 206),其中,豫西地区阳性率最高,达到10.67%(8/75),豫南地区阳性率最低,为1.05%(3/285);并发现春季PCV2的阳性率最高,为11.60%(67/576),夏季阳性率最低,为1.79%(3/168)。测序共得到31条ORF2基因序列,其中23株为PCV2d基因型(74.19%)、6株为PCV2a基因型(19.35%)、PCV2b和PCV2c基因型各有1株(3.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40~68位与180~209位氨基酸。猪场样品总阳性率为37.42%(119/318),不同类型猪舍的猪只样品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配怀舍60.71%(34/56)、育肥舍45.83%(11/24)、产房35.09%(20/57)、保育舍33.33(3/9);环境样品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饲喂系统56.36%(31/55)、粪便系统46.67%(7/15)、洗消区12.50(1/8)、生活区11.11%(2/18),通风系统未检测出PCV2;人员样品中人员接触的舍内工具阳性率最高为45.00%(9/20),出舍后人员的衣服表面及鞋底阳性率为7.14%(1/14),进舍前人员的衣服表面及鞋底未检测出PCV2。本研究开展了河南省PCV2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在猪场内的分布研究,明确了河南省当前PCV2主要的流行毒株、季节、区域以及遗传变异情况;初步分析总结了PCV2在阳性猪场内的分布及潜在传播途径,为PCV的有效预防以及建立精准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926-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A型塞内卡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多重纳米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李晓君;兰云刚;赵越;李思锐;尚丽元;呼延含蓉;宋斯伟;贺文琦;高飞;王改丽;

    由于A型塞内卡病毒(SVA)、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新泽西血清型(VSNJV)和印第安纳血清型(VSIV)均可感染猪群,引起口唇及蹄部水疱性损伤,且临床症状相似,易造成误诊。因此,本研究根据SVA-P基因、VSNJV-N基因、VSIV-N基因的保守区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了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及反应体系;并利用纳米金材料,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SVA、VSNJV和VSIV的新型、快速、灵敏的多重纳米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可特异性扩增SVA、VSNJV和VSIV目的基因,且与猪伪狂犬病毒(PRV)、非洲猪瘟病毒(ASF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和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均无交叉反应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的最低核酸检测限为10拷贝/μL,敏感性较好。此外,最优引物比对不同批次的酶和质粒反应性良好,稳定性强。应用该方法对50份病猪样品进行检测,检出SVA阳性样品7份,普通单一PCR方法检出SVA阳性样品5份;2种检测方法均未检出VSNJV和VSIV阳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纳米PCR方法在检测SVA、VSNJV和VSIV方面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猪病毒性水疱性疾病的快速鉴别诊断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45;No.341 934-939+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刘硕琦;刘莹;孟子薇;张静雯;范京惠;左玉柱;

    为了解河北省部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猪场采集的仔猪腹泻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耐药基因检测以及系统进化分群鉴定。结果显示,从腹泻仔猪粪便中共分离到3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多数为多重耐药菌,至少对3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对阿莫西林(88.57%)、氨苄西林(88.57%)、强力霉素(88.75%)、磺胺异恶唑(77.17%)、林可霉素(100%)和氯霉素(100%)表现出严重耐药;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毒力基因,共检测到5种毒力基因,包括EAST1基因(77.14%)、eaeA基因(17.14%)、stx2e基因(5.71%)、LT基因(2.86%)、STb基因(2.86%);并且分离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共检出bla_(TEM-1)(65.71%)、bla_(CTX-M)(20.00%)、tetA(82.86%)、tetB(14.29%)、aadA2(17.14%)、aac(6′)-Ib(14.29%)、qnrS(17.14%)、sul1(40.00%)、sul2(34.29%)、floR(60.00%)10种耐药基因;系统进化分群分析表明,分离菌株B1群和A群所占比例较高;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35株分离菌株感染小鼠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本研究为河北省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有效治疗药物选择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940-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不同来源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子分型及耐药性致病性分析

    王佳宇;郝小静;孙美玲;刘文华;

    为了解大肠杆菌在不同种群鸡的感染状况,本试验对烟台地区3个孵化场的1日龄雏鸡、死胚和9个肉鸡养殖场的临床病死鸡以及淘汰种鸡的1 950份样品进行了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应用PCR进行毒力基因和血清型鉴定;通过接种鸡胚确定致病性;通过药敏试验确定菌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出116株大肠杆菌,其中成功分型的97株划分为66个带型;经PCR检测出15种毒力基因和5种血清型;鸡胚攻毒试验将其分为高、中、低致病性菌株各56、32、28株;4种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来自临床病死鸡和淘汰种鸡的大肠杆菌表现出更高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对鸡场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948-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1株多源曼氏杆菌TbpB定点突变与免疫原性

    闫智豪;朱玉红;时间;马兴懌;甘玲;郭建华;

    多源曼氏杆菌(Mannheimia varigena,M.varigena)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转铁结合蛋白B(transferrin binding protein B,TbpB)是一种直接暴露于细胞外膜的脂蛋白,不仅参与细菌铁离子代谢,还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为探究M.varigena的TbpB与牛转铁蛋白(bovine transferrin, bTf)结合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本研究对1株牛源M.varige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其铁吸收通路,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varigena TbpB与bTf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构建了2个M.varigena TbpB突变体:Mv-TbpB~(Y205A)和Mv-TbpB~(Y258A),通过点阵杂交试验和小鼠动物试验分别评估其与bTf的结合活性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Mv-TbpB~(Y258A)突变导致其失去与bTf的结合能力,而Mv-TbpB~(Y205A)突变对其与bTf的结合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小鼠免疫试验表明,与野生型TbpB相比,突变体诱导产生了更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且在攻毒试验中,接种突变型TbpB的小鼠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结果表明,通过定点突变可以增强TbpB的免疫原性,为开发针对M.varigena的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95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免疫保护性抗原蛋白PmCQ2-5175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熊盼;黄艳澜;刘思渝;杨柳;赵光夫;李能章;何芳;彭远义;

    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引起牛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严重制约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主要通过疫苗接种预防该病,但由于Pm血清型众多,导致疫苗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较差。因此,研发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疫苗对防控Pm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mCQ2Δcra对A、B、F等不同荚膜血清型菌株(PmA、PmB、PmF)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提示,PmCQ2Δcra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的高表达有关。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并表达了4个假定免疫保护性抗原蛋白PmCQ2-5175、PmCQ2-6290、PmCQ2-0275和PmCQ2-2640,结果显示,这些假定抗原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对PmA感染小鼠的保护效力分别为62.5%、25%、12.5%和10%。其中,保护性最佳的单组分抗原疫苗PmCQ2-5175对PmB感染小鼠具有75%的交叉保护作用。此外,本研究筛选的PmCQ2-5175蛋白保护性优于已报道的Pm抗原蛋白plpE,且融合表达蛋白PmCQ2-5175-plpE对PmA的保护性优于单一蛋白。本研究为开发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的Pm亚单位疫苗提供了重要的抗原靶标。

    2025年05期 v.45;No.341 963-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山羊源睡眠嗜组织菌(Histophilus somni)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李富祥;高华峰;赵文华;

    旨在对云南省1起山羊呼吸道疾病进行细菌病原鉴定,从患病山羊的肺脏样品中分离到3株革兰阴性小球杆菌(YN240861、YN240862和YN240863),并对其进行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与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鉴定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的生化特征与睡眠嗜组织菌(Histophilus somni,Hi.somni)模式菌株ATCC 43625~T和其他参考株高度一致;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Hi.somni ATCC 43625~T的相似性为99.8%,与其他Hi.somni参考株之间的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4%~99.9%;3株分离株在16S rDNA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中与全部Hi.somni参考株形成同一个进化分支。基于上述鉴定结果,3株分离株被鉴定为Hi.somni。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均≤7.6×10~5 CFU,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均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酰胺醇类(氯霉素和氟苯尼考)、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以及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药物均敏感,但分离株YN240862对磺胺类(磺胺甲恶唑)药物表现出耐药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到Hi.somni,证实我国山羊存在Hi.somni感染,为我国山羊Hi.somni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971-97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长沙地区养殖场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流行及基因组特征

    刘建勤;张建超;陈智;杨辉;朱红刚;漆亮;陈小军;

    为了解湖南省长沙地区养殖场肠球菌的耐药情况,采集猪、牛、鸡和鹌鹑的肛拭子、粪便及环境样本共596份,进行肠球菌分离和质谱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ST)、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共分离出272株肠球菌,分离率为45.6%。分离菌株对头孢西丁和头孢噻呋耐药率最高(68.9%和58.5%),其次是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52.2%),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4.4%)。值得注意的是,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达13.6%,由于该药物禁用于养殖业,因此,本研究着重对所获得的6株利奈唑胺高度耐药肠球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以探索其耐药传播机制。结果显示,ST型最多的为ST403(4/6),均来源于同一猪场,其余的ST型还有ST16(1/6)和ST476(1/6);共检测到21种耐药基因,其中3种恶唑烷酮类耐药基因(cfr、poxtA和optrA)均被发现,其中1株(Ecc60)同时携带这3种基因,但这3种基因均未位于质粒上,此外,tet(M)、aph(3′)-Ⅲ和lsa(A)在6株肠球菌中均被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首次在鹌鹑粪便样本中检测到携带optrA基因的肠球菌。对恶唑烷酮类耐药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发现,来源于同一养殖场的菌株,其cfr(D)、poxtA和optrA的遗传环境有较高相似性。在6株菌中共发现19种毒力基因,其中12种毒力基因(ElrA、SrtA、ace、agg、cCF10、cOB1、cad、camE、ebpA、ebpC、efaAfs、tpx)在6株菌中均有携带,且相同养殖场菌株的毒力基因种类高度相似。结果表明,长沙地区养殖场肠球菌耐药性较为严重,且对禁用于养殖业的利奈唑胺耐药率较高,恶唑烷酮类耐药基因位点附近伴随着其他耐药基因同时出现,尤其是氟苯尼考药物的耐药基因(FexA),可能与养殖场滥用氟苯尼考相关。本研究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025年05期 v.45;No.341 978-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鸡毒支原体与鸡滑液囊支原体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董志民;王利丽;田向学;路超;张莉;鄢明华;

    为快速检测与鉴别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本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中2种病原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MG和MS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MG和MS,与21种病原无交叉反应;对MG与MS阳性标准品的检测限分别为5.40×10~1、6.60×10~1拷贝/μL,敏感性较已知方法提高10~100倍;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与NY/T 553-2015中的单一PCR扩增方法相比,阳性样品、阴性样品及总样品检测符合率均为100.00%;利用该方法检测84份疑似支原体感染的鸡病料样品,结果显示,单一感染MG的病鸡样品阳性率32.14%(27/84)、单一感染MS的样品阳性率22.62%(19/84)、混合感染MG和MS的样品阳性率16.67%(14/84);此外,检测182份健康鸡泄殖腔拭子样品、118份健康鸡鼻拭子样品及74份养鸡场环境样品,结果显示,各类样品中均可检测出支原体阳性样本。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多种类型临床样品的检测。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MG和MS感染的临床鉴别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的净化。

    2025年05期 v.45;No.341 987-993+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研究论文_人兽共患病

  • 脑心肌炎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张艳芳;朱琼;付杰;方耀辉;靳佳音;张丹娜;邓菲;曹胜波;

    脑心肌炎是由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引起的一种以脑炎、心肌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为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将EMCV的P12A和3C基因插入到pFastBacDual穿梭载体中,构建重组杆状病毒Ac-P12A-3C,并大量表达和纯化了EMCV病毒样颗粒(EMCV-VLPs),透射电镜观察显示,EMCV-VLPs能正确组装约30 nm的病毒样颗粒。小鼠免疫和攻毒试验表明,该病毒样颗粒免疫可有效抵抗EMCV的攻击,保护率高达100%。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PBS攻毒组相比,VLP免疫组的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减轻,且组织中的病毒载量也明显降低。仔猪免疫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可以诱导仔猪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二免后中和抗体滴度可达1∶320~1∶640,且免疫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研制基于EMCV-VLPs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并为脑心肌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5年05期 v.45;No.341 994-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1株鸭源H4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及致病性分析

    毛秋艳;司汇通;张雅馨;刘朔;彭程;蒋文明;刘华雷;

    为探究我国H4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遗传进化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20年从南方地区活禽市场分离到的1株鸭源H4N1亚型AIV(DK/GX/E1424/20)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及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基序为PEKA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8个基因片段均位于欧亚谱系,与野生水禽体内分离的H1N1、H3N8、H4N6、H6N1及H10N8亚型AIV相关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重组病毒株;未经提前适应可在小鼠的肺脏和鼻甲中有效复制,病毒滴度分别为3.00和2.08 log_(10)EID_(50)/mL,并导致感染小鼠的体质量下降。结果表明,该H4N1亚型AIV具有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对小鼠呈低致病性,但具备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在风险。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02-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非编码小RNA OxyS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

    刘小琛;张晓禹;朱思萍;李红;李驰欢;董玉来;张志强;史秋梅;

    为探究sRNA OxyS在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感染致病中的作用,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ATCC25241的OxyS基因缺失株ATCC25241ΔOxyS及回补株ATCC25241ΔOxyS/OxyS,并系统分析OxyS的缺失对鼠伤寒沙门菌ATCC25241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OxyS的缺失不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生长速度、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黏附、侵袭和胞内存活能力,但显著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能力及其在碱性环境和氧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OxyS缺失会造成鼠伤寒沙门菌对小鼠毒力的显著下降,毒力显著降低,qPCR结果显示,OxyS缺失可导致鼠伤寒沙门菌pipB、orf245、csgA、invH、tatA、sipA、sipB等多个毒力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生变化。结果表明,OxyS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产生影响,是鼠伤寒沙门菌重要的毒力调控因子。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09-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旋毛虫泛素连接酶TP12446基因的活性鉴定及分析

    张姝妍;董子健;庞建达;王赛宁;党倩倩;尹凤英;刘晓雷;王学林;

    筛选旋毛虫肌幼虫时期特异表达基因TP12446,预测其RNF家族属性,并对其理化性质及活性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TP12446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等,利用体外泛素化反应验证其泛素连接酶活性,并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TP12446在旋毛虫不同时期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P12446蛋白由453个氨基酸组成,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1.48 kDa。且TP12446蛋白含信号肽并具有跨膜结构,属于分泌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TP12446蛋白结构分析表明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且含有RING结构域和PA结构域。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显示该蛋白共有10个B细胞抗原表位。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预测显示,TP12446蛋白含有38个潜在磷酸化位点。PPI互作蛋白预测显示,TP12446与Usp8、Tmem37、Otub1、Otub2、Ubox5及CD151等蛋白相互作用较强。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均表明,TP12446基因在肌幼虫时期呈高表达,体外泛素化反应验证了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结果表明,TP12446蛋白为疏水性分泌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可能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17-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研究论文_基础兽医学

  • 牛IgG Fc受体Ⅱ结合IgG1的Fc线性结合表位鉴定

    李青梅;杨继飞;赵东;邢云瑞;范璐;郭军庆;张改平;

    旨在鉴定牛IgG Fc受体Ⅱ(boFcγRⅡ)上的IgG1 Fc线性结合表位,解析IgG-Fcγ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构建稳定表达boFcγRⅡ转染细胞,在COS-7细胞表面表达boFcγRⅡ分子,利用NS0细胞分泌表达boFcγRⅡ胞外区,以镍亲和层析从小鼠腹水中纯化boFcγRⅡ重组蛋白。设计合成boFcγRⅡ膜远端胞外域(EC2)多肽,与IgG-free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以Dot-blot检测牛IgG1与偶联多肽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对IgG结合多肽进行截短和突变分析,鉴定Fc结合表位及其关键氨基酸残基;通过竞争ELISA和玫瑰花环抑制试验测定Fc结合多肽对牛IgG1结合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boFcγRⅡ分子在COS-7转染细胞表面稳定表达,其IgG1-RBC玫瑰花环形成率达90%左右;可溶性boFcγRⅡ重组蛋白特异结合牛IgG1。~(122)FYQDRKSKIF~(131)为boFcγRⅡ特异结合牛IgG1的最短多肽,为boFcγRⅡ的Fc线性结合表位,位于受体EC2结构域C-C′环;以Ala分别替换线性表位Phe~(122)、Tyr~(123)、Arg~(126)、Lys~(127)、Ser~(128)、Lys~(129)或Phe~(131)残基均导致该Fc结合表位多肽丧失结合牛IgG的活性,表明这些残基为boFcγRⅡFc线性结合表位的关键氨基酸。Fc结合表位多肽显著抑制牛IgG1与可溶性boFcγRⅡ重组蛋白的结合,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0.05μmol/L;并有效抑制牛IgG1致敏红细胞在boFcγRⅡ转染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其IC_(50)为80.15μmol/L。结果表明,boFcγRⅡ存在Fc结合的线性结合表位,该表位多肽具有调节细胞表面boFcγRⅡ与牛IgG1相互作用的能力,为深入理解boFcγRⅡ-IgG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26-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3种有机酸对不同致病菌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飒俐晗;沈雯琦;孙程阳;黄雯霞;刘金松;吴艳萍;杨彩梅;肖肖;

    为探究甲酸(formic acid, FA)、丁酸(butyric acid, BA)和乳酸(lactic acid, LA)对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致病性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牛津杯抑菌圈试验检测致病菌生长情况,通过软琼脂平板法检测致病菌的运动性,使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SE致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FA和BA能显著抑制SE、EC和SA的生长,其中FA对EC (MIC:0.25 g/L;抑菌圈:20.0 mm)和SA (MIC:0.5 g/L;抑菌圈:25.0 mm)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3种有机酸对SE、EC和SA的运动性,即泳动(Swimming)和集群(Swarming)现象抑制明显,其中FA抑制效果最佳;3种有机酸对SE、EC和SA的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中FA抑制效果最明显;3种有机酸对SE中SPI-1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InvA、InvF、SopE、SopB、SipB、HilA和SipA)、SPI-2毒力基因(SopD2)、菌毛相关基因(FliF、LpfA、SefA和FimF)及鞭毛相关基因(FlhD、FliC和FliD)表达均有抑制效果。研究表明,3种有机酸对4种致病菌的生长和致病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FA在抑制致病菌生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以及毒力基因表达方面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为有机酸在畜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36-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参苓白术口服液对肉鸡肠道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崔婵婵;张世佳;张琼一;王霄;杜西翠;史万玉;包永占;陈福星;

    为探究参苓白术口服液对肉鸡肠道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300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空白对照组自由饮水(CG),黄芪多糖对照组(HPS)在饮水中加入0.8 mL/L的黄芪多糖口服液,3个试验组(SBL、SBM、SBH)在饮水中加入1.5、3.0、4.5 mL/L的参苓白术口服液。检测肠道SIgA的含量、肠道细胞因子水平、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并分析盲肠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HPS、SBM、SBH组的SIgA含量显著增高(P<0.05),IL-6、IL-1β含量显著下降(P<0.05),Occludin、Mucin-2、Bcl-2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VEEN图显示HPS和SBM组的特有OUT数显著高于CG组(P<0.05);α多样性分析显示,HPS、SBM和SBH组的Chao1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CG组(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物种组成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门属水平相对丰度分析显示,SBM组和SBH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G组(P<0.05)。结果表明,参苓白术口服液能够增强肉鸡的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提高肠道功能。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45-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研究论文_临床兽医学

  • Icilin对MPTP诱导的长爪沙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高玺宇;付守鹏;颜傲函;孙悦;杨硕;张依铭;刘殿峰;何得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神经炎症在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icilin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已被报道可抑制炎症。然而,其在PD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行为学试验、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等方法探究了icilin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PD长爪沙鼠运动行为、神经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icilin不仅能改善MPTP诱导长爪沙鼠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损伤,还能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神经炎症。本研究揭示了icilin减轻MPTP诱导的长爪沙鼠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证据,提示其有望成为PD的候选药物。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53-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当归多糖在金黄地鼠感染钩端螺旋体中的保护作用

    弓玲玲;吕天宝;田华;贺泓凯;丁越;刘久茜;谢旭峰;张文龙;曹永国;

    为了探究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 ASP)对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保护效果。本研究选用金黄地鼠钩体病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钩体感染组和钩体感染+ASP组,钩体感染组和钩体感染+ASP组均腹腔注射问号钩体赖型赖株56601(10~6/只),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感染后,钩体感染+ASP组连续3 d腹腔注射给药ASP(50 mg/kg),钩体感染组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系统观察金黄地鼠的临床症状、存活率、主要脏器(肝脏、肾脏、肺脏)的病理损伤、组织钩体载量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ASP能有效改善受感染的金黄地鼠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减轻脏器病理损伤,降低组织钩体载量,并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本研究首次证明了ASP对钩体感染具有保护作用,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60-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研究论文_动物科学

  • 基于新吉细毛羊与小尾寒羊血浆源外泌体促毛发再生模型筛选miRNA-mRNA调控靶标

    王唯;张新玉;赵达卓;范维;翟艺禄;付佳棋;孙福亮;

    为探究绵羊血浆外泌体对动物毛发生长作用,通过双相沉淀法提取2种毛细度存在显著差异的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的血浆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NTA)进行外泌体鉴定;鉴定后建立小鼠斑秃模型,并连续7 d将外泌体注射至小鼠皮下,注射结束后第10天采集背部皮肤样本,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学变化;并使用qPCR方法构建miRNA及mRNA文库;借助TargetScan预测差异miRNA的靶基因;使用g:Profiler进行KEGG富集分析并筛选靶基因,并通过STRING对靶基因进行PPI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miRNA-mRNA靶标,使用qPCR对靶标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在注射外泌体后第5天,小尾寒羊血浆外泌体皮下注射组(SPE)的黑色素沉淀斑点数量多于新吉细毛羊血浆外泌体皮下注射组(XPE),且XPE组的黑色素沉淀斑点数量多于对照组(NC);皮肤组织切片观察发现XPE组毛囊数目相比SPE组和NC组极显著减少(P<0.01),SPE组相比XPE组和NC组毛囊直径极显著增加(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到miR-150、miR-133b、miR-31-5p、miR-433-3p、miR-218的靶基因分别为357、711、477、346、3178个;受2个及以上miRNA共同调节的基因有508个。PPI分析显示,217个基因参与细胞过程的正向调节,109个基因参与发育过程的调节,133个基因参与细胞发育过程,132个基因参与细胞分化,69个基因参与细胞分化的调节。并且靶基因通过分泌型糖蛋白受体Wnt上配体与Frizzled受体结合,以及下游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和CREB信号通路(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 CREB)基因对毛囊生长进行调控。qPCR表明注射后SPE组和XPE组的miR-218、miR-150、miR-31-5p、miR-133b、miR-433-3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C组,且SPE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XPE组。qPCR验证得出注射后SPE、XPE组的FZD4、WNT4、CREB1和FZD3的相对表达量均与NC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新吉细毛羊与小尾寒羊血浆外泌体通过改变皮肤中miRNA-mRNA的表达量从而影响毛发生长。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67-1076+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复方党参粗提物对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罗艳芳;黄叶娥;向秋菊;孙嘉迎;季权安;崔雪梅;宋厚辉;鲍国连;刘燕;

    选取96只5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BC)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CM-H)和(CM-L)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000、500 mg/kg复方党参粗提物;抗生素组(CK)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0 mg/kg吉他霉素,试验期为42 d。第21、42天采血,测定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在42 d取兔肠段和内容物进行肠道健康分析。结果显示:与BC组相比,CM-H和CM-L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21 d CM-H组和42 d CM-L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l)含量显著降低(P<0.05),42 d时,CM-H和CM-L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高于CK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显著高于BC组(P<0.05)。CM-H和CM-L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显著高于BC组(P<0.05)。肠道健康分析显示,CM-H和CM-L组结肠乙酸含量及CM-L组结肠丙酸含量显著高于BC组(P<0.05)。CM-H组十二指肠α-淀粉酶、CM-H组和CM-L组空肠胰蛋白酶的含量显著高于BC组(P<0.05),CM-H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的含量显著高于BC组和CM-L组(P<0.05),与BC组相比,CM-L组空肠和回肠以及CM-H组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含量显著提高(P<0.05),CM-H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显著提高(P<0.05)。与BC组相比,CM-H组空肠的ZO-1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CM-H组和CM-L组回肠的Claudin表达量显著高于CK组(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CM-L组Sob指数显著增高(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主要菌门。在属水平上,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和瘤胃群菌属(Ruminococcus)为主要菌属;CM-L组的乳头杆菌属(Papillibacter)和直肠真杆菌属(Eubacterium_ruminantium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复方党参粗提物可显著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提升机体免疫力,增强抗氧化能力,维持肠道黏膜形态的完整,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并且饲粮中添加500 mg/kg复方党参粗提物可以提高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77-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综述

  • 中国蝙蝠携带病毒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虞一聪;赵灵燕;

    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以来,蝙蝠携带病毒已成为新发传染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已从蝙蝠中发现了超过200种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其中包括一些高风险的冠状病毒、丝状病毒、汉坦病毒等。这些病毒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蝙蝠源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也为防范潜在的蝙蝠源新发传染病提供了重要数据。尽管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风险评估、蝙蝠免疫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总结了我国发现的重要蝙蝠源病毒,并对冠状病毒、丝状病毒、汉坦病毒及其他重要病毒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未来蝙蝠源病毒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88-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研究进展

    李文杰;金永振;孙玉梅;张峻晨;朱文龙;李文涛;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PHE)由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PHEV)引起,主要导致猪的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道症状。PH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对仔猪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隐性感染也会导致猪的消瘦,对全球养猪业造成较大影响。PHEV已在欧洲、南美、北美和东亚等多个地区流行。近年来,针对PHEV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为PHE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PHEV的病原学特征、流行情况、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感染致病机理、检测方法、疫苗与抗病毒药物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5年05期 v.45;No.341 1095-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